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播的央视大剧《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的小说,小说的初衷就是让后人看到前人的生活。一众老戏骨的演绎,还真是还原了中国七八九十年代的现实生活。《人世间》不但很好的展示了那个年代的悲欢离合,更重要的是完美演绎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三种“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部剧的跨度近五十年,五十年来的中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然而始终不变的依然是一个“仁”字,这是深入人心的中国核心文化。 </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论语》中就对“仁”作出了很好的阐述:“仁者爱人”,这种爱,首先从爱亲人开始,然后“泛爱众,而亲仁”,对他人的爱,体现为“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才能真正的爱大众,才能接近“仁”。</p> <p class="ql-block"> 为官之“仁”,当克己奉公,心念同仁与下层。克己即时时克制心中的私欲与杂念,以一颗大爱之心对待同仁与民众。</p><p class="ql-block"> 周家三兄妹的大哥周秉义,怀揣着知青的理想与激情,经过最高学府的教育与平庸岗位的磨练,从艰苦的兵团生活开始,一步步走上了多少人羡慕的高官之路,其间也经历无数的诱惑与困惑,然而他终究实现了心中的“仁”:权力未作私利之谋,居高位未有享受之心,实实在在的为吉春人民做了一些大事与好事,当退之时毫不眷恋组织安排的养老岗位。</p><p class="ql-block"> 周秉义,对自己克制,对同仁礼让,对基层民众理解和甘于奉献,可以说为官之仁,他做到了。当然,剧中的曲秀珍及周秉义的岳父母等老一辈的党的高级干部,在遭受巨大的政治迫害后,仍然坚持一个“仁”字,把个人的私欲与仕途抛在脑后,心中装的始终是基层百姓,亦是行“仁”之官,令我们这些后辈相当敬佩。</p> <p class="ql-block"> 为商之“仁”,当复礼守正,勿忘回馈社会国家。复礼守正是什么?言行合乎礼仪,合乎天道规则,始终守住心中的底线与正道。商人行”仁“,就是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要遵守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最终还要实现对社会的回馈与奉献。</p><p class="ql-block"> 少年犯错的骆士宾,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跌打滚爬之后,与兄弟水自流一起创建了骆氏集团,在企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忍痛”抛弃“了思维落后的水自流,大胆启用能力超强的年轻人彭心生,终于使集团成为帝国。在家乡吉春发展最需要的时候,他又摒弃前嫌,接受周秉义的邀请,再次踏上既爱又恨的东北老家,挽救即将倒闭的国企于危难之中,即使自己亏本经营。</p><p class="ql-block"> 骆士宾,一个并不完美的东北大汉,作为一个商人,他却做到了”仁“。而剧中的姚总,本是国有大企业的老总,在发展的征程中,忘却了”仁“的本义,逐渐让私欲控制了自己,最终在退休之后被老朋友周秉义劝以”自首“。</p> <p class="ql-block"> 为民之“仁”,当推己及人,时时以和谐为至要。普通的民众,行“仁”之要点,应首爱亲人,然后推己及人,泛爱周边的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不要将自己不想要的不想靠的,甚至是厌恶的东西与想法,强加于周边人的身上。 </p><p class="ql-block"> 周氏三兄妹中的小弟周秉昆,一个平头老百姓,连恢复高考这个机会都不敢尝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不求上进的“混混”。然而他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娶了一个被强奸生了娃的寡妇郑娟,在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环境中,这是何等的怪异和不孝行径。周秉昆的坚持,源于他心中的善,也就是仁,他不愿也不忍看到郑娟几口人的艰难困境,心中的小爱与大爱同时支撑他做了这件惊世骇俗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周秉坤,他经历了几乎绝大多数中国底层人民的遭遇,下岗、争取编制、借钱经营;他帮助朋友义无反顾,即使自己遭受困难,借不到“心机”发小夫妻的钱;他养大了别人的孩子,即使生父骆士宾来争取,依然像亲生的一样“护犊子”,甚至为此失手打死骆士宾而坐牢;他毫无条件的支持哥哥周秉义的工作,带头离开光字片搬进新居,还将本属于自己的一套新房让给死去发小的妻子;他从无怨言的经营着大家庭,烦恼困难艰苦都“嚼嚼咽了”,泪目的人生把他淬炼成了家庭甚至大家的“主心骨”。</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周秉昆,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群众,但他却以自己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为民之“仁”,心中时时为他人着想,处处体谅宽容他人,他将自己活成了“和谐”的代名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