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天·2020.5.20】海南篇(25)文昌|十八行村·骑楼老街

北京晓彤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站:文昌·湖峰十八行村</b></h1> <p class="ql-block">  十八行村位于文昌会文镇西部,约有六十多户人家,人口二百多人,村域面积87.2公顷。</p><p class="ql-block"> 2010年,该村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十八行村的最大特色是现存古建筑规模大,较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  村庄毗邻<b>白延古墟</b>,风光旖旎,生态良好,田园丰美。它地处于湖峰的中心,是湖峰村八个自然村落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是湖峰村最为古老的自然村落</span>。</p> <p class="ql-block"><b>白延古墟:</b>文昌县在明代正德年间仅有九处大集市,白延市墟在当时是规模较大的,设置白延都、市墟的时间至今己达436多年。白延都在明初已经是军事、路邮、经济重都。同时白延都一带的乡民靠着白延河捕鱼抓虾,扬帆出海,至中原地区或者出南洋打工谋生。甚至有“海南华侨看文昌,文昌华侨看白延”的说法。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白延墟被誉为“小上海 ”。时隔400多年,如今的白延古墟早已不复当年,破旧的骑楼基本是危房,或者被改建成现代建筑。经过修缮的福兴庙宇大概是唯一可以算得上古迹的建筑。幸运的是,1937年建设的中山公园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承载白延墟当年的风光与繁华的一道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  村中坐南朝北纵向排列成扇形分布着民居群,十八行建筑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因而得名“十八行村”。</p><p class="ql-block"> 村里房子按十八行建造,寓意“兄弟同心,邻里不欺”。每行屋子内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在“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而“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以示邻里相互平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航拍】十八行村</b></p> 十八行是海南汉族地区农村具有普遍性又具本村特色的民居建筑,先祖是在明朝正统年间从福建莆田迁来的,已有500多年历史。始祖传七世间,子孙增多,于明末清初第一次进行宅基地分配,向东西方向扩展建屋,当时仅有横向排列四五户住宅,是十八行的雏形。随着人口繁衍,宅基地又进行多次分配。经五六代人的苦心经营,至清末民初才形成十八行的民居格局。 村庄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和传统,明清时期有举人、恩进士、思举人多名。建国前有五名大学生,解放后有更多的子弟考上大学,2008年有一名子弟被海中保送上清华大学。因本村有半数人口侨居国外,百分之九十的农户是侨眷,也是著名侨乡。 十八行村的全村人都姓林,古时出过2个进士、5个举人、9个秀才。“林家宅”是其中院落建筑保存最完整的。 十八行村中,现在还屹立着一栋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名为“九牧堂”的古宅。 这尊堂号牌匾代表了村子里“<b>九牧林家</b>”的一段辉煌历史:唐代年间,从福建迁居到此地的林姓始祖林禄的十六世孙林披,生有9子,都进士及第,并都做了州刺史,门庭显赫。由于州刺史被称为州牧或牧守,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后来,“九牧”被作为林姓人家的一种尊贵无比的标志而世代流传。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站:八门湾红树林</b></h1> 当天中午,穿过清澜大桥,进入八门湾红树林保护区。 <p class="ql-block">  八门湾红树林以八门湾四面滩涂为中心,辐射文昌河、文教河等河流上游数公里,其范围包括文城、清澜、头苑、东阁、东郊、文教等六个镇接连八门湾之区域,面积达三万亩。</p><p class="ql-block"> 该红树林与东寨港红树林是海南省两处著名的红树林景观,有"海上森林公园"之美称,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森林。八门湾红树林也是我国红树品种最多的地方,占全世界红树品种八十一种的百分四十。</p> 八门湾红树林很大,我们导航来到八门湾绿道。 八门湾绿道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文昌河,文教河和横山河等八条大小河流入清澜港北侧汇合处。八门湾绿道跨越文城、东阁、文教及东郊4镇,一期建设总长54公里,其中主线45公里,支线9公里。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漫步了大约一小时都没有遇到其他人,那怕是当地人。 滩涂上有很多红色的小螃蟹: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站:东郊椰林·椰林湾</b></h1> 椰林湾位于文昌东郊椰林风景名胜区内,因2000年成为中国-古巴联合发行的邮票《海滨风光》之一,而名声大噪。 不过,对于久居海南的我们,无论是椰林风光还是美丽海湾并没太大吸引力。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站:文南老街</b></h1> 再次穿过清澜大桥,抵达文南老街。 海南三大骑楼老街(海口老街、文昌铺前老街和文昌文南老街)之一。骑楼,较早时流行于南洋,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 始建于1920年的文南老街共分两段,一段单边望河,一段两侧都建有骑楼,呈对望之势。由于南洋味十足,很多名噪一时的电影,如《台湾人的根》、《海外赤子》、《天涯怪客》等均到此取景拍摄。 与多数骑楼老街不同的是,文南老街不是“步行街”,行人、摩托车、汽车混行,游客也不多。虽然时常有机动车擦身而过不能像在步行街溜达那么随便,但反而多了些烟火气。 南方骑楼很多,但在广东、福建、海南的沿海地区,更为多见的是贝德骑楼。贝德风格的柱廊式骑楼大多数由从贝德回家的侨民修建于19十世纪20新世纪初,具备浓厚的亚欧混交化特点。这类骑楼的重要特征是闺女墙(女儿墙)的壁上造出一个或几个环形洞边,其目的是降低强台风对建筑的风负载,也因而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建筑美学效果。 今晚,清澜半岛绚烂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