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老北京的风俗】<br></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月初二龙抬头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7年02月25日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div><br>出了正月,马上就是阴历的二月初二。老北京人将二月初二称之为“龙抬头”日。实际上,将二月初二这一天称为“龙抬头”日的不只是北京地区,全国各地有很多地区都将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日。 <br><br>为什么阴历的二月初二被中国人称为“龙抬头”呢?主要有这样两个说法: <br><br>一是与星象有关。 <br><br>中国人将星空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将天上的星象分为了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东南西北每个方向里有七宿。<br><br>中国人将每一个方向的七组星宿组成,都想象成为一个动物图案,即东方是一条青龙,西方为一只白虎,南方为一只朱雀,北方则为玄武图形。<br><br>每一方向的七组星宿也都各有名称,东方七组星宿为: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这七宿组成的龙的形状,也被称为东方苍龙。 <br><br>由于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组成东方苍龙的星宿,每年从农历的二月初二开始,落日后即在东方升起,七宿中的角木蛟首先露出地面,所以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 <br><br>东方的苍龙,在二月初二的落日后出现,然后每晚出现的时间逐步提前,也就是每天出现的位置西移,一直到秋天便隐于从西方地平线之下,这就是中国人说的: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东方苍龙在天空中的出没周期,与每年农业的春种秋收的耕作周期基本相同。 <br><br>二是与二十四节气的惊蛰相关联。 <br><br>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时间在阴历的正月末或二月初。按照自然界昆虫活动的规律,惊蛰前后,所有冬蛰的动物昆虫全都醒过来,开始活动了。我们的先人从这时便开始注意一些毒虫的活动了,以防止他们的叮咬。所以古人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日。 <br><br>这两种说法那个对呢?我觉得都对。前一种说法应该是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正本来源”,后一种说法则是老百姓的“民间来源”。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br>既然二月二被定为了“龙抬头”日,那么就必然会要有很多民俗与之相配套。老北京人讲究多,必然在龙抬头日也要有很多讲究。 <br><br>一是饮食 <br><br>老北京在“龙抬头”日这一天,没有一定的定规必须吃什么。但一般的家庭中还是以吃饺子的居多。 <br><br>二月初二这一天,不论吃什么,其名称都与龙相关联上。《京都风俗志》中记载“此日饭食皆以龙名,如饼谓之龙鳞,饭谓之龙子,条面为龙须,扁食为龙牙之类。”《民社北平指南》有这样的记载:龙抬头日“人家个置饮食,食水饺曰吃龙耳,食春饼为曰吃龙鳞,食面条曰吃龙须”。 <br><br>现在有人在网上写文章解释:“谓之龙鳞”的这个饼指的是吃春饼。其实在老北京时,二月二这一天不是吃春饼,而是吃家常的油酥饼、吃千层饼,不过不管您吃什么饼,都可称为“吃龙鳞”。 <br><br>二是熏虫 <br><br>“龙抬头”这一天各家要“熏虫”。前面说了,时值惊蛰,冬蛰的虫子都已逐渐苏醒,要到处活动了。特别老北京时,卫生条件较差,跳蚤、臭虫都要活动了,所以这天要“熏虫”。 <br><br>熏虫也有多种方式,《宛署杂记》中说“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帝京景物略》中说:“煎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酌中志》中说是“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饼,名曰‘熏虫’”。《大兴县志》《宛平县志》里记载:“因薦韮之余家各为荤素饼餤,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br><br>仔细看看,熏虫所用的东西虽不同,但都是用油煎面食,这估计是利用煎食物的油烟来熏虫子。 前面说的“吃龙鳞”,也就是家常油酥饼,也与这个熏虫习俗有关。<br><br>《春明采风志》上还记有一条驱除毒虫的方法:“龙抬头”这一天,民间有使用“祭余素腊偏照壁间”驱除毒虫,“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 <br><br>三是禁忌 <br><br>这一天禁止动用针线,禁止扫地。《燕京岁时记》记有“二月二日……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析津志辑佚》中记有“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br><br>之所以有这个禁忌,是因为这一天龙在抬头,也就是龙头刚出地平线,您动用针线、用笤帚扫地都有可能伤着龙的眼睛。 <br><br>四是游戏賞春 <br><br>二月初二天已暖和,《帝京景物略》中记有:“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柭儿。” 《析津志辑佚》中记有“卢师山,二月二日,南北二城游赏如燕九节”。 <br><br>“抽陀螺”大家都比较清楚,在北京也称为“抽汉奸”。 <br><br>“打柭柭(bā bā)”的游戏,单看游戏名称,估计现在谁都说不清“打柭柭(bā bā)”是什么。书中记有“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看了书中描述才知道“打柭柭(bā bā)”就是老北京孩子玩的“打尜尜”。<br><br>“放空钟”实际就是“抖空竹”。《燕京岁时记•空钟》中解释:“空钟者,形如车轮,中有短轴,儿童以双杖系棉线播弄之,俨如天外晨钟。” <br><br>“燕九节”是一个在元朝流行于北京城的古老节日。《析津志辑佚》中记有:正月“十九日,都城人谓之燕九节,倾城士女曳竹杖,俱往南城长春宫、白云观,宫观蒇扬法事烧香,纵情宴玩以为盛节”。 <br><br>五是剃头 <br><br>二月二这一天北京人都要去剃头。北京的民间流传着“正月不剃头”的说法。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不剃头,头发已经长的很长了,所以一出正月,大家马上剃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为了讨个口彩,在龙抬头之日去剃头, <br><br>此风俗不见文字记载。 <br><br>六是引龙回 <br><br>老北京时,百姓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的早上,用草灰从街上的水井旁开始,一直撒到自家的水缸旁,名曰“引龙回”。《宛署杂记》中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br><br>对这个习俗,很多书中都解释为“引龙回为的是求一年风调雨顺”,这个解释虽很正确,但不全面。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水”就是“财”,龙行带水,您将龙引到了自己的家中,“水”就跟着进来了,这就寓意着今年您家要发大财了。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br>二月初二不单单是龙抬头日,按照《京都风俗志》中说的,二月初二还是土地爷的生日。书中这样写道:“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又有放花盒,灯香供献以酬神者”。 <br><br>除了二月初二是“土地真君生辰”的说法以外,有些人还说“二月初二是中和节”。这种说法在旧时的书上也有记载,如《燕京岁时记》中明确写道:“二月初二,古之中和节也”。<br><br>实际上“中和节”的时间为“二月初一”。中和节起自唐朝,应是祭祀勾芒神的日子。该节日逐渐被人淡忘,多于二月二龙抬头日混为一谈了。 <br><br>说到二月初一,那就多说几句。“二月初一”在老北京时也是个节日。那就是“太阳神生辰日”。 <br><br>北京地区一直有二月初一是太阳神生日的说法,《京都风俗志》中记有:二月初一“相传为太阳真君生辰”,这一天在老北京时是要祭祀太阳神的。 <br><br>《燕京杂记》中记有:北京城里,“二月初一,街上卖太阳糕,岁一次,买之以祀日也。”。《天咫偶闻》中记有:这一天,老北京人到“太阳宫进香。” <br><br>《京都风俗志》记载的更详细:二月初一这一天“太阳宫等处,修崇醮事,人家向日焚香叩拜,供夹糖糕,如糕乾状,上签面作小鸡,或戳鸡形于糕上,谓之太阳糕,亦有持斋诵太阳经者。” <br><br>旧时北京城有多座“太阳宫”,这些“太阳宫”都已拆掉了,找不到任何踪迹了。老北京最有名的太阳宫,应该是位于东、北三环连接处的“太阳宫”,据说这座太阳宫位于太阳宫乡政府原来的办公区域内内,这座“太阳宫”的殿堂也早就被拆除了,“太阳宫”只是作为地名保留下来了。 <br><br>在祭日活动有点讲究。有人说:民间中流传的俗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实际是说“男不拜月,女不祭日”。这里说的“女不祭日”指的就是女性不参加二月初一祭祀太阳神的活动。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