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德《刘邦大传》阅读推荐人:李家强

明港二中

<h3>栏目寄语</h3><h3> 花养眼,书怡心,只要你会读书,读懂书,并乐于分享,其实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一些人在一起,就是阅读者的森林。李梅语文网络教研工作室“书香”栏目邀您一起读书,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朗读者,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是一座特色书院,每一所校园都是阅读者的森林。</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推荐语:<br></h3><div> </div><div> 刘邦打败项羽、当上皇帝时,已经是一个54岁的老人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过上太平日子,相反,在他剩余的岁月里,他人生的关键词仍然是忙碌。 </div><div> 至尊之位,给他带来了无上的荣耀和权威,却并没有给他带来舒适安心的生活。 </div><div>你若不信,不妨看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都做了些什么。</div><div> 他称帝的当年,燕王臧荼起兵造反,刘邦“自将击之”,俘虏了燕王臧荼。 </div><div>刘邦没歇多久,原先项羽的部下利几又造反了,他又“自将击之”,平定了利几之乱。 </div><div> 第二年,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谋,又不顾舟车劳顿,长途出差到洞庭湖一带,把韩信抓回了京城。 </div><div> 第三年,韩王信和匈奴串通,据太原而谋反。刘邦带领大军“自往击之”,没想到反被匈奴大军围困,这就是著名的“平城之围”。</div><div>这一战,刘邦搞得灰头土脸,最后用了陈平的计谋才得以脱身。 </div><div> 第四年,刘邦又亲自带兵攻打韩王信,还差点在赵国被贯高等人谋害。 </div><div> 第五年,贯高意图杀害刘邦的阴谋暴露,刘邦大兴刑狱,杀了很多人,这一年虽然没有大战,但想必他也不怎么高兴。 </div><div>第六年,陈豨造反,刘邦又不得不“自往击之”。 </div><div> 第七年,刘邦依然在出差,攻打陈豨的残余势力。这一年,他和吕后合作,还杀了韩信、彭越。淮南王黥布兔死狐悲,于是造反。 </div><div>第八年,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想让太子领兵去平定黥布,但是所有人都说太子不行,还是得皇帝自己上,于是他不得不又一次长途跋涉“自往击之”。 </div><div> 在刘邦的这八年时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造反”和“自往击之”,他就像一个救火队员,到处扑火灭火,尤其是考虑到他五六十岁的高龄,你也不得不感慨,即使是皇帝,也逃不过人间诸事的辛劳。 </div><div>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成年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容易两个字。</div><div>想要佛性生活,想要岁月静好,即使对刘邦来说,也是异常奢侈的。 </div><div> 人生不如意,才是常事。 </div><div><br></div><div><br></div> <h3>作品简介</h3><h3><br></h3><h3> 本书让人可以清楚地看到刘邦迈向成功的关键,也可以反思他走下坡路的原因。作者以平实生动的笔法记录了刘邦从一平民跻身大将以至登上龙位的历史,对其文韬武略进行了生动的点评。从秦王朝的兴衰,一直写到吕后掌权的“后刘邦时代”,作者用老子《道德经》的哲学观点深刻剖析了刘邦由弱而强的变化,使得《刘邦大传》呈现出一种崭新而开阔的视野。</h3> <h3>推荐作品</h3><h3><br></h3><h3>第一篇秦帝国危机</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div><div>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div><div><br></div><div>  水盛在任何器皿里,都不能太满,太满了便会溢出来,所以在满了以前,最好便停止增加水量。 </div><div>  刀子能用便可以了,如果磨得太锐利,用起来虽较顺手,但容易折断,无法长保。 </div><div>  一个人拥有太多的财富、太高的权势,会遭到别人的觊觎,自己也常因太骄傲而陷入奢靡,反而无法长期保有财富。 </div><div>  由于富贵是一顶危机的警示,因此最需要韬光养晦、谦虚退让,如果反而以自我炫耀而骄人,那就要自招祸患了。 </div><div>  自然的道理,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是以功成、身退,乃天之“道”也。 </div> <h3><br></h3><div>  没吃过苦的孩子,花钱较大方,所以更受人欢迎,跟在旁边起哄的喽另外兵必然不少,人多势壮自然喜欢往热闹的地方鬼混,沛县的县城便成了“刘季党”经常出没的地方了。 </div><div>起于草莽,英雄不怕出身低</div><div>  《史记》中的〈高祖本纪〉,一开始便有这样的介绍:</div><div><br></div><div>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通,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div><div>  这段文字,很多当然是后人加油添醋,以对真命天子的渲染描写。但有几点仍值得去注意,才能对刘邦的身分真相有较多的了解。</div><div>  在《史记》或班固的《汉书》中,都没有刘邦名“邦”的记载,可见这个名字是日后才取的。在《汉书音义》中,苟悦诠释道:“讳邦字季,邦之字曰国。”“邦”是“国”的意思,也就是成功之后,刘邦才自己取了“邦”这个名字,究竟是当汉王的时候或是即帝位以后才有的,就无法考证了。</div><div>  在当时,一般平民都是只有姓没有名字。由于只是平凡农户,出身低微,刘氏一族都不可能有名字。《史记》中的太公,就是“刘爷爷”,刘媪则是“刘妈妈”,这显然不是什么体面或有意思的称呼。</div><div>  至于刘邦字“季”也不是真正的“字”。中国古代兄弟以排行顺序,便有伯、仲、叔、季的称呼。老大叫作伯,老二叫作仲,老三叫作叔,老四叫作季。</div><div>  根据史料记载,刘邦的大哥的确叫作刘伯,二哥也叫作刘仲,排行老四的刘邦,从小被称为刘季,似乎不算有什么意义的字了。</div><div>  更有趣的是《史记》和《汉书》中,所有的文字都不见“邦”,可见的确有所避讳,但对“季”字则并不避讳。也就是说“邦”的确是刘邦的名,但季则只是排行代表,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div><div>  良家妇女却跑到大泽边睡午觉,即使对性问题较开放的古代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有关刘妈妈在大泽边睡觉,作梦和神相遇,当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刘爷爷跑去观看,见到一条蛟龙伏在他妻子身上,因而怀孕,生出刘邦的这段记载,显然是后人添加上去的神话。</div><div>  真命天子的刘邦,怎么可能是平凡的刘爷爷和刘妈妈生得出来的?神话中的蛟龙便因此而生。</div><div>  重点是为何是“蛟龙”呢?这里应有地方性图腾的意义,蛟龙是一种水蛇的神化形象,换句话说,刘邦的先祖,是属蛇图腾的部族人氏。</div><div>  谈到这里,就必须介绍刘邦的家乡了。</div><div>  沛在秦朝时才建立县制,丰邑则是沛县的一个乡邑。沛县约在今天江苏省的北部,汉王朝以后,泗水郡改称为沛郡,原先的沛县县城则称为小沛,是徐州非常重要的粮食储存中心。</div><div>  沛的意思,是水源充沛之意。</div><div>  水流多,生物自然较繁盛。江苏省被长江由中间贯穿而过,长江以北部分古代属徐州。</div><div>  春秋时,这里是吴、梦、陈的交界,战国时代则是楚、齐的边疆。因此这个地方混杂有多种图腾部落的文明,其本明或许是蛇图腾,但鸟图腾及火图腾族文化,势必也对这个地方有不少的影响。</div><div>  长江北岸众支流带来了不少沙土,堆积在江北较平坦的地方,形成了肥沃的平原。这种土质的生产力特别丰富,丰邑乡的名称大概便源自于此。因而沛县的农民得天独厚,不用太辛劳便可有不错的收成,生活也不会困难到那里,人力资源应算丰沛,游手好闲也成为不是特别的罪恶了。</div><div>  少年时代的刘邦,喜好游荡,不事生产,可能便是这种条件下的农村特有“产物”了!</div><div>天生帅哥,相貌非比寻常</div><div>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同年,秦庄襄王去世,秦王政继位。沛县这时候仍属楚国管辖,以出生时而言,刘邦属于楚人。</div><div>  刘邦出生的同一天,丰邑中阳里有户卢姓人家,也添了一位男娃娃。由于刘、卢两家同为世交,又同日添丁,自然大为惊喜。他们虽属农户,但家境还算小康,自然很想庆祝一番,中阳里的邻居乡老更认为双喜临门,特宰羊备酒,大摆排场,风风光光热闹一番。在乡里中这属难见场面,也就是说刘邦一出生,似乎就比其他兄弟幸运了些。</div><div>  这个卢家的小男娃,便是日后刘邦的长期创业伙伴卢绾,两人青梅竹马,从小感情便很好。刘邦较有领袖气质,处处喜欢作老大,卢绾个性温和,较守本分,因此专门为刘邦摇旗呐喊,倒也是“天生绝配”。卢绾日后表现平平,虽未曾建立大功劳,但刘邦仍提拔他为长安侯,后来更晋封为燕王。</div><div>  秦王朝时,中国文官制度连最基本的考试方法也没有,即使庞大的官僚体系,也有赖乡里长老的推荐,所以家族地位和乡闾关系对一个年轻人的未来非常重要。像刘邦这种农夫出身的平民,想要靠这些条件来引人注意是不可能的了。</div><div>  不能靠关系及家族地位的,就必须靠自己建立的“知名度”。由于资讯管道不发达,一个人的“里子内在美”不易为人所了解,即使被公认为隐士级高手的,也需有同集团长老或友人相互推荐,比较能有出线机会,像姜太公和管仲等便是。另外,东汉末年荆襄一带清流派名士对卧龙(诸葛亮)及凤雏(庞统)等的刻意经营,也算是此制度的延续。</div><div>  “内在美”比不上的,就得靠外表来建立知名度了。当然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长相要引人注意,除了好看以外,最重要的是有特色。因此相人学、相面学、相骨学自古以来便很发达,一个人若能合乎相术中的“上相条件”的话,出人头地的机会便要比别人高了。</div><div>  对刘邦来讲,最能够帮他建立知名度的,便是他的长相。他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身上有不少异相。</div> <h3>第二篇沛县美男</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div><div>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div><div><br></div><div>  道之体是虚无的,就是因为虚无,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作用。道的容量博大如深渊,所以更能够创生万物,它本身便是万物之源。 </div><div>  没有锋芒,所以不会有什么纷扰,永远隔藏其光,和尘工一般的平凡。看起来实在没什么,甚至有时候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道”确实是存在的,没有目的,也没有特色,就是单纯地存在着。 </div><div>  我们永远不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但“道”却是天地的创造者,所以应该在天地之先,“道”就是存在的。 </div><div>  最后这段话,或许比较不容易了解,所以用庄子的话来解释,也许比较容易领会;庄子说:“‘道’,自己就是自己的本、自己的根。在没有天地之前,‘道’就存在了,它创造鬼地创造神,生出了天,也生出了地。” </div><div>  道的伟大,在于空虚,所以能包容万物,可塑性最大,以至于无穷无尽。 </div> <h3>小结:</h3><h3> 人到中年以后,人生就越来越有苦滋味。 </h3><div>被工作追着,被家人追着,被时间追着,张爱玲曾说:“到了中年的男人时常会感觉孤独,因为他一睁眼全是要依靠他的人,而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div><div> 不管你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有些苦,你总是逃不了避不了。 </div><div>就像刘邦,他是一代帝王,貌似无比尊贵,却也不能事事如意,甚至,很多事都如不了意。</div><div>他既违抗不了世事,也违抗不了众人,更违抗不了时间。 </div><div> 你很难说他这一生到底是幸福的还是悲剧的。 </div><div> 大多数人更是如此。 </div><div> 或许,不如意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