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雁塔》(老董摄影)

老董

《西安小雁塔》<br><br>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本名“荐福寺塔”。<br><br>小雁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是为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而建的佛塔,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br><br>小雁塔塔身原为方形十五层密檐式砖塔,高约四十五米,在明代几次地震中,塔顶部十四、十五两层被毁。现存的小雁塔为十三层,高约四十三米,保持了唐代初修时的风貌。<br><br>小雁塔的基座为砖方台,塔基座南北各开有一券门,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br><br>荐福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南山门、钟楼、鼓楼、慈氏阁、东小亭、西小亭、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小雁塔、白衣阁等。<br><br>荐福寺的钟楼悬有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钟高3.5米,重约8000公斤。清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声闻数十里。<br><br>小雁塔与钟楼内古钟合称为“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br> 荐福寺北大门。大门上方悬挂有“小雁塔”匾额。<br> 白衣阁北侧《捐助姓氏碑记》(左)和《弥勒佛画像碑》(右)。 捐助姓氏碑记。《捐助姓氏碑记》位于白衣阁北侧东边。 弥勒佛画像碑。《弥勒佛画像碑》位于白衣阁北侧西边。<br> 白衣阁。白衣阁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场所,位于小雁塔北侧,两层高台式砖木建筑,单檐歇山式屋顶,上建殿宇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周围设回廊,拱形门洞上方镶嵌的“白衣阁”石刻匾额。 白衣阁楼下拱形门洞。 小雁塔南侧。 小雁塔西南侧。 小雁塔前西侧《荐福寺来源碑》,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 小雁塔前东侧《补修荐福寺宝塔记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立。 藏经楼。藏经楼是继玄奘之后,唐代又一位名僧义净译经、藏经的楼阁,位于小雁塔南侧,是荐福寺建筑等级最高的建筑,两层高台式砖木建筑,重檐歇山式屋顶,殿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下设回廊。 藏经楼顶层檐下悬挂“三秦之光”蓝底金字匾额。 藏经楼后侧。门两旁有副抱柱联:“女皇赐御寺;宝塔撑青穹”。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位于小雁塔南侧,面阔五间,檐下悬挂“大雄宝殿”黑底金字横匾。 大雄宝殿前有二副楹联:<br>外侧楹联上联“千年古刹自女皇开基走过风雨夏春秋”,下联“百代皇寺从盛唐立业跨越唐宋元明清”。<br>内侧楹联上联“义净弘愿仰玄奘大德西渡天竺求经典”,下联“孤帆劈浪慕那爛鹫领二十五载传文明”。 荐福寺内的“大雄宝殿”,有别于其它佛寺“大雄宝殿”,里面没有菩萨,也没有香火,只有介绍小雁塔的文字图片。 大雄宝殿后侧。 大雄宝殿南侧竖立的四块石碑。从东向西依次为:《礼部劄付及荐福殿堂图》碑、《重修荐福寺碑记》碑、《重修荐福寺碑记.荐福殿堂图.荐福地粮记》碑和《敕赐荐福禅寺重建记》碑。 《礼部劄付及荐福殿堂图》碑(左),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立。<br>《重修荐福寺碑记》碑(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立,记载了重修荐福寺的情况。 《重修荐福寺碑记.荐福殿堂图.荐福地粮记》碑(左),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立,记载了荐福寺的渊源及唐代建寺情况。碑阴上部为荐福寺堂图,是康熙年间荐福寺的布局。下部为荐福寺地粮记,记述了荐福寺的田产及经费来源。<br>《敕赐荐福禅寺重建记》碑(右),明天顺二年(1458年)立。<br> 西小亭。西小亭位于大雄宝殿前西边,清代建筑,木质结构。 《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位于天王殿遗址前。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立,是小雁塔院内现存最早的一块文字记述碑,碑文记载了唐代建寺立塔的过程。 《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文。 《敕赐荐福禅寺重修记》碑。《敕赐荐福禅寺重修记》碑位于天王殿遗址前。明成化八年(1472年)立,碑文记载了成化八年(1472年)寺院维修过程和捐助者姓名。 《敕赐荐福禅寺重修记》碑文。<br> 鼓楼。鼓楼位于慈氏阁前西侧,砖木结构建筑,重檐歇山式屋顶。<br> 钟楼。钟楼位于慈氏阁前东侧,内有公元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钟高3.5米,重约8000公斤。 钟楼旁大铁钟。 荐福寺南山门。荐福寺南山门由三座门构成,中间一门为拱圈式,单檐歇山顶,山门南侧门楣上嵌有“蔌赐荐福寺”石额。此门如今关闭不开放。 荐福寺南山门北侧。北侧门楣上镌有“最胜法门”四字。 荐福寺南山门北侧石狮。<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