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是年级三班。前面说过,班上的同学大都是发电设备制造厂的职工子弟,还有几个住在八道街、火车东站一带,我是唯一的一个拖拉机制造厂的子弟。可能和父辈所在的单位和职业有关吧,我们班的同学大都非常朴实、忠厚。那种偷奸耍滑、爱占小便宜的人几乎没有。男生很憨厚,女生很朴素,印象中没有其他班级那种爱打扮的女生。爱学习的同学很多,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是很难能可贵的。</p><p class="ql-block"> 无奈那个年代初中毕业以后上学的机会不多。我们七零届还算可以,没有一锅端地下乡插队,赶上了“四个面向”,就是“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厂矿”。还有一个“面向”是不是升学,我记不清了。我有幸去了长春外国语学校继续读书。因为很早就拿到了升学的入学通知书,之后就没怎么去学校了。所以班里的同学后来的去向如何我知之甚少。只记得一位叫齐明昌的同学,学校领导找他谈话,让他报名去农村集体户插队,大概因为他的家庭出身不是贫下中农吧,所以让他下乡插队。现在想想真是不公平。不知道我的这位齐同学后来怎么样了。</p><p class="ql-block"> 所谓“面向基层”就是当时的商业系统的百货商店、饭店、粮店、副食店等等基层单位。班上有一位女同学(真不好意思,记不住她的名字了,大大的眼睛,不太爱讲话,坐在我的座位前两排,左手边),学习成绩比我好很多,去了东盛饭店,也不知道她后来是不是有机会继续学习。班上的同学初中毕业后继续上学的还有一位女同学,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去了长春地质学校。我后来知道这所学校当时是国家地质矿产部直属的中等专业学校,在国内很有名气。如果这位同学一直从事地质工作的话,应该是很有成就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同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个个(无论男生女生)总是笑眯眯、笑嘻嘻、笑呵呵、笑吟吟的。这可能和我们班长扈奎君有关系吧。扈班长就是一个爱笑的人,也非常爱学习,比较注重练习写钢笔字,字写得确实也很漂亮,一笔一划,粗壮有力,可谓“字如其人”。经常笑眯眯的同学还有陈方栓、张秀民、白冰、王培江、赵景会和袁洪奎(能叫上名字的,女生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倒是我们的班主任马老师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不怎么爱笑(或者说很少笑),经常在课堂上大发雷霆,把我们这些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吓得够呛。他教数学课有一个口头禅:“都是死规矩儿”,“矩儿”被他读成拼音的二声,至今令我记忆尤新。</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是一个爱学习的班,也是一个爱好体育活动的班,爱打篮球爱踢足球的同学不少。我们班开始打篮球的时候应该已经是初中二年级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爱好什么体育项目可以参加个培训班。喜欢什么运动基本上是凭兴趣。那个时候也没有电视,看不到高水平的比赛,大多是看本单位例如拖拉机厂各个车间之间的比赛或者企业之间的比赛。也不追星,对于国内外著名的运动员也都是从大人的聊天中听到的只言片语。中学的体育课也没有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喜欢运动的孩子就是靠模仿大人的动作开始玩儿因此水平不是很高。我们班的篮球水平用现在的眼光看当然不能算高,但是在年级比赛中也算是个强队。年级的主要对手好像只有年级的五班还是六班。比赛互有输赢。班主任马有平老师是篮球爱好者,有时候也给我们做些指导。我们班篮球打得好的是体育委员于洪斌。班队的主力我算一个,还有王培江、赵常华、马洪河、陈方栓和袁洪奎。孙为民和孙为国是亲兄弟,哥哥孙为民打得好一些,弟弟孙为国打得也可以,班上的亲兄弟还有陈玉华和陈玉忠,也是篮球爱好者,哥俩球打得很不错。篮球场就在学校教学楼下边,每天中午篮球比赛能吸引一些观众。如果有女生在楼上的窗户里看球助威,场上的男生劲头会更足。我们班毕业后唯一唯二的一对儿夫妻其中就有于洪斌和张秀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张秀莲当时看上了于洪斌打篮球时候的英姿焕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