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视觉日记】激情燃烧的岁月(1968一1977)

夏勋南

<p class="ql-block">什么照片是好照片?我一时语塞。</p><p class="ql-block">从影半世纪,拍片数万幅,回首细品味,喜爱者寥寥,惭愧!</p><p class="ql-block">经验谈不上,体会有很多,入眼之作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记录时代,此乃摄影所长,立身之本。绘画行吗?电影行吗?唯影像见证历史!</p><p class="ql-block">玩弄光影,悦目但难动心;PS厉害,玩得过绘画?摄影存在的终极理由,“记录”二字。</p><p class="ql-block">这些照片是我喜欢的,且算我对上述提问的回答。</p> <p class="ql-block">1972年,富有排楼群丰小学学生演出革命样板戏《白毛女》</p><p class="ql-block">照相馆木制三脚架老式相机,单张页片拍摄。现在想来,在无法实时取景对焦情况下拍摄这种动态场景还真不易。 </p><p class="ql-block">样板戏指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代表性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p> 1972年,富有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手工着色(未完成),照相馆老式座机拍摄。<div>革命样板戏是每个公社、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主要演出节目,每年县里都要组织规模宏大的革命样板戏汇演。<br></div> 1973年,横石材场<div>通山县积极发展林业生产,到三月份止已提前完成全年木材砍伐任务,这是社员群众正在集运木材,支援社会主义建设。<br></div> 1973年,在田间插秧的县委书记<div>楠林公社大坪大队,裤脚卷过膝盖弯腰插秧的中共通山县委书记黄国诚正在田里插秧。黄书记在大坪蹲点住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春耕时节,他下田干起活来,身边除了社员群众,没有乡村干部陪同,更没有记者采访拍照。<br></div> 1973年,双河改道<div>厦铺区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意气风发建设新山区,决心锁住双河口,在乱石沙滩上造出千亩良田。今年以来已造田300亩,当年受益95亩。 <br></div> 1973年,楠林区农机厂生产出大批动力型苕粉机,支援农业生产。厂房墙上写有“备战备荒……”后排70Y型收割机身印着毛主席语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1973年,河畈公社宝石小学文艺宣传队深入三治工地为社员群众演出样板戏。在那个年代,即使是偏僻乡村,样板戏表演随处可见,唱腔不绝于耳,田头、地边、场院,劳动间隙或休闲时光,人们总会来上那么一段,成为沉闷单调生活的一抹亮光。<br> 1974年元旦,城关第一小学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该校学生在县人武部为解放军叔叔演出文艺节目。<br> 1974年,横市区农业学大寨誓师大会<br>主席台正中高悬毛主席像。两旁对联写道:“举旗抓纲学大寨,夺取农业新丰收。”会场台前,摆放着奖品犁铧、农药喷雾器等农具,以及一袋袋作物良物。 1974年,横市供销社职工送货下乡途经石壁下时涉水而行。<br> 1974年,县文化局创作干部在慈口公社乌岩村了解当地民情风俗和民间历史传说,那时,文学创作注重深入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不像现在写手闭门造车。 1974年,县文化局创作干部毛彦斗在慈口公社乌岩村了解当地民情风俗和民间历史传说。 1974年,官塘围堤工地<div>“批林批孔鼓干劲,大寨红花水乡开。通山县官塘公社广大干部群众焕发革命精神,大搞三治建设,改变库区面貌。”<br>1974年9月24日《咸宁报》发表照片后,富水水管局对围堤造田的做法向报社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库区都这么围的话,必然减少水库容积,失去水库功能。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年数千劳力辛苦劳动围堤所造田地已淹没水下,如此看来,当年的革命精神令人感动,但不讲科学的做法终究会让人们自食苦果。<br></div> 1974年,畅周公社爱国一大队党支部书记程良忠,积极带领广大社员群众大干苦干,努力改变山区面貌。 1974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管校代表与学校老师座谈。<br> 1974年,集潭公社卫生所医务人员翻山越岭为贫下中农治病 1974年,艰苦奋斗学大寨,治山治水造良田。慈口公社石印大队"三治"专班搬顽石砌梯田。<br> 1974年,集潭公社积极发展农村广播网,全公社做到队队通广播,户户喇叭响。大山深处村员群众通往世界的“窗口”,就是村头房前的一个喇叭。<br> 1974年5月,通山县文化艺术界人士济济一堂,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墙上的油画、毛主席语录和标语,桌上整齐摆放的搪瓷缸,是不是好有时代特色?<br> <p class="ql-block">1974年5月,县文化部门举办庆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2周年文艺汇演,图为革命样板戏《龙江颂》剧照。文革时期,小说、电影、戏剧创作枯竭,文化生活长时期极其枯燥,甚至曾有“八亿人民八个戏“的说法。样板戏经电影、电视、广播反复强制性播放,连不熟悉戏曲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成为文革时期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代名词。</p> 1974年,燕厦区女民兵苦练爆破技术。那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年代,公社有民兵营、大队有民兵连、小队有民兵排,在毛主席“不爱红红爱武装”的号召下,女民兵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1974年,横石供销社农副产品展示<div>金钱豹等各种动物的皮毛挂在横市供销社的墙上,收购组的陈治国在讲解这些皮毛的价值时说,它们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为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在动物保护普遍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真的难以相信曾经还有这么一幕。<br></div> <p class="ql-block">1974年,放学途中</p><p class="ql-block">滂沱大雨中,行走在山路上的学生打着赤脚,穿着蓑衣戴斗笠,老师背着一个年龄较小的学生。注意细节,所有学生都打赤脚。</p><p class="ql-block">天梯小学坐落在高高的北山崖上。老师除了上课,放学后还要护送学生安全回到散布于大山之中的各处自然湾,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莫不如此。、</p> 1974年,楠林公社大坪四队下乡知识青年为革命乐于养猪,正在打捞自己种殖的肥猪菜喂养生猪。 1974年,沿河公社联华大队养猪场,来自武汉的知青与饲养员一道喂猪。 1974年,大路公社红星大队养猪场女知青姓叶,后来回城到市外事办工作。<br> 那时候我们风华正茂,那时候我们激情奔放,青春与理想,憧憬与希望……1974年,官塘公社茶场表演文艺节目的下乡知青。 1974年,沿河公社联华一队政治夜校业余宣传队,利用劳动休息时间在田头演唱革命样板戏片断。身穿白色小碎花上衣的“小花姑娘”,一个个卷起裤脚打着赤脚。<br> 1974年,田头横笛高歌的厦铺公社新丰大队下乡知青。 1974年,横市中学学生在忆苦思甜大会上听老贫农讲述旧社会的悲惨生活。革命传统教育是那个年代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br> 1974年,沿河公社联华一队政治夜校故事员给社员群众讲革命故事。站在站在奶奶身边的廖桂萍,当年才8岁,一脸的天真,而今在县一中教语文。<br> 1974年,白泥公社礼湖大队采用多种形式,批判孔孟之道。这是大队举办阶级教育展览,批判反动的《三字经》。<div>“人之初,性本善……”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在文革中也难逃厄运。<br></div> 1974年,富有中学请村里老人讲述革命历史故事,老人说这里以前有座碉堡,进行过激烈战斗。 1974年,河畈公社联工大队党支部领导成员,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儒法斗争史。 横幅上的" 儒 "为当时的简化字。<br> 1974年,兴建水利工程的三治工地,下乡知识青年利用休息时间与社员群众一起读报,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他们来自横石街,为了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在河畈公社联工大队度过了火热的青春岁月。<br> 1974年,横石农机厂,车间里的批判会<br> 1974年,县剧团下乡辅导演出样板戏<div>蹲着教戏者是通山县著名汉剧花旦演员张玉娥先生,后面教员是县文工团徐云宜女士。<br></div> 1975年,横市公社朝阳大队知青清晨出工 <p class="ql-block">1975年,排楼中学师生自动手烧砖瓦。</p><p class="ql-block">"勤工俭学"这个词汇,对于今天的学子很遥远了,但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却是那样熟悉和亲切!</p> 1975年,横市供销社积极做好支农工作。图为职工们深入农村社队修理农机具。<br> 1975年,林上公社卫生院医生翻山越岭,为边远山区群众治病。<br> 1975年,高山处处摆战场。杨芳中学学生在学农基地现场召开革命批判会。 1975年,县五•七师资训练班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中,积极培养理论骨干,这是理论辅导员在讲学习体会。 1975年,九宫山狮子坪,修建九宫山公路 1975年,喷水崖前,开凿九宫梯级水电站渠道<br> 1975年,河畈公社向阳大队通过学习革命理论,决心大干社会主义。这是干部群众正在荒石滩上造大寨田。<br> 1975年,杨芳公社“三治”工地,机关干部与社员群众一起参加劳动。 1975年,横市公社永丰大队推广尼龙育秧<br> 1975年,河畈公社农技人员指导农民无土育秧<br> 1975年,畈泥公社石宕大队第三生产队大力发展集体养猪事业,集体养猪存栏160头,户平4头,这是饲养员在精心喂猪。在“大养特养其猪”的年代,通山县涌现出一批先进养猪场和饲养员。<br> <p class="ql-block">1975年,横市中学坚持教育革命,该校农医班北山崖上开垦药材种植基地,背后房子是他们住处。网友“风和日丽”说:“那叫开门办学,我大姐是78年在二中高中毕业,曾驻扎在北山崖,种过丹皮等中草药”。</p><br> 1975年,横市中学开展学军、学工、学农教育革命活动,这是同学们在贫下中农指导下为秧田播种。 1975年,要致富,先修路,汪家畈村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他们群策群力、自力更生,举一村之力修建水泥大桥。远处房屋为汪家畈村落。<br> 1975年,官塘中学农技班学生在柑桔栽培现场上课<br> 1975年,河畈公社教育革命大辩论<br> 1975年,林上公社农村电影放映队员翻山越岭,为偏僻山乡的社员放映。他们一人背着放映机,一人扛着脚踏发电机,那时农村没有电,放电影时必须一个人不停地踩着脚踏发电机发电。 1975年,赤脚医生出诊途中<br><div>河流湍急,几根树木搭在河边老树上,这就是当年鄂南山区常见的小木桥。一位赤脚医生和村民急匆匆走过晃晃悠悠的木桥,前往患者家中出诊。<br></div> 1975年,横市公社赤脚医生把防暑降温药送到田间劳动的社员群众手中。<br> 1975年,富有,赤脚医生走上手术台<br> 1975年,横市公社长洞林场知青在开会<div>成继民清晰地记得,1974年9月20日,横石区政府操场锣鼓喧天,热热闹闹的知青下乡仪式结束后,他们8男5女分配到了永丰大队长洞林场。公路不通自己修,没有住房自己建,切砖、打井、种菜、养羊,到几十公里外的东港砍柴,总算安下了自己的家。此后他们不仅掌握了苗木栽培和造林技术,还在高高的横档山上种植药材,表演的节目还参加了全县文艺汇演。<br></div> 1976年,我们的产品飘洋过海了!河畈公社联盟大队的孩子编织出口产品花篓<br> 1976年,杨芳公社光芒二大队合作医疗站坚持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积极办好合作医疗,搞好计划生育,这是赤脚医生在向社员群众宣讲计划生育的意义。 1976年,赤脚医生在田间参加劳动 1976年,横石公社幸福大队赤脚医生上门为社员群众看病。1969年,通山全县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6年,为了节省医疗费用开支,横石公社幸福大队医疗室赤脚医生自己动手上山采挖和制作中草药。<br> 1976年,位于横石官堰的县卫生五七干校学员开垦荒山。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思想教育,是开办“五七干校”的宗旨和目的。 1976年,天大旱,人大干,横市公社永丰八队的干部社员哪里有旱,就抗到那里,全面抗,保丰收,水上不了山,就挑水抗。<br> 1976年,藏在深山的通山师范<br><div>这所通山县最高学府位于九宫山东港,缺少教室、宿舍和运动场地,师生们自己动手修建,还得自己种菜、养猪。一位亲历者说,最难忘学校食堂的蛋花汤,3个鸡蛋150碗蛋花汤,50多人共一个鸡蛋,那味道至今让人回味,真的很好喝!<br></div> 1976年,通山师范为山区林农子弟办的教学班,教室只有半截墙,没有窗户和玻璃。<br> 1976年,横市小学在开门办学中,实行现场教学,这是老师在土圆仓前讲储粮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意义,以及土圆仓容积的计算方法。<br><div>每个土圆仓多少容积?能储存多少粮食?横市小学在开门办学中实行现场教学。仔细瞧瞧,学生们一个个手端算盘,家长自制书包样式和图案富有特色。照片拍于墩头山粮库,这些土圆仓是为了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伟大指示兴建的。<br></div> 1976年,广大民兵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坚持劳武结合,这是战斗在富有围堤工地的女民兵。<br> 1976年,杨芳供销社职工把货物送到光芒二大队社员群众家门口 1977年,横市供销社负责发展多种经济的陈义生,深入陈坪岩上药茶场,向该场职工讲授药材制作技术。当年供销社不止简单的商品供销,还要帮助群众发展生产。<br> 1977年,慈口公社石印中学坚持现场教学,这是该校师生进行实地测量等教学内容教学。<br> 1977年,横市小学红小兵办起墙报专栏,深入揭发批判 " 四人帮 "。 1977年,横市小学红小兵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认真排练歌颂华主席的文艺节目。<br> 1977年,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富有公社湖垅大队贫下中农深揭狠批“四人帮”,鼓足干劲学大寨。<br> 1977年,奋战在横市公社朝阳坡改梯农田建设工地的机关干部 1977年,湄港改河工地誓师大会<br> 1977年,“妇女能顶半边天”。大路公社吴田大队妇女社员往田间送肥,积极抓好冬季农闲的农业生产。 1977年,慈口公社计划生育小分队携带计划生育宣传挂图,深入水乡各生产队举办计划生育工作流动图片展览,受到社员群众欢迎。库区群众生活贫困,住的是茅草盖的干打垒房子。照片刊登于1977年12月16日《湖北日报》,夏天拍的拖到冬天发表,是不是不敢想象?图片说明写道:“通山县慈口公社计划生育工作小分队,深入水乡各生产队,举办计划生育工作流动图片展览,受到社员们的欢迎”。署名“本报通讯员摄”,没有老夏名字?当时没有知识产权概念,反对资产阶级名利思想,我便成了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的活雷锋。<br> 1977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行。县农机厂党支部积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这是党支部副书记谢延林深入车间和工人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1977年,县农机厂195柴油机生产线<br>通山县农机厂曾被评为全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在当年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该厂职工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生产出大批享誉全国的195柴油机并远销非洲。 1977年7月16日,为纪念毛主席“七.一六”畅游长江,横石中学举办隆重庆祝活动和游泳比赛。 1977年7月16日,横石河的游泳比赛。 1977年,咸安街头,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十一大”胜利召开。 1977年,咸安街头,铁路工人庆祝“十一大”胜利召开的游行队伍。 1977年,畅周公社爱国一大队女民兵在三治工地现场愤怒声讨“四人帮” 1977年,横市公社干部群众热烈庆祝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br>1977年8月12-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br> <p class="ql-block">夏勋南,1967年开始摄影,1985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任《中国摄影报》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