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又一次走进班级听课。昨天一个朋友来电话,因为听课没有及时接电话,后来朋友和我开玩笑,说我是好领导,应该80岁退休。我自嘲说“不忘初心”,打“杜冷丁”也要坚持到99岁。</b></p><p class="ql-block"><b> 昨天,2022年2月28日,局领导开学第一天就深入到班级,检查期初工作情况。这一届领导更关注课堂教学,之后局领导和我们交流了一节课,给教学工作一些建议。按照局领导的意图,我们及时落实了局领导关于教案书写的一些建议。新学期开始,一切都在朝着务实高效的工作方向努力。</b></p><p class="ql-block"><b> 主抓教学工作以来,第一节听课的时候很少,一般都是上午第二节和下午第二节听课,目的是给老师们更多的准备空间,呈现一节相对完美的课。因为学校领导开学初的前两周集中听初三的课,为三月中旬的初三中考复习研讨摸清一线教学情况,有针对性调整中考总复习策略。</b></p><p class="ql-block"><b> 我忙里偷闲,听听初一和初二的课,目的是了解和监督。我到了离办公室最近的一个班级,离第一节上课的时间还有五分钟,班主任老师正在领着学生积累成语,她正在解读“指鹿为马”的典故。打开听课记录本、拧开笔盖……一把戒尺走进视野。在班主任的办公桌的一角,一把铜黄色的竹制戒尺安静地卧在桌子上。细看,大约应该有一尺左右,比传统的戒尺要长。尺身光滑圆润,有玉的质感,上面用隶属刻着《师说》全文,配有龙饰图案,整把尺子微呈弓型。论工艺,应该说那是我见过的最有设计的一把戒尺,心里有小喜欢。但是,引起我思考的是戒尺的教育“功用”。“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古代讲台上的戒尺,不仅仅是打手板、惩罚学生,更主要戒尺是威严的象征,一把戒尺,让学生对讲台心存敬畏。</b></p><p class="ql-block"><b> 关于戒尺的启蒙来自于学生时代的课本,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过戒尺的描述。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又极为严厉的人,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但是都不常用。是的,在教育上“规矩”是应该有的,如何人性化地使用戒尺,那是教者的智慧,那是仁者的情怀。鲁迅及他的同学们,所以能对三味书屋心存敬畏,不仅仅是先生的博学,还有那把代表威严的戒尺。</b></p><p class="ql-block"><b> 说到智慧使用戒尺,魏巍的老师做得更为细腻,这符合事实,毕竟能让魏巍心存敬畏的老师是女同志。在上课时魏巍做了小动作,蔡芸芝先生手里的教鞭(戒尺)好像要落下来,他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了石板边上,大伙笑了,蔡老师也笑了。这样的画面诙谐又温馨,让人过目不忘。</b></p><p class="ql-block"><b> 戒尺最早源于佛教,是指佛教的一种法器。“戒尺”也叫做“尺”,它是用两只木块制成的。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俯者在上。在教育中,鲁迅和魏巍眼中的戒尺,应该也是一仰一俯,恰是很好诠释了戒尺的两个层面——“威严”和“温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教鞭是指教师讲课时指示板书、图片用的棍儿。旧时教师用于惩罚和鞭策学生的类似于戒尺的工具;现代社会教学,特别是高等学院工作中基本以电子教鞭代替。另外,也指教育教学工作。”</b></p><p class="ql-block"><b> 这是百度百科中对“教鞭”的解读,教鞭应该是戒尺的进化产物,我们那一代人读书时看不到戒尺,接触最多的恰恰是教鞭。那时社会实践活动较多,所谓的社会实践就是劳动:间玉米苗、撸蓖麻、扒玉米叶子……每次参加劳动,老师都会手拿教鞭,有偷懒的、劳动质量不高的,都会受到老师的“奖励”,施以教鞭击打。当然老师的惩罚有“杀鸡儆猴”的目的,不会真的施以暴力。不过,老师也不是圣人,也有喜怒哀乐,如果学生过分,教师也会有过激的行为。经历过两次“教鞭”(戒尺)事件,应该说不仅仅当事教师自己买单,而且对于其他老师的教训是惨痛、深刻的。</b></p><p class="ql-block"><b> 一件事是学生在走廊里大吵大闹,教师无法上课,教师几次劝说无效,气氛之下教师举起了教鞭……接下来是不断的谈判,被打的学生家长搬动村长助阵。于是学校领导一次次出面协调,最后老师不仅仅用金钱买单,更有事件本身对教师的伤害。另一件事基本是克隆,教师在忍无可忍的前提下,举起了教鞭。当事的家长的做法更为离谱,不仅大闹学校,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教育的尊严也被任意无情地践踏。大骂、录像、阻止学校领导下班……最后学校报警,警察们也无可奈何,最后还是当事教师花钱买单,才息事宁人。多年后,当事的家长才会懂得,真正为孩子买单的是他们自己。心中没有戒尺,不懂得敬畏的孩子,不会活出人生的精彩。</b></p><p class="ql-block"><b> 究其原因,“教鞭”(戒尺)离开讲台的日子太久了。现在的学生家长,他们读书成长的年代,教鞭正在黯然落幕。那一代独生子中有一部分人,应该是“敬畏”滑坡的一代人,他们敢为人先、义无反顾、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计后果……他们对于讲台不像鲁迅那个时代的学生充满敬畏。他们教育自己孩子,潜意识里缺少“敬畏”的教育。对生命的敬畏、对教育的敬畏、对父母的敬畏……心中没有敬畏的孩子,成长不仅缺“钙”,更缺失了方向的引领。在信息化一日千里的今天,“团队”作战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缺失敬畏的孩子,恰恰喜欢单打独斗。</b></p><p class="ql-block"><b> 昨天听一节思品课,课堂一个问题引起大家的争论。“宅男” “宅女”是不是走向多彩世界的最好途径?这似乎不应该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也在任课教师的预设之外。一个学生说“宅”挺好的,省时省力,一个鼠标,不用花钱就可以周游世界……奇怪的是她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这让我想起了几天前,外甥说他的一个朋友孩子读书时十分优秀,高考拿到了高分,进了好大学。可是大学毕业后,孩子拒绝参加工作,说是要在家“宅”两年,享受生活……</b></p><p class="ql-block"><b> 昨天,一位家长来学校,说是要把初二的孩子升到初三参加中考,之前那个孩子就是从初三休学到初二。那个孩子不停地换学校、换班级……但是孩子都一一拒绝,就是想“宅”在家里。最后家长无可奈何地说:“只要孩子能走出家门,我们就万事大吉了!”</b></p><p class="ql-block"><b> 也许这就是当下教育的无奈与悲哀。一方面,家长对教育有很高的期望值,他们想通过教育完成他们的夙愿——子成龙女成凤。另一方面,他们又强烈希望教师放下教鞭,给孩子更多的宽松。这样的教育思想,导致孩子心中“戒尺”的缺失,他们的夙愿也难以实现,心存落差的他们就会迁怒于教师,造成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日益紧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打了折扣。不说教师,其实损失最大的应该是家长。</b></p> <p class="ql-block"><b> 说说自己的经历,三十几年的教育生涯,我的讲台上一直没有教鞭。我常常对学生说:“没有戒尺的讲台同样需要敬畏,它代表的是知识,能够改变个人命运的知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知识。”教育之初,所以能爱上教育事业,都是家长的鼓励和支持。</b></p><p class="ql-block"><b> 有一次在去朋友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位学生家长,他们在卖瓜。之前我们不认识,一听别人介绍,知道我是孩子的老师,他们分外热情,用塑料袋装了满满的一袋子最好的瓜给我。当时感动万分,不仅仅是因为瓜甜,更主要是家长那番话:“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孩子淘气,犯了错误往死里打,留下一口气就可以。”他晃晃手里的马鞭:“就像这马,不打它几鞭子,怎么能跑正道儿?怎么能跑得快?”后来才知道,那位家长很大年纪才得子,平时很是娇惯,孩子犯了错误自己都不舍得打,却还把权力放宽,把“鞭子”交给老师,让老师代替他打。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每每遇到了犯错误的学生,都会想起那位家长说的话。虽然自己打学生的时候少之又少,但是学生犯了错误,我还是可以大胆批评、适当地惩罚,毕竟有家长支持,心里有底气。现在的教师教育学生会有很多顾虑,家长能不能理解?孩子能不能走极端?有的干脆放弃“鞭策”,哄孩子不哭完事儿。</b></p><p class="ql-block"><b> 还有一次和朋友出去玩,一位家长听说我去了他们家乡,赶了十几里路找到我,非得安排我吃顿饭。那时的家长认为,那是他们能够表达对老师谢意的最好方法。推脱不掉,我们走进了一家小酒馆。吃什么已经没有印象了,家长的肺腑之言让我感动至今,同时也是鞭策。他说孩子回家说了,他们不学习到外边玩,被你找到后每人打了一巴掌。就是那一巴掌,值一顿饭店,记住每打一次,他都会请我下饭店。谈话中,那位家长也说起“戒尺”,他说他的爷爷教育他的父亲时常说,当年没有老师的戒尺,他的就不会读那么多书,后来由于“成分”不好,他的爷爷没有走出农村。但是,他的爷爷是小村最有文化的人,村民很敬重他。听了家长的一番话,我理解了那位家长跑了十里路,不仅仅是安排我吃顿饭,而是把他手中的那把“戒尺”交给我,让我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对他的儿子挥起手中那把戒尺。</b></p><p class="ql-block"><b> 问问现在的学生,什么是戒尺,他们中绝大多数会一无所知。心中没有“戒尺”的孩子,谈什么敬畏。走在路上,有多少孩子和老师见面能有一个问候?在走廊疯闹的孩子,撞上了领导、老师也不会说一声“对不起”。孩子心中的戒尺被谁弄丢了?是学校教育的不足?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心里都会有答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p><p class="ql-block"><b> 又回到那把戒尺,教师能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放一把戒尺,也许她永远都不会挥起它,但是,她的心里,在她的教育生涯中,那把戒尺不可缺失。对于学生,那把戒尺是“惩戒”“标尺”最好的启蒙。他们要懂得心存敬畏,对那把戒尺、对那个办公桌、对他们生活中拥有的一切……</b></p><p class="ql-block"><b>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戒尺,去警戒、去丈量……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一路向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2.03.0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