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鹰潭出发沿着206国道一路往南行驶,大约两小时后进入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放眼望去周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村子就好像婴儿一样睡在温暖的摇篮里。</p> <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天天下雨,淡淡的薄雾从群山间飘过来,加上村子里鞭炮燃放时升起的烟雾,青山和村子的牌坊、房屋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给村子增添了一道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村子前边是一条柏油马路,一条溪流昼夜不停地流淌,一座千年长条形的石桥横跨在溪流上,农耕文明时代,这这桥是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径。</p> <p class="ql-block"> 为了看今天的傩舞表演,四方百姓纷纷涌入村里,鞭炮声和鼓声时时传到我们耳中。</p> <p class="ql-block">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傩神庙是石邮傩舞的主舞台,位于村前开阔地带,坐北朝南,占地100余平方米,门楣石匾上“傩神庙”三个大字,雄浑遒劲,门柱上篆有“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的楹联,两侧演墙转折处,配有“爵禄封侯”、“平安吉庆”的石幡条屏。</p> <p class="ql-block">在石邮,傩是神圣的,跳傩有严格的时间限定,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整整延续十六天,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农耕文明时期,傩舞在村子里火到怎样的程度?吴氏《族谱·乡傩记》中记载了石邮傩舞的历史盛况:“元宵后一日,灯烛辉煌,金鼓齐喧,诗歌互唱,手执铁链,铮铮然有声。房室堂厅,遍处驱逐,以除不祥,神威达旦。是夜寂然,鸡犬无声,乡人又名曰‘搜傩’。”</p> <p class="ql-block"> 至今仍保留“起傩”“跳傩”“搜傩”“圆傩”以及请神、辞神、沿门逐除等古老仪式。初一叫“起傩”,十六叫“搜傩”,“圆傩”这天,由“大伯”率领,非常虔诚地长时间跪卧傩神庙台前,谢过傩神,祈盼新的一年傩神保佑村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灾害不生。</p> <p class="ql-block"> 村子还保留古老的民居和烈女牌坊,无论走到哪里,村里人都是热情招呼,谈到傩舞的历史故事,他们是如数家珍,口若悬河,一说就是半天。可以想象傩舞文化已经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p> <p class="ql-block"> 在傩神庙前我们碰到一个大婶,她告诉我们,傩神庙起初不在这个位置,而是在村子外面的山上,到了乾隆年间才在今天的地址上建成。在她小时候,到了正月十六那天,村里比过年还要隆重,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来招待前来村子看搜傩的四方亲戚。以致到了后来村子形成一个特殊的风俗,春节外地亲戚都在 正月十六这天来村里做客。到了晚上男女老少集中在傩神庙里,这天庙里灯火通明,香烟缭绕,鞭炮响个不停。“开山”“钟馗”“小鬼”到每家每户驱邪逐疫,每到一户,户主都要虔诚摆上贡品烧香放鞭炮,场面神圣威武而又神秘,鞭炮声、鼓声一直响到天亮。</p> <p class="ql-block"> 她还告诉我们,村里傩舞最先被关注的是邻国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门刚刚打开,就有日本专家学者来村里探访,他们全程录制了傩舞节目并向世界推出。</p> <p class="ql-block"> 大婶感慨,那时的石邮傩舞保存了最原始的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演变,摒除了一些繁杂的部分,慢慢添加了娱乐表演的内容,不过相比其他地方的傩舞,石邮傩舞还是属于最原始生态,主要原因是因为村里一直执行头人制度,头人在村民心目中地位很高,傩舞班主要的事务一律由头人掌管,傩舞班总共有8人组成,都是吴姓以外的姓氏组成。大家都称傩舞班的成员为“伯”,按照进班先后顺序为大伯、二伯……依次提升,如果缺人的话必须经全体成员商议后才能招收徒弟,徒弟从十一二岁开始就要接受训练。</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石邮村人对傩神一直心存敬畏,严格遵循先祖传下来的礼仪,我们到傩神庙旁边一户人家游玩时,见他家堂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正中有一张小小的供桌,上面供奉的是傩神,香烟缭绕,红烛燃烧。除了这些,堂屋里就没有其他家具什么的。在村民眼里,堂屋就是专门为傩神提供的场地,不容其他。</p> <p class="ql-block"> 主人一脸骄傲,他告诉我们,石邮村以吴姓为主,村里宗谱记载了傩舞的来历:明朝宣德年间,村里有个叫吴潮宗的人在广东省韶光当知县时,为官清廉,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等到吴潮宗任期已满回乡时,当地百姓感念吴知县的丰功伟绩,特意将当地最好的一个傩班跟随他一起回来,在此安家落户并将傩舞代代相传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石邮村因傩舞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傩舞)之乡”。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石邮傩舞应邀到国内外演出,在村里处处可以看到傩文化的影子,除了傩神庙外,建起了傩文化博物馆、演出广场,墙上有傩文化的绘画和傩文化专栏介绍。每年正月十六,四方百姓和各路媒体纷纷慕名赶来一睹傩舞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晚上六点半,北风呼啸,雨一直下个不停,寒冷的天气挡不住人们观看傩舞表演的热情,在有数根傩舞面具图腾柱围绕着的演出现场,观众们遮着雨伞沿着阶梯站好,就待精彩时刻的到来。咚咚的鼓声从傩神庙那边渐远渐近,鞭炮啪啪在响,烟花在夜空中绽放,观众发出欢呼声。</p> <p class="ql-block"> 傩班的各位“伯”身穿鲜艳古朴的外衣,戴着大神图案的傩具在鼓声中开始表演傩舞仪式,用舞蹈形式表演 的八个傩舞节目按顺序为:开山、纸钱、雷公、傩公傩婆、跳壶酒、跳凳、双伯郎、祭刀。跳傩动作看起来简单,无非就是前前后后转,跟影视剧中的跳大神和巫师祭神差不多,不过旁边的村民告诉我们,这才是石邮傩舞的原始形态:古朴稚拙,神奇诡秘,给人一种凝重、深沉、神秘威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说,最精彩的应当是稍后在傩神庙前的演出,那才是傩舞最精彩的部分,千万不要错过。可是时间太晚,加上天气一直在下雨,人又太多,我们匆匆地去,又匆匆地回来。或许傩舞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是过客,对石邮傩舞的认识也是停留在最肤浅的表面。</p> <p class="ql-block">“一面鼓,一面锣,爆竹一响就跳傩”就是对傩班活动过程的概括。 搜傩是傩舞表演的高潮,体力消耗很大,傩舞班的各位“伯”要在傩神庙前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饭。</p> <p class="ql-block"> 尽管穿的是表演服,没有戴上面具就是凡间的普通人,一旦戴上面具,神威就出来了。仔细看各位“伯”的演出服,背后都有清晰的毛笔字,上面写着角色名称、时间等,学问太多就不太清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