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天色开始暗淡了下来。冷峻的风儿开始肆意游荡,顺着小镇的街头巷尾伸展穿梭,嘴里发出忽赤怪叫声,仿佛是要在这一片暗夜里狂刷存在感。</p><p class="ql-block"> 小镇很小,也没有街灯。冷清的夜晚,显得有些孤寂。街道空无一人,老百姓早早地栓好了大门,呆在热炕暖被窝,管它屋外东西南北风。</p><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浓,亮灯的屋子越来越少。除了发疯似的风儿,镇子还是回归了它的平静,等待着迎接新一轮旭日东山再起。</p><p class="ql-block"> 孙老财屋里却是灯火通明,那张老方桌上居然同时点着三盏油灯。</p><p class="ql-block"> “娃他大,咋睡吧。今晚应该好着哩。”里屋传来了呼喊声。</p><p class="ql-block"> “你个老婆子懂个啥!把你的睡,我得守着。”孙老财原本有些耷拉的眼睛又放出光来,他不由得重新坐直了身体,双手将一个大坛子在怀里搂得更紧了。屋里并没有生炉子,孙老汉的额头竟然冒起了冷汗,是的,他这是太紧张了。嘴里说着话,也是给自己打打气罢了。</p><p class="ql-block"> 里屋不再吭气。</p><p class="ql-block"> 这时一阵猛风袭来,纸糊的窗户开始嗡嗡作响。孙老财立刻神情紧张起来,死死地盯着窗户,忽然好像又明白了什么,低头定睛瞅了瞅怀里的坛子。是的,坛子还在自己怀里,他深深地出了一口长气。</p><p class="ql-block"> 可是,这个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桌上的三盏油灯居然同时熄灭了,屋里顿时漆黑一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天格外的阴沉,黑压压的云团很低很低,仿佛随时都会砸下来。在往常,太阳也还没到“下班”的时辰。但今天,太阳早早地收住了万丈光芒,只在天地之间吃力地挤出了一束昏黄无力的光,这根本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 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色越来越暗。</p><p class="ql-block"> 窗外,那棵粗壮的老杏树开始舞动,叶子极不情愿地被风裹挟着做运动。不一会,风突然划了个圈,然后卷起地上的尘土和落叶,朝着窗户席卷而来。</p><p class="ql-block"> “啪”的一声,一扇窗户显然没关好,被重重地甩开。</p><p class="ql-block"> “啊!”有人没忍住,惊呼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也太应景了。</p><p class="ql-block"> 教室原本鸦雀无声,同学们伸长了耳朵正听得津津有味,不料被这急转直下的剧情给惊了一下,更是被眼前糟糕的天气给惊了一下,顿时炸开了锅。</p><p class="ql-block"> 窗外骤雨将至,却无法阻挡教室里的热度。大家急切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到了讲台上,大家满是期待。</p><p class="ql-block"> “嗯。好了,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时间马上到了,同学们先不要吵闹。今天天气太差了,等铃声响了就赶紧下课回家。”讲台上的王老师镇定自若,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其实满是套路,哈哈。</p><p class="ql-block"> “老师接着讲嘛”</p><p class="ql-block"> “讲完再下课嘛,不急不急。”</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肯定就把答案揭晓了再下课哩。”有人开始故意“激将”。</p><p class="ql-block"> 可是,说什么都没有用。王老师看着台下,嘴角泛起了一丝微笑,但他终究再没有讲下去。我知道,他这是故意吊人胃口。他肯定当时在想,你们这帮家伙,平时学习也不见得有这么高的热情,这会就是要让你们着会急,就看你们猴急巴脑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晚自习的下课铃声响了。平时感觉迟迟不来的铃声,今天却总觉得响得太早了,没有人想着下课,大家甚至宁愿晚自习时间再延长些,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同学们下课!”王老师脸上还是一本正经,心里却肯定在偷着乐。</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是我小学五年级二班时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印象中,他身体魁梧,总是穿着笔挺的灰色西服。平时给人一副乐呵呵的样子,走起路来感觉呼呼带风,嘴里还时常哼着曲儿,也不知是歌曲还是秦腔曲调。我们那时候形容他是“浓眉大眼”,也算是一种赞誉吧。</p><p class="ql-block"> 讲故事是王老师教学的“调剂品”。因为一般的照本宣科式讲课,总会使大家昏昏欲睡,所以他便索性穿插讲起了故事。有时课堂上会加个有趣的小故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一旁昏睡的便会立马清醒,一脸懵逼的追问同桌发生了什么,随即就会有些后悔错过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几节课下来,大家对语文课多了几份期待,经常逃课的家伙也慢慢坐了下来,语文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有所提高了。</p><p class="ql-block"> 而那个孙老财守坛子的故事,是讲了好久的,确实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最终坛子好像还是“不翼而飞”,但时间太过于久远的缘故,故事的结尾已经模糊不清了。不过,这都已经不重要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p><p class="ql-block">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 我对这类诗句是情有独钟的,因为它们都有关于杏树的描写,而杏树与我而言,是自然倍感亲切的。</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老家新阳镇,杏树随处可见。麦黄杏,张果园,比利时,大铁杏,这可是镇上杏树品种的“四大天王”,当年相当火爆。那时家家户户几乎都栽植了杏树。我家院子里和房前屋后也都有杏树。每当杏花开满枝头的时候,花香蜂飞,鸟语喧闹,一派盎然景象。</p><p class="ql-block"> 五二班的教室前也有一棵老杏树。</p><p class="ql-block"> 按照学校“谁跟前谁负责”的惯例,这棵老杏树是我们班的“责任树”和“保护树”。大夏天的浇水是必不可少的,除虫也是分内之事。记得有一段时间,杏树叶子上爬满了“旱昌”,眼看叶子越来越萎缩发蔫,大家急得不行。只得赶紧报告老师,王老师安排家在学校附近同学取来了喷雾器,兑上乐果就是一番喷雾杀虫。别看这个,也是有讲究的。必须得在大太阳下作业喷雾,等太阳下山后,杏树下便会落上一层死去的“旱昌”。</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老杏树的叶子就又翠绿如常了。</p><p class="ql-block"> 而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就是校园最浪漫的时节了。老杏树此刻花枝招展,每个枝条上装点着杏花,每一朵都很出彩,白色的花衣,加上红色的边子,粉嫩可人的样子。同学们最喜欢在老杏树下驻留玩耍了。那时候流行简笔连环画,其实就是尺寸很小的绘图故事书。像隋唐演义、燕子李三、赵氏孤儿、小英雄雨来之类的故事,应有尽有。于是,一到课外时间,老杏树下总会三三两两地有同学倚靠在树干上,低头翻阅连环画,或与旁边同学交换阅读,或是争论故事情节。微风吹过,一片花瓣从花朵上飘离,正好落在了连环画页上,无意间随着翻页就合进了画中,正应了那句“杏花不自知,已成画中仙”,大家此刻是不是已经能联想起《西游记》里的杏仙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老杏树也会有回报的。每年红通通的杏子挂满枝头的时候,就是五二班“分杏子”的时候了。这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一天了。平时的劳动呵护,换来了丰收的果实。所谓的“分杏子”,就是由五二班负责采摘收集,给班上同学们优先分发之后,剩余的再交给隔壁班级分享品尝。</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在旁边观瞧树势,还未及发话,早会有手脚麻利的同学三两下爬上树干,左右开工,笑呵呵地采摘起来。王老师便会夸奖表扬一番,然后不忘说一句“手上用劲巴好,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 “噢,好着里。”树上同学应和着,手上活干得更加有劲了。</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工夫,树下筐子里就装满了鲜红的杏子。可是大家不会哄抢偷吃,等到上课铃声响了,大家坐好以后,在王老师的组织下,会一排一排地按顺序分发给大家,一般每个人可以得到两到三颗杏子。</p><p class="ql-block"> “今天特例,课堂上可以吃杏子,但不许交头接耳吵闹。”</p><p class="ql-block"> 大家终于按捺不住,好多同学大口朵颐起来。凡是吃过杏子的人,每每回忆起这种情景,就忍不住酸水顺着牙根渗出来了。那种酸中带着甜的感觉,其实特爽。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吃杏子,一口气吃十来个绝不在话下。即便后来大学毕业工作了,也是如此。记得2007年刚上班那会,我给同事们带了一箱新鲜的杏子,结果大家都嫌酸吃不惯,我二话不说,一连吃了六七个,当场惊呆了众人。当然这是后话,哈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p><p class="ql-block"> 天气进入十一月份,就已经寒冷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班上有个重头戏,那就是开始“盘”炉子。那时候教室取暖,基本是自制炉子。这是一项手工技术活,王老师会亲自上手。虽然都是砖块和泥“盘”制,但我们班的炉子还是很“特别”,全国恐怕也是仅此一个了。</p><p class="ql-block"> “盘炉子,炉膛一定要大。”王老师开始给大家讲道理。</p><p class="ql-block"> “不过传统方式不行,得有充足的受热面积。”王老师不忘补充一句。</p><p class="ql-block"> “不就盘个炉子嘛,谁没见过?有啥可说道的。”总会有人小声嘀咕。</p><p class="ql-block"> “烟筒是关键。”王老师继续说,“我给咱弄个美滴很呆,不过砖头得多,泥也得多和些。”</p><p class="ql-block"> “开工!”男生开始忙着搬砖,或是两人一起用“攀笼”抬土,力气大的就用铁锹和泥。</p><p class="ql-block"> 花了些工夫,炉子炉膛就盘好了。大家寻思着,待泥面干些了,就可以“开火”了,准备那么多的砖头和泥土干嘛呢?</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却摆了摆手,“同学们,重头戏来了!我们得自己砌个烟囱。”</p><p class="ql-block"> “自己砌?不是学校发了烟筒嘛!”大家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p><p class="ql-block"> “赶紧上砖头,上泥!”</p><p class="ql-block"> “哦”大家拭目以待。</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脱去了西服,将两条胳膊袖子挽得高高的,左手比划着码放砖头,右手用小铲子和泥,紧挨着炉子出风口,娴熟地干起了活,最终竟然在炉子和教室墙壁之间新砌起了一堵墙。当然,这堵墙是空心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是咱们炉子的保温墙,美滴很吧?”王老师对自己创新般的作品很是自豪。</p><p class="ql-block"> “那通风烟筒在哪里?”大家还是不太懂。</p><p class="ql-block"> “烟筒?”王老师暼了一眼问话同学,不由得笑了笑,然后继续说道“别急,烟筒马上就有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王老师从保温墙与教室墙面交界处开始,又垂直向上砌了一条长方形空心通道,正好连通到了预留的通风孔上。</p><p class="ql-block"> 这样终于算是大功告成了。一座很特别的炉子问世了。确实是很特别的,甚至有点“别致”。</p><p class="ql-block"> “完工了。老师这炉子盘得还不错吧!”王老师笑开了花,显然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满意。我觉得,他这都可以算是“艺术品”了。</p><p class="ql-block"> “长颈鹿!”不知谁来了一句。</p><p class="ql-block"> 还真是,仔细一看,那样子太像长颈鹿了。于是五二班的炉子有了一个响亮又特别的绰号——“长颈鹿”。</p><p class="ql-block"> “长颈鹿”横空出世就成了学校的“明星”,经常有其他班级的师生前来观瞧,大家纷纷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生火之后,“长颈鹿”就更加“热度非凡”了。土制的保温墙就像一组巨型的暖气片,散发着热气。一下课,“长颈鹿”周围就聚满了取暖嬉闹的同学,还有的同学拿着冰冷的馒头在炉火上“烤馍”吃。</p><p class="ql-block"> 冬日里多亏了有了“长颈鹿”,教室多了几分温馨。但没过多久,意外就发生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一堂语文课。上课铃声响了,同往常一样,王老师走上了讲台。教室里却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味道,很明显是烤馍烤焦的气味。</p><p class="ql-block"> “给大家强调了多少回了,炉子上不许烤馍。谁烤的?站出来!”王老师语气有点不对。</p><p class="ql-block"> 他看了看第一排的学生,似乎想得到答案,但没人应和。也许是真的不知道吧,也许是不敢“揭发”吧。反正气氛异常紧张,没人敢啃声了。</p><p class="ql-block"> “没人站出来是吧?那好,大家火也别烤了。”王老师有些激动,再三发问无果后,愤然离去。</p><p class="ql-block"> 大家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了。不料王老师又大踏步走了进来,手里多了根粗粗的木棍。王老师也不再言语,径直朝“长颈鹿”而去。</p><p class="ql-block"> “嘣”的一声,炉膛被撬开了个大裂缝。</p><p class="ql-block"> 大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住了,真的是始料未及。</p><p class="ql-block"> “现在好了,馍也不用烤了,火也不用烤了。”王老师坐在一边喘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气消了的王老师又组织学生重新“盘”了炉膛,“长颈鹿”还是“长颈鹿”,但烤馍的现象竟然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小学时的王老师,我特尊敬的一位语文老师。当然我求学的路上还有好多这样的老师。比如,爱干净又“冷酷帅”雷校长,总爱穿一身蓝色的中山装,不苟言笑,走路挺拔有力,威严感十足。还有爱揪人“斯狗毛”的胡老师,等等。岁月匆匆,往事如烟,但20多年前的故事还会在我的记忆库里重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