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青年画家王明明 阎正 青年画家 --- 王明明 一张五尺巨幅的画面上,烟云升腾,壁龙飞动,“画圣”吴道子高举的画笔尚未收回,而点画了眼睛的巨龙已经活跃起来。这就是北京画院青年画家王明明的新作《点睛破壁图》。 点睛破壁图 --- 王明明 作 作品取材于古代“画龙点睛”的故事。传说唐代画家吴道子作《双龙图》,最后抖擞精神,挥笔向龙眼处点画时,刹那间霹雳闪电,高墙蹦裂,巨龙腾空飞去,壁上双龙仅剩其一。这个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赞赏与尊敬。 画家抓住点睛龙动的一瞬,勾勒与泼墨柔和在一起,集中表现主题中惊心动魄的须叟,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他以没骨法作面部,泼墨间以侧峰勾线,大刀阔斧,寥寥数笔,活现出飘逸不凡的“画圣”神态。对画中之画的壁龙,则采用无拘束的勾勒,略带装饰意味,使“画圣”与“壁龙”泾渭分明。加之淡而富于变化的云雾,破笔皴擦的烘托,全画挥然自成。这是作者《丝绸之路》、《杜甫》、《汩罗端阳》之后的又一新作。 王明明,现年30岁,是初步取得可喜成就的一位青年画家。他幼年即开始学画,荣获过全国儿童画一等奖、世界儿童画比赛一等奖,作品曾到30多个国家展出。青少年时代的王明明仍自强不息,绘画才能继续得到发挥,进而放出艺术光彩。这取决于我国良好的社会教育条件和他自己的刻苦求进,也得助于师长和家庭的培育。其父要求极严,日督月促,从不轻废。 招魂 汩罗江端午 --- 王明明 作 王明明走的主要是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他经历了十年动乱,三次失去进美术院校深造的机会。1969年,他到工厂当工人后,一直坚持工余学画,办墙报、黑板报,什么都干,不怕屈才,从不停步,十年如一日。1978年,专业部门发现了王明明的才能,把他从工厂输送到北京画院。他拜名师,功理论,深入到四川、甘南藏区、湖南、山东等地大自然中去,勤奋写生,严谨创作,力求新意。他的《杜甫》之所以荣获1980年北京市美术创作甲等奖,就在于恰当地表现出了杜甫的气质。巨幅新作《汩罗端阳》(原作2.5米 X 2.5米),是作者流连于汩罗江后为“北京画院、日本南画院联合展览”创作的。本来他已经创作过两大幅屈原的肖像,但总感画未尽意。于是汩罗归来,苦思半年,三易画稿,始成此作。他想,屈原的不朽,在于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因而活在民心,虽死犹生。将这些表达于画面,才能唤起强烈共鸣。他构思深化,大胆突破,以国画笔墨为基调,兼采西画技法,现实描绘染以浪漫色彩,首先抓住人物,破例地实作群像,虚绘屈原,泼墨勾勒,虚实结合,形成强烈的气势和丰富的场面。然后具体细腻地精心点绘,融入当年楚国帛画、漆绘等技巧,再现出是的特色。加上“九歌”天神的情绪,洁白仙鹤的衬托,龙舟在齐眉上下的飞渡,巧妙地表现出屈原既长眠于江中,又升华于天国;形象高耸入云的巍峨,又亲密环抱于万民之中,畅快地抒发了读者的直观情感,又留下了耐人寻味联想的余地。 从王明明的作品和学画史,可以看到他的才华发挥的前景,也可以看到广大自学者求知成才的广阔天地。<div><br></div><div> 转载于1983年2期《青年科学家》第48-49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