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记述李子元同志在四川工作的往事</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雷新乾/撰文</b></div>李子元1917年生于河北威县,1938年5月加入中共,6月参加革命,曾转战河北威县、河南南阳地委、华南分局、广东省土改委员会,广东省农工部。曾任广东省海南区党委第一书记、广东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候补书记。<br>1975年,文革尚未结束,四川省两派群众仍在闹派性,整天“闹革命”,疏于抓生产,老百姓没饭吃,生活极度困难。1975年10月,中央决定调广东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政委、四川省革委主任,同时决定调广东省委常委兼海南区党委第一书记李子元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管农业工作,协助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打好四川农业翻身仗。由于组织安排,我被选派担任李子元秘书,跟随两位领导入川工作。两位领导到任后雷厉风行,迅速扑下身子下基层调查研究,走遍了全省的粮食产区,摸清全省严重缺粮情况,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改变四川农业落后面貌,并由李子元负责组织力量进行落实。<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改革耕作制度</b><div>四川老百姓习惯种水稻,由于前任省委领导受左的路线影响较深,一直强调要求种双季稻,把种双季稻视为左派,把不种双季稻视为右倾。因此许多干部怕被批为右倾,都被动地响应省委要求而种双季稻。但实际上四川气候条件是二月份栽了早稻秧子,往往容易发生倒春寒而冻死秧苗,导致四月份重插秧。因为九月份常常突然降温会导致晚稻灌浆不饱而影响产量。结果是许多地方栽双季稻两季每亩产量才一千多斤,而不少地方坚持种一季中稻,利用最佳日照时间,躲开四月份的倒春寒和九月份的突然降温,亩产仍达九百多斤,比起双季稻节约了种子、肥料和劳动力。所以干部群众多希望从实际出发!喜欢栽一季中稻而不喜欢种双季稻,老百姓说“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李子元同志走遍全省水稻产区仔细调查后,向四川省委提出改革水稻耕作制度,即一定从实际出发,凡是气候条件适合种双季稻的地方可以坚持种两季,凡是不适合种双季稻的地方可以不种双季稻。省委这一决策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改造冬水田</b><div style="text-align: left;">四川有的地方缺水,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收割后即闲置稻田蓄水待来年再种水稻。李子元同志深入这些地区调查研究,发现有的地方采取把闲置的稻田改种包谷或红苕,收成还不错,于是报告省委决策后大力推广此种做法。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反映群众不喜欢吃包谷,于是李子元又和农业部门的同志深入基层给群众讲道理,大米虽好,但缺粮时包谷、红苕仍能充饥呀。后来省委制定分配政策时,决定城市人的口粮可以吃一些包谷,这样农民就可以吃到大米嘛。于是不少地方响应省委号召,把闲置的稻田(农民叫做冬水田)利用起来栽种包谷。南充地区由于这项措施,获得包谷大丰收,一举改变了严重缺粮的状况。</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兴修水利</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四川地形复杂,可谓主体形地势有高山,有丘陵,有平原。过去受左的路线影响,省委领导一味强调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只能修水库和机电提灌,并且强调不修水库和机电提灌是右倾,不少干部怕背右倾之名,于是大力兴修水库和机电提灌设施,结果由于集体经济困难,缺乏资金,其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李子元同志带领水电和农业部门的同志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地方采取根据地形大力兴修小水凼待下雨积水备用。或者修渠从大江河引水到小水凼,老百姓叫做长藤结瓜。能修水库的地方当然可以修水库,有的地方还想出了用喷灌的形式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既节水又效果好。这样灵活形式多样地办法解决了灌溉问题,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老百姓说这些办法解除了过去罩在基层干部头上的紧箍咒,不再担心被批为右倾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其次是号召农民深翻土地,改造下湿田、冬水田,包括缺水地区的水田改旱田等等措施,都对改变农业落后面貌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span></div></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妥善解决好分配问题</b><div style="text-align: left;">长期以来,国家的分配政策都先保国家征购,再保集体提留以备发展农业之需,最后保群众口粮。但是四川过去由于受左的路线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一直落后,粮食产量上不去。尤其是在文革期间,两派群众政治观点上分歧大,天天闹派性,疏于抓生产,导致四川严重缺粮,老百姓生活极其困难,不少地方常有发生春荒饿死人的现象,李子元同志又坚持下基层调查研究摸清情况。那些在严重缺粮的情况下,不少地方仍强调国家分配的三原则办法,结果是保了国家和集体用粮外,群众口粮所剩甚少,导致来年发生春荒,老百姓缺粮,国家又发救济粮救助农民。李子元同志调研后提出,分配政策不能机械地坚持先国家和集体,最后保群众的办法,可以改为先保国家和群众口粮。至于集体提粮,可采取丰收年多提,欠收年少提,总之集体发展农业也好,还是兴办福利社施也罢,不能采取一口吃成胖子的办法,应该根据粮食收成的实际情况来处理,这个办法很受群众欢迎。</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落实干部政策</b></div><div>省委很重视关心培养干部,发现典型。李子元同志下基层调研机会多,和基层干部接触机会也多,发现优秀人才后及时报告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比如,仁寿县委书记杨汝岱工作扎实认真,以身作则,实事求是,后被提拔至乐山地委副书记,1983年又被提拔为四川省委副书记,1984年机构改革后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以后又晋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又比如郫县县委书记杨析综,也适时提拔为温江地委副书记、省委副书记。广安县委书记杨钟,因工作优秀被提拔为副省长、农林业部长等。一大批有能力有觉悟的乡级干部,适时被发现和提拔使用,对推动各项工作,发展农业起到重要作用。<br>过去因受左的路线影响,不少县乡领导干部不积极响应省委兴修水库指示的,一律取消被打成右倾的错误处分。一些干部私下坚持农业生产责任制,被批为鼓吹单干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一律平反。这一措施大大激发了各级干部的积极性,时任万县地委书记的孟广涵同志曾经对李子元书记说,过去省委主要领导人说我是右倾,弄得我无所适从,不敢大胆工作,现在省委能够从实际出发,保护干部,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嘛。<br>重庆市政协主席段大明,1957年曾被打成右派分子,1978年后落实政策时,有人说段有历史问题不能平反,但又缺乏有力证据,李子元报告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赵紫阳召开省委会议研究,决定先为段大明平反,解放出来参加工作,以后发现有历史问题的证据时,再做处理。这一决定,不仅令段大明同志感动,而且在干部队伍中有很好地反映,大家都说省委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大力提倡多种经营</b><div style="text-align: left;">李子元同志和农业部门的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多种经营是解决严重缺粮的措施之一,强调粮食主产区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保证粮食产量。凡是边远山区和一些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除了尽力抓好粮食生产以外,应引进开荒拓地,扩大耕种面积,多种包谷,绿豆,高粱,红苕,洋芋,蔬菜等农作物,用以补充农民缺粮问题。事实证明这一办法效果不错,农民反映,农民忙时可以多吃细粮,主要是大米和小麦面粉;农民闲时,吃一些杂粮和蔬菜就可以了。</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大力推广良种,发展杂交水稻。</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四川历史上农民多是栽种水稻,为了高产,每亩地用稻种都在七、八斤甚至十几斤。因为李子元同志曾在海南岛工作过,他就指示农业厅派干部到海南进行杂交育种,并利用工作关系,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阻力获得成功。农民用杂交的水稻良种每亩地只需要三至四斤稻种,而且产量比普通稻种还高,这对提高粮食产量,改变四川缺粮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八、注重干部工作作风建设</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倡导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深入基层,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李子元同志作为分管农业的省委书记,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深入农民家里、田间地头和大家共同探讨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的问题。1976年一次我随李子元同志到金堂县调研,县上同志安排我们在农民家里就餐。农民用大米和红苕各半做的米饭招待我们,子元同志对我说,小雷这饭对我们来说不算艰苦,但说明四川老百姓生活不容易呀!还有一次到峨眉县召开全省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李子元同志和会务组的同志通宵达旦的研究工作报告,第二天也不休息,继续开会。乐山地委的同志劝李子元同志抽空到峨眉山顶上看看日出景象,李子元同志坚持不上山。他在四川工作几年,后定居北京养病,一直到1986年去世,都未上过峨眉山。</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还有一次我们到四川眉山县调研,碰上眉山干群正在治理岷江工地上大干,李子元下车后立即和县委书记王成明同志一起帮助群众拉车铲土,群众说,从未见过这么平易近人的书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李子元同志自1975年冬天,从广东省委调至四川省委工作后,不到一年即被诊断出患了膝关节骨质增生病。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他说不能住院,很多工作等着我呢。于是医生把一部红外线烤灯交给我说:你们下乡调研时,可利用晚上休息时,给他烤治一下膝关节。于是我们每次下乡时我都带着这只红外线烤灯,一遇休息时间就给他烤治一下,然后继续坚持工作。</span></div></div></h3> 1976年初,李子元同志慢性肾炎也被诊断出来了,加上膝关节骨质增生病的折磨,工作很困难了,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劝他住院治病,不能再带病工作,李子元同志只好住进医院。大约在1976年五六月份,四川省委要召开全省的农业工作会议,各级市、地、州县的书记和行政领导都要参加,动员大家鼓足干劲,克服困难,动员群众大干,为扭转四川农业落后面貌而奋斗。于是李子元同志在医院召集有关部门的同志开会,共同研究如何开好这次大会,并亲自口述大会工作报告提纲,请会务组同志精心准备大会工作报告,并且亲自从医院走到大会会场,为大家做报告。<br>李子元同志1975年刚调至四川省委工作时,其家属未及时随迁过来,于是早餐他经常是让警卫员为其准备一杯茶,吃几片苏打饼干,就算早餐了。我说李书记,你这早餐太简单了,还是到省委食堂吃早餐吧。他说太麻烦,耽误时间。当时省委食堂早餐也很简单,只供应馒头稀饭和泡菜,他坚持不去食堂吃早餐,节约时间来工作。<br>李子元同志住院后仍坚持工作,很少休息,我作为秘书把这一情况报告给赵紫阳书记,赵书记就去医院看望李子元同志,劝他好好养病,不要再带病工作。李子元同志说:唉!四川这么困难,我住在医院,不能工作,真不是滋味。紫阳同志劝子元同志说,你安心养病吧,我们会发动有关部门和市、地、州县的各级干部,共同努力工作,带领群众共同奋斗,一定会扭转四川严重缺粮的情况的。<br><br> 李子元同志以身作则,带病工作的精神,感染了广大基层干部,使大家备受鼓舞。四川干部群众在省委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干劲倍增,积极性很高。中央指示四川省委可用三年改变四川缺粮状况。在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为首的省委领导下,在李子元书记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发动广大干群共同奋斗,结果仅仅两年的功夫,四川即由过去从外省调粮进川而变为调粮出蜀了,于是传出了民谣“要吃粮找紫阳”。<br>李子元同志作为四川省分管农业的书记,作为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的助手,可以说是拼尽全力投入工作,协助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打好了四川农业翻身仗,对改变四川缺粮状况起了汗马功劳的作用。<br><b>作者:</b>雷新乾,四川省委台办原巡视员、时任李子元秘书。<br><b>特别说明:</b>本文由雷新乾先生授权《长青语录》首发刊登。配图来自互联网,谨此向照片原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