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南的丽江古城,虽然我只是18年前去了一次,可是给我留下的印象可太深了。打动我内心深处的不仅仅是古城的自然风貌,西南边陲的山水风光,更多的却是当地导游给我讲的有关第一个将玉龙雪山介绍给世界的美国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与这片人文地理所发生的耐人寻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洛克(1884——1962)从1922年至1949年,先后在云南丽江实地考察了27年,并用12年的时间写成了《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他在中国这段时间,正是内战不断,抗战爆发,西南边陲,匪患猖獗,他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不惧社会环境的混乱,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考察和研究神秘的古纳西王国和用纳西象形文字记载的东巴经两项科研项目。</p> <p class="ql-block"> 他在中国的最后几年,花费了近10年心血写成的《纳西——英语百科词典》的书稿毁于战火,为此他一度几乎崩溃,但他很快重整旗鼓,又在丽江重新收集和整理失去的原始资料,终于实现了此书的“再生”。</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这项事业,他没结过婚,因此也就没有儿女情长的纠缠,可谓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取得如此成就。如今凡是去丽江游览的人,都会听当地导游声情并茂地向您讲述洛克与丽江的故事。用他们的话说,没有洛克,就没有丽江古城的今天。看得出,他们对洛克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和感激。在丽江的许多旅游接待场所的宣传品中,也几乎随处可见对洛克的介绍和褒奖。</p> <p class="ql-block"> 受此影响,我虽然只去了一趟丽江,但洛克竟然竟然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可是我发现,我国改革开放前一些公开出版物对洛克的宣传与今天相比,那可是大相径庭。笔者收藏的196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其中一篇题为《丽江行》的文章,就将洛克当年在丽江的所作所为定性为“美国间谍”的强盗行为。</p> <p class="ql-block"> 两相对照,联想白居易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郑板桥的“千古文章凭际遇”,越发感慨万千。古人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实践看注重旅游文化的体验,有利于增长人的知识和见识。为此,那次去丽江旅游,我就买了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的洛克著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时过境迁,每每翻阅,看到那动人的自然风光,联想起洛克与丽江的动人故事,内心便升腾起一种情怀,一番感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