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3日(第13天)抚远--街津口--同江--鹤岗 <p class="ql-block">在祖国的东极、雄鸡版图的鸡嘴尖抚远黑瞎子岛上,过足了看祖国东极风景的瘾。今天,我们将从东极抚远折转方向,往西北方向而去了。这也标志着,从虎头到抚远,全程陪伴我们905公里的乌苏里江,不得不与它说“再见”了,它在这儿也折转向东,离开祖国辗转去往遥远的大海了。而那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中国第三大江河的黑龙江,正在两江(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展开双臂,迎接我们的到来。接下来,我们将在中俄边境线上,溯源而上,与它相向而行3000公里,直到去它的老家洛古河看一看。</p><p class="ql-block">丰盛的早餐后,7点30分,我们的车驶离给我们带来新奇和快乐的抚远,踏上了去往鹤岗方向的旅程。</p> 抚远到鹤岗近500公里。今天,又将是风景在路上的旅途。 从抚远市内出了城,就踏上了G331国道。<div>G331国道,是中国的一条边境普通国道线,起点在辽宁省丹东市,终点在新疆哈巴河县。G331国道是一条边境公路,经过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5省区。现在,我们在这条路上已行驶了2445公里。<br></div> 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日。沿途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地方,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庆祝。看,这个小村庄,路灯杆上的党旗、国旗是多么的鲜艳!路两侧那一排排红顶白墙的房子,与路边这排列整齐的白色灯杆、红色旗帜遥相呼应,是多么的和谐,真是相得益彰。 <p class="ql-block">眼前这个红色的大牌子“赫哲人民永远跟党走--八岔赫哲族乡”,醒目地告诉我们,已进入八岔赫哲族乡,这也标志着我们已离开抚远市,进入了佳木斯市的同江市。</p><p class="ql-block">八岔赫哲族乡地处同江市东北部,东与抚远市接壤,南、西与临江镇毗邻,北与俄罗斯隔黑龙江相望。也就是说,我们正沿着黑龙江一路向前。</p> <p class="ql-block">前方道路右侧,渐渐出现了水域。</p> 随着行驶,只见水域越来越大、越来越宽。这就是黑龙江了!见到此景,我们好兴奋!我们距它是如此的近!它是如此的辽阔,又是如此的浩浩荡荡! 车,在平坦的路上欢快的行驶;我们,坐在车里,欣喜地饱览着眼前的一切:蓝蓝的天、宽宽的江、直直的路、绿绿的庄稼。迎面来了辆大巴车,我想,那车上的乘客也如此时的我们一样,正目不暇接地欣赏眼前这多姿多彩的风光吧。 <p class="ql-block">江中有了植物,心中有些疑惑,这是黑龙江吗?怎么江中长了树?江水这么浅?</p> <p class="ql-block">经查地图,这确实就是黑龙江,但不是它的主航道。黑龙江流域河网密布,支流、湖泊众多,而且靠近岸边滩地非常宽广。</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所处的八岔地区,就是江河如网,泡沼似星的区域,如眼前此景。</p> 看来,这一片水域原来是农田,一行行的作物被淹在了水里。这里是不是刚下过大雨? 路基高于水面很多,视野很宽阔。行驶在这条路上,路两侧旖旎的风光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徐徐地在眼前展开。 看,路右侧,波平如镜、一望无际的水面上,倒映着碧树、芳草。风景着实地迷人。车里很静,大家都在目不转晴地欣赏着窗外的一切。 路左侧是农田、村庄。这里的房子与刚才见到的又有所不同,在一片绿色庄稼的簇拥中,一幢幢灰顶白墙的房屋座落于蓝天之下,是多么的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水面中的植物一条条、一列列,阡陌纵横,煞是好看。特别是那颜色,从鹅黄到深黄,从淡绿到墨绿,从浅棕到深棕,一幅立体彩色画面。如果到了秋季,这里一定是鲜艳夺目、五彩缤纷的立体画卷了。 旅行在继续。 <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仿佛来到了一座大大的城市中。只见宽宽的道路,两侧是高大、漂亮的楼房,特别是两侧那整齐排列的玉兰路灯,着实地吸人眼球。这里哪里?</p> 原来,我们来到了勤得利农场,别名为“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第二十七团”。<div>勤得利农场北依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部是一望无际的三江平原大草原湿地。它的名字,以场区内的勤得利河得名。1957年冬,铁道兵农垦局在勤得利区域新建农场,因由铁道兵8506部队组建,故命名为八五六农场。1958年5月,改为国营勤得利农场。</div> <p class="ql-block">提起“勤得利农场”也许有些陌生,但2008年拍摄的、由丁嘉丽主演的、以黑龙江垦区职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电视剧《特别的爱》,它的主体场景全部在勤得利农场完成,而且启用了大量的农场群众演员。</p><p class="ql-block">电视剧《情系北大荒》为了真实再现北大荒艰苦浩大的拓荒史,剧组将电视剧拍摄地也选定在了北大荒故事的真实发生地——勤得利农场。</p><p class="ql-block">电视剧《闯关东2》的外景地也选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这些影视作品的播出,提高了勤得利农场的知名度,同时促进了该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时间的原因,只能路观勤得利农场风貌,而不能在这里驻足游览了。</p><p class="ql-block">随着车的行进,路两侧葳蕤的绿树中,那矗立的洁白无暇的玉兰路灯,一对对地从眼前掠过,让人感受到了它们的楚楚动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勤得利农场的公园。从公园门口的这座稻穗模型反映出,这里的农业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全场大约有80%左右的耕地种植水稻。据说,由于生产周期、积温、品种等因素的影响,这里大米的品质杠杠地。</p> <p class="ql-block">穿过了勤得利农场,我们继续向前。</p><p class="ql-block">前方是“街津口”路牌,一直在G331国道上行驶的我们,该转道向右走S307省道往街津口方向而去了。</p> 前方,就是街津口了。 来到了村头,一座刻着“街津口”三个鲜红大字的石碑映入眼帘。 这条立于村口、嬉戏于浪花上的鱼雕塑好醒目。 这就是街津口了,一个有名的赫哲族小渔村。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市。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村口那座鱼雕塑就是它的标志了。这个民族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五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这里距同江市区45公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关于“街津口”名称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江边住着一个叫街津口的老人。某个夏天,黑龙将所有的鱼关起来不让渔民捕捞。老人手持鱼叉和黑龙搏斗,扎断了它的尾巴。黑龙求饶,放回了鱼群。从此老人一直守在江边,天长日久,变成了石头。人们将老人站过的地方叫街津口山,住的村子叫街津口。 赫哲族人一生与鱼分不开。据说,他们过去穿的是鱼皮,吃的是鱼肉,住的是鱼皮围的撮罗(窝棚),直到现在人们仍旧爱吃“生鱼”,并用它来招待客人。 S307省道穿村而过。我们的车顺着路刚一驶进村内,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只见每一幢建筑墙上,每一个房子门窗旁,都有一幅幅巨大的画,仿佛进入了一个露天美术馆。我们赶快停车,端起相机,下车去看看这露天美术馆的作品。 原来,这就是街津口的壁画了。这里也称为壁画小镇--街津口。 只见这些木头房子上的画,色彩艳丽,描绘生动。有的是充满神话意境的古老传说场景;有的是直白的劳动场面写实;有的则是象征吉祥和幸运的跃动的大鱼。 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壁画,几乎画的都是鱼。这也说明了赫哲族和鱼有着不解之缘,吃的穿的唱的,都跟鱼有关。 村里摆放的这些船只,也足以证明赫哲人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这些壁画的绘画艺术很高,很有创意。瞧,这条大鱼,正张着大口跳将起来,仔细一看,它那大口竟然是一扇窗子,有意思吧! 这幅画是多么的生动!鱼,仿佛是从房子里出来的一样。 这些图画生动灵性,难怪人们把这里叫做壁画小镇。从这些画作可以看出,他们自己有着独特的艺术灵感和创作,他们的生活和劳动,处处充满美感和仪式感。 这些壁画表现内容,主要是从赫哲族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中提炼出来的文化符号和代表元素。 壁画建筑为街津口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这里共有350余幅彩绘和纹饰,展示了赫哲族的传说、生产、生活等渔猎文化。 除此之外,许多赫哲人将民居打造成特色旅游庭院,镇里有民宿、餐饮、旅游纪念品店等等,为其发展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路径。这里,每年接待游客能达几十万人次。 时间已是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这家店吃饭。 <p class="ql-block">街津口的菜品以鱼为主,各个店都有自己的套餐和特色。我们要了其中一套,感受了黑龙江不同品种、不同做法的鱼文化,吃的不亦乐乎。</p> 饭后,周边又转了转。依水而建的红顶楼房小巧、活泼,在绿树的映衬中很是漂亮。 街道整洁、干净。漂亮的军民连心桥,尽显这里为边境地区。 两侧桥头是醒目的标语。鲜红的八一军旗下,“国防人人有责,双拥处处有情”十二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战士守边关,人民是靠山”。 已是中午12:40了,带着对壁画艺术的陶醉和不舍,我们离开了赫哲第一乡--壁画小镇街津口,继续我们的旅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