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交友

九九重阳

<p class="ql-block">  今天这篇文章,我来说说我对交友的看法。古人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作为社会的人,人生在世,需要朋友和友谊的滋润,而朋友和友谊是分层次的:</p><p class="ql-block"> 朋友的第一层次应当是“酒肉朋友”。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酒肉朋友压根算不得朋友。如有人评价两个人的友谊的时候,如果用略带鄙夷的神情说:“他们呀?不过是酒肉朋友而已。”这意思就是这根本不算真正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但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能有几个酒肉朋友也是不错的。至少几个人能坐在一块儿,在酒席上享受片刻愉悦的时光,不辜负美酒美食与友谊,也是人生一乐。</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羡慕的酒肉朋友可能是北宋时期一帮退休老人弄的聚餐。话说北宋元丰5年,退休宰相富弼赋闲在家,同为致仕官员的文彦博也整天无所事事,两人一合计,决定邀约12个退休老头定期聚餐,为此他们还有模有样地整出个八项规定:一是论年龄不论官职,按年龄排座次。二是轮流作东,东家只用寻常餐具,不得奢侈。三是主菜不超过5个,小菜不超过20碟。四是喝酒随意,不劝酒。五是如果菜吃完了,还剩酒,可以加菜。六是聚餐前主持人派人请,参加与否签名作证。七是到点开饭,不等不催。八是上述规定,每犯一条罚一“巨觥”。</p><p class="ql-block"> 这帮退休的老头弄的这些规矩,除了谈聚餐,与其他无涉,无非图一个乐子。只是不劝酒一条,似乎少了酒席上斗酒的乐趣,不大好玩。话说回来,都是一帮七老八十的老头,估计早没了斗酒取乐的兴致。浸淫官场多年,个个都已经修炼得四平八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不会再逞匹夫之勇了。他们遇着了好的光景,又无俗务缠身,老友相聚,轻啜浅饮,偶尔对违规者罚一“巨觥”,谁能说这不是体现了朋友之谊呢?</p><p class="ql-block"> 但即便是这种被人瞧不上的“酒肉朋友”,现在也殊为难得了。盖因为能成为酒肉朋友的,至少要性格相合,意气相投,酒量相当,还得要有“段子手”调动气氛。</p><p class="ql-block"> 就算有了合适的人,现在全然为求一乐的朋友聚餐也很少了。有时候人们聚的其实是“饭局”或“酒局”。</p><p class="ql-block"> 凡事若沾着一个“局”字,就立刻变了味了。“组局”者可能是带着某种目的、为取得某种利益而组的“局”,此时的“饭局”或“酒局”已经成了名利场或交际场,参加这样的聚会,表面上可能也有美酒助兴,也有欢歌或戏谑,但本质上只不过是一场应酬,有时候甚至赴的是请君入瓮的“鸿门宴”。聚会过后,有人可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其他的陪衬人员都作鸟兽散,刚才还在称兄道弟的“朋友”,过后便天各一方,这些人连酒肉朋友都算不上啊——由此可见,即便是三五纯而又纯的酒肉朋友,现在也很难得了。</p><p class="ql-block"> 朋友的第二层次应当是爱好相近、兴趣相投、性情相合的人所结成的朋友。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并在相互切磋中不断进步是结成朋友的重要基础。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因为有特殊兴趣爱好而形成的朋友圈。如热爱音乐、书画、舞蹈、户外旅游、摄影、美食、读书等,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同好,进而发展为挚友。甚至个别有特殊僻好的人,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僻好而形成自己的朋友圈。</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老领导,退休后迷上了电吹管,通过网络结识了世界各地的一些同样喜欢电吹管的朋友,在与这些朋友的切磋中提升了自己的水平,陶冶了情操。随着交流的加深,一对一地在网上切磋已经不能尽兴了,他索性在微信里建了个电吹管群,取名叫“地球村”,网络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吹管高手,在群里吹拉弹唱,说古论今,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这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交友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更容易通过网络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在互联网尚未兴盛的时候,人们交友的方式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地缘、亲缘和共同的经历。如以老乡、发小形成的朋友和同学、战友、同事形成的朋友等。互联网在这些传统交友的基础上,突破了地缘、亲缘的限制,使人们更方便寻找到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进而催生出朋友间的友谊之花。这种朋友注重爱好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能够形成持久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第一类朋友在美食美酒的交流中得到了感官上的愉悦,第二类朋友在特殊爱好的交流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那么朋友间如果品行相合,三观一致,见识相若,能够有思想观念上的交流和共鸣,并由此结成牢固的友谊,则能带来心灵上的愉悦,是更高层次的朋友。这是朋友中的珍品,是真正的知己。</p><p class="ql-block"> 现实生活中,一些看似牢靠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有很多是因为品行、三观和见识不合造成的。这三者相合者,更容易形成志同道合、更为牢固的友谊。这类朋友能够当范例的当属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结下深厚友谊,共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创立了共产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理论,至今仍然深远地影响着世界格局。</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容易深入地交流思想。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人们彼此的交流并不频繁和顺畅,战友或同学有可能一年只能见一两次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们在短暂的感情交流之余,还来不及展现自己的三观,就又各分东西,再见面时,感情又浓得化不开,这就让这种友谊能够较长时间地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突破了空间和地域限制,为人们随时充分表达个人意愿成为现实,这也让人能够更容易看到每个人的三观和见识。举个例子,疫情期间,我省黄冈市有一个高中班的热心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当年的高中老师和同学都拉进群里。刚开始的时候,师生情、同学情你侬我侬,随着大家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公众人物发表意见,他们的不同政见和见识都充分表露出来了,群里对同一事件和同一人物的看法大相径庭,争执不休,争到酣热处,已经到了全然不顾师生情、同学情的地步了,彼此都觉得对方冥顽不化、不可理喻,甚至到了夏虫不可语冰的程度,最后只得解散班级群。有个在美国的同学仍觉得不解气,在网上发万言长文谴责老师和同学,闹得网上网下都不欢而散,几十年热扑扑的情谊就此终结。所以现在好多微信群基本上都得定个群规,莫谈主义,一谈这个,个个都能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指点江山,此时的微信群保准都得散——大家的三观很难一致啊。</p><p class="ql-block"> 三观一致,要以品行和见识作基础。这样的朋友尤其难得,所谓知音难觅,更多的是三观一致的朋友难觅,遇着这样的朋友,可以成为生死之交和灵魂之交。</p><p class="ql-block"> 除了上述的朋友之外,我觉得交友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也是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层次,就是多读书,神交古人。以书为友,与作者为伴,是另外一种朋友关系,这是一种以精神享受为主的综合性的交流。有些书的作者虽然已经作古了,甚至作古了上千年,但他们的思想、情感却通过书籍等载体流传了下来,读他们的书,从他们留下的文字中领会他们的思想,体悟他们的情感,与他们心神交融,同喜同乐,无疑也是交友的重要之道。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而多读书,把作者的思想和经验也为我所用,相当于活了很多辈。台湾作家余光中曾经说过一句话,“假如你想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一定不要找李白,他太过于狂傲,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找杜甫,他的命太苦,对生活没有信心;要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懂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的人”——虽然苏老先生已经作古900多年了,但不妨碍我们拉上他一块旅行,并从他身上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这就是书籍给我们带来的愉悦。</p><p class="ql-block"> 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以书为友,是交友的最高层次,也是人间至乐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