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年、那山、那人、那事,大学山怀旧。</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校友学长杨杏云的“美篇”《大学山风云录》和文中校友祁德华的一张老一中平面图,打开了我对母校记忆的闸门,时间虽穿越了一个甲子,但往事并不如烟,铭刻在记忆年轮中的那年、那山、那人、那事,时而浮现在脑海之中,游走于笔端之下。</p> <p class="ql-block"> 这张民国地图,中山路东城墙、城壕尚在,大学山醒目的标注在地图右侧,那时大学山还是北门外一片蛮荒之地,由于紧靠原江苏省军法处(千秋桥)和镇江县监狱(现三五九西侧),老一辈镇江人都知道北门桥外大学山曾是洒满革命志士鲜血的刑场。例如:1931年2月上海《申报》、《时报》的报道都记有“镇江枪决五犯”的报导中也记为“北门外刑场”。镇江文史专家杨瑞彬(一中66届高中杨忆年的父亲,从小生活在孤儿院,解放前参加地下党,亦是家父的好友)。曾带记者登临北大山指出当年刑场的准确位置。</p> <p class="ql-block"> 1879年清代镇江地图上“北门桥”及“达家山”(现为笪家山)、“青云门”、“五条街”等地名位置。(摘自杨瑞彬主编《古城掠影》)</p> <p class="ql-block"> 一中66届高中杨忆年学长(右),杨瑞彬是他父亲,他哥杨再年也是一中60届校友,文史专家。(照片摘自杨杏云学长“美篇”)</p> <p class="ql-block"> 1937年春,陆小波、冷御秋、严惠宇发起邀请柳治徵、张海澄等筹办私立京江中学,公推陆小波为董事长,張海澄为校长,择定北门外大学山为校址,8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开办。12月,日寇攻占镇江,学校停办。校长张海澄率部分师生转辗苏北、上海,继续办学。抗战胜到后1946年4月,私立京江中学复校。1952年改名公办市第三中学,1953年改名“镇江市第一中学”,校长:夏遹声。(以上内容《镇江教育志》)</p> <p class="ql-block"> 1952年7月“私立京江中学”毕业证书,校长夏遹声。(孔夫子旧书网)</p> <p class="ql-block"> 夏遹声曾是省镇中1923年校友,市一中校友夏镇、夏京、夏南的父亲。(图文:省镇中120周年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 当年京江中学的教学照片。</p><p class="ql-block"> 图片摘自《古城掠影》,文字介绍摘自《镇江教育志》和《民国省会那些年》等。</p> <p class="ql-block"> “子敬亭”为纪念鲁肃新建于北大山,以勉励学子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三国东吴鲁肃墓原位于南大山篮球场旁,校友祁德华图上那个小方框位置。记得坟墓四周是松柏,高大的墓碑上篆刻着“后汉吴国大夫鲁子敬墓”,文革此坟被平,后重建于北固山中峰南麓。</p> <p class="ql-block"> “大坡台”,你令多少一中学子魂牵梦绕,我们从这里登攀知识的殿堂,又从这里奔赴广阔天地和四面八方。大坡台阶上的足迹留下了我们对母校的无尽思念和难舍之情。</p><p class="ql-block">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坡台两侧的毛主席语录是当年家父所写,父亲崔庆尧1956年3月一1963年1月曾在一中工作,教地理、图画,还曾兼管过寄宿生。写美术字是他的擅长,1958年我曾看到他爬梯子在中山路上市政路对面的省军区后勤部水泥粉的围墙上写“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义”的标语口号,亦是红字白边。</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大坡台”虽已旧貌新颜,些许也少了曾经的高大和雄伟的气势,但它是大学山学子心中的地标,它默默地守望在北大山,目送和祈福一批批学子放飞希望、追求梦想,大坡台盛载着一代代老校友满满的情怀。当年我也曾在坡台下拍过一张照片,那是校团委、学生会广播站工作人员的合影,我没有那张照片,只知道一起拍照片的有62级初中的高瑞华、唐瑛等同学,谁还收藏着这张珍贵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你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吗?你在大坡台上留下过自己的记忆吗?</p> <p class="ql-block"> (图片:孔夫子旧书网)</p> <p class="ql-block"> 京江中学创办之初的校舍,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八十多年风雨春秋、历经沧桑,老房子、老松柏向一代代学子诉说着名校昨天的故事和曾经的磨难及辉煌。</p><p class="ql-block"> 老校舍也留在我深深的记忆中,那时学校虽然没有礼堂,但学校的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多彩。进校不久就看过吴昌蘅她们班的送给离校班主任陈学彬老师的诗歌表演,师生同台,情感真挚。还看过高中同学表演的"双簧”《肯尼迪的自白》。在这里我也参加过两次学校举办的文娱演出。一次是与同学赵明自编、自演了一出电影名串相声节目,最记得的一句台词是:“我发现了这个《神秘的旅伴》的真面目,《当机立断》掏出《短剑》《斩断魔掌》……”那哪是说相声,不过是把电影名编排成句而己。还有一次是学校举办的诗歌比赛,班主任王玲玲交给我这一光荣而困难的任务,代表班级朗诵一首柯岩的儿童诗《小弟和小猫》,我普通话不好更不会朗诵,那是“阳春白雪”。但我是文娱委员,亲和的王老师信任我,她交给的任务,无条件从命。(初一我即是班文娱委员,教唱的第一首歌是“红色娘子军连歌”,因不称职,初三被罢免)。王老师还请高中的语文老师蒋国雄给我“开小灶”几次进行辅导。那首诗至今我还能差不多背出来:</p><p class="ql-block"> “我家有个小弟弟,聪明又淘气,</p><p class="ql-block"> 每天爬高又爬低,满头满脸都是泥。</p><p class="ql-block"> 妈妈让他来洗澡,他装没听见跑掉了。</p><p class="ql-block"> 爸爸镜子给他照,他闭着眼晴咯咯地笑。</p><p class="ql-block"> 姐姐抱来了小花猫,拍拍它耳朵,理理它毛,妙呜…妙呜……</p><p class="ql-block"> 小弟伸出小黑手,小猫连忙往后跳。妙呜妙鸣,太脏太脏,我不要!</p><p class="ql-block"> 爸爸听了哈哈笑,小弟听了害了燥。</p><p class="ql-block"> “妈…快给我洗个澡!”</p><p class="ql-block"> 那次比赛新二丙班的骆志远、金玉美等女生群口诗朗诵《向着金门开火》,火药味浓,合时代脉搏,结尾是:“向着金门开炮!开炮!开炮!”调动了全场情绪,终得一等奖。 我那有着小资情调又技不如人的“小花猫”自然是名落孙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大山 民国老屋的后面(北面)是两排教室(如图)中间球场和“地理气象园”,东面是图书馆和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 北大山的今天,镇江外国语学校运动场,250米的塑胶跑道,真漂亮!操场的西南是市文保民国老校舍。回想六十年前,学校没有像样的运动场,我们也习惯了泥草地上的体育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校号召全校师生建设体育场,激情燃烧的时代大家争先恐后用课余时间到城里拣砖找瓦,一箩箩、一筐筐,填做跑道基础,再铺上拖来的一车车煤渣……我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在南北两山的土操场建设了一中首个有环形跑道的筒易运动场。</p><p class="ql-block"> 如祁德华图示,那时体育场的西边有个水塘,在体育组门前。有年冬天几个穿“皮老虎”的人下水用钢叉敲打了一阵,然后顺着塘边的树根摸了好多大鲫鱼。体育场东头桃花坞也有个水塘,旁边是个黄土坡,坡上有几座坟很显眼,听父亲说,那里埋着一中史地组58年因难产而死的年轻的张忠老师。后来上体育课我会下意识地瞄一眼那个山头:心里总有点发憷。</p> <p class="ql-block"> 那时, 北大山教室旁是球场,球场的北面(拍照的站位)当年是“地理气象园”,那是家父他们史地教研组五十年代中期建设的,里面有风向标、雨量计、百页箱等。家父1936年曾在新建成的北固山省气象台学习,后在东台县苏北第一座“物候所”工作过,所以到一中后在北大山这处宝地建了“地理气象观测园”。1961年9月我进入一中后,冯新照老师就成立了新一年级地理小组,每班一人,甲班是我,丙班金玉美……冯老师还让我写过一篇地理气象小组活动的短文。这气象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三年困难时期,这里曾是史地组的“自留地”,老师们在这里种了玉米和番瓜,1960年秋收我和陈仲麟等老师的孩子们一起亲历了一次采摘玉米的愉快劳动,每家都分到了一堆玉米棒,那年头能饱尝一顿新鲜的玉米棒,真是一种幸福。(照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1962年任初三丙班主任时和同学们在金山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个班的同学我只认识:夏京、吉玉林、滕志远、鲍善和、潘荷珍等。</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1959年任初三乙班主任时班上几位女生的照片,该班有几个女生小学是中山路小学我母亲任六年级班主任时的学生,初中又是父亲的学生,这种巧合让她们对两位老师多了一份情愫,多年后她们还曾到风车山教工宿舍看望二老。前左起:林敏、王亚春、袁宁;后左起:樊文玲、熊兴芳、许开华、黄臣俊。</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60届初三丁班部分同学2017年5月聚会影像。讲话的是班长陶子云,母亲中山路小学的学生。市一中初中毕业后入伍,退伍后一直在镇化(索普集团)工会工作。2010年前后他还到风车山教工宿舍看望了我父母。陶子云在讲话中回忆初中学习生活,58、59、60那三年正是困难时期,同学们不仅参加农业劳动,养鸡养兔养猪,还过小猪,一胎13只……</p> <p class="ql-block"> 在北大山地理气象园、球场的东侧是学生宿舍和单身教师宿舍,父亲曾兼管学生宿舍,在那排房子尽头有一间宿舍,于是我也成了不在册的寄宿生。并有幸结识了隔壁高三宿舍的卢进和張东宁两位学长。</p> <p class="ql-block"> 卢进(现名庐山),1961年我初一他高二,那几年他可是大学山小有名气的“帅哥”。不仅人长得英俊且多才多艺,那年学校文娱汇演(亦或是少年之家红领巾艺术团演出)就目睹了他的风采。一出独幕剧说的是儿童团长(卢进扮)为掩护八路军伤员,毅然用粪铲轧伤自己,用血迹引开鬼子的搜捕……那扮演鬼子军官的是校医王芝云的儿子王天明,又胖又矮还挂着一把长长的日本军刀,像模像样让我记忆难忘。</p><p class="ql-block"> 卢进虽家住五条街,离一中近在咫尺,但为了集中精力学习住校。我放学后无处可去经常到他们宿舍玩,听他们调侃吹牛。有一天卢进招呼我:小崔你看!说时迟那时快,嗖的一声一把带红绸的刀子扎进了双人床的木柱上,吃惊之余才知道,他在模仿电影《飞刀华》。高三的卢进还耍飞刀,你说淘不淘。也许正是这份童心未泯,这份豁达脱俗,这份隨性不羁,成就他日后作家的潜质。</p><p class="ql-block"> 再见卢进是1986年底,他已是知名作家了,我那厂长曾几次邀他作客,我全程陪同,久别重逢,当年大学山短暂的“学友情”,他欣然送我一本近作“东王杨秀清”。后来他作品日多,名声鹊起,任过市作协副主席、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知青作协主席……但从那至今我们再无见面,在我心中庐山还是当年那个年轻英俊一身学生气的卢进学哥。</p><p class="ql-block"> (下图左一庐山)</p> <p class="ql-block"> 电视剧《西津渡》</p> <p class="ql-block"> “帅哥”卢进</p> <p class="ql-block"> 庐山为市一中校庆60周年写的征文《大学山,我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庐山的妹妹卢小琴,一中66届高中毕业插队丹阳蒋墅公社后亭大队,离我下放的吕城虎市大队不远。我们镇中几个男女生曾去她们知青点串门,那时她和四中的廖耀红等一个小组,中午一锅“咸粥”十分香喷。有时她也会从吕城上下火车,曾路过我父母下放的朱婆塘村,下来小憩还借阅书籍。后来听庐山说,卢小琴与同学崔俊慧结婚,再后来定居北京了。看了杨杏云的“美篇”方知卢小琴现在是“剪纸”达人。</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学习过剪纸,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一组“农、林、牧、副、渔”的剪纸参加了市少儿美展。一中初一时,父亲曾给我们上过一堂美术鉴赏课,那是向二中美术老师关仲子老先生借来的宝贝,关参加省美展的获奖创作作品:剪纸“风雪山神庙”,装裱后有画轴的,展开有近一人高,剪纸也能这么精美!开了眼界。</p> <p class="ql-block"> 这前右一女生不是卢小琴吗?(照片摘自杨杏云大学山“美篇”)</p> <p class="ql-block"> 张东宁与卢进一个63届甲班,一个63届乙班但同宿舍,我知道张是大院子弟但具体并不了解,那时他家就住在中山路小学南侧与省军区司令部之间,有一次在仁章路碰见,他带我认过门。他身材高大,时而还来我宿舍小坐,他发现我收集香烟壳(烟标),说小崔:我帮你找!此后他回家归校都会带一些烟盒给我惊喜,光荣、蓝牡丹、红牡丹……从不爽约,老大哥的热情真诚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后来他上大学了,毕业后留在了北京。直到前两年我才在栗子山公墓发现他父亲原是省军区政委张潮夫将军。去年在他侄孙、一中高二学生張潘禹写的建党100年征文中方知張将军曾是四方面军许世友髦下的机枪连长,团政治处主任,参加过长征,是从西路军死人堆里爬出,乞讨回延安的幸存者,阅罢令我肃然起敬。当年市一中省军区子弟不少,曾剑欣、曾剑中、段延德、段华德、段苏坚、段苏华、常剑萍、朱鲁东、朱遂法……但他们都和普通的同学一样,朴素而平易,張东宁学长如是也。</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为1998年,张潮夫将军九十寿辰与长子張东宁(左)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北大山教工宿舍还有我的少年玩伴李开敏,他与我同庚,同级(64届新三己班),他哥是李开朗,他也住校。秉性相近,放学后我们一起捕麻雀、捉蟋蟀……我俩还成了集“烟标”的好友,互通有无。初中毕业他考了武汉河运学校,临行前他将精心收集并裱在白版纸上的二百余张“烟标”全送给了我,好感动啊!只是后来被一中学生上门“破四旧”全拿走了,还有父亲收藏的多册珍邮与“火花”,第二天父亲赶到一中查找,却连记录都没有,几十年心血毁于一旦,谁趁火打劫,据为已有了……听说李开敏后来留在了武汉,还当上了武汉港务局的主要领导。照片为李开朗老师,时任一中教导主任,后来还担任过省镇中的校领导。</p> <p class="ql-block"> 照片后左:李开朗老师,右:蒋国雄老师,前左:陈学彬老师, 前右:冯新照老师,他们应拍于五十年代末。(照片搞自66届校友“冰心玉壶”回忆一中文章)</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61年小学毕业,当年我报考的是市四中,我家住王通事巷(今八佰伴),过条马路就到四中,妈妈又在中山路小学。那年市一中开办第一届五年制,管人事的那位徐玉琴老师到四中挑了一些学生,回来就告诉家父:你儿子被我要来了!就这样我稀哩糊塗地被一中录取了,成为新一甲的男生二号,一号是班长葛乃明。市一中六十周年有一本学生名录,但有出错,一是把我们64届新三甲写为初三甲,二是班级同学名单几处学号断档,少了一些同学,有的编到其它班了如:谈稚华、邹志坚、唐观宝、卢世荣、秦中信、曹如蓉、张桂兰、赵荣英、费守芬……这样算来新三甲应有五十六名同学?只是我们班没有一张集体照,离校后更从无聚会再见,大都失联,有几个女生己印象全无、名字生疏。照片为当年山下的南北楼,南楼是我们“新一”六个班(三年)的教室,北楼是行政楼。</p><p class="ql-block"> 我们教室楼下就是当年一中的名义上的“大门”(当时一中无围墙),进入校门大学山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一条大道直达大坡台,“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红底白边光彩夺目。道路左侧南楼山墙上是世界地图和公示宣传栏;再前是阅报栏,曾连续布置过《人民日报》檄文“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道路右侧一溜边黑板报栏,我常饶有兴趣地驻足观看高中学长们在这儿施展才华。</p><p class="ql-block"> 大门口右边的医务室,负责人是王芝云校医,热心直率,一口北方普通话。记得1964年那个炎热的夏天,一天王医师大汗淋漓地来到我家,提前向父母透露了我已录取镇中的消息。母亲激动得上街抱来西瓜招待,两位老友边煽扇子、边吃西瓜、边聊天的情形仿佛就昨天。王医师多年担任镇江市高、中考体检组长。</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老照片中的老楼早已消失,这里旧貌新颜,真像那句唱词:“山也不是(似)那座山哟,房也不是那座房!”</p> <p class="ql-block"> 1961年9月,我入学市一中,班主任是师范刚毕业的戚菊娣老师,记得乙班班主任是黄文琪,丙班是张承贤,丁班是邵承基,戍班是王爱珍,己班是章之焕?谢有仪?代数戚老师初二是黄恭杜,语文是黄文琪后来是李寒,英语陈老师(我八小陈舜英老师的父亲)后是殷维康,几何王玲玲(新二时班主任),政治王爱珍,地理冯新照,化学朱修白(新三时班主任)物理吉承奎后成毅生,生物严高荣,音乐陈学彬后董慧林,图画崔庆尧,体育滕泽生、马砚平……</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1964届“新三甲”同学名录,缺失多名同学。</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原64届“新三丙”班的高同巢、罗海松、汤吉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64届新三己班毕业照,中间的四位老师是吕素仙、黄右前、陈志龙、谢有仪。学生中吴寿康一眼认出(三排左三),前左二是王桂华,其它同学一些熟悉的名字但对不上号?(照片肖兆麟同学供)</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校长(书记)是孙光成和唐坚华。孙光成校长是家父常提起的老领导,家父曾说1980年从丹阳调回镇江就是孙签批的,言语中父亲充满了感激,那年孙是丹阳亦或镇江教育局长?</p><p class="ql-block"> 唐坚华书记,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十分精干,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周六的“阶级斗争报告”,老三届的一中很多同学至今都记得他讲的革命故事。后来才知道唐坚华是1949年解放军渡江前夕,苏北党最早派往江阴炮台策划起义的功臣。前两年还看到了他儿子唐大津(一中68届毕业生)写的回忆父亲的文章,阅罢对唐书记多了几分敬佩和了解。</p><p class="ql-block"> 唐书记一家住在北大山东北角,冯新照老师的单身宿舍在气象园旁。</p> <p class="ql-block"> (图片:孔夫子旧书网)</p> <p class="ql-block"> 镇江市中学地理教研组老师,中间两人左是冯新照老师,右是家父,后中是冯孝治老师(师专,曾是省镇中的名师之一)。</p> <p class="ql-block"> 冯老师与家父既是同事更是朋友,冯老师教我地理时还未成家,由于“家庭出身”,虽老家在武进,为划清界限长年不回家,有两年除夕都是在我家过的,所以冯老师对我也是关爱有加。我很喜欢地理,我的地理课堂笔记冯老师曾两次拿到市里参加教研活动。就是因为所谓的家庭成分,冯老师与我班主任戚老师(常州人)的爱情遇到了很大阻力,但“有情人终成眷属”。教学认真,工作踏实,个性倔強的戚老师两年后调离了市一中。</p> <p class="ql-block"> 我的地理课堂笔记“广东、广西”,左边“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我写的,旁边“阳朔山水甲桂林”是同学刘善教所题,老同学:还认出不?</p> <p class="ql-block"> 利用地图教学,并当堂演示是冯老师的“绝活”,因此被大学山校友们誉为一中的“小地球”,课堂上我也跟着黑板“照葫芦画瓢”在笔记本上“涂鸦”。巧的是二十年后我上“电大”,冯老师又是我们的地理老师,缘分!</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1982届初三(五)班毕业照,王玲玲老师二排右四,照片上有时一中领导,刘道璋、吕静之等。</p> <p class="ql-block"> 王玲玲老师,二排中,她右边是吕静之书记,她左边是陈敦平校长过来是滕泽生老师。王老师1962年毕业来一中即是我新二甲班主任,她心直口快,看上去有点大大咧咧,但为人亲和,刀子嘴豆腐心。有一次打扫校门口的路,我挥动大竹扫帚不小心,竹柄头撞到了从后面走过来的她的胁部,她啊哟一声!随后摇一摇手说:“不要紧,不碍事!”。好像她是镇江东乡人,与我王通事巷的近邻聂老虎(解放前中共丹北根据地武工队长)还是亲戚,常看到她来走动。离开一中后再未见过王老师,愿她晚年幸福安康!(照片提供:一中校友张雯,前右二,她母亲是一中王心平老师)</p> <p class="ql-block"> 左:王玲玲(几何老师),中:史锦云(历史老师),右:汤至凤(生物老师)她们拍于六十年代初。</p> <p class="ql-block"> 顾凤珍老师1963年8月,南师美术系毕业来一中,科班出身的她还曾谦虚地向“打酱油”的家父请教美术教学。我多次看到装扮极为朴素的她,持画板握画笔在大学山写生,不是速写就是水彩,真让我羡慕崇拜。后来她因生孩子留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但她身残志坚,用左手重执画笔,成了有名的画家,作品被天安门、钓鱼台等国宾馆收藏,被誉为“江南左笔画鱼人”。</p> <p class="ql-block"> 刚入学第一节体育课只见一位身板硬朗的中年男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了“滕泽生”三个大字,继尓中气十足地自我介绍:我是市一中体教研组长滕泽生……还记得他曾向同学们生动有趣地介绍了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情况。滕老师退休后仍为学校的改扩建工程奔波。那时水泥是紧俏物资,有了计划还难提货,为不影响进度他曾几次找在水泥厂工作的我提供帮助,大学山的校舍改扩建滕老师功不可没。也因此一中60周年校庆我收到一张红色请柬,我怎能去充“嘉宾”,只是当日下午去母校要了一份校友录。80周年校庆同样去领了两份材料即离开,一份自留,一份给了在一中工作过时已98岁的老父亲。</p><p class="ql-block"> 马砚平老师是我们初三的体育老师,身材不高他却极富运动天赋,尤其是跨栏跑,据说他创造的110米栏市纪录至今未破。我们新三甲体育特强,班上有一批他的“粉丝”,后来升入高中的陈琛就是他的跨栏高徒。如今退休后的马老师还是“教退协”活跃且有名气的京剧“票友”。</p> <p class="ql-block"> 一中始终坚持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育亦是一中的强项,无论田径、还是三大球。国防体育项目也是名列前茅,高中我所在的镇中射击队每周六下午都会到市体育场射击场与一中、二中校射击队一同训练。镇中离市区远,我们只练卧姿,一中、二中卧、跪、立三种姿势全练。一中射击队的徐国华学长(66届高中)早就是我认识的老朋友了,他为人直率,谈吐风趣,还有吴春明(65届新三)等。我保存着一份我曾参加过的1965年镇江市射击比赛的成绩册(见下图),女子少年组一中两位小队员的卧跪立(无依托)打得很优秀,进入这个项目个人前2名。凌云霞(65届新三丙),沈笑烈(66届初三乙)。</p><p class="ql-block"> 足球比赛 照片中拿锦旗的是李锦铎(现名李铎)和汤可来吧,左边是陆天明,后中是许建军,后左是凌惠民、李伟,带队老师滕泽生?(照片自杨杏云大学山美篇)</p> <p class="ql-block"> 国防教育在一中也很重视,六十年代初台海形势剑拔弩张。1963年暑假,我和一些同学参加了学校的“军事夏令营”。那可不是像如今枯燥的走队列,而是参加由驻军负责的防化兵训练。学习“三防知识”(防细菌、防化学、防原子),穿戴防毒面具、防护服,实测化武和核污染……最后考核时,脱防护服只要触到皮肤就不及格,那个暑假“当兵的日子”紧张而愉快着。</p> <p class="ql-block"> 音乐老师董慧林(右二),61年新一时音乐老师是陈学彬。音乐教室在北大山东侧那棵大松树旁,教室前挂冼星海油画像,陈老师教唱的第一首歌是“唱得幸福落满坡”:“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鲜花朵朵开,唱得果树长满坡……”陈老师调走后1962年2月董慧林老师学校毕业来一中任音乐老师直至1991年退休,她和我初二的班主任王玲玲老师等都是把自己一生最美好年华贡献给大学山的教书育人事业。1962年一中排练大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参加市汇演,董老师全身心投入还搬来了“外援”手风琴伴奏,她爱人镇师的张老师。记得共三首歌,其中“唱支山歌给党听”领唱是新三己的金基本同学,我和乙班的邬文强是“预备”。多少年后董老师退休住在大学山教工宿舍,(我两个舅舅都曾住那儿)每次遇到她都能叫出我的名字还夸我唱歌好,我也曾邀她到厂里担任卡拉OK赛的评委,愿董老师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新二年级,董老师还指导甲班的我和蔡光义,丁班的马道铨,己班的金基本,4个小男生排演了表演唱《捉蟋蟀》,正式演出是在镇建公司礼堂。唱的是:“秋夜里,风儿凉,满天星星真明亮。草丛中秋虫叫,瞿瞿吱吱叫不停。我们提着小油灯,我们拿着蟋蟀罩,挨墙跟仔细瞧,看看哪个叫得好。你听,这个声音叫得高,个儿一定大,样子一定好,你瞧,一定在这个洞里。来来、来来,罩住洞门口,快把水来浇,一定不要让它跑掉。逮住了、逮住了,这个蟋蟀真不小,小油灯快来照,看看究竟好不好,咦……怎么是个“油葫芦”?”</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学校的文艺活动还是很丰富多彩的,每年的全校文娱汇演更是各显其能,有一次高三某班还把《茶馆小调》搬上了舞台。我们初二也排过一个活报剧,葛乃明、李京琪和我都参加了,同学王芳梅的回忆文章中有叙述。初三我这不称职的文娱委员靠边了,胡存恬、卢谊正、傅俊、袁纪华等排演了女生小合唱“美丽的哈瓦那”参加学校汇演,一色的大红毛衣,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这中间站着挥手的就是邬文强吧</p> <p class="ql-block"> 前边那张照片标注“挑书担”?我在市中学生文娱汇演看到的是《追书担》,演出人员好像与此照也不同啊!那年我是一中“新三”,节目是高一丙班同学排演的我坐在前排看得真切记得清楚。当年“追书担”的工农兵是:沈万庆、吴昌惠和段华德三人扮演的。难道看错了?把董宝林看成段华德了?不会吧?下面是我2017年在“镇中同学群”的一段回忆,以及镇中同学回评。</p><p class="ql-block"> 记得照片上的李剑鹏老师当年与一名年轻留着一双长辫子的女老师在学校的表演“逛新城”,活泼神气,很出彩。两位老师后来都离开一中了。</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上传后,昨天(3月7日)一中66届高三丙班王明受学长留言纠错,“追书担”四位主角:吴昌惠一一毛选流动书担售货员;董宝林一一工人;沈万庆一一农民;解放军一一段华德。借此谢谢老校友。</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全市中学生文艺汇演,我们一中的《追书担》拿了一等奖,省镇中的《小小艺术团》得了二等奖……这是当年“小小艺术团”演员在校大礼堂外合影。(上文记错了,应为七个女生,照片是后有的。)</p> <p class="ql-block"> 那年汇演市二中的“采红菱”演员,后左二是镇中高中同学陆兆岚。她1992年起曾到一中任教多年。这是她写的《大学山颂》,刊载于校庆60周年纪念文集。</p> <p class="ql-block"> 照片前左二是沈万庆,前左一是李寒老师,照片上认识的老师校友还有:承锡林老师、王永昌老师…贺毅林、李伟、汤可来……</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排左四是吴昌惠同学,中排右二的凌惠民……前排左四是董慧林老师和徐玉琴老师……</p> <p class="ql-block"> 当年《追书担》的四人,如今己离世两人,真让人唏嘘不已!扮演解放军战士的段华德,后来当了真正的军人,据说现定居英国,这是他几年前回镇与老同学的合影,我只认识前右的吴昌蘅和后右的杨杏云,后中即段华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老三届”校友关于段华德的一段文字。</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2017年写的回忆小学生活的“美篇”中的一页,段焕竞、李珊是段华德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 段焕竞、李珊和他们的孩子(摘自百度),其中近半子女曾是大学山的学子,段华德应是后右二。</p> <p class="ql-block"> 这一页也是2017年我写的小学生活“美篇”中的一段,当时曾剑欣是一中高一学生。</p> <p class="ql-block"> 曾如清将军</p> <p class="ql-block"> 当年市一中还有一批“252”大院子弟,如照片上介绍的著名军旅作曲家印青。我认识的还有李伟(新三己),听说他父亲就是全军大比武时在两条钢轨上开解放卡车的。后来李伟下放回城后曾是房管局车队长,我在谏璧砖瓦厂上班时常蹭他运砖的车回镇江。李伟退休后成了运动达人,马拉松,长途骑行……甚至还和驴友们骑上了“世界屋脊”,今年上个月刚刚又创了“环海南岛骑行”之举,惊叹之余,真让人佩服不已!</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張彭庚老师(1955.5一1960,1979.10一1987.7)其间曾到镇师任教。张老师住宋官营,与我家是近邻。他聪明手巧制作的建筑模型真的巧夺天工。那年展览的古生物化石有植物、鱼类、贝壳、菊石、三叶虫、恐龙骨和恐龙蛋等。文革張老师全家下放丹阳运河公社,回到一中后住在山下南楼后绿化带的简易棚户里,1985年为画制幻灯片我到大学山向他请教,他教我制作一种动静相合能转动的片子效果太好了,真是技多不压身。1986年张老师住进了风车山教工宿舍,又和我父母成了邻居。(照片由张老师儿子提供)</p> <p class="ql-block"> 直到现在写这篇文章时才从同学肖兆麟处得知彭德宝(前与段华德、杨杏云等合影后左)是一中66届高三乙班的,现在是“大学山群”的群主,网名“冰心玉壶”。我想起他曾在我的“美篇”《追梦,走近南山》一文后加了评语,因为不认识,未回复,怠慢了!失礼了!失敬了!今天借此向彭学长致歉。</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的后左二是李寒老师,1962年他到一中教我们语文,听说他是志愿军空军文化教员转业,共产党员。给我的印象:人很正,长得正、写字正,从未见他大声呵斥过,真是不怒自威,上他的课有种如沭春风的感觉。很喜欢他的作文讲评,我的作文曾被点评过一次,真有点不胜荣幸的感觉,点评最多的是班上傅俊的作文,几乎每篇都是范文,以至后来傅成为北美文学的学者、翻译家,可见当年文字功底已见端倪。缘此李老师对她也多了些关爱。有一次课本有个“茜”字,很多同学不识,李老师点名傅俊回答,并且告诉大家:傅俊同学原来的名字叫“傅小茜”。还有一次,班上搞节日师生联欢,我当时是文娱委员被逼带头唱了首“刘三姐对歌”,我们班同学大都内秀,不喜欢踊跃表现,这时李寒老师站起来说:傅俊同学当年在市政府交际处给苏联专家唱过歌,今天请她唱一个好不好?顿时赢得全班一片掌声的响应……听说李寒老师后来是学校教育革命小组的,还当过教导副主任,可惜他八十年代就英年早逝了,怀念李寒老师!(照片摘自杨杏云“美篇”)最近我拜访了顾诸芳、李安邦两位老师,他们告诉我:这张照片上的老师全是语文教研组的。</p> <p class="ql-block"> 镇江知青作协出了一本《走过50年》的征文集,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 初中同学李京琪在美国巧遇一中68届校友,相谈甚欢,回想大学山学习生活,他们从严高荣聊到杨奇璞,从大坡台聊到鲁肃墓……当年,严高荣老师教我们生物,前不久看过一中黄右前、王梦娥老师的女儿写的一篇关于大学山几位老师的回忆文章,文中写了严高荣老师。别看严老师长得有点像“小兵张嘎”里的翻译官,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但人挺亲和的,还邀我到他北大山的单身宿舍小坐。小小的卧室杂乱无章,桌上锅碗瓢盆,还有一个积垢的汽油炉子,床上更是目不忍视……这哪像宿舍啊!难怪“大京果”的传说那些年在大学山尽人皆知。</p><p class="ql-block"> 初中时代,我少不更事,随心任情,会给同学起“诨名”,有时还口无遮拦地信口开河,伤了同学。例如有一次上严老师生物课,他讲鸟类为减轻体重有“排粪频繁”的特点,刚巧班上纪梅抗同学此时吐了一口痰,我马上大声岔嘴:“排粪频繁!” 引来哄笑。旣不遵守纪律又不尊重同学,此类事甚多,现在想来:借此向老同学致歉!</p><p class="ql-block"> 杨奇璞老师没教过我们,但认识他,听说他退休后曾用毛笔小楷抄写了全本《三国演义》。他笔耕不辍,市政协的《镇江文史资料》登载了他多篇有关老城的乡土文章,还有回忆66年那场运动初期令他不堪回首遭遇的文章,读来让人掩卷长思,那也应是大学山一段不该忘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图片:孔夫子旧书网,袖章上盖有公章)</p> <p class="ql-block"> 1967.9,镇江一中《红旗通讯》(孔夫子旧书网)。</p> <p class="ql-block"> 1968.8,镇中、一中共同刻印的《红卫兵战歌》(孔夫子旧书网)</p> <p class="ql-block"> 一中“老三届”66届新五部分同学,他们拍于1967年,位置应是南大山,背景可见我们初中三年的南楼教室(左)及后面的大坡台和北大山的老房子。照片前左起:刘善教、赵善文、陈琛、周杰;中排左起;陶新宁、阎本训、吴昌国、潘继伟、唐德宁;后排左起:蒋贻濂、周笃义、许翔云、石洪亮、夏俊峰。其中我初中同班同学五人。</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照片上的同学重又聚会,</p><p class="ql-block"> 前左起:马罗成、臧宏远、刘善教、蔡光义、夏俊峰、一一、唐德宁、一一、陈琛;</p><p class="ql-block"> 后左起:蒋贻濂、吳昌国、许翔云、周笃义、赵善文、周杰、阎本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新五”年级(66届高中),毕业五十周年聚会留影。其中原64届“新三甲”班的有:一排:赵松筠;二排:吴秀云;三排:刘善教、周笃义、陈琛; 四排:赵善文、赵明、蔡光义、唐德宁; 五排:李京琪。</p> <p class="ql-block"> 第一排左起:丁茂林、刘文柱、霍前、尹恭云、章熙文、笪红美、顾老师、李老师、一老师、一一、一一、王玉凤、赵静霞、赵松筠、刘瑛;</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左起:張莹、杨明明、刘菊锦、常秀珍、钱菊溪、吴承壁、袁菊华、张曙、一一、赵亚新、霍剑霞、吴秀云;</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左起:朱守明、李伟、韦恩润、周品、臧宏远、刘善教、周笃义、陈琛;</p><p class="ql-block"> 第四排左起:石洪亮、吴昌国、夏俊峰、陶新林、周杰、赵善文、赵明、庄圣同、马道铨、杨向明、卢熙祥、蔡光义、唐德宁、简京平;</p><p class="ql-block"> 第五排左起:蒋立俊、庄义龙、谢明生、汤吉生、張锡林、贾建鹏、潘继伟、孙洪斌、一一、阎本训、蒋贻濂、吴福源、李京琪。</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原一中“新五甲”部份同学聚会镇江留影。前左起:周笃义、许翔云、赵善文、赵明;后左起:一一、唐德宁、蔡光义、夏俊峰、阎本训、周杰、臧宏远、吴昌国、刘善教、马罗成、陈琛。</p> <p class="ql-block"> 初中同学周笃义,“学霸”也!成绩棒棒,画画也好,记得一幅“桃花”那工笔真够精细!有一次全班到象山蚕桑工区劳动,不小心他的头竟被同学的钉耙划破了,鲜血直流,他捂着头直跳脚,我在旁边被吓坏了,好在钉耙偏了点只是擦伤,否则后果不堪,更没有伤到这位天才的大脑,否则日后江苏大学就少了个优秀的外语教授。</p> <p class="ql-block"> 在江苏大学的网站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段2007年由周笃义等担任英语口语演讲比赛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 周笃义与刘德芳是我班唯一的一对令人羡慕的“学霸”伉俪,他们或许有一段情深意切,平凡而感人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刘德芳高中镇中与我同级,全面发展,记得校运会高中女子一百米、二百米决赛冲刺就有她。</p><p class="ql-block"> 周笃义曾上传好多张退休后他俩周游世界的美照,可惜我丟失了。如今他们在南京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幸福美满!</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刘德芳高中毕业照(前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周笃义同学当年的成绩单和报告书</p> <p class="ql-block"> 周笃义的初中毕业证书,我怎么没有?我们那一届没有拍毕业照,所以初中同学很多都想不起模样了。</p> <p class="ql-block"> 初中同学刘善教,高中毕业下乡,后师从其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刘景韶学习古琴。2009年由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一一梅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现任中国古琴学会副会长。1989年和2009年获镇江市人民政府文化艺术奖,他还是国内多所名校的客座教授,这是《京江晚报》关于刘善教的专刊介绍。</p> <p class="ql-block"> 初中时刘善教就是班上“学霸”之一,家教渊源,聪慧勤奋,终成大师。</p> <p class="ql-block"> “善教”与“善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刘善教与初中同学王芳梅(左)、袁纪华(右)近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刘善教到知青作协做古琴知识讲座后与成文等一中老同学合影:后左一颜诚(我八小校友)、左二简京平、左四刘善教、左五成文、左六尤学龙。前左一王芳梅、左二袁纪华、左三张新虹、左四赵亚新、左五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简京平,若不看名字我认不出了,与记忆中的他已判若两人。我刚到一中时镇师附小毕业的同学就告诉我,简京平父亲是从大別山走过枪林弹雨的老红军,曾经是机枪手,由于经历长期战争耳朵震坏失聪了。后来见到他总要多看上一眼,他的名字和模样留在了我的印象中,那时是瘦瘦高高的。听说他亦是“大学山”群中的热心人,受到老同学们的拥戴。</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初中同学赵善文(右)、马罗成(中)和许翔云(左)。也是我相册中唯一的一张初中同学的照片,何年何时从何处得到这张照片?已全然不知。可以肯定的是这张照片应拍于六十年代中期。</p> <p class="ql-block"> 赵善文和赵明同学,1964年升入“新四”不久即被选入南体附中,后来赵善文和赵明加入了江苏青年排球队,1965年秋省男、女青年排球队来我们省镇中进行了一次友谊赛,那天我见到两位一中的老同学,也是我第一次看他们打球,记得赵善文在球场上,重心压得很低,两臂充分展开,随时准备接、救球。后来还一直与赵明有通信直至文革发生。上世纪90年代我住广东山庄,宝塔路买菜遇见赵明母亲,得知赵明后来参军了,后来转业回南京,是南京一家知名国企的领导。</p> <p class="ql-block"> 赵善文1977年始担任省女排主教练,江苏女排在全国多创佳绩,90年代连续拿下联赛亚军的球队就是他一手打造的,其间还为中国女排培养输送了多位名将,这其中赵善文功不可没,被誉为“功勋教练员”。</p> <p class="ql-block"> 赵善文后来被国家排联派送国外执教女排近十年。2008年当选为国际排联讲师,《扬子晚报》报道:是近十年唯一中国人,也是中国第三位国际排联讲师。</p> <p class="ql-block"> 1965年常州,江苏省第六届运动会暨省青少年排球对抗赛,镇江少年男女排队双双获得冠军。三排中赵明,后排左二赵善文,左三段华德,后排右二蒋贻濂,二排左一骆志远……还有几位一中校友叫不出名字,你们认识吗?</p> <p class="ql-block"> 赵明是我初中时的好伙伴,他住城外王家巷,那些年他常常都经王通事巷叫我一起去上学。我也去过王家巷福安里他家玩,也是初中我唯一去过的同学家,独门独院,镇江老城清末民初建筑,印象中并非典型的穿堂式有中轴线的三间两厢苏南民居。厅堂里掛着省长惠浴宇颁给他父亲的奖状,堂前与天井之间一排木格雕花门,后院长了好多棵无花果树。她母亲待人和蔼可近,每次去他家赵明都会摘几个成熟的果子招待我,至今记得他兄弟四人的名是“新、光、明、和”。大约2020年一次在大街上看到他哥,虽已过五十多年,我乃一眼认出,至此我与已失联半个世记的老同学联上了线。</p> <p class="ql-block"> 当年在东北空军某部的赵眀同学</p> <p class="ql-block"> 2017年赵明回故乡游“三山”,有感而发,并手书即兴诗稿。</p> <p class="ql-block"> 2018年,赵明与当年的老战友、老同学五十年后重聚。</p> <p class="ql-block"> 小学同学、一中校友,64届新三丙、新四乙班的张宏霞也是和赵善文、赵明一批被招到南体附中的,她专长篮球。转行后当了干部任职于南京市总工会,现居南京。</p> <p class="ql-block"> 张宏霞与赵明等老同学、朋友近照。</p> <p class="ql-block"> 镇江知青作协出版的《走过50年》中有一篇市一中68届校友吴贺元的文章,写他在美国参加朋友女儿的婚礼,新郎的父亲竟是一中老三届校友、我初中同学李京琪。李京琪聪明好学,66届高中毕业后与周笃义等下放丹阳,后农迁苏北老家,70年代初推荐南京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获杨振宁奖学金赴美读研。初二他就自己动手做矿石收音机,曾几次借给我“过把瘾”,只需一根天线,一根地线,一副耳机,一块黄铁矿石,经他一捣鼓,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就神奇地在耳机里响起。他入职美国菲力浦公司可谓是得其所哉、人尽其才,有了发展他才智更大更好的平台。看到我的这篇文章后(3月8日晨),我意外地收到近六十年未联系的老同学从美国打来的热情洋溢的电话,一番问候,他竟问我退休没有?因为他至今还一直在努力工作。</p><p class="ql-block"> 最后那一节写了两位既是镇师附小又是一中的校友:从孔素仙聊到吕素仙,从严高荣聊到杨奇璞,从沈万庆聊到段华德,从大坡台聊到鲁肃墓,从笪家山聊到大学山……老校友对母校的怀念,并未从岁月里匆匆走过,它永驻在游子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2016年,李京琪从美国回来,参加“新五”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在大学山留影。左起:李京琪、周笃义、赵明、一一、陈琛。</p> <p class="ql-block"> 原64届“新三甲”、66届“新五”甲老同学们:左起:蔡光义、唐德宁、李京琪、陈琛、周笃义、赵明,女生:赵松筠、吴秀云。</p> <p class="ql-block"> 2005年,李京琪与赴美的老同学简京平相会于金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 2017年,李京琪与简京平相会于美国圣何塞家中。</p> <p class="ql-block"> 俩位老同学、老校友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p> <p class="ql-block"> 蔡光义同学,我俩品性相近,爱好相似。初中时我们曾一起到少年之家出黑板报,一起参加董慧林老师排演的男生表演唱“捉蟋蟀”。66年秋天有一次我俩还帮少年之家的張扬生主任为某个大会“会标”剪字。约2010年,在南门大街路遇一人,虽戴茶色镜,怎么看都像他,试喊一声“蔡光义”?四十四年后我俩竟意外相遇,那时他住南门大街。他有严重眼疾,爱人、孩子管制他使用手机,但逢年过节我总能及时收到他的电话问候,老同学真如其名:有情有“义”啊!</p> <p class="ql-block"> 光义同学下乡四年后从丹阳农迁丹徒,有美术天赋的他进了工艺美术厂,一干就是六年,其间还到北京工艺美术厂学习技艺,1977年才上调回城。图为蔡光义当年的工作照和他的玉雕作品,以巧夺天工的精湛手艺琢玉成器,匠心独到。</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光义同学在北京学习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蔡光义与同事车长森合影,车长森镇江籍画家,后曾任镇江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镇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蔡光义从江苏省物资局镇江木材中转站被选调省物资局农资科任职,更高更大的平台为光义同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新天地,其间还去吉林农大进修。从省城退休后,老同学现居“我家山水”,幸福安逸。</p> <p class="ql-block"> 唐德宁同学,68年3月从一中入伍,后回镇到市邮电局,因工作成绩突出,1983年被邮电系统推荐,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南邮”,终于圆了大学梦。在市邮局组织人事部门任职时,在全市的组工会议上我们见过几次面。我住江滨新村江天花园时订阅的报刊投递困难,求助老同学,第二天崭新的报箱即安装在单元门旁。退休后他原住“西柴院”,现住“如意江南”,与我又是近邻,老同学常常遇见,老镇江有句话:“好人多相见”。</p> <p class="ql-block"> 右起唐德宁、周笃义、邬文强、姚志强,2022年4月于北固山。</p> <p class="ql-block"> 陈琛初中同学,镇中68届校友陈琨的哥哥。多才多艺还是体育达人,尤其跨栏成绩斐然。他舅是印尼华侨,他考入一中后送他一辆28凤凰自行车,这在六十年代初还是很稀罕的。当时我爸在北大山有一间宿舍,陈琛的崭新自行车有了安全的“车库”,为表示谢意,陈琛竟用他的新车教我学骑,无奈我旣胆小又腿短,累得他满头大汉,学车就此作罢,他的诚意却令我心存不安,毕竟是辆薪新的“宝马”啊!</p> <p class="ql-block"> 当年杨奇璞老师赠送给陈琛同学由他精心抄写的《毛主席语录》全册。</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初中毕业我长啥样?左为1968年下乡前的高中毕业证书(9.7×6.7㎝,现身份证大小,可创基尼斯之最小毕业证书),右为我在镇中档案室“入学登记表”上的翻拍的我与其它同学的照片,据此,是初中毕业照片无疑。</p> <p class="ql-block"> 我初中一年级(新一甲)的成绩报告书,上面有戚老师的评语。三年困难时期纸张质地不好,报告书和课堂笔记、作业本也都是未经漂白的原浆纸。看我这报告书与前面周笃义等“学霸”的差距就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小学同学、班长,当年一中新三丙的肖兆麟(一中高中66届新五)也是他们班的“学霸”。他当年的东西都丢失了,这是他和初中同学高同巢(新三丙)在小学同学群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1961年一中“新一丙”的肖兆麟</p> <p class="ql-block"> 当年八小同班,后来一中同级,肖兆麟(左,新三丙班)、真启琏(中,新三丁班)、我(新三甲班)。小学他们俩人是少先队大队长、大队委,我们三人常在一起出大队黑板报。到市一中初二时王爱珍老师调市少年家,她定期邀我们三人,还有蔡光义,去少年之家涂鸦黑板报。</p> <p class="ql-block"> 卜双喜同学(右一),一中校庆80周年留影。卜双喜同学心直口快,为人坦诚,虽比我们早下乡几年,但回城也早,听说八十年代已是城东一家企业的厂长。他爱人与我爱人是镇中初中同学,他女儿和我儿子又同住一个小区,我俩时而相遇。一中校庆80周年,我俩有张合影可惜换手机时丢失了。</p> <p class="ql-block"> 邹志坚同学,他父亲是山东南下干部,初中时我们一帮人还是很会皮的,我就在北大山用弹弓打过雀子,但要论枝术恐怕谁也比不过邹志坚。一天下课铃响后,邹对我说:刚刚在课上他在座位上偷偷用弹弓打中了窗外树上的乌儿,吹牛吧我不信?他拽着我直奔楼下,高大的浆黄树下有果然有只还在淌血的白头翁,简直是神了!离校后我们未再见面,听说他后来从城管局退休的,倒是在他们社区发的照片上,看到他参加党员活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话说当年我们“新三甲”班有一批美女“学霸”,傅俊、刘志林、刘德芳、赵松筠、吴秀云、林文卿、胡存恬……但说谁最厉害,恐怕非傅俊莫属,虽非班干、亦非团干,但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运动会跑道上有她,文娱演出舞台上有她,课余还常看到她悄悄伏在桌上画古代仕女。有一次班级活动我布置黑板,在画角花时她在旁边提了个建议,一改效果大不一样。初中毕业她考上常高中,后来下放溧阳,七十年代初入南师大外语系学习,并到印度孟买读研,后任南师大外语学院教授、博导,曾任南师大外语学院英语系主任。未到退休年龄就请辞所任行政职务,只做学问,是知名的研究外国文学和戏剧的学者和翻译家。发表英、美、加拿大文学专著(含合著)4部,英语研究生教材2部,学术论文50多篇,以及教材翻译等著述数百万字。朴实、低调、平凡是傅俊的一贯作风,初中时亦然,但同学们都知道她有一个在地委当副书记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 介绍 资料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文秋芳回答记者采访时的一段话。文秋芳省镇中66届初中毕业生,下放江宁,后到南师大学习。后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国家教材委员会外语学科委员会主任。文秋芳与傅俊1983年曾同到印度读研。下图照片是文秋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院进修时与省镇中在美国工作的校友金敢(中)、吴道平(右)合影。(摘自本人“美篇”《我和我的省镇中同学》吴道平镇中67届初中生,68年下乡,77年高考,曾在市一中任教(81.7一82.8),后到复旦读研并出国。</p> <p class="ql-block"> 同是这“美篇”中的一张老照片,“南师76届江宁镇江籍同学毕业留影”。其中有曾是一中64届初中的陆介夫和68届高中的真启烨(后右一)。</p> <p class="ql-block"> 傅俊部分著作</p> <p class="ql-block"> 资料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傅俊教授工作照(前中)</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傅俊在南京家中与初中同学胡存恬(右)袁纪华(左)合影。</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胡存恬,与我是初中一中同班、高中镇中同级、下放农村同乡,初三好像是文娱委员。退休后常常在街上碰见,属于那种说话不必客套,谈吐开门见山的老同学。</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高中时,傅俊和一批常州同学曾到省镇中参观学习过一次,不知刘德芳、胡存恬、林文卿还记得不?</p> <p class="ql-block"> 胡存恬与镇中67届高中同学照片:中排左。</p> <p class="ql-block"> 王芳梅同学,印象中瘦瘦高高,留着两根长长的辫子,不吭不声,好像从未听她说过话(初中班上男女生一般是不讲话的),想不到她的文彩斐然,还是个女才子。读她的文章犹如品茗,气息扑鼻而来,沁人心肺,美不胜收。她是一中67届高中毕业生,后下放丹阳,75年回城。艰难曲折的生活经历为她铺就了日后的写作之路。她入选《走过五十年一镇江知青文选》中的那篇“飞雪寻梅百花洲”,真可谓:字字珠玉,挥洒自如,如诗如画,斐然成章。如今她是市“知青作协”会员,美文常见于报端。</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袁纪华同学,真不知道她1965年7月小小年纪即随422名镇江知青远赴新疆阿克苏红旗坡农场,钻地窝、顶风沙、开荒漠、建农田,战天斗地,把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屯垦戍边、建设新疆的伟大事业。1979年7月顶职回镇。她文采好,歌喉亮。一篇《天山戈壁情思》写出了援疆知青艰难岁月的苦乐年华。</p> <p class="ql-block"> 袁纪华(前)当年在农场劳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袁纪华(上)与农友在拖拉机上</p> <p class="ql-block"> 如今袁纪华还是镇江知青作协旗下“彩虹艺术团”成员,到社区、下基层传播红色文化。</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在市知青作协,我与一中校友成文(中左),同学袁纪华(左一)、王芳梅(右二)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初中同学陈慕兰,同桌的她,短跑尤佳,是班上的体育高手之一,初中二年级我班曾在校运会取得初中团体总分第一的佳绩,高中她上了市二中。(图一,图二,前右二;图三,前右六)</p> <p class="ql-block"> 初中同学李复如,家住七里甸省镇中,小小年纪却到大学山来上初中,真不容易。我到镇中后才知她父亲是教美术的李立五老师,初听还以为是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的弟弟呢?李复如中考从大学山到了风车山。退休后一直上老年大学,听说她又能唱又会跳,很活跃的。</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她和高中同学聚会留影: 下图(前左七),后左一是我原单位同事刘显遐。</p> <p class="ql-block"> 李复如(二排左四)(摘自“市二中高二(1)班70岁生日《美篇》),后左一是我原单位同事吴寿琪。</p> <p class="ql-block"> 1961年一中“新一甲”时的李复如</p> <p class="ql-block"> 这是前几年,1964届市一中“新三甲”部份女生合影,左起:袁纪华、陈永华、王芳梅、刘以菊、赵松筠、吴秀云。</p><p class="ql-block"> 刘以菊,当年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在我等小男生(我初中毕业1.58米)眼中,她成稳内敛,关心同学,恰似邻家小姐姐。听说初中毕业她上了“军护”,后一直在部队医院工作,还提干当了大领导。</p><p class="ql-block"> 赵松筠,当年亦是班上的“女学霸”,记得她和刘志玲、董学兰、蔡光义、唐德宁、孙和平等几位家住城外的同学,每天拎着饭盒,常常顶风冒雨,步行来校,后来她和刘志玲直升一中“新四”。</p><p class="ql-block"> 刘志玲,戴副眼镜,好像脸颊上有颗小痣,庄重端正,面容姣好,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只是早几年听说她病故了。</p><p class="ql-block"> 陈永华,初中毕业考入南京财校,后入职镇江“中国银行”。多年前有一天在大市口“城市客厅”看到她带外孙玩,虽五十多年未见,我仍一眼认出并叫出她名字。</p><p class="ql-block"> 吴秀云,学习优异,为人友善,是我们“新三甲”班三个直升“新四”的女生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刘以菊在南通解放军124医院工作时的照片,摘自“美篇”《生命里有一段当兵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刘以菊,此照后左一。(照片摘自同上“美篇”)</p> <p class="ql-block"> 卢谊正和她的常州护校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初中同学卢谊正考入常州护校,退休前在镇江江大附院工作,现定居上海。图一后左,图二中排左一,图三后排左一。(照片提供镇中64届校友康明秀,图一、图三前左)</p> <p class="ql-block"> 林文卿,与我初中同班,高中镇中同级与胡存恬一班。上图前左一,下图左二胡存恬、左七林文卿。高中她们4班一半学英语,一半学俄语,英语课时她俩会和我们2班在一起上。一中校友录上林文卿初中是我们甲班“女一号”,可见当初小升初成绩是棒棒哒!</p> <p class="ql-block"> 林文卿(前左二)与镇中高中同学。</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右二:卜双喜同学(64届初中,我同班同学),左一:唐宁(64届高中)、左二:刘善成(64届高中)、左三:季新华(64届高中)。他(她)们曾共同下放五州山下的乔家门曹家湾,后来刘善成、唐宁都当了老师。</p><p class="ql-block"> 刘善成、唐宁,记忆中一直文体骨干。1959年镇江有史以来的四万人国庆大游行有个文艺方队,我们“八小”庆丰收”5个小朋友化装走在队列最后,我们前面是四中的“四只小天鹅”,唐宁、刘善成就在其中,时而行进,时而摆出各种姿势……</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市一中80周年校庆部分校友合影,这里有成文、杨向明怎是“非老三届”,当然卢谊正、袁纪华、陈永华等是。</p> <p class="ql-block"> 这左二是64届新三丙的金玉美吧?67届一中高中。</p> <p class="ql-block"> 64届新三甲的袁纪华、陈永华、王芳梅、卢谊正。</p> <p class="ql-block"> 省镇江一中美丽的新校园令 64届“新三丙”高同巢同学流连忘返,高同巢高中是市二中67届高二(3)班。</p> <p class="ql-block"> 一中64级67届高中甲班的一张拍于1965年的老照片,上面认出的有马罗成、胡其林、邬文强、夏南……实在找不出袁茂林、丁文荣、米保诚、孙和平、董学兰、王芳梅等初中同学、小学同学徐茜、周维镇,还有我爱人的同学毛治华……照片不清晣,</p><p class="ql-block"> 邬文强(三排左二)边好像是辛国华,镇中64届初中毕业,67届一中高中甲班。(老照片王芳梅提供)</p> <p class="ql-block"> 67届高二甲班老照片同学名字标注(邬文强提供)</p> <p class="ql-block"> 镇中64届初中3班毕业照 ,辛国华(后右六),吕静之(前右六)1973年至1984年曾任市一中书记。</p> <p class="ql-block"> 镇中校史馆中的校友辛国华照片,辛国华曾任解放军军事运输学院副院长(少将)。</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中有省镇中2人:二排右三殷小慈,后排右四韩晓明;前中:四中周英(船厂周洋的妹妹)、其右是四中廖耀红和四中刘国华;其它大都是市一中的“老三届”。我认识的有:前左一:沈万庆妹妹;中排:左二夏南,右一汤可来;后排:右一贺毅林,右二李伟。据殷小慈讲:这张照片拍于1969年4月23日前办的“丹阳知青代表学习班”。</p><p class="ql-block"> 贺毅林:一中66届高中,2013年3月曾和我们镇中数名同学一起赴扬中送别一位逝去的“老三届”镇中校友。</p><p class="ql-block"> 夏南:一中67届高中(64届新三乙),下放丹阳,后入南艺学习舞台美术,是南京电影制片厂总导舞美设计师,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油画家。1988年江苏电视台拍摄的由马兰主演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严风英》美工:夏南。</p><p class="ql-block"> 湯可来:知道他当年足球踢得很出彩,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 夏南的油画,(摘自杨杏云大学山“美篇”)</p> <p class="ql-block"> 二位初中和高中的老同学: 夏南与袁茂林</p> <p class="ql-block"> 袁茂林同学,一中64届新三乙、67届高三甲。在市交通局任职时曾主编《镇江交通史1983一2008》,从市交通局领导岗位退休后定居南京,他不忘初心,成立“南京民族之家书刻馆”,积极传播民族刻字艺术。他将刻字与宣传传播红色文化相结合,与党史教育相结合,与南京地名文化相结合,还创作了“平语近人”等具特色的作品。他还积极向青少年传授刻字艺术,让中华刻字传统发扬光大。被评为2018年“感动南京人物”和“南京好市民”。</p> <p class="ql-block"> 袁茂林顶着酷暑在街头创作壁画《南京西门印象图》</p> <p class="ql-block"> 袁茂林创作的中华诗词与南京地名文化作品布置在朝天宫街道旁。</p> <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一中部分“老三届”校友参观袁茂林南京刻字工作室。左起:周杰、袁茂林、夏南、一一、赵松筠、刘以菊、吴昌国、一一、一一、一一、沈晓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8年6月,市一中“老三届”部分校友赴宁“大学山南京驿站”参观袁茂林刻字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一中部分校友参观袁茂林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省镇中居南京“老三届”部份校友参观袁茂林刻字工作室,受到袁茂林热情接待,并向所有来访者赠送他的字画一幅。大家为袁茂林志矢不渝地践行中华刻字艺木的精神而感动和敬佩。</p> <p class="ql-block"> 沈晓昆,一中67届高中,全国劳模,著名农业专家,中国稻鸭共作创始人,2020年入选“江苏好人榜”。2021年12月他向母校赠送6只他历时多年成功繁殖培亲的“凤白鸭”。昔日的“鸭中贵族”一一“宫廷鸭”游进了一中新校园内的“澄心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沈晓昆还热心当代著名诗人闻捷的宣传。早在2013年在纪念闻捷诞生90周年他就主编了贺敬之题写书名的“永远的闻捷”。他还历时十年,在全国收集闻捷的资料,个人出资10多万元在高资创建了“闻捷纪念馆”,让人们永远纪念这位镇江籍的红色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沈晓昆(左一)等在高资“闻捷纪念馆”接待来访的闻捷亲属。</p> <p class="ql-block"> 一中“老三届”还有两位热心的文史爱好者令我敬佩,他们是66届高中的金存启和彭德宝。这是金存启从英国拍买到的一张1881年的焦山北江边的照片,从中可见江中的松寥山和对岸连城洲的城墙和炮台。佐证了历史地图上曾经著名的清代连城洲炮台、抗战时的都天庙炮台的确实位置。如今松寥山早已与焦山连成一片,都天庙炮台等也因塌江早已沉入江底。但珍贵的老照片让人们看到了百年前的真实,惊叹大自然的威力和沧海桑田巨变。</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金存启和彭德宝录制的一段珍贵影像。它是美国摄影师约翰.麦克默里,随美国军舰“伊沙贝尔”号,从上海溯江而上,用16毫米黑白胶卷拍摄的无声电影《扬子江1928》。现收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从中我们可回眸九十多年前的镇江圌山、焦山、象山、北固山的昔日风貌。</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张1949年初镇江解放前夕的老照片也是金存启学长找到的,他曾托朋友确定碉堡的位置。我也问了几位镇中校友(父母城西老镇江)一说在迊江路博物馆大西路端,一说在江边苏北路平政桥西,又有镇江90多岁曾开办过旅馆的老人回忆,这个“亚洲大旅社”并不知名,在哪里?至今也没有确定它的具体位置。但金存启学长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效法。</p> <p class="ql-block"> 成文,66届高中,镇江知青作协的创办人和负责人之一,一位古道热肠的好学长,知青作协“50年”征文,应镇中校友之约我投了一篇文稿,自知文章文字欠佳,不尽人意。后接到成文电话约我到知青作协小叙,听他一席话让我感受颇多,收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前左一蒋贻濂、左二邬文强,蒋贻濂(66届新五〉下放回城在省交通工程公司,曾和镇中殷小慈(66届高三)在谏壁工地建闸,他俩的工棚我去过多次。他77年参加高考并留在了华东船院。交通建设少了一名工程师,高等院校多了一个教授。</p><p class="ql-block"> 邬文强(67届高中、64届新三乙),下放农村,参加宣传队,听说后来上过“红师班”,回城在高校任教。歌喉比当年更胜,至今仍活跃在老年文艺舞台上。</p> <p class="ql-block"> 左起:夏俊峰(66届新五甲)、曹茂明(67届新四乙)、方复镇(66届高三乙)、马稼春(68届高一甲)、邬文强(67届高二甲)、顾久玲(67届高二甲)(镇师七八届大专班,照片提供:马稼春)</p> <p class="ql-block"> 老校友、新同学: 左起:吴昌文(68届高中、吴昌宗和吴昌蘅的弟弟)、孔铁生(68届高中)、孙洪斌(64届新三戍、66届新五乙,他是我电大班入党介绍人)、本人(64届新三)、高光熙(66届初中)。电大党政直属班市一中校友还有屠苏民(68届),孙晓义(70届)。</p> <p class="ql-block"> 86届“电大党政干部管理”镇江直属班毕业照。市一中校友七人,一排左四:屠苏民、右一:吴昌文; 二排左六:冯新照老师; 三排右一:孙洪斌、右三:孔铁生、右五:崔厚民; 后排右四:高光熙、右五:孙晓义,可能还有? </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一中“老三届”校友部分照片,一些照片摘自一中66届校友杨杏云“美篇”《大学山风云录》。</p> <p class="ql-block"> 相同的地点、相同的历史瞬间,1968年10月,“老三届”镇中“红旗”部分同学离校前金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一中“老三届”部份同学在北固山前峰留影。为了建好这座红色建筑,1966年由-中学生发起,组织一中、四中和镇中的同学集体向市政府提出建议,我也参加了那天在市政路老市政府门口的活动。另据《镇江市志》1966年,“本市,市人民委员会在北固山前峰兴建烈士陵园,将分散在桃花坞、北固山、宝盖山、竹林寺等地的烈士墓移入”。</p><p class="ql-block"> 实际情况应该是:当时市政府已动工建设烈士墓,只是在移墓时碍于当时条件,只能将从棺木中挖出的遺骨装入小口坛子:“他们狠心地将烈士的头骨敲碎塞入坛中,这是对烈士的大不敬!”(沈万庆边讲演边比划)。缘此引发了那天的“进做倾院”(谐音)行动。66年夏天?想到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塞拉热窝》中地下党在钟表店接头语: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来了!” 可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位学生领袖沈万庆,两年后的春天竟损命于一场发生于脚下这片土地的荒唐武斗,可悲!可叹!可惜!</p> <p class="ql-block">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66届新五乙部份男生。认识李伟、孙洪斌、杨向明、吴寿康、肖兆麟……</p> <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 <p class="ql-block"> 下图:右一:李伟,右二:孙洪斌(孙三玲),左一:韦恩润,左二:庄以龙,左三:王联民(现名仇涛),高中66届“新五乙”班。</p> <p class="ql-block"> 1964届“新三丁”班部分同学2016年聚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64届“新三戍”班同学重逢聚会留影,我认识的有夏俊峰(中左三)、陆天明(中右三)、王冬生(后中)、孙洪斌(后右一)、方桂珍(前右五,小学八小同学)……</p><p class="ql-block"> 夏俊峰同学下放回城后考入镇师,后在十二中任教师、校长,外国语学校迁入大学山后任书记,为创名校功不可没。他曾住风车山教工宿舍,我父母二楼阳台下就是他家的院子,真正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夏俊峰的人品老邻居们有口皆碑。</p><p class="ql-block"> 陆天明,八叉巷小学同学,1960年一起排演过儿童歌舞剧《宇宙的骏马》陆天明和我扮少先队员,肖兆麟和殷永生(一中67届高二乙,1974年10月在丹阳工业展览会一起布展)扮小白兔。节目不仅在市里演了,还到市广播站录音全市播放。记得那天为我们录音的是后来一中62届高瑞华的姐姐,当年她在市广播站工作(现大润发身下)。</p> <p class="ql-block"> 66届高三甲班,2017年老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66届“新五乙”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 代,66届“新五乙”班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新五乙”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 一中66届高三乙班毕业50年聚会</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潘移兰、完利芳、李玉英、陈菊华(王老师夫人)、王永昌老师、马砚平老师、顾敏俐、李良麟、仇瑁、迟淑美;</p><p class="ql-block"> 二排左起:王建东、道小琴、潘黎明、李林宝、殷文龙、李尔宝、张振玲、王美娟;</p><p class="ql-block"> 三排左起:许文庆、克菊林、方复镇、盛文华、彭德宝、陆伯屏;</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曹其珣、娄国纲、张连华、眭敬庸、乔永康、杨杏云、周连生、贺毅林、王建扬。</p><p class="ql-block"> 杨杏云(后右四)记得住过中山路上的公安宿舍,我从王通事巷常借道上中山路,所以认识。1969年在丹阳贤桥街上遇见,也许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俩竟相互问候起来,他告诉我他下放在司徒公社。他回城直至当了市工商局长后再无见面。</p><p class="ql-block"> 方复镇(三排左三),我八小与镇中的校友、下放丹阳的农友、方菲同学的爱人,当年插队行宫公社,回城后考入镇师,退休前曾任市三中和市实验高中校长,多次热情帮助解决同事朋友子弟的入学问题,谢谢方校长!</p> <p class="ql-block"> 一中66届高三丙班毕业五十年聚会</p> <p class="ql-block"> 66届高三丙2019年焦山聚会 </p> <p class="ql-block"> 66届初三甲同学2018年11月相聚浙江长兴。</p> <p class="ql-block"> 66届初三丙同学2019年相聚丹徒生态园。</p> <p class="ql-block"> 66届初三丁同学2017年6月相约丹阳季子庙。</p> <p class="ql-block"> 66届初三丁班同学与当年老师,2015年8月重逢于大学山。</p> <p class="ql-block"> 70届初中三连一排,2019年同学回母校聚会。</p> <p class="ql-block"> 一中五连四排(70届高中)相遇五十周年聚会,2018年5月。</p> <p class="ql-block"> 71届初中一连三排阔别48周年,2019年10月同学首次聚会。</p> <p class="ql-block"> 72届初中六连二排知青45周年,2018年6月相聚知青园。</p> <p class="ql-block"> 72届六连二排同学高中毕业46周年,2018年5月相聚金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 76届高二(5)班毕业40周年同学聚会,2016年9月。</p> <p class="ql-block"> 一中68届高中甲班,入学50周年同学聚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一中68届高中甲班,毕业50周年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 2019年6月,一中68届高中乙班同学,离別50年首聚。</p> <p class="ql-block"> 一中1965届初中甲班毕业五十年纪念册(孔夫子旧书网)</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校友重回大学山</p> <p class="ql-block"> 68届初三丙班同学重聚大学山</p> <p class="ql-block"> 该班朱庆棠同学,女雕塑家。</p> <p class="ql-block"> 校庆八十周年,部分老校友在大学山大坡台留影。</p> <p class="ql-block"> 64届“新三甲”袁纪华、王芳梅和陈永华。</p> <p class="ql-block"> 原一中64届“新三乙”姚志强、邬文强和夏淮海,老同学重回老校园,重温同学情。</p> <p class="ql-block"> 67届“新四乙”班同学,大坡台:我们又来看你了!</p> <p class="ql-block"> 67届高中同学重返“大学山”,左一马罗成、左三邬文强、左五胡其林(初中新三甲同学)……</p> <p class="ql-block"> “相逢是首歌”</p> <p class="ql-block"> 68届高中甲班同学重回大学山</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67届高二甲班2020年,为班主任单昌老师祝寿。</p> <p class="ql-block"> 一中67届高中甲、乙班两班同学重回大学山。许多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64届我班除直升“新四”14人外,还有马罗成、米保诚、胡其林、丁文荣、孙和平、董学兰考入本校高中。以上几位同学后来都见过,唯孙和平旣没见过也没有消息。记得本世纪初的一天孙家庆副市长到我厂指导工作,听他讲到老宅在城外大西路老城区。从神态长相我大胆请问是否孙和平弟弟?得到肯定的回答并告知孙和平现身体不太好,在家。最近听说孙和平已住进丁卯养老院。(照片王芳梅同学提供)</p> <p class="ql-block"> 2019年,67届高二甲姚志强、吴小平、邬文强到丁卯老年公寓看望孙和平同学(右二)。</p> <p class="ql-block"> 初中“新三甲”老同学记忆中还有: </p><p class="ql-block"> 李成勇同学,记得住在新西门桥“三中”后门旁,我还记得经常习惯地叫他“李承晚”,他学习好,直升一中“新四”,顶职到市邮电局工作,未下乡插队,还任过市八中职高“邮政班”的兼职教师。他是铁杆“邮迷”,我是爱好者。八十年代初在大西路邮局他主动送我一张高面值“齐白石”50分《虾》信销票(如图),此票品相虽有瑕疵(右下角齿损)但对我来说已是如获至宝,睹物思人怀念已故的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法肃然同学(图左1961年,图右1971年)他白净文静,出身书香之家,爷爷法度(1890一1961)是镇江名人,早年就读两江师范学堂,后任教过镇江中学、扬州中学等。1929年受冷遹、黄炎培之聘,任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校长至1952年。退休后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当选第一、二届镇江市人民代表,第一、二届市政协委员。(镇江市志)</p><p class="ql-block"> 肃然同学,文质彬彬,学习认真,为人宽厚,和同学相处融洽。记得一个严寒的冬日我从外进教室,小脸冻得通红,下意识地用手摸了两下,肃然同学见状立刻上前用双手帮我搓擦双颊,一边念念有词地笑着说:“万马军中一小丫,颜似露嫩月季花。”出口成章啊!这不是《林海雪原》中少剑坡的那首诗吗…… 肃然成绩优异,直升“新四”。下乡回城后在谏壁电厂子弟学校做老师,2014年不幸因病过早离去。照片提供者:法浩然:肃然的堂哥,初中一中、高中一中、大学南化,退休前镇江钛白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亦是我父亲学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96年, 法肃然在电厂子弟学校工作时与同学们的毕业照片(二排左五)。</p> <p class="ql-block"> 为了解法肃然同学情况,我访问了电厂子弟校校长王继昌,他们共事多年且是好友。王继昌对肃然同学的评价是:教学认真,为人正派,性格内向,在职期间进修“南师大”,每年都是“优秀学员”。</p><p class="ql-block"> 王继昌,市一中63届初中,高中66届镇中,后与我下放同在丹阳吕城公社,且同参加公社文艺宣传队。他亦多才多艺,61年我就在父亲办公室桌上看到“继昌习作”一张8k铅画纸的素描《断臂的维纳斯》,那一刻我被惊艳了,退休后他一直在老年大学国画班学习,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 市一中63届初中考入镇中5人:王继昌、董志平、郜琍琍、恒远致、蒋大奎。64届初中考入省镇中9人:刘德芳、胡存恬、林文卿和我(甲班)徐星如(乙班)陈金园、徐采文(丙班)陆介夫(戍班)王桂华(己班)。(当时省镇中对镇江地区一市十一县招生)。</p><p class="ql-block"> 图为2018年部分下放吕城镇中知青小聚前右一:胡存恬,后右三:王继昌,后左二:本人。当年镇中插队吕城公社36人。市一中插队吕城公社5人:韦润芬、马小妹(68届高中),王崇德(68届高中),吴昌镇(67届新四),韦润成(68届初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新三甲”班的秦顺坤和秦中信同学:家住农村,他俩上学可谓跋山涉水,那时从汝山秦家湾(今学府路中建大观南侧,2010年影像地图的右下在纬八路与谷阳路交汇处大红圈是现在的省镇江一中,秦家湾就靠新一中西北一点点小红圈)到大学山这一腿路并不好走,还要穿越京砚山,碰到下雨天都是打赤脚,看到他俩在体育室前水塘洗脚穿鞋后上楼。秦顺坤回乡后八十年代曾是汝山乡一把手,约1998年我与在润州区政府部门任职的秦顺坤不期而遇,他很怀念在大学山读书的日子,高兴地说:“什么时候召集老同学聚一下!” 此话一讲20年过去了, 2018年4月,带着遗憾老同学因病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我曾从新一中从大路徒步到四牌楼,8.07公里,从四牌楼到大学山(外国语学校)约1.7公里,所以我说秦顺坤、秦中信上学即使走小路,没有十里也有八里。(原图比例尺从秦家湾到新一中约500多米)</p> <p class="ql-block"> 每每回想初中的阶段,老班长葛乃明同学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于眼前。他家就住的大学山前那条城濠的边上,就是如今的昆仑饭店位置。印象中他就是那个“別人家的孩子”、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少年。他大眼睛戴付眼镜,嘴唇上有一片淡淡的胡须,为人和善脸上总掛着微笑。他性格内向少年老成,他是班长,却似老大哥一般,从不会像我们这拨在教室里坐不住的“小皮猴”(纪梅抗、丁文荣和我等,南大山有路不走,却从厕所后陡坡攀爬,北大山的几棵大雪松更是常常爬到顶)。葛乃明初中毕业直升“新四”还是班长,谁会想到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会损命于66年开始的那场运动。由于一夜之间的所谓家庭问题的披露并被宣布撤消班长职务,他承受不了,严重忧郁了,不久在渣泽附近的铁路上卧轨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无名尸很快处理了,寻儿多日的他妈在派出所只得到了儿子的一付眼镜,中年丧子啊!那撕心裂肺的痛楚和呼天唤地的绝望,直叫人唏嘘不已。如果不是那一页,葛乃明如今也会是颐养天年的爷爷或外公了,历史没有假如……借一幅素描,加个眼镜权当葛乃明同学吧,葛乃明的嘴巴鼓鼓的,头围大,头发黑亮且有点自然卷,神似就行。还有印象中他上下身比例稍异于常人,两腿粗壮有力,运动会百米跑看见。人生的路啊,这双有力的双腿却止步在18岁的花季;人世间啊,美丑善恶偏偏全让你撞上。</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大学山“微信群”,老同学: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你也随时在我身边。</p> <p class="ql-block"> “大学山”群主彭德宝学长,重返“大学山”。</p> <p class="ql-block"> 这些校史资料你都见过吗?(孔夫子旧书网)</p> <p class="ql-block"> 李岚清同志曾于母校50周年、70周年两次回母校,重返大学山。</p> <p class="ql-block"> 李岚清同志为母校题字</p> <p class="ql-block"> 大学山、北大山、大坡台……我们从这里出发,又在这里重逢,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的古稀之人。我们是伴着新中国脚步成长的一代,在新生的共和国艰难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中有我们流淌过的汗水。我们中的大部都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苦乐年华”,但它让我们更加读懂了历史看淡了人生,成为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大学山你师恩浩荡,教泽流芳,令一代代学子们留恋。愿同窗之谊永存,愿母校“至诚不息”的校训相伴终生。</p> <p class="ql-block"> 大学山上老一中北楼位置,矗立着一个新建的校园景观“私立京江中学”的门楼。它鼓舞学子们继承名校传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这里也成了“镇外”孩子们拍毕业照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大学山,我一家四代人都与你有不解之缘;大学山,你让我怀想!</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城东丁卯古运河畔,一座依山傍水、黉舍巍峨、布局合理、施设齐备。融生态型、园林化、现代化、个性化为一体的新型学校在这里诞生,大学山市一中在这里华丽转身。愿“至诚不息”的校训在这里发扬光大,愿大学山的文脉传承,愿省镇江一中续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新一页。</p> <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离开大学山,后又经历了文革、上山下乡,老同学们星散四方,多数音信全无,加之我们“新三甲”班的特殊原因,同学们从未聚会再见过,但那是一个令人怀念的集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初中毕业19人上了重点高中(一中新四、省常中、省镇中),名列年级之首。</p><p class="ql-block"> 同学:一个难以割舍的称谓;同学:一群没有血缘的兄弟姐妹。今写拙文,以寄怀旧情思。祝老同学和大学山的老校友们健康快乐! 也愿已逝的几位同学安息!</p><p class="ql-block"> 个人回忆,个人情感,时隔近六十年,记忆依稀,彼此生分,信息难收,挂一漏万,缪误难免,望老同学、老校友,批评斧正。并再次谢谢杨杏云的“美篇”和肖兆麟一直以来向我提供的母校信息以及本“美篇”的众多图片。</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64届新三甲王芳梅同学评论</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64届新三乙班邬文强同学评语</p> <p class="ql-block"> 市一中64届高中校友学长季新华评论</p> <p class="ql-block"> 省镇中67届高中同学朱宏瑗评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