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成长,安全知识系列教育活动——户部寨镇一中

H

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守法意识,接受法治教育,自觉遵纪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做知法、守法的合格社会小公民,在我校全体师生做了一场法治教育宣讲会。 <p class="ql-block">首先,我校李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学习法制知识,确保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引领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p> 班会课上班主任深入浅出地从“什么是法?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有哪些?”等方面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对比自己认识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守法、学法用法,倡导人人都要争做争做合格学生。 为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开学复课安全工作,确保学校安全环境高度稳定,我校也开展了疫情防控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交通安全等一系列活动,坚决确保学校以及全校师生安全。 <div>疫情防控安全:</div><div>1.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手卫生,比如餐前、接触 垃圾后、外出归来都要认真洗手,平时少聚集。<br>2. 疫情期间,口罩、免洗洗手液等要常备,上下学的路上等人多 的场合要佩戴口罩、注意防护。<br>3. 学生和家长要养成检测 体温等健康状况的习惯,一旦 身体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老 师和学校报备,听从学校安排。<br>4. 每天要保证健康饮食, 不要熬夜,进行适当运动,提高 免疫力。<br>5. 家长日常也要注意防护,因为孩子的健康与家长息息相关。</div> 交通安全:<br>开学以后,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都会遇到各种复杂的交通环 境。一些小朋友精力充沛,缺乏自控力,交通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容 易诱发安全事故。<br>1. 留意路面情况,不要突然开车门下车<br>2. 不要横穿、猛跑过马路;不要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不要翻越护栏;不要走路时低头听音乐或看书。<br>3. 乘坐公交、地铁时不要 抢上抢下;乘车时不向窗外招 手探头,乘车须抓紧扶手,待 车停稳后再下车。<br>4. 不要与机动车抢道,路 口要四处观望,确认安全后再通过;不要在机动车道骑行,不要在路 上并行骑车,不要在骑车时听歌。<br>5. 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辆、不乘坐超载车辆。<br>6. 警惕汽车盲区。家长应告知孩子汽车在行驶和倒车时的盲 区,不让孩子在盲区玩耍、逗留。 食品安全:<br>新学年开学,到了季节交替的时候,是多种疾病高发期,食物容 易变质,要注意食品卫生安全。<br>1. 勤洗手。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病从口入,因此,手的卫生十分 重要,要用流动的水洗手。<br>2. 多喝水。 气候干燥时,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 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 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 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br>3. 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增加 水和维生素的摄入。 <div>校园消防安全知识:<br>爱护楼道内的消防设施,不占用、不堵塞疏散通道,留意宿舍楼 内的消防器材摆放点。严禁将火种带入图书 馆,管理人员要在每天闭馆 前对书库、阅览室等进行检 查、巡查。上课期间保证教室前后门畅 通,严禁锁闭安全门;不在楼道、门 口堆放杂物。教室用的电器、照明设备以及 多媒体系统,下课后应及时关闭电源。</div><div>当发生火灾后,身处着 火层或着火层下层时,用湿 毛巾等捂住口鼻,往楼下疏 散。身处着火层以上且疏 散通道被堵时,沿疏散通道 跑向屋顶,并晃动鲜艳的衣 物大声呼救。</div> <div>防溺水安全:</div><div>一、预防溺水的措施:</div><div>1、应在成人带领下游泳,学会游泳;</div><div>2、不要独自在河边、池塘边玩耍;</div><div>3、不去非游泳区游泳;</div><div>4、不会游泳者,不要游到深水区,即使带着救生圈也不安全;</div><div>5、游泳前要做适当的准备活动,以防抽筋。</div><div>二、溺水时的自救方法:</div><div>1、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div><div>2、放松全身,让身体飘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div><div>3、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div><div>4、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div> 法治护航成长,家长们的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起来了解安全知识。 了解学生心理也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明白了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重要性,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有效维护了学校的良好风气,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要

安全

学生

游泳

溺水

抽筋

教育

家长

疏散

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