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儿

Baryor

年过半百每缝过年就老回忆童年过年的情景。寒冬腊月一放寒假,村口河面冰封,我们大群的孩子,在上面滑冰,打“皮驴”(陀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有木头削的,有自行车零件改的,在末端塞上钢珠,用一布条系在一个杆上,当鞭子,一下一下抽打,“皮驴”就飞速旋转,可以比赛看谁的转的时间长,也可以看谁的能把谁的碰撞在一起一决高低。冰面上,欢笑声和父母的“再到冰面上打断你的腿”的呵斥声响彻村口。那时吃不好,但能吃饱,只要一回家就这闻闻那瞅瞅,看看有没有好吃的,奶奶总是一把把我搂怀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过,年味儿越来越重,赶集有卖鞭炮的,卖年画的,最吸引男孩子的是鞭炮摊,“霹雳啪啦”鞭炮声和“眼子放炮,合子听响”“卖不了放了”的吆喝声更增加了年到来的脚步。女孩子最爱凑卖花的卖头绳的摊。<br> 过了阴历腊月二十三,就真的进入过年模式。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家家户户卫生大扫除,院里的角角落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灶台贴上炤君像,对联上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祭拜炤君,保佑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过了小年就真的开始忙活起来,劈劈柴,准备过油(炸丸子,炸酥肉,炸鱼)。水缸里备满水。过油的时候,喜欢插上大门栓,不让外人进,有种迷信说法:不能让外人进来,破财。过油的时候不让小孩子在周围,省的乱讲话,过油的东西是供奉祖先天地的供品,所以一定要虔诚。那个年代的日子紧巴。炸的吃的当天可以吃的,随后就要用合篮挂起来,挂在梁头上,防止嘴馋的孩子偷吃,也防止老鼠偷吃。小孩子们无忧无虑就是玩,打皮驴,跳皮筋,男孩子们用废旧自行车链条,旧炮壳和铁条造洋火枪,剥开哑的鞭炮的火药装进洋火枪炮壳做的枪腔里,拿废纸塞结实,用火柴药头卡在枪的撞针末端,拉上撞针一抠扳机,啪的一声很响,很是得意。有时好几个小孩都拿出自己的枪比比谁的更响。这样的欢乐时光一直持续到年三十。<br>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要贴春联,一般从大门再到院子再到正屋的顺序贴。用锅凉水加入面粉不停搅拌,这叫打浆子。大门贴一般歌颂祖国赞美春天的,堂屋一般贴喜庆的,厨房我记得最多的是:入厨先净手,上案莫开言。卧室房门好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猪圈或牛圈:养猪如虎大,积肥似山高。总之,是一种希翼,一种期盼,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不贴上对联不能开饭。对联都贴好了,开始放鞭炮,放完鞭炮,一家人团坐在桌子上热热乎乎地吃年夜饭。夜幕降临,香炉换上新沙或者高粱小米等粮食便于立香,大门和各个房门挂上柏枝便于插香。洗干净手,堂屋八仙桌上摆上糖果瓜子,水果一般三盘,后面请出三代宗亲神位和过世的老爷爷老奶奶牌位后,开始烧第一茬香,大门打开,正屋门打开方便老祖宗们进来。有的还要端着簸萁,里面有香到村头烧香迎迎祖先。<br>母亲和姐姐开始准备年夜里的供品和饭,按照惯例是吃素馅水饺,要包带硬币的,带麸子的水饺。谁吃到带钱的,预示着来年有钱花,谁吃到带麸子的就预示着来年有福气。吃到带钱的,先把钱贴在炤君像上供供,那时真的虔诚,也真的充满欢乐。<br>小孩子不睡觉叫守岁。到夜里大约十二点左右,开始放鞭炮,馏供菜,烧香,堂屋大桌子上一般摆五大碗:大肉,大鱼,整鸡,酥肉,丸子,上面撒几个菠菜叶,按照前三后两摆上。端上的水饺,先放供桌上一会,意思是祖先先吃。然后开始磕头,按年龄从大到小依次磕四个头。随后便是给年长的磕头,只磕一个,嘴里喊着:爹,娘,给你磕头了。然后就要压岁钱。<br><br><br> 年夜在霹雳啪啦的鞭炮声拉开序幕,那时有风俗就是舍水饺,盛一碗水饺,放在石碾上,有的放在桥头,烧香,祈福。过了零点就是大年初一了,天不明就有拜年的,“大爷大娘,叔,婶子过年好,给您拜年了,磕一个吧。”老人就拉住,拜年要磕头的“年跑远了,年跑远了”递烟,拿糖。拜年的要持续到下午,几乎同一个生产队的户户串到,不管吵过闹过的都在这一天一笑眠恩仇。大年初一,第一顿饭,很丰盛,一定要有整鱼,叫有头有尾。一定要有生菜,叫生财,一定要有豆芽,寓意发。<br>大年初二是媳妇回娘家待姑爷的日子。有闹新客的风俗,当年结婚的,新郎官初二走丈母娘家,最怕进村招人摔跤,叫闹新客。聪明的新客,早早准备香烟花糖,见人递烟,塞糖,别人就不好意思再撂倒新客了。新姑爷,进屋要拜年,“爹-娘-,给您拜年了,磕一个吧。”这时岳父就拉起即将下跪磕头的姑爷。新姑爷一定要坐在八仙桌的东边,上首。吃饭,姑爷一般不跟岳父岳母同桌,陪新客的是表哥表弟堂兄弟等,新客不会说话或者酒量不行,被灌倒秃噜桌子底下是常有的事。小姨子要是看新姐夫不顺眼,也整姐夫,拿最辣的辣椒包在水饺里,专门盛给姐夫吃。那个年代,喝多摔倒的,浑身是泥的屡见不鲜。<br>随后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是走亲戚,一般分四样礼,六样礼,八样礼,拿柳条篮子,蒙个包袱皮,步行的就拿棍一撅搭。骑自行车的就绑在后鞍座。一般篮子里放:带皮带骨的肉,叫礼。粉丝,点心,罐头等。粉丝是不能留的,要回回过去,叫扯落。待客的,客人到了先做酥肉丸子酸汤,还要留下吃下午饭.。礼数重的还专门找陪客的。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挖萝卜灯,拿调羹把切成圆柱的萝卜挖成碗碗,中间插一个谷子杆,顶端缠点棉花,浇上豆油或菜籽油,点起来,端着各处照照,然后观察灯花,灯花出现有小米形状,玉米形状,小麦形状,灯花出现啥形状预示着来年什么好收成。家里有小孩子的,河里要放灯,水井旁也要放灯,寓意平平安安。小孩子打灯笼,放烟花,放串天猴。<br>县城里大约从正月十二三持续到正月十五,主大街挂各种各样的灯笼搞灯展,城区各个大队和各单位都要参展,我们古城曲阜的红星大队舞龙最出名,十来个人每人举着龙的一段,随着唢呐锣鼓声,上下翻飞,左右狂舞,把灯展推向高潮,跑旱船的,倒骑驴的,踩高跷的,猜灯谜的……,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充满欢笑声,呐喊声。<br>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真的跑远了,工人开工,学生开学,各忙各的事,期盼着来年又一个热热闹闹,平平安安的好年景。<br>历史的车轮走过五十个春秋,如今生活天天像过年,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儿时的浓浓的年味儿。 <br> <br><br><br> <br><br> <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