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跑骡车"

王新民

<p class="ql-block">跑骡车,是陕西省渭南农村古老的地方民俗活动,起源于远古时代农耕文化及冷兵器时代,大约在明末清初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当地"祈年成"和"庆丰收"社火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渭南农村,当地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满月、祝寿等活动,骡车队就会应邀组织起来,热闹一番。今年的3月3日(农历二月初一),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的跑骡车活动,吸引着周边的许多群众前来观看。</p> <p class="ql-block">阿寿村位于大荔县城西南10公里处,村里分为4个社,分别为东社、西社、南社和北社,每个社又有1至4个总共8个组,所以阿寿村又有4社8堡之说。跑骡车按照顺序依次从各社出发,沿着街道分段表演。</p> <p class="ql-block">跑骡车是由几匹高大骡子和胶轮大车为主体的彩车组成,车上有十余人的锣鼓队,车前和骡子之间,由几个精壮小伙负责"扛车",骡子的前面还有数十位小伙子,手拿棍棒担负着开路让道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骡车一般是用胶轮大车装饰而成,搭有彩色顶棚,周围裹着幔布,前后插着彩旗。</p> <p class="ql-block">每个社的骡车队都有自己一套鼓谱,称为"鼓歌",鼓歌是骡车队无形的旗帜和标识。一旦进入角色,锣鼓手干脆脱掉上衣,坦胸露背,奋力击打,激情表演,那震耳欲聋的锣鼓声整齐而威武,壮观而震撼。</p> <p class="ql-block">花苫鼓的表演者多为女性,她们身着彩服,腰系长裙,身披斗篷,背插令旗,足蹬彩鞋,鼓槌用绸缎扎,用手工制作的装饰物将鼓包裹起来,在行进中表演,节奏舒缓有力,舞姿柔美飘逸,如鲜花盛开,彩蝶飞舞。流行于渭南市大荔县的花苫鼓,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p> <p class="ql-block">作为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跑骡车既体现了秦人粗犷、豪迈、豁达、乐观的性格,又有着增强团结、互助互爱、凝聚人心、激发上进的作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每匹骡子的背上,都有一位骑手,他们在行进的过程中,会时不时的做出一些大胆的动作,甚至是站立在骡子背上,做出各种夸张的姿势,既彪悍威武,又惊心动魄,引起观众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随着阵阵锣鼓声响,站在骡子背上的小伙儿吹起唿哨,驾着彩车的几匹骡子和扛车的几个小伙,随即放开脚步,沿着街道一路狂奔。</p> <p class="ql-block">每匹骡子的前面都有几位身强体壮的小伙,承担着"杠骡子"的重任,他们紧紧抓着骡子头部的笼带,按照指挥人员的指令,控制着骡车的行进路线和速度。</p> <p class="ql-block">每支骡车队的前面,会有十几位光着膀子、斜跨铜铃的精干小伙,他们来回跑动着,提醒观众不要拥挤,以免被骡车撞到。一旦骡车出发,他们就会手持棍棒边轮边喊,驱散人群,为骡车队伍开路让道。</p> <p class="ql-block">巡游队伍中,时常会出现几位装扮独特的群众演员,他们有的手端冲锋枪,对着"日本兵"射击;有的像个媒婆,走街串巷为有情人搭桥牵线;还有的村姑身着盛装,伴随着欢快的鼓点载歌载舞……。</p> <p class="ql-block">锣鼓声、嘶鸣声、铜铃声、呐喊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像似急风暴雨,犹如山呼海啸。</p> <p class="ql-block">每当骡车奔跑一段后,就会在相对宽畅的地方停下来,由走在队伍前的秧歌队和站在骡车上的锣鼓手尽情地表演。</p> <p class="ql-block">锣鼓喧天、尘土飞扬、骡车奔驰、人声鼎沸,来自各地的数千群众喝彩声响成一片,许多摄影爱好者选择最佳位置抓拍精彩画面。</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跑骡车是最具野性、最能体现男子汉魅力的节目。我在亲眼目睹那激情四射的表演、亲身体验那让人振奋的场面后,对这一说法也有了同感。</p> <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3日(农历二月初一)拍摄于渭南市大荔县阿寿村,3月4日编辑于西安文景小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