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水峪古村

三羊

<p class="ql-block">水峪村是南窖乡辖区内第二大行政村,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村落沿河谷而建,四周环山为深山区典型的自然村落。水峪村建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有着以古宅、古碾、古中幡和古商道的四古文化为代表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水峪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产业,整合全村文化资源,加大保护力度。经过不懈的努力,水峪村获得了一系列成就:2004年水峪村被评为北京市民俗旅游村。2007年水峪中幡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通过实施“百座石碾文化展示村建设工程,共修复安装古石碾128盘获得大世界基尼斯收藏石碾数量之最证书。2011-2012年度“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2012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房山区唯一的)。</p> <p class="ql-block">中幡原北京天坛地摊最著名的玩意儿,随着天坛地摊的消失,已很难再现。水峪村的中蟠没有特殊的日子,也就看看这个雕像吧。</p> <p class="ql-block">这些体育健身器材安置在南墙根,见不到太阳阴冷阴冷的,冬天谁愿意待在这里。这些玩意应该放在宽敞有树的地方,冬暖夏凉就是不锻炼也很舒服。</p> <p class="ql-block">行政村应该相当于过去的大队。我记得插队时大队部永远有人,尤其是白天,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这几年,我去过上百个古村(行政村),村办公室经常大门紧锁,有的村委会去过三四次都没见到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修缮的非常到位,从外部看与四十多年前的老院子非常相像,石片瓦和青炭墙太真实了,我仿佛回到了过去。东厢房小三间与北屋正房大三间在这里一目了然,西厢房与东厢房相对称,一般做为夏季厨房和库房使用。这个三合院是我插队时,北京农村最常见的院子,收拾的非常干净,就是房门紧锁屋内空空如野,可能是水峪村专门向游客做的展示院落。</p> <p class="ql-block">当时每户农家人口较多,北屋正房两间住户主和年龄较小的孩子,傍边的一间住的是老人。东厢房两间留给结婚的儿子,傍边的小间一般是年龄较大的女孩住。如果儿子多又都要结婚,有钱的跟队里批地另盖新房,没钱的只能在北房两侧加盖耳房,腾出西厢房做新房。以后有钱了还是要另建新院,一般家中只留一个养老送终的儿子居住。</p> <p class="ql-block">去水库的路边的坡上有许多核桃树。在过去一棵核桃大树打下的核桃跟养头猪一样值钱,到供销社不但能换回钱,还有农民最需要的油票,当时居民每月才有半斤食油。</p> <p class="ql-block">这家是两门四间老房没有院墙,有人住。从外表看还是四十多年的老样子,取暖是蜂窝煤不是当时常见的煤球。我非常想看看这家的室内布置,是不是四十年前的老样子。我上前与男主人搭讪,估计这家日子过的不太好,人家一脸冷淡油盐不进,咱也只能知趣点赶紧溜吧。</p> <p class="ql-block">到水峪古村游客有一些,都是自驾游,绝大多数像我们一样是退休人员。</p> <p class="ql-block">以前看一个村庄富不富裕,到村里数碾子就知道了。水峪村里里外外共有一百多个石碾子,当时真有这么多吗?还是为了破什么记录后安的?</p> <p class="ql-block">水峪村村口,房山区公安局立块牌子:禁止放飞行器。当时感到很奇怪,北京远郊区没有特殊情况是可以放小飞机的。看到这里就明白了,沟里有部队属军事禁区。</p> <p class="ql-block">这里房子真不少,但人去房空,应该是一座废弃的军营。</p> <p class="ql-block">这么好的兰球架为什么不搬走?玻璃好像破碎时间不长,太可惜了。插队时,我们村离队伍靶场很近,经常有实弹打靶的部队住在我们村,有时长达一个多月。我们知青常领着战士到小学校打兰球,一开始与他们连队比,根本不灵;跟排里比,还是战不过;跟班比,我们不下狠手,很难赢球,最后给人家打急了,但他们碍于纪律不敢还手。我看这不行,赶紧劝哥几个,别那天真给人家打火了,咱们肯定要吃大亏不合算,再说他们还是咱们的饭票。</p> <p class="ql-block">看到部队食堂,就想起插队时那段美好的时光。部队打靶住在我们村,每次都要借用我们知青的伙房,我们知青的幸福生活就来了。我们三天两头向人家借东西(肯定是有借不还的),我们饭菜质量明显提高,有汁有味油水也多了。炊事班长急了找连长,连长很明事理,让班长不要小肚鸡肠,如果连里做吃好的就给知青送一份,这事让我们很感动,多好的人民子弟兵,我们一定要爱护不让他们受到伤害。后来听涚他们连队受到上级通报表扬,打靶两个来月,与当地群众关系良好,当时“国防绿”多时髦,全连没有丢失一件。</p> <p class="ql-block">水峪水库大门紧锁进不去,啥也看不到。再说也不敢进,有大狗可凶了,谁不怕咬?坝根河道转转就得了。</p> <p class="ql-block">西瓮桥儿今日已是破败不堪,为道光年所建,上有五道庙。古时雨水大,严重时从孟家炉坑涌出,传说那是海眼,甚是骇人,故修瓮桥儿镇之。瓮内西街居民多为王朝、王昊后裔,分四大门,宅院所依山脉,气势磅礴,高耸入云。</p> <p class="ql-block">这家三合院,北房和东房的门窗都换成塑钢的,西房还是老样子,现已无人居住成了仓房。他家院子里铺的石板地很有特色,绝对是老的原装货。</p> <p class="ql-block">这家院门有特色,古色古香充满书卷气息,一看就知道过去不但有钱还有文化。这个院落是两进院,现在住的是两家,房子有一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门门楣上的老画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没有二进院大,由于又添盖新房使一进院显得很拥挤杂乱。</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是三合院,宽敞干净,正房高台阶显得尊贵大气。我刚照两张照片,就出来个与我年龄相仿的老爷子,十分霸气像赶丧家之犬一样的把我轰出去,今天是我第二次遭受白眼了,好在咱脸皮厚不往心里去。</p> <p class="ql-block">多好的一个小院落废弃了。</p> <p class="ql-block">这段古道保持非常完好,直通高楼客栈。</p> <p class="ql-block">西岭客栈(高楼客栈)位于水峪西村古商道入口处,远远望去,巍峨耸立,雄浑古朴,故村民称其为高楼,高楼主人姓王,目前已无人居住。古时候,这里是驼队、商贩、兵马补充粮草和歇脚的地方,当初,这里熙熙攘攘、觥筹交错、歌舞升平很是繁华。高楼两侧沟口曾是滚滚浓烟的炭窑,木炭有商贩远销京城,高楼门口有盘光绪年间的石碾,印证着水峪沧桑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高楼客栈三合大院,现在杂草丛生成了这个奶奶样,太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我同伴提醒,这次就可能错过水峪村最值得一看的地方,从这个寨门进入,才是水峪村真正的核心景区。右边石头山墙是老的,石头路面是新修的,使用了大量的水泥。</p> <p class="ql-block">诗人有云:“水起千波动峪深百鸟鸣”!古代的水峪东河之水势大湍急。乾隆年间,村里人为镇洪水而修瓮桥于此。瓮桥正中有一石匾,刻有“宁水”二字,凝聚着村民的美好愿望:抚水安洪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瓮桥正中正对远处巍峨耸立的纱帽山。传说古人经过东村时,皆站在拜山石上,鞠躬屈膝对纱帽山参拜,祈求好运和吉祥。村里有句民谣曰:“拜了纱帽山,发财又升迁”。</p> <p class="ql-block">水峪是我见过拥有最多石碾子的村庄,“光绪碾子”不是我见过最老最好的碾子,但是我见到水峪村唯一有款的石碾。碾台侧面依稀可见光绪等字样,落款可能是非常时期破四旧时毁坏的。</p> <p class="ql-block">这条小溪,夏季潺潺流水时应该很美。一看红砖房子的侧面,就知道是北方地区特有的产物。当时比较穷砖较贵,盖房子时四个墙角用砖头,其余墙面用土坯或石头,然后抺平刷白灰,当年我在北京郊区插队时,村里盖的新房绝大多数是这种“四角硬”的样式。</p> <p class="ql-block">水峪东村村民不太多了,但老人占多数,孩子和年青人还是能见到。</p> <p class="ql-block">水峪娘娘庙建于康熙年间,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侧殿两间立柱横梁上有彩色绘画,行云游龙。娘娘庙是水峪最古老的建筑那时由于大山深处,医疗条件恶劣,许多村里人死于“天花” 等病,所以村人建庙求子保平安。所供娘娘是“九莲菩萨”,传说是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漷县人。原身旁还有顶大轿,更有一群童俑陪伴,庙前有株银杏,又粗又高,枝繁叶茂,显示着娘娘庙的灵性犹存。当初庙内还有口百斤重的铁钟,那声音浑厚有力,声传几十里。介绍说的挺好,就是大门紧锁进不去。</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槐是水峪村的老祖宗,这里有了人就有了她,她们姐妹上下共有四棵,如今只剩下了她,虽经雷劈,火烧,斧砍,但没有倒下,还顽强站在那里,与高耸入云的纱帽山遥相呼应。她身上凹凸不平的密码含有无数水峪村历史上不为人知的信息,它是山西的种,是山西的根;老槐树的枝枝叶叶是对山西黄土地的思念和记忆。</p> <p class="ql-block">以上解说是水峪对千年古槐的介绍,这使我糊涂了。水峪村自己介绍,建村只有600多年历史。老槐树有千年,我就纳闷了,山西人还没来,老槐树已在这近400年,怎么成了山西的种和根?难道这棵老槐树成精了,与山西人一同穿越过来?</p> <p class="ql-block">小铺儿院是水峪老杨家的最早的宅子。传说崇贞皇帝上吊没几天,老杨家的祖爷杨岱保就携儿孙从丰台李家峪逃到这里,搭了几间草铺避难。从此也就在这儿安身立命了,从此这儿就叫小铺儿院。现有老房二十六间,人多时有七十多口。这家人很有可能与我同族是一个老祖,李家峪老杨家是明永乐年从山西迁过来的,我是山西杨姓,我们家是山西代县杨老令公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水峪东村像这样废弃的老院子有很多,如果再不抓紧修缮,用不了几年就会塌毁 。现在想把这个院落恢复原样,所用资金可能比盖一所同样的新房还贵,不是一般个人能负担的起。城里有钱人有想买的,现在法律不支持没有保障,真是两难。</p> <p class="ql-block">这种土炕和地炉搭配,是北京地区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冬季取暖最普遍的形式。当时农村一般人家的客厅饭厅和卧室相连占两间房,地炉的烟道通过大炕能够加热。每到冬季天冷,地炉开始生火,可以做饭烧水加热室温,由于生火有煤灰,屋内较脏要经常泼水打扫,有时煤质不太好含硫大,屋内比较呛人。这种地炉,我们知青玩不了,冬季只能用炉子取暖相当费煤。</p> <p class="ql-block">这家老四院所有的房屋都在,但残破不堪早已无人居住,院墙连影子都没了。我转了一圈,屋内外仔细看看,这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应该是个非常殷实的农耕之家。</p> <p class="ql-block">这家南房窗户只剩下窗框上有一尊铜佛,我暗暗窃喜发财了。突然觉得不对,细心观察是现代人手法制作,像温州那边的活,轻轻一掂很轻,环氧树脂材料,狗咬尿泡空喜欢一场。不管怎么说,抬头见佛终是好事,拍张照片留个念想。</p> <p class="ql-block">寿材不应该放在正房的炕上,一般都放在柴房或库房。屋内的梯子是老的,典型的北方山区特色,应该成为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鸡笼子是稀罕物,插队时就不多见。当年鸡屁眼就是农民的钱袋子,小鸡来源都是农家母鸡自己孵(当时买只小鸡是0.5元),笼子扎成这么密,主要是防止黄鼠狼偷鸡。</p> <p class="ql-block">这种老式荆条背篓在市面上很难见到,应该好好保管起来,将来都是稀罕物。</p> <p class="ql-block">这家四五十年前的老物件真不少,好好布置利用起来,能还原一个非常真实的人民公社时代的农家。</p> <p class="ql-block">背架是当时山区农村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箱子,我想起插队时,为了蒙吃蒙喝胆贼大,凭着小学课外美术班的底子,就敢接我们村供销社的广告牌,一米多高的水粉画第一次画就敢招呼,一个多月画了十几块牌子,供销社每天好吃好喝的贡着,村里还给记满分。后来我家老大(画画的)看了都说不错,我当时十分得意。村民见我有这本事,家里有嫁姑娘的,让我给他们准备嫁装的箱子柜子上画画,大红大绿怎么好看就怎么来,那段时间经常的吃香的喝辣的,日子过得相当爽。</p> <p class="ql-block">这种大躺柜,我记得当年在农村主要是放粮食的,那时农村很穷缺吃少穿,用不了这么大的柜子放衣物。</p> <p class="ql-block">煤球,北京地区早已退出冬季取暖多年,在这里还能见到让我十分诧异。我到北京记事起家里就有暖气,当年插队时,农村穷冬季基本是用煤末参土摇成煤球取暖,我们知青不会弄还很懒,一般做成玉米面贴饼子式样的煤饼,烧起来很浪费不够烧,有时室内冷的结冰,实在受不了就跑回家里躲几天。</p> <p class="ql-block">水峪东村中这条古道保持非常完好,全部都是原始状态。</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石头山墙一看是老的对的,没用一点水泥,可以做到数百年不倒。这种纯手艺技术活,随着当事老人的不断离世,近期很可能彻底失传。</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水峪火红热闹起来,一桩桩新宅院应运而生,百年的物质积垒,使水峪人要改变自己的生态住宅环境。虽经进三百年的沧桑雨雪,现东村仍存古宅百余套,房五百二十间,古宅分三合四合,风格自由灵活,随山就向,高低错落,因地制宜,石块垒墙,石板封顶,木质框架;只有门楼有砖,有雕刻;有的有门罩,上有彩色岩画,或荷或兰预示主人高贵,子孙俊秀。宅院今日虽人稀清幽可仍充满阳光月色。</p> <p class="ql-block">东园子这牌子的文字,我看后嘘嘘不语。是其后人对先人羡慕敬仰和对现在的无奈。</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水峪村的杨玉堂和其父经营了八座煤矿而成为巨富于是雇佣三十几名匠人,历时三年,盖成了这座气势恢宏的学坊院。因其形似古萧,萧发商音又称萧商院。大院按阴阳五行而设计,门楼巍峨高耸,主体雄浑古朴。宅院共四套,房三十六间,左右对称,白石矶层层排列,井然有序,更有门鼓“仁兽”麒麟守门,标志着大院主人在当地的显赫地位。门楼内壁和山墙前脸有各种石刻砖雕,有梅兰竹菊、五福临门,隶字花卉,雅致高贵,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杨家大院门口这对圆形门墩,在清朝应该有人做过武官才能使用。可是介绍中没提到杨家在清朝有人做官,门墩看起来有些年头,让我十分疑惑。</p> <p class="ql-block">这个杨家大院肯定是后修建过,大门和二道门都开在院落中间,如果是清代宅院就感觉不真实了。按照清制,只有“王府”才能把大门开到院子中间。乾隆朝,和坤那么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和坤都不敢干的事,他们老杨家吃了豹子胆,就不怕杀头灭族。</p> <p class="ql-block">房山区水峪村和门头沟区川底下村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水峪村较大,基础建设不如川底下村,电线杆子林立,电线密如蛛网显得古村比较零乱。但水峪村旅游商业化不太严重,古村原始状态的保持(尤其是四五十年前的历史痕迹)要比川底下村好的多。</p> <p class="ql-block">提起商业化问题,我个人认为游客多的古镇古村,都成了景区那个商业化不严重,商家趋利而行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看管理者怎么均衡是一件很难的事。水峪村商业化不严重,到午饭了没找到饭折,去南窖村吧,南窖乡政府也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南窖乡离水峪很近,开车几分钟就到。南窖村比水峪村大的多,外围整治的很漂亮,非常干净。汽车从村头到村尾兜了一圈,没找到吃饭的地方,哥几个饿的肚皮贴后背,实在扛不住了,拍两张照片。赶紧走人去20公里外的河北镇,哪里的豆腐不错,先吃饱肚子,下次有机会再去南窖村好好转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