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岩区江口街道的唐家岙村有条白石古道,是古时海门、洪家、路桥到黄岩的一条捷径。古道自唐家岙开始至路桥桐屿街道的埠头堂,长近五公里,路虽不长,但有很多故事。唐家岙盛产东魁杨梅、埠头堂是座千年古刹、古道上的白石关,是当年黄岩人民抗倭的战场。2007年5月7日,白石古道被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 为了探访古道上的抗倭遗迹,2022年1月20日,我和好友乘公交车来到山下廊,然后步行来到唐家岙村。</p> 唐家岙附近有开挖白石岭遂道的工地正在施工,我们沿着村道转了一道弯,走上一条一米来宽、以片石、卵石混合铺砌而成古道。 没走多远,路边有一座白石亭,是1998年重建的,继续向上行,有座叫“半岭朝阳宫”小庙。站在小庙门口举目西望,但见丫髻岩的东面,漫山遍野都是成片的枇杷树和杨梅林,若等到枇杷黄、杨梅红的时节,这里将是令人陶醉的观光赏景好地方。 沿着古道继续往上,随着山势转了个弯,远处有一道被藤蔓覆盖的城墙。走近细看,墙体均由不规则块石垒砌,坚固厚实,原来这就是当年抗倭的战场白石关。白石关有两道城墙,南城墙长28米、高3.5米、厚1.2米,北城留有40米长的残墙。城墙的东西依傍养两边的山壁,构成了一个梯形的城池。城墙上有块石砌筑的拱形城门,高2.5米,南北两个城门相距45米,占地1530平方米。 白石关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为抗倭而筑的一个城池。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为从北向南逐步将倭寇驱逐入海,命浙江按察使佥[qiān ]事唐尧臣镇守黄岩,防止倭寇南逃入温州界。戚继光于4月25日击溃包围桃渚的倭寇,5月2日与谭纶在海门合兵后进攻栅浦倭穴。据《清光绪黄岩县新志》记载,5月4日,一股倭寇向黄岩方向逃窜,沿黄海驿道拥向白石岭下。唐尧臣指挥官兵与当地乡兵与倭寇展开激烈的战斗,击退了倭寇的连续冲击,倭寇损伤惨重,便丢下尸体从水路败退逃往新河。这就是台州抗倭史上著名的白石关大捷,是黄岩军民同仇敌忾谱写的抗倭英雄篇章。 离白石关大捷12年后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由明朝的僧人在刀光血影的雄关之上建起白石寺,超度战乱死去的亡灵,保一方百姓安康。 出了白石关,便是平坦的下坡路,放眼望去,能看到远处泛着闪闪银光的飞龙湖,不知不觉来到路桥区桐屿街道的埠头堂村。埠头堂原先有座始建于唐开元三年(715)的普福寺,古寺三面环山,寺前有长河通路桥、温岭、椒江,倚山傍水,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因寺前的河岸有埠头,俗呼埠头堂。这座千年古刹因寺里有一尊大佛王,解放前在台州就很有名气。大佛为释迦佛祖坐像,相传于清乾隆五年雕成,据说“大佛之膝可摊箅,上面能睡人”。大佛到底有多大,没有人测量过,据见过的人估测,大佛的坐像(包括佛柜高1.5米)约高11米,宽约4米。200多年前能雕成这样大的佛像,完完全全有资格称“王”了。现在再也见不到这尊大佛王,早在土改前就被拆了,拆下的樟木料,足足装了三船小三舱,实在令人惋惜! 埠头堂村有路桥公交车的停靠站,我们乘车先到路桥,然后转车回黄岩。白石古道之游,让我感触很多,坐在回家的车上,脑子里还象在放电影一样,想象白石关当年撕杀的场面:呐喊声,捕杀声,响彻耳畔。白石关上战鼓动地,战旗飘扬,倭寇在黄岩军民奋勇迎敌,浴血抗击下,留下许多尸体之后落荒而逃。只要有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气魄,何惧什么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