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大道观”是什么?

溪河子

<p class="ql-block">——你所不知道的老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二)老子《道》之我见(节选)</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而在探讨该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看一下何为“老子之《道》”?</p><p class="ql-block">首先,“道”的概念并非老子率先提出来的,这点前文已述。</p><p class="ql-block">其次,“道”的内涵。老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在老子之前,历经夏商周三代,“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概念与内涵已经形成。“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font color="#ED2308">(《易·说卦》)</font></p><p class="ql-block">至春秋末期,老子在“三道”之外,又提出了“自然之道”的概念。“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font color="#ED2308">(《老子·第二五章》)</font></p><p class="ql-block">郭店简书《老子》甲本:“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又(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帛书《老子甲本》与此内容相同。</p><p class="ql-block">这里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四大”的内涵问题。简、帛书均是“王亦大”,传世本则是“人亦大”,这并不矛盾,内涵却不同。王,指天子。《尚书》:“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天子替天管理众生,要行“王道”。“王亦大”,应是老子《道》的本义。之所以后来又出现了“人亦大”,是因为王道衰落,人们不满足于现实,而对诸侯国的国君提出的新要求。“人亦大”,即“人亦道”。“人亦道”,指“立人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君主要行“仁与义”,天下方能太平。因此,<b><font color="#39B54A">这里的“人”不是指普罗大众,而是指诸侯国的国君。</font></b>由“王”到“君”,《老子》文本之变反映了时代对治国君主的主观愿望。二是“四大”的顺序问题,从“四大”的内涵,以及“法人、法地、法天、法道”的梯次关系综合分析,“道大”应在最前,传世本无误。三是“四大”的存在问题,古文字为“或”。“或”,通“域”,亦释作“国”。“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唯一国一地一时,泛指人类生存的宇宙,故隶作“域”更符合哲学概念。可见,无论是简、帛书《老子》,还是传世本《老子》,在传承过程中都有诸多变化。</p><p class="ql-block"><b>综上言之,老子这段话应为:“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p><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即“大法自然”。“大(道)”是“天下母”,而“自然”又是“大(道)”之母。“自然之道”是至极之道。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状、而又无处不在的“物体(天下母)”。故道中有道,天有道,地有道,王亦有道。域(宇宙)中有四道,即大道、天道、地道和王道,而王道只是其中之一。<b><font color="#39B54A">老子仿照世人有“名”有“字”,亦给“自然”取名曰“大”、取字曰“道”。因此,典籍里面的“大道”“至道”及不同语境里的“大”都是指“道”。</font></b></p><p class="ql-block">老子“自然之道”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老子对宇宙自然生成的思考与智慧,颠覆了传统的神灵创造世界的观念,其意义是巨大的,但老子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p><p class="ql-block">《孔子家语·五帝》:“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一岁三百六十日,五行各主七十二日也,化生长育,一岁之功,万物莫敢不成。’其神,谓之五帝。’”<b><font color="#39B54A">这应该就是老子最朴素的创世观。</font></b></p> <p class="ql-block">在简本《老子》和帛书《老子》中,均不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这句,又把宏大精妙的道家思想降回倒神创论这一低阶的水平。而在简本中出现《大一生水》篇:“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p><p class="ql-block">“大一”,即“太一”。“太一”就是先秦时期所称的“道”,确切说是“道”的最初形态。《大一生水》主要论述“太一”与天、地、四时、阴阳等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李学勤先生认为《太一生水》篇即为失传已久的关尹之学。<font color="#ED2308">(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 中国哲学第20辑 1999年 P160)</font>,郭沂先生在《试谈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中赞同李学勤的观点。<font color="#ED2308">(郭沂《试谈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中国哲学史 1998(4)P33)</font>二人的观点非常客观。“太一生水”,并非老子的观点,而是关尹子的,庄子已告诉了我们。</p><p class="ql-block">《庄子·天下》:“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b>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b>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b>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b>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p><p class="ql-block">“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这是指关尹。<b><font color="#39B54A">“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则是指老聃。</font></b>后文均是对二人观点的阐释,特别是老子的观点,均能在《老子》文本中得到对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文本,节选自《老子其人与宋国历史若干问题考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3.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