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序文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浦区定海街道154街坊,位于东至军工路,西至平四小学(规化白洋淀路),南至平凉路,北至周家嘴路。十九棉工房1185户居民动迁,通过二轮次征询,落幕于2021年11月30日签约率达99.75%,12月30日动迁工作完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九棉工房没有辉煌的记录,也没有名人效应,更没有名胜古迹;而有得天独厚适合百姓居家生活的优美环境。春夏两季道路两旁的梧桐树树冠交叉连接,从平凉路向里直视,笔直的道路通向十九棉的厂门口;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展现在你眼前。严格的24小时警卫制,使人放心安全。足不出户在社区生活,很温馨人性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一片小天地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拥有配套实施一应俱全,十九棉工房优势由住房建筑取而代之,百年历史沧桑,年代久远已是面貌全非,千疮百孔。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伊始,曾几何时曾经拥有而不 复存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教育方面:设有托儿所,幼儿园、纺织中专、杨浦卫校、十九棉工业技术学校、十九棉职工子弟小学、平四小学唯一在办学校 。备注:日本人1936年创办“上海市公大纱厂子弟小学校” 。1959年更名为“平凉路第四小学”,(足球特色学校)至今已有86年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生活设施:有家属浴室,家属食堂、工人疗养院、菜场、理发店及综合商店,还有工商银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娱乐活动:俱乐部内设乒乓室,阅览室、图书室、(凭借书卡可外借书)钢琴房、跳舞场;还有假山公园内有猴子动物,小花园全天侯开放;每星期一次在球场露天的或在厂大礼堂放映电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体育场所:东足球场,西蓝球场,还有游泳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旧改征收完毕,百年老宅,历史性地走完了最后里程,寿终正寝。无论是早期搬离的发小童友,还是前期动迁的邻里,再就是现在被征收的老街坊们,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留存在记忆中。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筛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3月4日中环和润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周筛罩先生口述:十九棉南工房周家住房格局变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周筛罩:十口人、二十平、五十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图1周筛罩与户外小房间拆迁后遗址合影,陈至摄于2021年12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釆访/撰述:陈至 口述人:周筛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一)被采访者简历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叫周筛罩,男、祖籍江苏扬州。1953年出生于平凉路2767弄西11弄4号,也就是十九棉纺织厂的南工房,初中文化水平。直到2010年因长阳路内江路至军工路道路开通,老房子被拆迁,我才搬离。在这之前除了上山下乡和参军入伍共9年时间,将近五十年(编者注:1953——1970及1978——2010)的时间我都住在这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来我的名字有故事,是外婆为我起名,还有文字典故,是全世界唯一姓名,没有同名。己亥2019年白露的时候我写过二首诗;去年生日的时候也写过一首,实际上即是说明了我这个姓名的来源,也是对人生和亲人的回顾。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起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白露时节出生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风 雨轮回六十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取名至今唯一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诸君疑惑问何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父母诠释有寓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方知谜底典故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人间真伪细筛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立身处世自己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时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十五节气雁南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白露一夜似雨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晨风吹拂天转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初秋阑珊添衣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凝结水珠湿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清莹秀澈荷叶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风起叶落遍地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笑傲余生睡梦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周筛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己亥2019年白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生日愿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呱呱落地白露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家族喜庆外婆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手脚白银挂锁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百倍呵护全罩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一根发辫留八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父母之命难违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上山道路论我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下乡里程凭我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转眼一晃六十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老汉回想乐呵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周筛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庚子2020年白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2:周家全家福,1977年摄应采访者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周家除周筛罩本人使用真实姓名处,以亲长关系十姓氏作为称谓,下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本文所有老照片由周筛罩本人提供,若无特殊说明,下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排左起,周母、周父、第二排左起周小妹,周二弟、周大弟、周筛罩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二)家庭面积和成员构成概述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我父母一共有四个小孩,我是老大,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我是1953年,大弟是1956年、小弟是1958年、我妹是1960年。加上父母一共六口人,一直住在南工房。人最多的时侯,我和小弟分别结婚,我家三口再加上小弟一家三口和父母,大弟、妹妹、一共十口人住在南工房。2010年我家拆迁的时侯,拆迁办以租赁凭证为依据,算我住房面积22.9平米,还有后来增配的后楼10.3平米,我记得很清楚。最困难的时侯我们十口人就住在这么一点大的地方,现在想想觉得条件很难苦,不可思议;但在那个时侯完全没有这个概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你们是怎样在这么点大的地方住了几十年的?你别急,听我慢慢跟你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3: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工房示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三)十九棉南工房居住布局和生活氛围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从小就在十九棉工房土生土长,在我们这个生活小区——十九棉工房它有个特点,就是父母亲有一方或双方都在十九棉工作,实际上我们这个社区就是十九棉的家属住宅区。十九棉就是原来的公大纱厂,日本人在1921年建造,这样算起来到今年(编者注:2021)拆迁,正好是100年。上海解放以后,就改成国营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我家住的这一块是南工房(编者注:图5中红框所示区域),主要就是给厂里的职工和家属住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图4:摘自《杨浦区地名志》1989年出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这里就是平凉路2767弄,它有一扇铁大门,以前有一个牌楼,两边是花岗石立柱,黑色的铁大门,一块是厂牌《上海市国营第十九棉纺织厂》,另一块写着《平凉路2767弄》路牌。外来人员一般不敢进入我们这里,以为是厂区。外来走亲访友的,则要在左侧警卫室登记才可进入。实际上进入十九棉有两道门,一个是家属住宅区的大门,另一个是进入厂区的大门。晚上19点关闭,进出入人员由警卫室小门通行。当时文化娱乐活动很少,绝大多数人家不到20点,家家户户都熄灯睡眠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上班六天翻班分为早,中,晚班为大三班制,做六休一。那个时侯尽管劳动强度大;但还是比较人性化的,为什么这样说?上班的时候要保证睡眠,早班是6点到下午2点,中班是下午2点到晚上10点,晚班就是晚上10点到早上6点。24小时就这样交接班,在上班前半小时先摇预备铃,通知你要上班了;然后到5:45再摇二遍铃。因为到厂里只需几分钟就可到达,中班,夜班都是如此,确实做的比较温馨。摇铃刚开始由警卫人员,后来改为居委会工作人员做该项工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体制上说,一个考虑到职工的休息,还有一个就是便于工作。因为家家户户都住在一起,有时隔壁邻居看到你家没有动静或没有灯亮,他会敲门提醒你。住房困难的可以到单人宿舍休息,也有摇铃会通知你。总体说:我们南工房大家都住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体现出工友间的亲密感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布机间织布的梭子声音很响,分贝很高,一般在纺织厂工作的女工,尤其是布机间的挡车工基本都是大嗓门,所以耳背的人特别多。长年累月在高分贝的环境下工作,工友之间都是用大嗓门说话,久而久之就会耳聋,我母亲就有这个情况。每当夜晚九点半到十点半中夜班的上下班时,女工一出厂门就用高八度的大嗓门说话声,上夜班女工高声的交谈声,中班下班女工急促的招呼声汇成一片,我们就知道夜班上班,中班下班了。这就是上海纺织女工的特点,也是纺织女工独特的场景,年年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5:该示意图由编者参考动迁办所提供资料与被釆访者口述确认后绘制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十九棉工房它是怎样分的?南工房是从1弄到14弄,分为东西两排,中间有一条大弄堂,总共28排。旁边那个是职员宿舍,又称“海军部”,他就是按照等级化分的,有职员和中级职员,高级职员。这些人就是坐办公室的,过去叫写字间,担任一定的职务。再说到那个新工房,1957年安排人员入住,新一弄至新三弄共三排三层楼,后又加层到五层。在文革中(1967年)又建造新四支弄至新九支弄三层楼房,由房管所出材料,十九棉厂出人工完成建造。新工房刚开始分配给军管驻军人员(一个排兵力)及职工家属。平房是分配给退伍军人和职工家属。这里我主要讲的我们家住的南工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实际上,南工房的格局不是完全一样的。解放初期,南工房东边的工房都是一排6个门洞,除东西8弄9弄每排4个门洞;不知何年西8弄又增加了二个门牌号,但西边的有7号或8号。这个不一定(编者注:20世纪50年代南工房分布情况祥见示意图5)。这里面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比方说西14弄最早不是住房,是职工家属浴室,也是一种职工福利,过年过节免费发浴票,全天侯开放。平时买票,5分钱一张浴票,一周二次定点开放。浴室靠西边还有三间私房,解放初期没人管,外来的的就自己建造私房。在七十年代扩建住房面积,浴室就被拆掉建成职工住房了,改成上下两层,中间一条走廊,每侧各有4户人家,加起来就是十六间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再比方说,西10弄抗战时被日本人炸弹炸毁了三个门洞,只剩下西10弄1号到3号,东10弄也被日本人炸弹整个炸毁了,西10弄的一半和现在的东10弄就是在文革时期重新建造。西10弄的废墟建成101——104室,上下共三层,加起来共12户。东10弄的废墟也建造三层,每层6户(101——106室)共18户住房,这就是例外。当时是房管所出材料,十九棉厂出人工建造。具体是哪一年被炸的我不知道,肯定是1945年以前,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我有印象的是,我家对面西10弄那个废墟,当初是两间草房,分别住了一个是木匠和一个裁缝的人家,后来到文革的时侯,草房被拆掉重建三层楼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家住在西11弄4号,从我出生到2010年动迁,我们家一直没有变动过。(编者注:即图5红框所示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6:1945——1950初期南工房居住空间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尺寸以周家为例,不同门洞稍有不同,但格局相同)楼下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般来说,一个门洞进去两层楼,一共住6户人家,楼下3户,(编者注:前客堂2户十后客堂1户)楼上3户(编者注:前楼2户十后楼1户)。我所说的是解放初期,听我父亲说起过,当时前客堂,还有二楼的前楼都是用木板隔起来的,隔一半分成2户人家,他们进出在哪里?楼下的前门直接进,后面的这家要从灶间进来,穿过走廊,这里有个腰门可以进来,(编者注:该时期房屋具体布局见图6)。</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附6:1945——1950初期南工房住房空间示意图楼上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楼当时跟一楼面积是一大的,到楼上是从灶间进来再上楼梯。底层与二层的格局稍有一点变化。楼梯上来先是一个平台,大概一平米,向里面上三个台阶到走廊,向外上二个台阶到晒台,灶间的上面就是二楼的晒台,晒太阳晒衣服,现在还有一个历史保留建筑,烧土灶一个烟囱,晒台上就能看见烟囱。最早的时侯土灶是烧柴火的,早期父母曾用过,后来灶台拆了,改成烧煤球炉了;但时间不长,1965年厨房改用煤气了,在上海滩使用煤气还是比较早的方便又干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楼底下是水泥地,楼上是杨松地板,整个房子的隔板也是杨松木。这个房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是砖木结构建筑,木头是杉木打框架。它里面是什么?当初不用水泥;而是用泥土和稻草黏合一起再砌砖头,这样的房子叫砖木结构。老房子层高3.4米,当时后客堂连窗户都没有,上面全部都是用木条做的花格。是什么意思呢?它用木条,不是全封闭的,比方说:层高3.4米,在2.8米以上全是棱形态的木条花格。花格主要用来通风的,给后客堂通风用的,否则闷死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5年左右实行户籍制,逐渐改为每个门洞住4户人家(编者注:取消前客堂与前楼中间的隔板),上下各2户,一排就是24户人家。当时我们的吃喝拉撤全在里面,一户人家的空间大概在12平米(编者注:前客堂与前楼),小一点在8平米(编者注:后客堂与后楼)。因为空间太小了,房屋层高3.4米又比较高,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搭搁楼。(已与被采访者确认“搁楼”二字写法,其意为“一般房屋建成后,因各种需要,利用房间内部空间上部搭建的楼层”)(来源于百度百科搁楼)居住相当困难,但是我们那个时侯感觉不到,每家的居住条件都差不多,当时人们相处很融洽,尤其是公共灶间,相互谦让,相互照应。(编者注:南工房除东、西8弄与9弄外,每个门洞对应的居住格局如图4所示;东、西8弄与9弄在此基础上略有变动,前门有小院子,后门外有卫生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另附图一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初刚解放时,好多从江苏,浙江,安微来沪讨生活,各种招工,各地逃荒逃难的人们到了上海,来了以后,没有户籍管理,看哪个地方有空位,就在哪里安家。十九棉工房当时住房状况,因为日本人跑了,国民党打败了。解放初期管理也不是很到位,十九棉工房有些房子空着,人来了就这里拿一间,那里拿一间。我父亲来的时侯就拿了二间,还有一间是西11弄6号,后来让给了人家,我们家一开始住的就是西11弄4号,一直住着。其实,包括南工房边上的拾间头,也是这个时候没有人管,就在空地上自己建起房屋。一直到1955年上海没有户籍制之前,都是谁来谁住,那个时侯自由化。1955年之后整个十九棉工房由十九棉福利行政科管理,厂管房开始以职工居住情况分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另附图二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祖籍江苏扬州,外婆在上海公平路附近,在日本人家做帮佣。1948年我母亲随处婆来上海,通过熟人介绍,实际上也是带亲带故,我母亲1930年出生,正好18岁进入十九棉纺织厂;但我父亲不是十九棉的,他是杨浦区鞋帽服装公司、春燕皮鞋厂,后来并入第三百货公司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7:1953——1962周家陈设及居住空间分配,该空间示意图及家具形貌为编者与釆访对象口述确认后绘制,无特殊说明,下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四)幼年:周家定居十九棉工房,儿女陆续出生(1953——1962)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我们前客堂隔板具体什么时候拆掉的,其实我没有什么印象了,那个时候还太小,你想,我1953年出生,加上我父母就是3个人,6平米怎么住?你没办法住,我小时有印象以后,前客堂就没有隔板的。我记得有一件事有印象,每家都用白纸条“米”字样贴在窗户玻璃上。可能是1956年吧,上海刮大风,不知是否龙卷风?当年我也就虚岁4岁,大风停了,我跑出去玩,外面那个风就好像把人抬起来吹上去一样似的,不用走,风推着你走。外婆当时住我们家,赶紧出来发怒对我吼:不许出去,把我拖了回去。外婆临时到我家,会住上一段时间,过年过节也会小住一段时间顺便看望我。因为我是大外孙,她比较喜欢,外婆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对我特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家具那时的状况,我跟你这样说,就讲前客堂,我记得有一张双人床,宽是135公分,长是2米,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抽屉。边上放着五斗橱,下面五个抽屉,台面左右有两个小抽屉,中间一个大镜子,两边也有,镜子有三面,右右两面可以转动;就像化妆台一样,很有意思,大概是1米高。当时我们家具很少,还有一个吃饭桌,是方桌,每一面都有小抽屉,是栗壳色,就是板栗红棕色。我还记得还有二个木箱,靠墙角放在凳子上面搁起来,小孩大了衣服也多了就放在里面,还有小孩读的一些书也放在里面。前客堂分前门和腰门,洗脸架放在腰门边,洗脸架有三层,放洗脸盆和钢筋锅。那时还没有购置大衣橱,各种长凳方凳和一些小凳,最有意思的叫“学凳”,我父亲注重我们读书学习,请木匠做了一种读书写字的专用凳,有搁脚的高低横档。(高度宽度适合坐姿舒适)其它的就没有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我父母睡在双人床下铺,我睡在上铺,1956年大弟出生,1958年小弟出生,我们三个男孩都睡在上铺。我妹妹1960年出生,还比较小,就和父母睡下铺。那时我刚上小学,在十九棉职工子弟小学就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8: 1962—— 1971年周家居住空间分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五)少年:家中搭起搁楼,少年上山下乡离家生活(1962——1971)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来算一下,差不多在1962的时侯,我们家就在前客堂搭了搁楼。用槽钢和木方做横梁,上面用木板铺成。槽钢是什么?就是10cm厚的工字钢,然后把木梁和槽钢架在两边的墙里,下面用纤维板封底部。地面到搁楼差不多200cm高度,搁楼的厚度约20cm,搁楼的高度约120cm。搭好搁楼后,花格部分就用牛皮纸全封闭了。否则不封,后客堂家中情况一目了然,没有私人空间,当时后客堂有人家住,和邻居打了招呼,他们也理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搁楼差不多只有前客堂的一半,不可能全搭满,否则,房间没空间,空气也不流通了。搁楼6平米,在床的上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搁楼上的布局:是把两个箱子放到上面,搁楼上做了个储藏室,把平常暂穿不的衣服和暂不用的书籍及其它物品放到里面。然后上搁楼的楼梯放在床的樯边。那时床的另一头离腰门只有10cm。搭完搁楼把双人床改成单层床,父母和妹妹睡在单层床,三个兄弟睡在搁楼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实际上搁楼改过几次,后面还会变。到1966年,妹妹稍大了一点,实在挤不过;就把搁楼换了一个位置,原来是横的方向,后改为竖的方向,另一端在走廊上位置。楼梯放在腰门后的墙边上。父母仍就睡单层床,我和大弟睡在走廊的搁楼,小弟和妹妹睡在前客堂的搁楼。1970年我上山下乡离开家。哦!对了,我前面说过的,1955年整个工房的房子由十九棉福利行政科管理,到1963年十九棉工房就归房管所管理。(编者注:相对位置见图8阴影所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邻里街坊自行组织了一个互助会,主要是存钱,每个月每家凑10元钱或者是20元钱,12户一组,你抽签抽到1就是1月份,抽到3就是3月份拿总额;如果10元钱就是120元,20元一个月就是240元。如果我们碰到有急事需钱用怎么办?可以协商提前拿。总的来说,这个互助会,一是救急,二是过年派用场,三是给小孩添置衣服和置办学习用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差不多在1960的时候,一直延续到1970年,每年都有。这个形式很好,增加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父母对我们说:添置物品等我们家拿份额钱,你们再等一等;比方说,我们兄弟三人做衣服,过去有这么一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都是老大穿了以后,接一段裤脚管给老二穿,转到老三已接了二段裤脚管,老三非常不高兴,他总说真没劲。好不容易等到拿份额钱,母亲给我们每人做了一件咖啡色宽条灯芯绒夹克衫。做好后,三兄弟一出门显得很神气,是不是?我们那个时侯一般一家三、四个小孩很正常,多的七个、八个不稀奇,是吧?我讲的历史就是原原本本的东西,这也是和国家的形势和发展有关系,是不是?我跟你说,那个时候老邻居的人情味很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9:我母被十九棉评为优秀职工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记得在1965年,我母亲被十九棉厂评为“优秀职工”称号,在十九棉小花园疗养一个星期,是给职工的一种福利,她与一起疗养的同事在小花园假山前集体合影留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起搁楼一事,从1962年搭建,我一直上面住到1970年就上山下乡了。1960年我在十九棉子弟小学读书,到1966年小学毕业。毕业以后,文化大革命开始,按道理说,当年应该进中学的,那时停课、停学、停工、一片混乱状态。直至1967年11月按照“就近入学,合理分配”原则分配到平凉中学。进入中学后实际上也没有好好读书,到处串联,写大字报,看大字报,什么牛鬼蛇神、反革命、坏人、右派分子所谓“四类分子”。那个时侯老师没心思教书,学生没办法学习,当初社会环境根本无法上课读书,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苦了我们这代人。就是一个小学的底子,中学的架子(后在央企教培中心再学习)。后来学校安排学工学农,在1970年4月被排分配到江西乐平插队落户,离 开了十九棉南工房,后来我又去当兵,一直到1978年才真正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山下乡时把我们家的五斗橱改成被头橱,拆掉镜子和抽屉,改为对开门上下二层,可放被窝和衣服,带了一个木箱,洗脚的木盆也可洗衣服,搪瓷洗脸盆和铁壳热水瓶及其它一些生活用品。那个时侯家里的家具有了一些变化,1970年下半年家里购置了一个大衣橱,请木匠制作了一个五斗橱,就没有再添过其它的 东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上山下乡以后没多久,1971年后客堂分给我家,当时我在江西,家里的空间缓和了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图10: 1971——1982年周家居住空间分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六)青年:申请得到后客堂,退伍回故里。(1971——198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听我父亲说起,1971年后客堂人家搬走了。房管所给新配户看房,看房人一看后客堂没有窗户,没有通风采光,房间一片乌黑,没敢要。我父亲向房管所陈所长申请,得到批准,1971年后客堂分给了我家。就是说西11弄4号底楼前后客堂都是我们家的了。这个时候我在江西插队,家中具体情况可能了解不那么准确。后客堂给了我们家后,前客堂及走廊上的搁楼拆了,后客堂与走廊的隔板也拆了,就在后客堂搭建满搁楼,否则小孩没地方睡。后客堂的门改在外面,楼梯放到后客堂的门外墙边。同年房管所统一将十九棉南工房前客堂的门窗改换,以前,前客堂两边是窗户,中间是老式的双开门。将门和窗户对换位置,门改变成单开门,前门改在左边利用空间更大,单开门也不占地方,以前,门在中间占地方也不好放东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1970年4月我去江西插队落户,家里只有五口人,分到后客堂后,两个弟弟和妹妹都睡在后客堂的搁楼上,后客堂的底层就是父母住,前客堂就改成吃饭的地方。农村插队我一共回过两次家,一次是1971年过春节,探亲假一个月加往返路程假。插队期间,因长期劳累过度,又是长身体时期,缺乏营养;1972年身体出问题,尿中红细胞超标。曾经在乐平,德兴县城医院治疗,在当地医院多次诊疗不出什么明堂,分场刘医生说:你还是回上海治疗。到了上海查明是慢性肾炎及肾结石,治疗六个月后红细胞指数达标,1973年过完春节回到江西。后来又过了四年我才第三次回家。上山下乡滿二年符合征兵条件,1972年有征兵,正好我在上海病休。1973年底有征兵名额,我报名应征。垦殖场及公社一百七十多人报名,到最后符合条件只有21人,定兵入围14人实招3人;这时,当地干部对我说,小周,你要好好争取一下。怎么争取呢?表决心写血书,咬破手指就写,可是这样流血不多,而且天冷血都凝固了,都冻住了,很难写,当时我叫药剂师的弟媳帮我抽血,在铁皮罐里放热水,抽的血放在灌子的盖子上面,血不容易凝固。从药房里拿出白纱书,写什么呢?“坚决要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有一句就是:“生为毛主席战斗,死为毛主席献身”。托一位干部交上去,当地的一位主任对我说:决心书为你交上去了,小周啊不得了!“决心书”感动了带兵的何首长。后来我应征入伍了,特殊环境下的一种奋起!我们上海知青也有他的个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1973年12月25日当兵到福建,我所带去江西的家具全部留了当地老乡,后来也没有再带回上海。当时在部队满三年可探亲,加上1973年没回上海,实际上是四年后再探亲,1977年准假15天,在沪时拍了一张全家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编者注:见本文开头图2)春节前小年夜归队。然后,就在1978年4月批准退出现役,我才回到上海家中。当时文革已结束,知青大规模返城,城里的住房、就业、物资、普遍匮乏。就业困难,有的开始创业,不过那时的创业和现今不一样,有集体制形式的承包工厂或干个体户及小摊小贩形式,经营熟食店和早点类……给自己一条谋生之路。同时政府出台政策,子女顶替父母工作也是一种然眉之急。物资紧缺主要体现上家具上,那时我已知道这个情况,退伍费加上我的零花钱共200元,在江西买了一个全樟木的五斗橱,四个樟木箱,床架和一副床框,一个圆桌和桌架,加上四张方凳,全托运回上海。四个樟木箱兄妹四人正好每人一个。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实际上我回上海就业还可以,虽然分配到金山,市郊工厂只能说一只脚跨进了上海,户口迁回了十九棉南工房。我这个单位是央企,劳保福利待遇较好,子女可享受一半的医保,工资比市区高出一级,另有郊区津贴及营养补贴;作息时间都在厂区,每周回家一次,有厂车接送,周末回家中,我们兄弟子妹都睡在搁楼上。大弟是交运局,小弟是新华树脂厂,我妹在1979年参加工作,在国棉十七厂,顶替我母亲的班,母亲提前一年退休,工龄31年。弟妹当时都是每天下班回家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实际上我们这个时候,感觉都不是很困难,最困难的时候是1982年,就是我和小弟同年同月结婚,那个时侯最困难。(编者注:中国石油化工总工司金山上海机修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图11:周筛罩结婚照,1981年12月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七)壮年:娶妻生子,家庭空间利用迎来最困难时期(1982——1985)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1982年1月结婚,我小弟也是与我同年同月结婚。三年时间我们住的最困难。几个人你算算开,我们一家本来六口人,我结婚,小弟结婚,一楼两对夫妻,再加上各有小孩,总共十口人,全家人都住在这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上海以后,我是1979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我夫人,就开始谈朋友,在1982年结婚。夫人也是上海人,1955年出生,我岳父母都是老革命离休干部,曾经在部队工作过,他们思想开明,我在农村锻练过;是退伍军人又是共产党员,政治上没有问题,同意我们交往。婚姻讲的是缘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结婚那一年,工房里弄已经陆陆续续有外来人进来了,但是邻里之间的氛围还是可以的,人情味都还在。我记得结婚时办了9桌洒席,在家里办的,地方不够借邻居家搭桌子;甚至拆了床为你搭桌子。邻里街坊都愿意为你帮忙办事,家里成套的餐具不够,邻居都会拿出自家的成套餐具借给你用……我深有感触,大家相互团结友爱,你有困难大家都会帮。那个时侯亲朋好友的份子钱大概是10元钱,20元钱,有的合伙买物品送你。办酒席时请了一个大橱师,我小弟会烧菜,就帮忙打下手。邻居们也很热情帮忙捡菜,洗菜,洗碗刷盘,擦桌端菜,大家忙的也是满脸笑容,结婚的场面其乐融融,人情味确实很浓很纯。后来这种人情味也就慢慢地没有了,外来人员逐渐进来,里面的住户陆续搬走了,市场经济以后,大家也不像以前那样了,这个人情味才消失了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小弟同年同月完婚,前后相差4天,还是很接近的。而且我们当年都有了小孩,就是说1982年我们六囗人成为八口人,然后又成为十口人。我小弟小孩出生是10月份,我小孩是11月份,相差1个多月时间,就是说一下子进来四口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12:1982——1985年周家陈设及居住空间分配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初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前客堂,小弟一家三口住在后客堂,父母和大弟,妹妹都挤在后客堂的搁楼上,上面放了三张床全铺满了。后客堂约11平米。小弟住的房间,走廊位置放了二张单人沙发中间是落地台灯,靠腰门边是缝纫机。平时进出我们走前门,一般不从后门进,再穿过小弟房间到腰门进自已家,到了晚上拉上布帘。下雨天有时到灶间经过小弟房间,走路会碰到台灯或布帘的摆动产生风,当时,我们吃饭洗漱都在灶间。我夫人在医院上班,有时下班晚了,小弟一家已休息了,她就从外面绕到后门到灶间吃饭,然后再绕回前门进屋,这样就不用从走廊经过打扰小弟一家休息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我们结婚必备是什么?家具要“三十六条腿”,条件好一点人家还要“一转二轮”,一块手表和一辆自行车。什么是“三十六条腿”?就是一张床,一个大橱、一个五斗橱、一个喇叭箱、一张桌子和四个四条腿的凳子,加起来总共三十六条腿;但很多人都是有床没大橱,或者是有大橱没五斗橱,不少结婚者家具都是缺胳膊少腿的,那时家具紧缺,还要凭票供应。我退伍到江西带了一些家具回上海,结婚时我母亲在十九棉工会申请到一张大橱的票证,然后自己购买木料,请木匠打了一张写字台和一个喇叭箱及玻璃橱。喇叭箱现叫音箱,做好外壳,配制收音机和唱机加上10寸的喇叭;现在想想还真有点意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具的摆放应该是这样的床靠在窗下和墙边,床边是玻璃橱,接着是喇叭箱;中间隔墙一边是大橱,边上是五斗橱,前门的一侧是写字台,边上是三人沙发,中间放了一个婴儿车。小孩就睡在车里,别的都没有了,空间基本都占满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13:1984年,周筛罩一家三口合影留念。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苦笑)我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过来的。我和你这样说,前后客堂总面积22.9平米,就算是23平米,当时,人均4平米属困难户,实际人均不到2.5平米。后来,大弟1984年结婚,单位分房出去住了。家里九口人,少了一张床,还是这么住。1985年,我母亲去世,还是这个格局,只不过变成八囗人。也是在这一年,我商调到上海冶炼厂(编者注: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上海冶炼厂),其位于河间路靠隆昌路每天回家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14:1985——1991年周家陈设及居住空间分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八)母亲逝世,弟妹搬出,居住条件开始改善(1985——1991)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去世后,我妹妹是1988年结婚,不对,你等一下,我算一下,我妹妹是1986结婚嫁出去,男方家靠近十九棉工房附近,家中就七口人。1987年小弟单位分房,他一家三口人就搬出去住了。我家三囗人和父亲共四口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时我们住前客堂,父亲住后客堂。搁楼不住人了,哦!不对,我女儿住在搁楼上,那时她虚岁6岁,还没有上小学,喜欢一个人住,在墙壁上和木板上贴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粘纸。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具嘛,就没有变动过了,到了1991年,实际上等于福利分房即将结束,我看一下,应该是1998年结束吧,你查一下(编者注:后经查证,应为1999年底上海结束福利分房制度),就是在这时后楼增配给我家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图15:1991——2010年周家陈设及居住空间分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九)中年:取得后楼,蜗居变适居,四口之家三代同堂。(1991——2010)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1年4月,我们分到后楼。这里有一个故事,哈哈!我的故事挺多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楼是怎样给我家的呢?实际上我们住家是22.9平米住四口人,算一下每人5平米多了吧,已不算是困难户。但是她们单位属于改善住房条件。为什么呢?我夫人单位是房地局职工医院,比其他单位房源更有利条件,我家三代四口混居,属于改善范围。原先住在后楼的一家,在中山公园另有一套一室半的独用房。我夫人就和院长提出:用这家人的后楼和一室半18平米的卫煤独用房,套配医院26.8平米卫煤独用,经院领导商讨认为可行。后楼这家人看房后很满意,换成后,将后楼10.3平米房增配给我家;18平米套房分配给医院二个单身职工,这样,同时解决了三户人家的住房问题,大家都很满意。2000年,上海房地局职工医院并入了上海华山医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楼分到后,我和夫人就搬到楼上住了,父亲在楼下居住,女儿这时还睡在搁楼上,到2000年,再到楼上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1992年将前后客堂的隔墙拆掉,打通就称统客。满搁楼改为一半6平米。当时格局印象清楚了,中间的位置横着放了一张三人沙发,父亲的床靠沙发,床边放了一个床头柜,楼梯间放了一台电视机,床对面放了一个茶几,靠沙发边是大橱,接着就是冰箱、玻璃橱、五斗橱、上方是空调。这个就是我们房子的时代变迁,人的心理状态随着房屋不同的格局不断变化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为整个门洞我们占了四分之三,1994年我们在晒台上,就是在灶间的上面,晒台的位置,搭建了4平米的洗澡间。安装了浴缸,淋浴器放在灶间,在洗澡间放了一台洗衣机。这样父亲可以到晒台洗澡了。厕所还是公共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家在2000年,就在户外搭建了一个小房间,父亲他喜欢种花养鸟,大概2平米左右,差不多长2米,宽1米,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通风釆光。(编者注:周筛罩在小房间拆迁遗址合影见图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6年,我离开冶炼厂,从1985到2006年,工作了21年,然后街道安排我到物业公司工作到退休。我跟你这样说:私人企业与国企性质完全不一样,私人企业不讲过程,只讲结果利益,各自的利益完全不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8年,十九棉厂开始逐步实行买断工龄,协保就是保留编制不发工资,单位交三金到退休年龄。2009年十九棉开始动迁,先拆厂房,留出空地,当年5月十九棉在原址建房打地基。2010年8月,动迁组进场,我们的老房子先后从东西11弄至14弄,因市政建设需要,当年9月就搬家了。拆迁的时侯,我家的家具全处理掉了。我们用拆迁赔偿款购置两套原拆原回市区住房,都是在十九棉及我母校的原址上新建房。2013年11月交房,2014年4月全家四囗人进住。另附图三、另附图四两处各有一套房,从期盼到希望一路记载着心路历程。掐指一算,从人均2.3平米到人均30平米,一等就是32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图16:1921——2021十九棉工房红瓦房糸百年住宅,其他为不同年代建造房屋,全景实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十)尾声:百年社区不再,蓦然回首,往事随风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3年的时候,我父亲跟我提出来,他说“你不要做了,还是回来吧”。我心想,90岁的老爷子提出来,他有需求,至少我回来后,白天晚上都能全程陪着他。2013年9月办理了退休手续,工龄43年,延长半年在2014年2月全退了下来。回来后,父亲很高兴,像小孩似的,他思维敏捷,言语风趣。每天晚上和我讲过去的事,我都能接着他后面的话说;他反问我,你是怎么知道我解放前的事?听多了我都知道,我俩会哈哈大笑,真逗!现在和你说说我和父亲的感情,我母亲去世早,她没有享受到我们子女的福,我33时母亲逝世,我从33岁到66岁,我父亲95岁他走了,陪同他33年。就是说,33年我母亲为我们子女付出,33年以后,我为父亲而付出。从各方面说:我父亲始终心很安,为什么?他儿子在身边照顾他,没有后顾之忧,什么事不要他做心不烦,每次外出他都紧紧拉住我的手,紧跟相随。洗澡都是我全程帮他洗,浴后擦护肤油穿衣,剪手指甲,脚趾甲,掏耳朵,刮胡子。一次我帮他洗浴时,他说:“谢谢你!我给你钱,听别人说,照顾老人洗澡最难最辛苦”。我说:我是你什么人。他说:是儿子。我说:什么钱不钱的。他又说:你和钱有意见?我说:下次你洗澡请别人帮你洗。他笑了,知道说错了,以后再没有说起过。在他最危难时刻,行走吃饭都不能自理,我女儿一同协助我帮老爷子。别人问他,老周啊,你儿子对你好吗?他自豪地说,我儿子对我如何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人家都觉得儿子确实可以。我父亲走的时候很安祥,没有痛苦,我作为长子,照顾他这么长时间,养儿防老,我确实做到了。我还写过二首怀念我父亲的诗歌。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牵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刚出校门当知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远行征途未成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烈车长鸣轰隆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一路狂奔父唤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临终父言儿方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深藏父爱心沥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涉世未深路茫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云树遥隔常相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立志从军圆了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军旅苦乐造就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父教诚真善待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抉择无悔敢担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针灸义务治患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祖传四代有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父爱娘亲重如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感激父母养育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周筛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2019年10月30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敬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三十三年伺候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无忧无虑心不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有意好心老者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儿女对您是否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敢言吾儿真心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家和万事才能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谈古说今喻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父子言欢叙旧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迟暮之年乐逍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铭感不忘父子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福相面善前世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绵绵思念挥不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安祥无痛梦幻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肝肠断裂悲凄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潸然泪下湿衣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九十五载谢世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老爷子仙逝后第三个父亲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周筛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2021年6月20</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讲这个事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这代人,还有孝敬父母之心,中国的传统有传承。改革开放以后,现在的小孩呢,与我们又不一样。我分析了一下,什么道理呢?独生子女没有相互关注,互相帮助这个概念,缺少天然条件,没有亲身体验。在这个年代,小孩无形中宠了,这是社会的普遍一种现象,独生子女唯我中心,环境造就了独生子的独尊,只有他自己。另一种现象,过去到单位上班,福利待遇都很好。比方说,结了婚的在条件好的单位,有福利分房,托儿所,幼儿园都有,小孩看病可报销。当时,我们的父母双职工,三个,四个小孩都没问题。现在你就业都很难,还有另一种情况很歧视,就是认为女同志结了婚怀孕了,你不工作还拿工资。市场经济这环境,人家就是怕结婚,所以,现在是鼓励两胎,三胎,每个阶段,国家制定政策,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来制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图17:拆迁前的南工房内景实拍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0年前,日本人建这个社区的时候,他们的理念很强,生活设施,娱乐、学校、体育、菜场商店什么都有。不用外出,我们居住的环境很舒适;还有管理制度,外人不敢随意进入社区。时代慢慢改变了邻里间那种温馨的氛围,现在你找不到了。当初我们居住都很困难;但是邻居之间友爱氛围还是很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比方说,你家小孩不知道哪去了,喊一声,邻居都会帮你找,大家都知道,你与亲朋好友的关系。如家中没人,有亲戚来,街坊邻里会照应或和来访者聊家常。现在各方面条件好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那种关系,反而逐渐,逐渐地淡漠了。到了今年正好100周年,十九棉工房要拆掉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场景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另附图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十一)后记:周筛罩本人感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9月25日,在十九棉居委会书记,主任大力支持,热情周到的安排下,部份老居民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共同座谈。同时介绍了百年老宅建筑及综合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活动,休闲实施,生活配套都一应惧全,表现出一个世纪老宅的实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首先,感谢张力奋教授以全新的视角带领十六位学生,接近社会,到基层、走里弄、下田野、进老宅、面对面与百姓居民交谈。实地调查,以了解十九棉百年住宅历史风貌为课题;得到杨浦区政府指点及大力支持,以十九棉154街坊为体裁,通过囗述、视频、影像、文字的形式记载百年历史的厂房及住宅,毫不夸张地说,在上海滩类似这样配套实施确实绝无仅有。通过你们的笔墨展现出历史变迁的色彩。留存给曾经在这片热土工作过,生活过及熟悉的人们,世代传承。154街坊百年住宅掺杂着其它不同类型的住房将动迁完毕。十九棉的职员宿舍,南工房、新工房、十间头、平房及北工房1185户人家将搬离原址,重新安置在东西南北居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年一代的大学生,你们通过实地调查釆访,百姓居住实际情况,对你们的人生成长有现实意义,通过老宅及现代居住环境对比;也许对你们的感触会更深,更有教育意义。四个月的创作和实践是辛苦的,留住百年老宅的情怀,留下儿时在十九棉工房曾经读书学习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影子,百年历史的沉淀南工房如同皓首苍颜的老人,将渐渐地离我们而去,期待着你们优质的作品早日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筛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1年9月26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图18:采访记实,陈昱2021年11月摄于十九棉居委会(左为采访者陈至,右为周筛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十二)釆访手记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釆访及撰稿者为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陈至,女,2000年出生。2021年秋季学期,选修张力奋老师开设的《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正式走进了十九棉厂社区这一片即将消亡的百年的田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上海文化的外来者,得益于这堂宝贵的课程,我能够深入曾经的棉纺织工人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及衣食住行和过往时代的点滴风云。一方面,在为期四个月的长期釆访中,我逐渐掌握了记录平凡人口述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我有幸穿透文献,倾听到活生生的历史细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见周叔(即周筛罩先生),年迈古稀的老人依旧容光焕发,身姿笔挺,着装精致。谈起早年居住十九棉社区的岁月,周叔难掩对过往的怀念之情。本课程中,我一共釆访周叔五次,录音十余小时,原始文本十万字有余,对于最终完稿,周叔贡献非常,前后帮忙校订修补,我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谨以此文,献给周叔一家和存续百年的国营上海十九棉纺织厂社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12月22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