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世间》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重点,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这部剧真得很接近社会,就像是在写我们身边的故事。我婆婆家就住在铁路二七新村,那里就像光子片一样,住着来自于全国各地到金华铁路上工作的职工和家属,许多家庭因为人口多,公房住不下,在宿舍旁建造楼房或搭建柴棚,来解决住房困难。家里只有父亲工作,他是一家之长,母亲家庭主妇照顾孩子,这里发生故事就在《人世间》里。今天先想要说说周志刚夫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周志刚是根红苗正的老一辈建筑工人,长子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到建设兵团当知青;长女为追求“诗人”的爱情,远赴贵州农村插队;小儿子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一份子。整剧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周志刚夫妇浪漫的爱情</b></p><p class="ql-block"> 周志刚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代表,八级工,技术高超,被派往三线内地工作。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工作,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有时连每年一次的探亲假都休不了。只有在退休后,才有机会和家人团聚。妻子李素华是个家庭主妇,操持家里的所有事。他们虽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甜言蜜语,但是感情很深,体现在:</p> <p class="ql-block"> <b>一是送别时不舍含泪相望的深情。</b>周志刚作为“大三线”的工人,总是在奔赴不同的建筑工地,一年到头待在家里的时间不多,有时可能几年见一次面。夫妻送别对他们来说是人生的常态。这一次的送别是周志刚和两个孩子一起离开家,奔赴不同的地方开始新生活。那天周秉义先走,周志刚再出发。他在车上,妻子站在月台上,泪眼相望,却说不出一句多余的话,周志刚只说“回吧”,但包含着千言万语,彼此也能明白其中的心意。火车开走了,妻子拉着女儿追着火车老远。对他们来说,山盟海誓、甜言蜜语都不如满眼的热泪。</p> <p class="ql-block"> 二是来自于分隔千里书信的深情。那个时候书信是传递情感的最重工具之一。周志刚不识字,每次给家里写信都要找人帮忙写和读信。周妈妈也不识字,每次收到信的时候,都要儿子帮忙读信和写回信。他们不可能把万千思念写在书信里,最多只能是写些平常的问候,报个平安而异,来把思念和牵挂传达。但是他们双方都期盼等待<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切安好”、你辛苦了的问侯。</span></p> <p class="ql-block"> 三是在“斗嘴互掐”里的深情。76年周志刚已好多年没有回家了,李素华知道丈夫工作环境辛苦,想要他多带点吃的穿的,使劲往包里塞。周志刚叫着“塞塞塞,你再塞,我这包就完了。”她瞬间就炸了:“少说两句吧,干活的时候最烦人指手画脚。”</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周志刚才恍然大悟,李素华这是不舍,舍不得短暂的相聚,舍不得远赴外地的家人。夫妻俩人结婚几十个年头,相聚在一起的日子,手指头都能数得出来。李素华对周志刚从来没有过任何埋怨,而她对丈夫的理解、宽容、不离不弃,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孩子身上。</p><p class="ql-block"> 仔细想来,爱情这东西没有那么复杂。就像周志刚夫妇,临行时的泪眼相望,分隔两地时的书信联系,平时里的“斗嘴互掐”,虽然他们从来都没说出那个“爱”字,但是他们的一言一行里,都是满满的爱意。</p> <p class="ql-block"> 四是周志刚去后,李素华拉着他的手,与他一起归去,这样的感情太深太感人了。</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二)对子女的无微不至关怀</b></p><p class="ql-block"> 周志刚作为老式家长的权威代表,又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心里装着国家主人翁精神和社会建设者激情。他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周家兄妹之所以能够都有出息,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与父母亲的言传身教离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周秉义是周家长子,是周志刚的骄傲,父子俩同一天离开家,到生产建设兵团,放弃晋升的机会,和被“打倒”的副省长的女儿、高中同学郝冬梅结婚。恢复高考后,他考入北京大学学习。曾经担任当过国营大厂的党委书记、市委书记,中央机关工作成为一位履职多年的正厅级干部。</p><p class="ql-block"> 那样情况下,周志刚同意接受同秉义婚事,需要有大义、宽容和担当。平反后的郝家对周家有些冷漠,认为周家想要沾他们的光。两罐茶叶,更是把周志刚的心伤透了。但他不奢求亲家来看看望自己一次,但也没有主动去郝家一次。周志刚对大儿子说:你倒插门去冬梅家,你是郝家的半个儿子。但你回到周家,那就是周家完整的儿子,这是原则问题,大局观念很强的。</p> <p class="ql-block"> 直到周家父母去世,亲家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二十多年却从没见过面。周志刚在病危时说起这事,显得很释然,反过来开解周秉义:“我们周家跟你丈母娘他们家,这确实不是一个阶层啊,你这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你硬把它凑到一块儿,人家难受啊。我们呢,也不好受。原来啊,对他们家还有看法了,现在啊一点看法没了。我反倒觉得呀,人家那真是有先见之明,不愧是站得高看得远呐。人啊这各有各的命,命嘛那是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好处……”他还是通情达理的。</p> <p class="ql-block"> 周志刚虽然重男轻女,但不失对女儿周蓉的宠爱温情和包容。周蓉不告而别去贵州找“右派”诗人冯化成,他非常生气要和女儿断绝关系,周蓉三年没有和父亲联系。周志刚休年假的第一件事就是背着养胃的面粉,黑市购买的腊肉,千里迢迢奔赴贵州去看女儿。见到女儿后,周志刚刚想说女儿离家出走的事情。周蓉说:就当我是没爸没妈没哥没弟,石头缝蹦出来的好了。面对女儿乖戾的态度,周志刚连发火的意识都没有,还说“你不想要爸妈,我还想要女儿”。见到女儿家吃住在三面透风的山洞,生活条件那么差,还要给山里学生上课。周志刚就留下陪着他们过年,帮助他们整理家园。恢复高考,周蓉考上北京大学,后来回吉春教书,当上副教授,给周志刚脸上添光彩。</p> <p class="ql-block"> 周志刚是工人身份,他说话比较直,脾气也不太好,心思也不够细腻,有时候说话难听。最典型案例父子俩的吵架:“周秉昆啊,说你照顾脑血栓后遗症的妈妈,带着姐姐的闺女,养着别人的儿子,这是你爹我给你找的台阶。你拍着自己良心,你问一问,就算没有这些家务事拖累着你,让你去考大学,你能考上吗?从小你哥你姐学习好啊,你在你那个班里的成绩,那永远都是倒着数,心里没数吗?”这些话说出周志刚的心声,但刺疼了周秉昆的心,他忍不住爆发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周志刚心里很爱周秉昆的,小儿子对家里做的贡献,他看得一清二楚,照顾瘫痪的妈妈,还照顾外甥女,这是在替哥哥姐姐尽孝,没有他,周秉义和周蓉不可能安心读书。但周志刚说他的成绩在班里永远倒数,让周秉昆认为父亲看不起自己,更喜欢哥哥姐姐。也认为自己最没出息。</p><p class="ql-block"> 周秉昆说父亲带全家出去拜年,是因为父亲想显摆,不考虑自己感受,甚至会觉得父亲瞧不起自己,更偏爱那两个。实际上,周志刚很心疼他:“你是我们家,三个孩子里,我最满意的。”</p> <p class="ql-block"> 周志刚被抢救回来,招回所有子女,并睡在同一炕上,周秉昆问道:“爸,我问你个事啊!你说在你心里边,我们姊妹仨谁最好?”因为周秉昆一直觉得父亲最喜欢哥哥姐姐,他最没出息,前半生都在拼命努力,要想得到父亲的认可。读书不好,没考上大学,不像哥哥姐姐那样有体面的工作,给父亲脸上增光,是周秉昆的心结。</p><p class="ql-block"> 周志刚说道:“你们仨在爸爸心里,都是顶呱呱,最好的。”周秉昆不甘心,像个孩子一样追根究底:“不是,最好的?你说是哪一个最好?”</p><p class="ql-block"> 周父也继续说道:“那我就说实话了,你姐姐和你哥哥不在家的时候,爸爸一定告诉你:‘秉昆,你是最好的!’等你跟姐姐不在家的时候,爸爸就对秉义说:秉义啊,你是三个当中最好最好的。你俩不在,爸就说你姐最好!”是啊做父母不容易,要碗水彻底端平,难啊!</p><p class="ql-block"> 周志刚夫妇是一个非常开明的父母,但作为子女只需要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就好。</p> <p class="ql-block"> 剧中的主题曲:“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世间的甜啊,走多远要记得回家,平凡的我们,撑起屋檐下的一方烟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