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惊蛰"忆从前

飞跃

<p class="ql-block">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沿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每当惊蛰,我不由地想起了童年,想起了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文/飞跃</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诚谢原作者分享!)</p> <p class="ql-block">每逢"惊蛰"忆从前</p><p class="ql-block">文/飞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们匆匆告别了举国欢庆,灯火辉煌的春节,送走了龙腾狮跃,锣鼓喧天的元宵节。猛然抬头又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后的第三个节令一一"惊蛰"。</p><p class="ql-block"> "惊蛰"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生产经验,也是沿袭至今的文化传承。"惊蛰"是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在北方敕勒川平原一带,至今留传着很多的关于"惊蛰"的民风民俗。</p><p class="ql-block"> 随着"惊蛰"脚步的临近,有关童年的趣事不禁跃出脑海,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记的在很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那会儿。每到"惊蛰"前后,老队长总要请大队唯一的兽医,来生产队给饲养院里的牛.马、驴、骡各自啖一服能泻火的中草药,为的是在春耕农忙时少生病,不耽误农事。</p><p class="ql-block"> 那时,由于农村娱乐少,每当给牲口啖药时,我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早早来到饲养院看红火。只见他们把一头头牲口牵到预先搭好的平台上,由一个身体强壮的后生,紧紧地缒住缰绳,把牲口的头拉得高高的。这时,见老兽医把提前粉碎好的药粉,用温开水冲泡调成糊状,一铜勺一铜勺地灌入牲畜的口中。也不知是什么滋味,但见牲口个个都皱着眉头,蠕动着嘴巴。但也没办法,因为头被吊的老高,所以它们不得不吞咽下去。想来这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吧。虽然现在这种风俗习惯,随着大集体的解散,机械化覆盖,牲畜的渐少,也逐步消失了。但在我小时候,这也是我在"惊蛰"时看到的第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还记的"惊蛰"这天,村里的人们,几乎都要喝点比如:黄连、大黄、三黄片之类的泻火药,来清理一下,由于过年吃油炸、肥厚食物过多而淤积下的火毒。以确保一年的健康。此举在当地也叫"打潮气"。本来,多吃些水果,就能达到目的。但由于当时普遍生活贫困,一般人家很少能买的起水果。</p><p class="ql-block"> 后来,为了更好的生存,我离开故乡,来到离家二百多里外的西部城市。没想到这里过"惊蛰"比乡下更隆重。你看,每到"惊蛰"前后,大街小巷卖梨儿的商贩数不胜数,吆喝声此起彼伏。只见他们有驮框的;有推车的;有在固定摊位堆放的…...总之,第一印象一个字那就是"多"。到了"惊蛰"这天,每家每户不管多少都要买点吃。打一打"潮气",讨个吉利,期盼一年有个好身体。此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比以前更加讲究和隆重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梨的品种也渐渐增多了。现在不仅只有过去的鸭梨儿、雪梨儿,还有后来新增的苹果梨丶早酥梨、南果梨、香水梨等等。但无论什么梨儿,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滋阴润肺,生津解渴,清热化痰。当然,由于地域的不同,生活习俗也有所差异。但每到"惊蛰"这个节气,不管你住在天南地北,还是山村平原,各有各的生活习俗、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惊蛰"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记的每到"惊蛰"前后,只要你留心,总能看到在农村老屋的墙角,偶有几个苏醒的"鞋板虫"游串着。此物医学名称也叫"地鱉虫"。它,小指甲盖那么大,椭圆形,深灰色。润软的盔甲下面,隐藏着五脏六腑以及很多的小爪爪。它爬行速度虽慢,但从不怕任何险境,也不恐高。你看,有的正在垂直的墙壁上爬着;有的正在房梁上倒着身孑抓行着,有的.…..总之,它不分昼夜,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极强的抓爬收縮能力,所以才具有独特的药用疗效。不仅可以治疗各种瘀血作痛,还可以治疗筋骨损伤等症。它是微生物中,沉睡最晚,苏醒最早的报春使者。</p><p class="ql-block"> 其次,在"惊蛰"期间,还有两种小生物蛰醒的比较早。那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蚂蚁与苍蝇了。</p><p class="ql-block"> 蚂蚁,在我的记忆里有三种。那就是大黑蚂蚁、红蚂蚁以及小黑蚂蚁。我先给大家介绍,"惊蛰"期间最早苏醒的生长在老屋墙角旮旯里的小黑蚂蚁。</p><p class="ql-block"> 当你扫地时,不难看到在墙角处,时不时有一圈一圈的细绵土,围着一个小洞眼儿冒出。那就是小蚂蚁的窝,只见它们个头很小,黑黑的皮肤,苗条的身段。它们喜欢群居,善于成群结队的出没。我只所以喜欢它们,是因为被它们那种团结友爱的精神所折服。</p><p class="ql-block"> 记的那是去年四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去村边散步,一不小心踩到一窝蚂蚁。当时我很心痛也很自责。于是不由自主地弯下腰去看有没有被踩伤的蚂蚁。结果还好很庆幸。但让我看到了很壮观也非常震惊的一幕。只见它们不分大小,一个个正在忙碌地从窝里往外搬沙石块。于是,我心头一热,回家后写下了这首小诗:</p><p class="ql-block"> 四月中旬天气暧,</p><p class="ql-block"> 蚂蚁出洞把家搬。</p><p class="ql-block"> 同心协力齐参战,</p><p class="ql-block"> 力所能及不比攀。</p><p class="ql-block">这也算是我的一点小感悟吧!</p><p class="ql-block"> 蚂蚁,虽然是自然界爬行类中比较小的生物,但它们齐心协力、团结友爱的力量不可小觑。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千里之堤,溃以蚊穴"。这充分说明了团结的力量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p><p class="ql-block"> 说完蚂蚁,再说一说我在"惊蛰"这天看别的刚苏醒的另一种小生物,那就是人们都厌恶的苍蝇。苍蝇虽然不被人们喜欢,但随着节令的到来,它将如期而至。因为它不仅是飞鸟的食物,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份子。说也奇怪,每到"惊蛰"这天的中午时分,天气也变得暖和了。总能看到有几只苍蝇舞动在水果摊周围,随时准备降落在果皮或腐果上吮吸营养。为繁殖下一代贮存能量。</p><p class="ql-block"> 总之,自然界中的万物,在"惊蛰"来临之计,都在涌动着对春的梦想。小生物如此,植物类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所以,每当这个季节,只要你沿着小河或低洼潮湿的地方散步,总能看到有那么几棵柳树,表皮隐约泛綠,枝条上都均匀地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准备随时吐露报春的小芽苞。当然,其它植物也在朝思暮想着报春的礼物呢。</p><p class="ql-block"> 还记的"惊蛰"一过,村里的人们就再也坐不住了。只见他们三五成群聚在当村的圪蛋上,商量着农事,计划着春耕。从此,见大人们再也坐不住了。不是在房周围翻糞集肥,就是去地里拢堰平地;不是赶着车拉土送粪,就是在地里翻土耙地……总之,为了生计,再也停不下手中的活了。因为,"一年之季在于春"。</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惊蛰一过便是春风"。"惊蛰"是"春风"的前奏曲,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涌动着对春天的梦想。所以说"惊蛰"是万物生长发育的起点,也是人们实现梦想的启航线!</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历</p><p class="ql-block">姜利云: 网名:飞跃。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人。现住包头市。自由职业。托克托县作协会员。闲暇时善于编辑文字。作品发表于都市头条、美篇、地方报及媒体网络平台。平生爱好诗文,喜欢音乐。理念:以文会友,丰富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