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隆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重修。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 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西侧,西向,与东侧景运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踩斗拱,彻上明造,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间及两次间辟为门道,门扉设于后檐金柱处。门道内外设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门内北侧为军机处值房,门外正西为慈宁宫。此门是以廷与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许私入。 </p><p class="ql-block"> 清代帝王喜园居,康熙、雍正、道光等几位皇帝均卒于紫禁城外的西郊皇家园林中,他们的梓宫均由隆宗门迎入,并于门内斋集举哀。</p> <p class="ql-block"> 清代在隆宗门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带发生"天理教"农民起义,农民领袖林清策划并领导京畿一支队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义军乔装打扮,兵分两路,计划从东、西华门进入宫城。西华门一支在内太监刘得才、刘金等人引领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门,并在此展开激战。此次紫禁城之变,"酿成汉、唐、明未有之事",嘉庆皇帝破例向天下发了"罪诏"。至今隆宗门匾额上留有箭头,相传即这次战斗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隆宗门是保和殿西面的一道门,是前三殿和后三宫通往慈宁宫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及时调兵遣将,特设军机房,乾隆即位后,改名总理处;三年命名军机处。</p><p class="ql-block">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官职,其官员在此值班,听侯皇帝召见,共同密商军政要事,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p> <p class="ql-block"> 军机处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在成立时间上,学术界尚有分歧,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说。大部分学者认为,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研究军政大事并能保守军事机密,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处"。清廷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后,木应裁撤军机处,但结果不但未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使其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国家真正的政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p> <p class="ql-block"> 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6、7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沒首席军机大臣,或者领班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一般由满族亲王或大学士坦任。其余任职者按资历地位、官品高低及在军机处任职先后分别为军机大臣、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其僚属称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文书档案,票拟一般章奏,通称小军机。</p> <p class="ql-block">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以保证军机处处理政务的极高效率。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撤销。</p> <p class="ql-block">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内阁和诸王的权力,沟通了君臣上下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p> <p class="ql-block">皇帝的一切命令后来直接由军机处发出,下边的公文和密折,也可由军机处直接送皇帝手里。这较之过去的由内阁和诸王大臣的层层处理,程序多而慢,上下沟通不畅等,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大权更集中在胤禛一人身上了。</p><p class="ql-block">很明显,军机处由办理军事事务的临时性机构,演变成绝对听命于皇帝,辅佐皇帝自行使权力的特殊的常设机构,反映了胤禛不断加强集权的专制思想。军机处是绝对对皇权的有力支柱,它一直延续到清末。</p> <p class="ql-block">位于隆宗门内南侧,与军机大臣值房相对,是军机处满汉京章值房。</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后半部的东西两侧,均衡地坐落着十二座宫殿,称为东六宫、西六宫。这两处宫区像两腋一样,依傍着中轴线上的后三宫。历代皇宫中,这一带宫区被称之为"掖庭",是专供嫔妃们居住和生活的宫区,自然也是皇帝经常光临的地方,各宫都设有皇帝的宝座。紫禁城的东、西六宫也是明清两代嫔妃们的住所。东、西六宫的每一宫,都各自形成独立的空间,在每一座宫殿居住的嫔妃,都由一定数量的太监和宫女服侍。明代的东西六宫也曾有少年皇子居住,而清代则在后宫之外专门建造了供皇子居住的房舍。</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西侧的内右门,面前是一道长巷,古代称之为"永巷"。紫禁城中,这样的永巷共有四条,分别叫做东一长街、东二长街、西一长街、西二长街。这一条就是西一长街,长街的北端是通往御花园的琼苑西门。</p> <p class="ql-block">内左门及内右门,建筑物名,位于乾清门之东者为内左门,之西为内右门,均向南。</p> <p class="ql-block">内右门,乾清门西随墙琉璃门。门外西为清军机处值房,门内为南北向的西一长街,是通向养心殿、西六宫的街门。</p> <p class="ql-block">沿着西一长街向北走,走过遵义门(里面是养心殿),再往北便是咸和门和右门。进入此门向西,便来到了永寿宫。永寿宫也是距离养心殿最近的一处后宫,皇帝可以从养心殿北边的一个如意门出来,几步就来到永寿宫。</p> <p class="ql-block">永寿宫是一座明代汉族宫殿建筑。属于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翊坤宫南面,长春宫东面。是后宫之中离养心殿最进的一个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檐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菱花扇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安双交四菱花扇窗。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德淑仪",东壁悬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班姬辞辇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内廷东西十一宫的匾额《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自挂起之后,不许擅动变换。</p><p class="ql-block"> 正殿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东西有耳房,殿前东西亦有配殿3间。院落东南有井亭1座。</p> <p class="ql-block">进入永寿宫的大门,迎面是一堂石影壁。它和东六宫景仁宫内那堂正好一对。雕刻风格造型,甚至石质都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石影壁</p> <p class="ql-block">石影壁</p> <p class="ql-block">永寿宫殿前有排海棠树,每年4月海棠花花开如雪。永寿宫的海棠,是紫禁城的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花开如雪</p> <p class="ql-block">花开如雪</p> <p class="ql-block">花开如雪</p> <p class="ql-block">花开如雪</p> <p class="ql-block">花开如雪</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永寿宫是顺治十三年重建的。先后有几位不很受宠的嫔妃在这里居住,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女儿和硕公主结婚时,这里曾经是驸马家族女眷饮宴的热闹场所。</p> <p class="ql-block">顺治时,恪妃石氏居住在永寿宫。石氏是汉人,其父是侍讲学士、吏部侍郎石申。顺治当年特意挑选了数位汉官的女儿为妃,石氏便是其中之一,最初是恪妃。石氏沒有生育,一生住在永寿宫,直到康熙六年病故。</p> <p class="ql-block">顺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废黜后,从清初仍作为皇后寝室的坤宁宫迁出,改居侧宫,这座侧宫,据推测就是永寿宫。</p> <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七十九岁的乾隆皇帝为十五岁的小女儿主婚,婚礼主要在额驸的家中举行,宫中例行宴请额驸家族的女眷。筵宴地点选在了永寿宫。届日,永寿宫摆设筵宴,宫门的檐下安设中和韶乐,和珅家族的女眷应邀赴宴。</p> <p class="ql-block">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女儿,其相貌也酷肖乾隆,又喜服男装,英姿飒爽,深得乾隆的疼爱。乾隆为她择定的额驸是首辅大臣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出嫁前赐她一顶金顶轿,又领着女儿游逛同乐园买卖街,乾隆看上了一袭红衣,笑对女儿说:"可向汝丈人要"。话中戏将女儿比作儿子。当时和珅正在一旁,立即掏出二十余两银子买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永寿宫是一处标准的后宫院落,宫门、影壁、前殿、后殿、二重院落。前后各有东西配殿,并配置井亭。</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在位时,为东西六宫的每一座宫殿都题写了匾额和对联,永寿宫的匾额是"令仪淑德",对联是:"三秀草呈云彩焕,万年枝茂露香凝"。清代每当年节,东西十二宫便张挂宫训图,宫训图是宫廷画家奉皇帝的旨意,从历代后妃中挑选出楷模式的人物和事迹,画成图,供嫔妃们效法。永寿宫的西壁上张挂的宫训图是"班姫辞辇图",东壁上恭悬乾隆御撰的"班姬辞辇赞,由大臣梁诗正抄写。班姬名为班昭,是西汉成帝时的妃子,世称班婕妤(婕妤是汉时妃子的名号,相当于后世的贵妃)。她喜欢读书史,高雅自律,一次汉成帝要游上林苑,邀她同乘一辆车,班昭拒绝登车,认为这样做助长了皇帝的治游之风,常在皇帝身边的应该是有德的君子,不应是宠姬,只有亡国之君的身边老有宠姬伴随。汉成帝听了班昭的话,十分敬佩,也很惭愧。后来班姬失宠,但却获得了后世文人的颂扬。</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与永寿宫隔着一道西二长衔。从永寿宫向西行,经过螽斯门,太极殿就在眼前。螽斯门是西二长街最南边的门,这条长街最北端的门叫做百子门。螽斯在民间传说中是一种繁殖力很强的虫子,其实就是俗称的"蝈蝈",百子门的百子和螽斯的意思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永乐初建紫禁城的时候,东西六宫依中轴线对称排列,东西各两行,每行三组宫殿,以街相隔,规制相同。清朝末年,慈禧主要住在西边,她对西六宫的改造极大。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长春宫没有开放,太极殿虽开放,却只能看到一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启祥宫前殿,乾隆皇帝为之题写的匾额是"勤襄内政"。西壁上,每逢年节悬挂《姜后脱簪图》,东壁张贴着大臣张照敬书的、乾隆皇帝御撰的《姜后脱簪赞》。</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原名未央宫。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年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最后一个太后隆裕,做皇后的时候住的是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宣统登基成为太后之后,搬到这里居住,直到去世。现在这里作原状陈列展出,是慈禧时候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迴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明间与东西次间分别以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与球纹凤鸟落地罩相隔,正中设地屏宝座。殿前有高大的祥凤万寿纹琉璃屏门,与东西配殿组成一个宽敞的庭院。</p> <p class="ql-block">后殿为体元殿,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明间开门。后檐接抱厦3间,为长春宫戏台。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慈禧五十大寿辰,曾在此演戏达半月之久。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殿前精美的琉璃影壁</p> <p class="ql-block">琉璃影壁</p> <p class="ql-block">琉璃影壁</p> <p class="ql-block">琉璃影壁</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的正殿</p> <p class="ql-block">西暖阁是卧室</p> <p class="ql-block">西暖阁里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陈设</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陈设,透过玻璃窗能看见体元殿内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陈设</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陈设</p> <p class="ql-block">东暖阁陈设</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p> <p class="ql-block">宣统即位后,光绪皇后成为大清的最后一任太后。隆裕做皇后时,一直以东六宫中的钟粹宫作为寝宫。作了太后之后,隆裕便住进了长春宫一一慈禧当年初作太后的寝宫。这年隆裕太后四十二岁。</p><p class="ql-block">清帝退位后,隆裕住在太极殿。</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农历正月十七日早晨,隆裕太后死在了太极殿。隆裕死后,袁世凯为她大办丧事,在丧礼上高度评价她让帝制于民国的举动,称她为"女中尧舜"。</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的最后一位住客是同治皇帝的瑜妃,瑜妃住在这里时,身份已经是太妃了。宣统皇帝三岁即住,先是名义上由隆裕抚养,隆裕死后便转由瑜太妃抚养。瑜太妃以太极殿的某处暖阁为起居地。瑜太妃赫舍里氏,尊号是敬懿太妃,是清帝退位后住在宫中的四位太妃之一,年龄居四人之长。因为四位太妃名义上都是溥仪的母亲清退位后的小朝廷时期,溥仪每天一早都要给四位太妃请安,首先便是来给太极殿的瑜太妃请安。宫中每遇除夕、元旦和溥仪的生日,四位太妃和溥仪都要齐聚太极殿,互相拜贺行礼。</p> <p class="ql-block">沿着西一长街向北走,进入广生右门,翊坤宫的宫门便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翊坤宫位于永寿宫之北,储秀宫之南,长春宫之东。东西十二宫以东为尊,以靠近中轴线为尊,以靠近乾清宫为尊。</p><p class="ql-block">翊解释为辅佐,皇后的寝宫为坤宁宫,翊坤即辅佐皇后管理六宫之意。</p> <p class="ql-block">清沿明朝旧称。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1885年慈禧五十大寿,光绪帝为慈禧太后庆祝寿辰,以储秀门体和殿为旧址改为穿堂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关上殿门,南北即不能通行,两宫依然可以成为独自院落。慈禧也在体和殿用膳。</p> <p class="ql-block">正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p> <p class="ql-block">翊坤宫是典型的三合院建筑,大门口两侧直接筑建围墙,并没有倒房。宫门口有座木质的影壁门,门上自右向左排列着四个大金字:光明盛昌"。</p> <p class="ql-block">"光明盛昌"此四字取自汉代哲学家焦赣《易林师之节》:"日月相望,光明盛昌,三圣茂功,仁德大隆"。寓意非常吉祥。如果把影壁门折叠打开,从内向外只可以看到明盛两个字。稍加注意便可发现,明的左边曰字多了一橫,被写成目字;而盛字的上边少了一点。堂堂紫禁城,为何也会出现错别字呢?</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有一番门道,并不是粗心大意写错的,这四个烫金大字,是在清朝的时候所刻,当时正是清朝的天下,怎么能让明朝兴旺昌盛呢?因此,为了避忌明朝,便用书法中添笔和缺笔的手法,故意让明字多一笔盛字少一笔。这两个错体字,另一方面来说,寓意不再重蹈前朝覆辙,盛未完成永无止境,警示清朝统治者吸取明朝的教训,让清朝永葆盛世。(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翊坤宫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乃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捎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东西有配殿日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后殿体和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正殿门前匾额"履禄绥厚"为慈禧太后御笔</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匾额"有容德大"为慈禧太后御笔</p> <p class="ql-block">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乃大"匾。</p> <p class="ql-block">翊坤宫正殿门前东侧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p> <p class="ql-block">翊坤宫正殿门前东配殿匾额"庆云斋为慈禧太后御笔。</p> <p class="ql-block">翊坤宫正殿门前西侧陈设铜凤、铜鹤、铜炉。</p> <p class="ql-block">铜凤、铜鹤。</p> <p class="ql-block">铜炉</p> <p class="ql-block">翊坤宫正殿门前西配殿匾额"道德堂"为慈禧太后御笔</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过去前面就是体和殿</p> <p class="ql-block">体和殿为翊坤宫之后殿,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大寿,对储秀宫进行大修。将储秀宫和翊坤宫后殿拆除,在其旧址上建体和殿。将两宫打通,两宫一殿连成一体,构成一座四进院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体和"取躬行和谐之意,与体和殿名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体和殿前廊外檐悬挂慈禧太后御笔"翔凤为林"牌匾。</p> <p class="ql-block">体和殿覆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后开门,当中一间为可以进出的穿堂。东二间相连,作为用膳之处,西二间亦相通,为饭后饮茶的休息室。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就在这里吃饭饮茶。殿之东西耳房各有一间辟为通道,可连接翊坤、储秀两宫。殿前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为平康室,西配殿为益寿斋,东南有井亭一座,现仅存水井,井亭无存。前后檐出廊,后檐廊东西两侧接游廊,北转与储秀宫东西配殿相连,游廊东西两侧为大成门右门和长泰门,东出为西一长街,西出为西二长街。</p> <p class="ql-block">体和殿前的铜凤</p> <p class="ql-block">铜凤</p> <p class="ql-block">体和殿前,东配殿为平康室。</p> <p class="ql-block">东南有井亭一座,现仅存水井,井亭无存。</p> <p class="ql-block">体和殿前,西配殿为益寿斋。</p> <p class="ql-block">1887年,光绪皇帝17岁时,慈禧太后曾在此殿主持为他挑选后妃的仪式。由于慈禧的严厉干预与控制,使得光绪皇帝被迫选了慈禧的外甥女隆裕为皇后,以及瑾妃、珍妃两姐妹为妃子。</p> <p class="ql-block">后檐廊东西两侧接游廊,北转与储秀宫东西配殿相连,游廊东西两侧为大成门右门和长泰门,东出为西一长街,西出为西二长街。</p> <p class="ql-block">东侧游廊</p> <p class="ql-block">东侧游廊</p> <p class="ql-block">西侧游廊</p> <p class="ql-block">西侧游廊</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的院落,储秀宫位于内廷西六宫的东北角,翊坤宫北边。</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原为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为储秀宫。储秀顾名思义,寄居于静藏天下秀色,以延续皇室的龙脉之意。理论上讲,哪座宫殿离乾清宫更近,那座宫殿的地位就更高一此,但其等级更多地取决于其主人的身份。因其在近代历史上的影响,慈禧曾在咸丰年间,使如今的储秀宫地位不同寻常,慈禧初进宫时,它就住在储秀宫,为咸丰皇帝生下了皇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原为二进三合院,所谓二进三合院,常指由两个院落组成的院落,是在厢房或耳房的墙角加上一道隔板,进而区分内外院。并以三正二耳的午房为特征,即由三正双耳的午房加两耳房构成五房。据说储秀宫已经成为东西六宫中最豪华的一座。储秀宫内部设计精巧,采用雕琢精美的隔扇和落地罩,将室内分为五个可分离的空间,每一个空间都有其使用特点,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p> <p class="ql-block"> 储秀宫,位于内廷西六宫之一,是始建于明代的宫殿建筑,明清两代后妃居住地。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绥福殿,均为面阔三间,硬山顶建筑。后殿丽景轩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东西配殿分别为凤光室、猗兰馆。</p><p class="ql-block"> 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茂修内治"。西太后曾在这里居住。继而为懿嫔,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在储秀宫后殿丽景轩生了载淳(即同治皇帝)。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庆贺她五十岁生日时,从长春宫又移到储秀宫居住,一连又住了十年。现在储秀宫内外的陈设,还是庆贺西太后五十寿辰的原状。</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的内部装修精巧华丽。正间后面是楠木雕纹玻璃罩背。罩前设地平台一座,平台上摆置紫檀木雕嵌寿字镜心屏风,屏风前设宝座、香几、宫扇、香筒等。储秀宫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p> <p class="ql-block">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东次间南部设木炕,北部落地罩内为翘头案、桌椅。</p> <p class="ql-block">东稍间南部设木炕,北部为八角罩。</p> <p class="ql-block">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南北部均设木炕</p> <p class="ql-block">西梢间作为暧阁,是居住的寝室,梨花木雕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p> <p class="ql-block">南部设木炕,北部为寝床。</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前廊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回廊。回廊墙壁上镶贴的玻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慈禧寿辰所撰。</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正殿西侧的前廊和西配殿的前廊转角相连,构成回廊。</p> <p class="ql-block">转角回廊</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正殿前东西两侧台基下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所铸。</p> <p class="ql-block">正殿西侧的铜梅花鹿</p> <p class="ql-block">正殿西侧戏珠铜龙</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前廓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转角相连,构成回廊,回廊墙壁上镶贴的玻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寿辰所撰。</p> <p class="ql-block">正殿东侧前廊与东配殿前廊转角相连,构成回廊。</p> <p class="ql-block">回廊墙壁上镶贴的玻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p> <p class="ql-block">转角回廊</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前廊与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回廊。</p> <p class="ql-block">正殿东侧台基下铜梅花鹿</p> <p class="ql-block">戏珠铜龙</p> <p class="ql-block">戏珠铜龙</p> <p class="ql-block">戏珠铜龙</p> <p class="ql-block">钟粹宫,故宫内廷东路建筑,东六宫之一,位于景阳宫之西,承乾宫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日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咸阳门改称钟粹门,隆庆五年(1571年)改钟粹宫前殿日兴龙殿,后殿日圣哲殿,清初又复改称钟粹宫,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前期此宫为嫔妃们的居所,明隆庆年间钟粹宫为皇太子所居,到清代又成为太后及后妃们的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钟粹同钟萃,古代是汇集精华、精粹的意思。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宫门内添加垂花门、游廓等。</p> <p class="ql-block">钟粹宫为二进院,正门向南,名钟粹门。钟粹门,坐北向南,是一座带斗拱的单檐歇山顶琉璃门,左右嵌有琉璃花饰照壁,门内有悬山卷棚顶倒座式垂花门,垂莲柱内置四扇可开合的屏门,门的两侧依南墙建游廊,与垂花门及东西配殿前廊相通。</p> <p class="ql-block">倒座垂花门,垂莲柱内置四扇可开合的屏门。</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东侧的游廊</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东侧的游廊</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西侧的游廊</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西侧游廊</p> <p class="ql-block">钟粹宫为二进院,正门向南,名钟粹门,前院正殿即钟粹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檐脊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拱,彩绘苏式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冰裂纹、步步锦门窗。室内原为彻上明造,后加天花顶棚,方砖墁地,明间内悬乾隆御题"淑慎温和"匾。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p> <p class="ql-block">正殿正门上方悬挂慈禧御笔木匾"瀓心正性"</p> <p class="ql-block">钟粹宫属于内廷东六宫中的一座院落,南北长47.38米,东西宽47.9米,平面近方形,分成前后两进院,前堂后寝。前院正殿即钟粹宫,坐北向南,是一座面宽五间、前出廊歇山式顶大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出廊单檐硬山顶。正殿左右有转角廊与配殿前廊相通。正门名叫钟粹门,坐北向南,是一座带斗拱的单檐歇山顶琉璃门,左右嵌有琉璃花饰照壁,门内有悬山卷棚顶倒座式垂花门,垂莲柱内置四扇可开合的屏门,门的两侧依南墙建游廊,与垂花门及东西配殿前廊相通,形成三合院带围廊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钟粹宫正殿东侧配殿,面阔三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东配殿悬挂匾"鹰天庆"慈禧御笔。</p> <p class="ql-block">穿过正殿来到宽敞的后院,后院正殿五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三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院内西南角有井亭一座。</p> <p class="ql-block">后院也是一正两厢的三合院,不过较前院规格略低,屋顶都是较低级的硬山式样,院中间有高出地面的南北甬道与前后殿相莲。后殿左右两侧有较矮的东西耳房和卡墙,自成小院。后院甬道西侧有井亭一座。钟粹宫这组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宫中宅院。</p> <p class="ql-block">钟粹宫正殿西侧配殿,门阔3间,前出廊,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苏式彩画。西配殿悬挂匾"绥万邦"慈禧御笔。</p> <p class="ql-block">清朝孝贞显皇后(1837年8月12日一1881年4月8日)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帝的第二任皇后。一等承恩候、晋赠三等承恩公、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p><p class="ql-block">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被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进内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六月己拟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少于文宗六岁。她生前没有子嗣,但却依靠丈夫咸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由嫔连升四级为皇后,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堪称清代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p><p class="ql-block">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后,尊为母后皇太后。</p><p class="ql-block">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葬于普祥峪定东陵,经光绪、宣统两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朝的孝定皇后叶赫那拉氏,即隆裕太后。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叶赫那拉靜芬成为皇后,并从紫禁城午门的中央洞门乘坐凤舆进入皇宫,先在预先选定的寝宫钟粹宫稍做休息和整装,再到坤宁宫东暖阁和光绪帝举行大婚礼,而在婚期过后,她便正式住进钟粹宫。孝定景皇后一生都沒有获得光绪帝的宠爱,甚至是被冷落,她在此宫度过19年的孤寂岁月,之后在光绪最后一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其夫光绪皇帝驾崩后,因宣统皇帝继位而受徽号成为"隆裕皇太后",且由于宣统帝太过年幼,因此由她垂帘听政,在成为皇太后的同时,她也搬出此宫迁住至西六宫之一的太极殿,一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郁郁而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