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人人痛恨蚊虫尤其是雌蚊,它不仅是“吸血鬼”,而且是“施毒鬼”。</h5> <h5> 我痛恨蚊子到咬牙切齿。它象个黏糊的情人老缠着我,它不是爱我,而是总是伺机对我叮咬吸血施毒。</h5> <h5> 小时候在乡下,夏天一到晚上蚊子也特多,是黑色的,一群一群密密麻麻,飞来飞去,“嗡、嗡、嗡......,”象筛小锣一般。但叮咬人毒性不大,对付的方法也很简单有效。含满一大口水,对着稻草把子喷个半透,用火点燃后一甩熄,那呛人的烟雾就出来了,放在竹床边,那些不受欢迎的“客人”也就被驱逐了。但现在的蚊子,抑或是变种了,抑或是进口的,是花麻蚊子,毒性特大,对人一咬一个小包包,奇痒难受。就是涂擦风油精、清凉油,用手指甲尖反复掐叮,也需约半个钟头那痒才能得以消停。</h5> <h5> 不知什么原因,我是雌蚊最爱叮咬对象之一,我老伴亦是如此。尽管我出门常带扇子,散步、驻足或坐下休息,不是跺跺脚,就是在身体上下摇拍几下扇子。但仍然防不胜防,裤下摆和脚踝等薄弱处常常遭到雌蚊的攻击。一次晚上,我散步在一棵大樟树下与一老友不期相遇,聊兴正浓,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那老先生若无其事,我却痒得钻心,一摸腿脚部,竟被叮咬出了八个小包。还有一次我回家,虽然在一楼就用扇子周身一扇,但到了三楼我眼一晃发觉左手腕有一个小苍蝇,再一细看,竟是一只大麻蚊子。这毒蚊狂吸别人血,贪婪到了得意忘形地步,连自己即将死到临头还浑然不知。我迅速张开右手五指猛然一击,血一喷,这个恶贯满盈的“吸血鬼”当即毙命。</h5> <h5> 我看了一次央视台举办的科学试验,就是测试蚊虫对不同类型人的喜爱性。将几个不同血型,有无汗渍、体味不同的人的手臂先后伸进装有许多蚊子的玻璃容器里,但受叮咬差异并不大。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此。七、八个人坐在树下聊天,有的人喊叫被蚊子咬了痒得难受,有的人则无事一般。我的有些低楼层邻居,尽管他们大门经常敞开,但未闻毒蚊入侵他们家人;我住楼层高,虽然处处设防,蚊子还是频频乘虚而入。如此相比,岂不怪哉!疑问未获释然,心存遗憾。于是上网查询,有了新的了解。原来,雄蚊是不叮人吸血的,靠吸露水、植物汁液、花露生存。而雌蚊对人的血液中富含的胆固醇和维生素B情有独钟,它要靠人的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产卵繁殖。我因病长期服药,导致白细胞偏低,又服两种补白细胞药,其中有一种就是维生素B4,这或许就是逗雌蚊喜爱的诱因吧。</h5> <h5> 于是,我就采取“防、杀”双管齐下除蚊害。第一招:“御敌于国门之外”。对纱窗和玻璃窗外沿有空隙的,用海绵条或旧床单剪成的条状布一律塞紧。察来验去,发现卫生间的換气扇,虽已关闭,但仍有蚊虫可以进入空隙,赶快去按尺寸加工一布套套上。自外回家从一楼起,反复扇几遍身体,进房前复查一遍,确认无蚊敌尾随后,速开锁快进屋。第二招:“关门打狗”。象电影《地道战》、《地雷战》那样,待日本鬼子进村后,启动各种暗道机关予以狠狠打击。我买回“枪手牌”灭蚊药,逐房间逐隔板猛喷药,再一一将房门关闭,人外出半天。回后逐一开门通风,收获胜利果实。</h5> <h5> 这样,很太平安定了一段时间。然而,百密难免一疏,又发现了“敌情”。首先发现放在洗脸池下面接漏水的盆里有一些砂子大小的黑颗粒,我疑是雌蚊产的卵,赶紧倒进便池冲洗干净。不然,会孵出无数小蚊子,后患无穷。在厨房一个腌菜吸水坛子的储水槽上趴着四、五只蚊子,我不敢贸然用手击打,那样会只打死一只,其余飞跑了,是极得不偿失的。我赶忙拿来灭蚊药,猛摇几下,对准那堆蚊虫一顿猛喷,它们全部毙命,我也不再腌菜了。</h5> <h5> 这样处理后,又安定了一段时间。但一天夜里刚刚处于迷糊想睡的时候,一种令我颇感恐惧的“嗡嗡嗡”微小但类似轰炸机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顿时睡意全无,觉得脸上有掻动,用右手猛击一掌,顿时眼晴直冒金星。拿起手电筒对右手掌一照,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真是的,蚊虫没有被打到,还白白挨了自己的一记响亮耳光,心里真是沮丧懊悔极了。只好再睡吧,刚刚有了睡意,那声音在耳边复又响起。我不能再搧自己,只好用右手驱赶。反复几次,不能睡了,也睡不着。起床拿着手电筒,打开强光,从床头靠板和枕头捡查起,再往四周拓展检查,终于在床头靠板右上方发现了“敌人”,我用强光罩住它,调整身体部位,叉开右手五指,对其狠狠击去,血一喷,这个恶贯满盈的“吸血鬼”当即毙命。以后有几次经过较量,未能成功,只有将风油精涂摸脸和颈部等暴露在外处,用洗脸盆装些洗衣粉兑水搅匀放置床边靠椅上,然后数数字或服安眠药慢慢入睡。但第二天早上发觉还是被叮咬,脸上有一些红点点。我只有在天刚亮或黄昏时,预先逐一躲在窗户窗帘旁“恭候”敌人,趁蚊虫在纱窗透气时或企想逃之夭夭时,将其击毙。看来网上介绍的所谓灭蚊经验作法,还不能全然相信。</h5> <h5> 人蚊大战,我是胜者。我击毙雌性毒蚊无数只,但它们却未能干掉我一个。</h5> <h5> 人和蚊虫虽然不能和平共处,但仍须长期共存;为了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安全,防、灭结合才是上上之䇿。</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1016毕稿于靠山书斋)</h5> <h5> 作者简介:汪建新,出生于武汉,籍贯黄州,大学专科文化,现居黄石市。退休前为某国有大型企业中层干部,系文学爱好者。有三十多篇(建言献策)、通讯和言论文章被(国家信访总局)、国家及省市报刊采用。</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