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建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史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万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的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使得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凹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和布达拉宫相比,大昭寺的建筑虽然没有布达拉宫庞大和雄伟,但是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她更有寺庙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色彩缤纷的门楣、廊道、窗饰和帷幔,都彰显着浓厚的藏民族的审美情趣,尤其是座落在庙宇屋脊的金顶,露台上硕大的古钟,在明媚的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发散出来的是藏民族古朴刚毅的精神品质。</p> <p class="ql-block"> 罗布林卡【1】位于拉萨市西郊,被誉为拉萨的颐和园,现在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式公园。历史上,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主要有格桑颇章【2】、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占地36公顷,大小房间374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七世达赖参政后,驻藏大臣尊谕旨为达赖喇嘛修建了帐篷宫,这就是罗布林卡的前身。后来修建了格桑颇章,达赖喇嘛每年夏天在这里办公。之后历辈达赖喇嘛都在每年藏历三月十八日从布达拉宫移居到罗布林卡,直到藏历9、10月返回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园内有植物100余种,既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又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林卡,藏语词汇,汉语译为园林。西藏和平解放前,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拉萨有大、小林卡达50余处,占地7800余亩,著名的有罗布林卡、德吉林卡、贡觉林卡、次觉林卡等。罗布林卡意为宝贝林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颇章,藏语词汇,意为宫殿。罗布林卡中建得最早的一座宫殿,因是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修建,故名格桑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春末夏初,林卡里芳草吐翠,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温暖的阳光下,每个窗户外都飘动着褚顶白身的布幔,合着白墙红瓦的房屋,相得益彰。树荫下,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散步,有不少的家庭则是举家出动,在草地上野餐,更有一些朋友的聚会,少说也有二十多人,席地而坐,聊天唠嗑,分外悠闲自在。</p><p class="ql-block"> 林卡的围墙大都涂抹成黄色和暗红色,围墙的表面凹凸不平,明显地有着泥块垒就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的尼色日山下,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其后多有扩建修缮。公元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任扎什伦布主持时,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四世班禅是第一个被册封的班禅喇嘛,从此扎什伦布成了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之地。</p><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占地15万平方米,所有殿宇房屋共3600间,其建筑融合了藏区传统建筑特色和佛教的特点,与拉萨的“三大寺”噶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1961年3月扎什伦布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整个寺庙都被沿着山势蜿蜒迤逦的宫墙包围,所有的建筑坂依山坡而建,背靠高山,座北地向阳,殿宇依次递接,房舍疏密有序,虽迂回曲折,然布局和谐,漫步其中,既赏心悦目,又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此张照片来自网络) </p> <p class="ql-block"> 江孜古堡(江孜宗堡)位于西藏江孜县城里,也叫江孜宗山古堡,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而得名。城堡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座宫殿式的寺院。</p><p class="ql-block"> 江孜地理是一个盆地,当地农业非常发达,耕种的季节,在一片葱郁的色彩当中,突兀耸立了一座赭黄色的石山,在石山上又伫立了一座白墙红顶的城堡,一定格外地令人瞩目,心生向往。</p><p class="ql-block"> 让江孜宗山古堡最享盛名的是它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1904年4月,英军继1903年之后再次攻打江孜,他们凭着先进的武器,滥杀无辜,西藏军民在宗山上用土制枪炮顽强抵抗两个多月,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武器落后及火药库意外爆炸,弹尽粮绝,抗英勇士全部壮烈牺牲。古堡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守军的炮台。电影《红河谷》就是再现了当年那藏族同胞英勇悲壮、宁死不屈、保家卫国的光辉史诗。</p> <p class="ql-block"> 江孜县城的海拔是4020米,宗山古堡的高度也就是100多米,因此古堡的制高点在4200米左右。尽管当地的友人一再告诫我们不要剧烈运动,但是,站在宗山古堡的山脚下,眼望着他的雄姿,想象着当年那炮火连天惨烈的画面,耳边仿佛回响着那些勇士们弹尽粮绝气吞山河的呐喊,终难抵御去瞻仰他朝拜他的诱惑,我邀约了一位同行人…</p> <p class="ql-block"> 清晨,早早地起床,洗漱一番,带着些许干粮,开始去探访先辈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山道,是泥土和石块混合形成的,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城墙,沿着山势拾级而上,炮台依旧,石碑尚存,只是,山屋,无人居住,山门,破旧失修。但是,一路登攀,还是为当年修缮打造时的艰难而赞叹,还是为当年抗击英军时的不畏强暴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步入山门,转向后山。</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可以望见绵延逶迤的城墙,望见秀美而华丽的白居寺</p> <p class="ql-block"> 山头上,屋檐下,土墙边,蹲守着不少的鸽子,在和熙的阳光下,它们一动不动,两眼默默地注视着远方,显得特别的安详和平静。想着,在这么高海拔的山坡上,它们是如何度过漫长的寒冬,三五成群的它们又为何要集结在这里?忽地,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它们是在守护百多年前抗击外敌而壮烈牺牲的英灵,它们在祈祷和平,祈祷安宁…</p> <p class="ql-block"> 白居寺,藏语称“班廓曲德”,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江孜镇,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夏鲁派、格鲁派共存的寺院,是一座高达32米的九层佛塔建筑,多达数百个神龛和经堂,层层叠叠,非常壮观,是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并以精美的建筑、特殊的宗教价值和保存完好的壁画和造像而著称。寺庙各殿堂墙壁上绘有佛像,佛像色彩丰满,庄重华美,据说佛像有十万余幅,故得名十万佛塔。</p><p class="ql-block">(此张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江孜隶属于西藏日喀则市,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城市,在历史上是西藏境内地位仅次于拉萨和日喀则的第三重镇。江孜人杰地灵,气候温和,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江孜人民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在江孜,除了永载史册的宗山古堡和瑰丽无比的白居寺,它的古城也令人流连忘返,漫步在老城街区,各式洋溢着藏民族建筑美学的民居,鳞次栉比,古朴坚实,色彩艳丽,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扎什伦布寺院里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朝拜归来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转着经轮,驮着希望。</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歇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等候</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林卡的春光里</p> <p class="ql-block">赶集去</p> <p class="ql-block">席地而坐,说说心里话。</p> <p class="ql-block"> 随处可见的信男信女们,一路上,他们匍匐在地,用身体丈量着路面,满怀信仰虔诚地前行,去朝圣心中的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我最喜欢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一位老妇人,木制的手杖挽在掌间,双手合十,微笑着面对站在高台上的僧人;身披绛红色袈裟的僧人也双手合十,报以同样的微笑。感觉,他们在互道问候,互相祝福,老妇人脸上呈现出来的是虔诚的神情,僧人的脸上显露出来的是敬爱的神情,阳光从侧面投射过来,把两人深情凝望的画面,刹那间涂抹得无比的温暖,这个温馨的瞬间,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从西藏回来之后,我经常都会想起这个画面,想起这个温暖的瞬间,回味那种不分贵贱、无论贫富的情愫。每当有人遇到难处,我都会竭力去和他一起度过,是这张照片里的那一抹微笑鼓励我去助人为乐,因此它如同一双有力的臂膀;每当有人向我伸出援手,给我帮助给我力量,我也会想起这张照片,那是因为这张照片里的一抹微笑又像一个温暖的胸膛,使我情不自禁地投入怀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