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养而亲不待

罗璘

<p class="ql-block">  3月来了,又到了中国人开始商议清明扫墓的时候了。我觉得父母已远去,扫墓除了怀念、传承和兄弟姐妹团聚之外,对已去的人已经没有实质意义了。</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见过爷爷和外公,奶奶和外婆都在我很小的时候走了。而父亲,又在我刚参加工作后的第四年因病辞世。因为没有陪护老人并共同生活的经历,以至在母亲得病之前,从小到大,乃至到母亲退休,在我的生活中没有“老人”的概念,我们在成长中、学习中、工作中和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和培养孩子中,似乎忘记了母亲在逐渐变老。2011年,在母亲患病住院后,我才忽然意识到,母亲老了,但是这已经迟了。2016年母亲去世后直至今天,总是有很多后悔万千的事压在心头而难受。</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眼中,母亲就是个百病不侵的“铁人”,六七十年代,作为中小学教师的父亲母亲承受着“家庭成分”压力,面对低微的社会地位和低微收入困境下,下放农村并不断在乡村之间调动中仍坚强地抚养着我们五个孩子的成长。我们在成长、成年中,却忘记了她是来自富裕商人的独生女,是千金小姐,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孩子们的心里,母亲就是遮荫的大树。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因为母亲的“刚”,我们忽视了对母亲的爱和呵护。母亲日渐变老,而我们在成长,高考、工作、婚姻、生育、为事业打拚……当我们在繁忙工作中和照顾自己孩子成长的时候,就忘记了对母亲的关心和呵护。我后悔,如果早一点坚持为母亲体检,母亲的糖尿病也不至于这么严重并引起血管老化再引起痴呆和脑溢血……住在原东阳山九楼高没电梯的楼层时,我们忘记了她逐渐年老双腿登楼梯已经吃力,没有想到让她去住电梯房。当她已过七十岁开始偷藏东西并指责儿媳妇“偷东西”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年老的人小脑已经开始萎缩开始患老年痴呆症认知有了问题还跟母亲争论呕气,没有想到应该尽快送医。时至今日,母亲虽然走了快6年了,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当时不多陪她走走,多陪她聊聊。记得好像是2002年吧,母亲把瑞金家的东西搬来赣州,搬家的大卡车突然在于都境内地段翻车,一车家具和锅碗瓢盆砸了个粉碎,但我对这些旧的东西并没有在意,轻描淡写跟母亲说“人又没事,东西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而当我们年岁增长的时候才知道,这些“旧”的东西,是老人人生的记忆和陪伴,这车祸,伤的不是家具和锅碗瓢盆,而是母亲的心。都说女儿更贴心,这是真的,我的姐姐妹妹在照顾和孝敬母亲时,就做得比我更好。</p><p class="ql-block"> 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时,不管我们年纪多大,我们都是孩子,因为这样,我们自己也把自己当成了“孩子”而任性。当老人离去了,做孩子的我们才会有这种离别的切肤之痛。但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父母健在,家才存在,当父母都走了,你才会体会到父母在哪家就在哪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说真的,每当看见有人陪着老母亲散步甚至是用轮椅推着老母亲在我面前走过,我都投向了羡慕的目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