<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大足石刻,是其境内所有石刻的总称。这里的洞窟多达102处,造像约5万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这些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的造像,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同时,她也是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的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宝顶山石窟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的石窟,自古就有东朝普陀,西朝宝鼎,上朝峨眉,下朝宝顶的民谣传说,是从宋代开始逐渐形成的,具有浓郁宗教信仰和地方文化特色的佛教名山。走进这个洞窟艺术的世界,古刹掩映在巨大树林之中,参天的古树与精美的洞窟艺术品相生相应,其所散发出的魅力与生机,让游人惊叹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释迦涅盘图,又称为睡佛,释迦牟尼表情安详,慧眼微闭,夷然自若。他的面前,弟子们拿着鲜花,水果躬身肃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它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法,全部采用半身塑像,下半身则隐在石崖之中,供桌和袅娜的香烟、娑罗树还起到了支撑岩面的作用,前面的曲线型水沟寓意九曲黄河,这一处理,横、竖、曲三种线条有机融合,不仅精准吻合了佛经故事,还让整幅画面气韵生动,意境深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宝顶石刻群中,不乏各种书法作品,其间宝顶两个大字,遒劲丰满,气韵生动,是由清代同治年间任大足知县的王德佳书写。也曾在颜体书法的各种碑帖中多次见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尊半身造像的正觉相,就是已经觉悟了,功德圆满,修成了正果。佛的意思就是觉者,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掌握了真理的人,这尊佛像是毗卢遮那佛,又名大日如来,意思是光明普照。佛教分显宗和密宗,宝顶石刻属于密宗造像。毗卢遮那佛是密宗的最高本尊,是开创之祖,你看他天庭饱满、地阔方圆、两耳垂肩,目光澄澈,任你红尘纷扰,他已大彻大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幅六道轮回图造像,是一尊无常大鬼双手捧轮盘,盘中刻六凡众生轮回图,以展示佛教的业力果报,轮回转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毗卢遮那佛讲经像,匠师们巧妙地将音响艺术在这里通过雕刻艺术的手段,把它们表现了出来。只见毗卢遮那佛嘴角发出两道白色的佛光,表示他口吐文理之光,密传箴言,植入诸佛菩萨之耳,雕刻技法纯熟洗练,人物形态俊美端庄,衣着服饰富丽堂皇,充分显示出艺术语言的精炼和装饰造型的优美,可称宋代石刻中的佼佼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九龙浴太子图是对释迦牟尼佛的降生场面的描述。他出生之后,空中飞来两条蛇,一条吐冷泉,一条吐热泉为其洗浴,后来这个故事传到中国,就把蛇换成了华夏民族的图腾龙,二换成了九,九龙浴太子,渗透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千手观音是宝顶石刻的镇山之宝,标准的千手观音在88平米的石壁上,孔雀开屏般足足雕了1007只手,每只手中都有一只眼,层层叠叠,或曲或伸,千姿百态,是世界上唯一名副其实的石刻千手观音,堪称世界之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牧牛图,洋溢着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好似一幅南宋时期的巴蜀风情画。而在佛教道场里,则借牛来喻世人的心,牧人则代表修行者,牧人驯牛的过程,就是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修行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华严三圣像,龛高820厘米,宽1550厘米,深205厘米。像有119尊,中间巨佛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普贤,右为文殊三像,每尊像高达七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殊菩萨手托之宝塔重近千斤,历经800余年不坠,此乃巧妙运用袈裟支撑手背之故,让人不得不惊叹石窟建筑工艺的精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被称为唐宋石刻陈列馆的北山石刻,</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她向我们展示了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二世纪中叶,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日月观音,一头六臂,上方两手高举日月,中间两手,一手执剑,一手执柳枝,下方两手,一手执斧和绢索,一手托钵。观音面如满月,棱鼻小口,柳眉凤眼。雕刻匠师传神地刻画出了观音肌肤的细腻柔美,似乎有吹弹可破的质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殊菩萨是佛门中智慧的化身,他手握经卷,目视远方,嘴角流露出一种自信自负的微笑,文殊的坐骑青狮,两眼圆瞪,张口怒吼,威猛无敌。狮奴也披甲带胄,竖眉环眼,虬髯满腮,这种刻意陪衬的表现技法,突出了文殊以智慧和辩才而著称的上首菩萨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普贤菩萨端坐在莲座之上,长颈削肩,脸庞丰润清秀,目光下垂,抿嘴欲笑,给人以娴静端庄,秀雅之感。莲座下刻一象奴,象奴体魄健壮,气质粗犷,恰好与普贤形成鲜明的对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转轮经藏窟,中央矗立着一座转轮经藏,他是佛教仪式中的一种法器。转轮制成八面形,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组成。藏座刻须弥山,蟠龙环绕;藏身雕刻八根盘龙石柱,形如一盏巨大的八角形宫灯,空透的藏身使外部的光亮投射进来,光线映照在佛和菩萨的身上;藏顶为八面实心木盘,刻有楼阁、宝塔,祥云缭绕,氤氲瑞气。转轮藏不仅起到了支撑、采光、装饰的作用,并与窟内造像相互烘托出一种神圣静谧的宗教氛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刻于唐代,表现的是梦魇神话般的西方净土,正中刻阿弥陀佛,观音等西方三圣,上方有七宝楼阁巍峨屹立,亭台廊榭错落有致,其间飞天起舞,青鸟翱翔,七宝池中,清波荡漾,莲花盛开,龙舟飞渡,顶上刻有筝、笛、笙、排箫、琵琶等乐器与彩蛋相融。正看造像,场景宏大,布局严谨,构图饱满,有的人物虽小如豆粒,但却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艺,同时也为研究唐代建筑乐器服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被誉为中国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孔雀明王窟,刻于北宋靖康元年,因其金色孔雀而得名。窟中孔雀明王端坐于莲台上,头戴花冠,袒胸露臂,胸饰璎珞,肩绕飘带。上方两手托经书与吉祥鼓,下方两手执宝扇和孔雀翎,面容恬静,神情端庄。明王莲座下偎依孔雀。孔雀双脚直立,头向右侧,双翅展开,似愈展翅高飞,胸部浑圆饱满,尾羽上翘。尾羽的设计构思即支撑了佛像,又用做了明王背屏,对孔雀头部的设计也独具匠心,头向右侧,尖长的喙与莲台紧贴在一起,不仅凭添了孔雀的灵动感,又让喙不致轻易受到破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数珠手首观音龛,观音肘悬飘带,裙带轻扬,有“吴带当风”之感,两手交于腹前,俯首含颦,神情妩媚,俗称“媚态观音”,为中国宋代石雕造像之精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观音变相窟,窟壁正中刻一位坐式观音,头戴宝冠,斜披络腋,下着短裙,左手撑台,右手扶膝,游戏坐于方台上。左右侧壁各立六尊观音,为观音的化身像,观音身材高挑,亭亭玉立,身着袈裟,反映了宋代伦理文化中清心敛欲,侧重内省的审美观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观音与地藏龛,观音与地藏并肩而立,左侧为地藏,光头双耳垂,还身穿袈裟,手持地杖;右侧为观音,头戴花冠,胸饰璎珞,手持净瓶。地藏与观音相,面部丰圆饱满,身材欣长,体现了由唐向宋过渡的一种艺术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多宝塔又称北塔,位于北山之巅。为八边形密檐楼阁式砖塔,高约33米,外观有12级塔檐,内设为八层楼阁,多宝塔由南宋官员集合地方僧俗两众出资捐造。塔身内外共开龛造像131个,主要有善财童子、52参、释迦涅盘图、圣僧等造像题材,是北山石刻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多宝塔屹立在巨石之上,奇丽雄伟,被列为大足八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佛塔下方设有两尊巨型佛像,被命名为二佛,颇有些龙门石窟的遗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足石刻博物馆,是一座集陈列展示、保护、收藏及服务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的现代博物馆。通过近500件精美文物、资料、图片、影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了石窟艺术从印度到大足的发展脉络、大足石刻在石窟艺术中国化进程中所开创的典范之美、大足石刻的研究保护历程、大足石刻申遗之路以及千手观音的修复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博物馆中的环幕影院,首次使用激光投影技术,在影院播出《千年佛足》,是世界上首部石窟艺术类360度环幕电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篇仅记录了大足石刻洞窟文化艺术的小小一隅。作为人类石窟艺术史上的集大成者,大足石刻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这不仅是华夏之光,也是我们的民族之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