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进入了仲春的时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45°。</p><p class="ql-block">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p><p class="ql-block"> 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p> 开展“惊蛰”主题教育活动 <p class="ql-block">“惊蛰”知识 学一学</p><p class="ql-block"> 我园结合一贯坚持的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了关于惊蛰节气的知识。</p> 惊蛰的由来和习俗 <p class="ql-block">“蛰”有“藏”的意思,蛰伏。惊蛰的意思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候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惊蛰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的位置,是农历的第三个节气。北半球气候还暖,多地开始播种。故有谚云“春雷响,万物长。”</p> 惊蛰的文化 <p class="ql-block">关于"惊蛰"节气,它有哪些秘密……</p><p class="ql-block">谭老师为小朋友们讲解了有关惊蛰的绘本故事小朋友们听的很认真哦👇</p> 惊蛰画一画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关于惊蛰的气候特点后用手中的画笔,尽情地描绘春天的美景,一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p> “惊蛰”节气小知识 <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们要记得和孩子分享这5件事,一起迎接生机勃勃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惊蛰,古时候又叫“启蛰”。后来为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为惊蛰。惊蛰是充满活力的节气,每年阳历的3月5日左右,太阳达到黄经345度时开始,标志仲春时节的到来。</p><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虫子自然是听不见雷声的,之所以醒来是气温回暖,小虫子也想出来活动了。</p> <p class="ql-block"> 祭白虎</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物。会用猪血喂食纸白虎,以此祭白虎化是非。</p><p class="ql-block"> 打小人</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阴暗,桥底处,用鞋底或棍棒敲打纸人,寓意一年平安顺遂。</p> <p class="ql-block"> 吃梨</p><p class="ql-block"> 源于晋商渠家贩梨的故事,有梨(离)家创业,不忘组训,早日荣归故梨(里)</p><p class="ql-block">吃炒豆</p><p class="ql-block"> 吃炒豆</p><p class="ql-block"> 爆炒黄豆发出噼啪响起,寓意虫子受热煎熬的声音,象征一年无虫害。</p> <p class="ql-block"> 一候桃始华</p><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开。”惊蛰时桃花开始一片片,一簇簇的,越开越盛,越变越红。</p><p class="ql-block"> 二候仓庚(黄鹂)鸣</p><p class="ql-block">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天。”当黄鹂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便会婉转悦耳地歌唱。</p><p class="ql-block"> 三候鹰化为鸠</p><p class="ql-block"> 惊蛰时鹰会选择,躲起来繁衍后代。蛰伏的鸠则会出来鸣叫求偶。所以,人们会误以为惊蛰时鹰变成了鸠。</p> <p class="ql-block"> 惊蛰后气候干燥,气温多变,过敏原增多,孩子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少给孩子吃一些寒凉、燥热、油腻、过咸、过甜、过辣食物。注意防寒保暖。</p><p class="ql-block"> 如咳嗽时可以尝试:润肺止咳银耳百合粥、冰糖雪梨川贝汤、生姜萝卜蜂蜜水、生姜杏仁汤等止咳。</p> <p class="ql-block"> 在春光旖旎的时节,记得带孩子,换上春装,跟着春天的脚步去踏踏青。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探索大自然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 春雷响,万物生,</p><p class="ql-block">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p><p class="ql-block"> 长得高高,长得好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