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改任后,事务少了许多,读书的时间多了不少。 近日,读《治国理政》第三卷,发现第一百四十二页页脚关于老子庄子的注释,对名人是何地之人有了确切说明。由此对当下名人故里之争产生一些思考。</p><p class="ql-block"> 老子是涡阳的还是鹿邑的,庄子是蒙城的还是民权的,两省两县之争由来已久。十几年前去亳州工作时,本地人言之凿凿,亳州乃老庄故里,于是乎很是引以为傲!当此之时,与近邻的豫籍同行友好往来中也免不了有所交流,对方也会举例说明,拒理力争。结果,都是“呵呵”收场,谁也没有想着说服对方,没有必要影响眼前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激烈争论多发生在网络上,彼时,两地的文人们引经据典,例证己是彼非,打了多年嘴仗,纠缠不清又难以定论,“文人相轻”在两地当代文人间充分演绎,而“文人相亲”确又在本地古今文人中得到传承。想来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概括名人故里之争不外有三种情形,俗人之争、文人之争、官人之争。</p><p class="ql-block"> 俗人之争,也就是百姓之争。老庄生于何地,民间自有民间传说,口口相授,世代相传,间或有地名、碑石、庙宇、祠堂等实物佐证,这便似乎真实可信了。当然,传来传去由传说而传奇而玄乎,就变了模样。但是立足点很明确,即此地乃人杰地灵,风水宝地也。百姓之争的特点是自争,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说各的,信不信由你,我信!由于两地相隔,百姓少有往来,也很少能争得起来。偶有争论也只是一时的茶余饭后的闲话。传说有一年有一次有一个涡阳的出租车,在鹿邑的一个地方被一名交警盘查,要司机当面承认老子是鹿邑的,如此即可免罚,然而司机令罚不认,很有气节。得到家乡人大加称赞。</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不必全信也不可不信,到是传说多的地方一定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这是真的。当然,如涡阳、民权两县现今的县治很晚,但是圈进来的历史也是历史啊。</p><p class="ql-block"> 文人之争,比俗人高雅。学者大家、文人墨客,或为本乡之名,或为一家之言,或为一派之观,旁征博引,辨论驳斥,力求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逻辑严密,力争使人信此否彼、心服口服。文人之争的特点是文笔互争,古人怎么说的,古籍怎么说的,君王怎么说的,权威怎么说的,学者怎么说的,为何本人说的对,为何对方说的不对等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是民间传说,越传越玄乎;文人辩论,越辩越糊涂。此出发点不言自喻,辩争一席之地是也。</p><p class="ql-block"> 历史需要传承,历史也需要不断的研究和诠释。过去的事情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生活又是明天的历史。把史实搞准确,把历史讲清楚,是文人学者们的当然使命。故此,文人们关于名人故里的学术争论倒也不是一无是处。</p><p class="ql-block"> 官人之争,即官家之争,较文人之争低调务实。别整那些没用的,不讨论不沟通,既成事实非我莫属。一是圈地建“庙”,立碑设馆,展物为证,对老子庄子诞生地、生长地进行演说。有趣的是庙宇虽大香火不旺,冷清。二是成立研究协会,拨款资助,对老子庄子生平思想与本地关系进行推断分析,高调推认。遗憾的是都是一些老生常谈、自弹自唱、自证自圆的活动,冷静。三是招商引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让老庄思想文化遗风发扬光大,为当地获取利益。尴尬的是曲高和寡客商稀,冷场。四是大张旗鼓,广而告之,扩大影晌,打造本地特色名片。无奈的是花钱一大把,没人认得上,冷淡。官家之争是明争,明人不做暗事。讲究的是落脚点,古为今用,古为我用,古为实用。守住祖宗的家传,挖掘手中的资源,创造利民的价值。这可能算是官府官员的“良心”之争吧。</p><p class="ql-block"> 本人以为,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巨匠,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善争不争的思想更加值得吾辈今天学习思考和感悟,汲取其精华,鉴当下、育今人、求发展、谋幸福,较之故里之争不是更有意义吗!何况几千年来,阡陌沧桑,两省两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既是我,我既是你,从来难以界定。圈大范围,老子庄子就在这里,争与不争没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回到开头的话,古代君王为老庄故里的御批御赐,仅成为对各自有用的实证,都难平纷争。不知今天这本书的注释是否也被引用呢?既便如此又有多大作用呢。有意思的是,该注释对老子庄子孟子的标注既标古又标今,而对墨子孙子韩非子三位只标注古为何人,何也?唯前三者有争议吗?</p><p class="ql-block">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两地能对此话有些反思吗?</p><p class="ql-block"> (2022.3.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