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2年02月26日,星期六,天气:阴转晴。踏着初春的丝丝微风,从啤酒城经石雀滩一路走来,在一路观海听潮的心境下到达银沙滩的东端。 前面似乎又被拦阻了,举目四望,忽而看到好大一片泥塑雕像群,第一次看到由成百上千的泥塑雕像组成的雕像群,令星空兴奋不已,驻足欣赏了一个多小时。 如此大规模的情景雕塑群像第一次看到,雕塑的每个人物的动作、表情、道具都必须与情景相符,真的非常棒。 在几百个雕塑的人物中,包含了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有忠厚老实,也有奸诈小人,有美丽,有憨厚,又天真,有痛苦,有悲哀,又活泼,有文静....... 原来,这是2021年8月,在西海岸银沙滩景区东侧海边,推出的“印象渔村”群雕展,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塑人物,以及传统的渔村海草房,再现了百年前青岛小渔村的生活场景。宣传力度有点欠缺,这么长时间了,知道的人不是太多。 有时间真的应该去欣赏一下,走遍全国各地,难得见到如此大型的黄泥雕塑情景群雕,而且是露天免费欣赏。这种手艺人越来越少了,2006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泥塑的作者是何人,没有查到任何信息。 泥塑的传统工艺令人敬佩,泥巴雕塑的这些人物塑像,在露天风吹雨淋而不被损坏。记得,麦积山石窟的泥塑佛像经过上千年的时光,其中难逃地震、泥石流、风化等自然灾害的侵蚀,仍然保存完好,真的令人震撼。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 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 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人们追求其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 “印象渔村”泥塑群雕属于黄泥塑,以艺术夸张的表现形式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经过挑土、打泥、塑型、修光,一块块黄泥巴经过泥塑匠人的手,就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泥土没有生命,但泥塑却有生命。” 记得,王忠富大师的泥塑作品就很夸张。 感觉很粗造,很夸张,但绝对让观众感觉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传统泥塑在清末民国时期非常辉煌,可惜有很多精品并未很好地保存下来。 规模很大,要细心的欣赏每个雕塑,整整一天时间是不够的。 海草房前女主人在磨豆子,也许是要做豆腐吧。一群村民好像是在协商重要事情。 钓鱼归来。 入党宣誓。山东是革命根据地,党的基础十分牢固。抗战胜利后,林彪奉命在山东抽调10万地方武装,前往东北组建了东北野战军;陈毅奉命带领新四军挥师北上,在山东与地方武装会师组建了华东野战军;渡江战役又在山东征集了10万干部,跟随解放大军一路凯歌,组建了各地政府,为全国解放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山东籍干部特别多的主要原因。 那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牛。 井。 儿童团站岗放哨。 独轮车是那个年代的主要运输工具。 取水。 碾子,主要用于磨面。 马帮。 内心世界的刻画。 大碗茶,聊天。 把每个人物的的相貌和表情刻画得如此生动。 背柴。 收工回村了? 小吃摊? 包饺子。 唱戏? 看戏。 打快板。 吹笛子。 拉二胡。 开心。 村口。 调皮孩子。 推碾子拉磨。 感觉都是老年人,那个年代生活不易,一般50岁就这样了。 独眼龙。 什么形象? 海草房,现在已成为历史,胶东一带还保留了一些留作纪念。 农家小院。 娃与狗。 纺车。 一群娃:狗蛋、狗剩、二狗子..... 推磨。 二娃子。 铁匠打铁。 来,摔一个。 货郎。 大丰收,过秤。 大胡子。 汉奸。 晒鱼。 大碗茶。 晚清时刚剪掉辫子的形象,头顶还没长出头发。 用糖稀吹糖人,造型很多,中间是空的,最有名的是老鼠偷油。 剃头匠。 糖葫芦。 小胖墩,二蛋。 巨匠,巨盆、巨锅、巨缸。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巨匠。 磨剪子戗菜刀。 送军鞋。那时革命老区的妇女在妇救会长的带领下,利用空余时间做军鞋是一种革命传统。 纳鞋底。 军民鱼水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参军。那时革命老区母送子、妹送哥、妻送夫参军是一种光荣。 老兵。 动员。 好累。 修补渔网。 祭海。 上香。 货栈。 人物太多,只在路边拍了些留念。继续向银沙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