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县白路乡吴坊村委会华家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至今保留着近二十幢古代建筑,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位于村东的清代华氏宗祠。与白路华氏宗祠密切相关的人物就是晚清时期的族人华廷杰。<div> 华廷杰(1822-1872)字樵云,别署“琴阁主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考取第三名举人,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初任广东东莞知县、南海知县,后升南雄直隶州知州,署广州通判、潮州知府,擢署惠潮道台。同治九年(1870),华廷杰前往广西帮办龙州军务,因镇压边民暴动有功,加布政使衔,成为从二品大员。华廷杰为官政绩突出,尤其在东莞时针对当地恶棍横行,民声沸腾的现状,采取了雷霆措施给予打击,一改当地民风,离任时,民众涕泪烧香跪送,恋恋不舍。有的人为他在县衙旁建立生祠,岁时奉祀。华廷杰任广东南海县知县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以亲身经历,写下《触藩始末》3卷,详细地叙述了英法联军侵略广州的过程,记录了他自己和广州军民抗击侵略者的历程,同时也反映了清朝官僚的昏聩无耻,是记录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较有价值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也表明华廷杰反侵略保主权护民生的态度与作为。目前现存的清道光年间由崇仁白路华氏刊刻的《触藩始末》孤本,由收藏爱好者收藏。华廷杰的书法作品也被当代不少书法爱好者珍藏。</div><div> 华廷杰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四代都是读书人,高祖华德祥为痒生也就是古代的秀才、曾祖华庆荣、祖父华元基、父华星拱为太学生,都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员。</div><div> 华廷杰幼聪颖好学,15岁入府学,但是要实现循着古代科举制度的道路达到“学而优则仕”的最高境界却仍然有很远的路要走,还要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通过殿试后才能获得进士称号,取得入朝为官的资格。要通过每一级的考试,除了求仕者需要具有聪颖的天赋外,还需要有相当的财力支持,除了求学时的吃住用行外,因为数年时间,单单拜师的费用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后来其子清光绪九年进士华煇在完成乡试、会试、殿试过程中,先后礼聘了十六位教授先生,都是有身份有名望的老师。华廷杰家在当地虽然是有些资产和财富的家庭,但要支撑其完成学业取得功名却仍显捉襟见肘。道光二十四年(1844)考取第三名举人后,家里的财富难于维系华廷杰继续完成学业。华廷杰祖上数代虽然是书香人家,却有豪爽气质,为人耿直,又仗义疏财,时常帮助朋友,接济族人。在华廷杰家人愁眉不展的时候,华氏族人全部看好华廷杰的能力,表示愿意举全族之力鼎力相助。于是并不富裕的白路华氏族人完成了华廷杰继续求学所需全部资费的筹集。华廷杰看到族人的热情和期望,非常感动,想到当时人们把发财造屋作为最大奢望,为了表示对族人的感谢,当即表示,如果廷杰今后有出头之日,一定先做祠堂后做屋。</div><div> 华廷杰在中举后的第二年的殿试中,果然上了皇榜,成了恩科进士,自到广东东莞任知县后一路擢拔,功成名就。华廷杰返回乡里后的第一件事件事在华家村的东边选定了一块开阔地花费1000多两银元兴建了华氏宗祠,报答乡亲对他的支持与厚爱。</div><div> 100多年已经过去,占地近500平方气势恢宏的华氏宗祠和宗祠门前的旗杆石仍然在讲述着华家村一段又一段人才辈出的历史。</div><div><div><br><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