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下中国心理学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启仁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繁荣下的悖论:有山头、没学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经过近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不可谓不繁荣: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我国每年招收心理学博士生数百人,心理学硕士生数千人,心理学本科生数万人;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对心理学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国内学术交流更加频繁。目前我国有心理学专业重要学术期刊十余种,论文和学术专著的发表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国家级的心理学会有两个,各种省级心理学会数十个。与此同时,我国心理学的国际地位逐年上升。通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心理学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与国内心理学“繁荣”之现状相矛盾的是,翻开心理学的发展史,却难以看到中国人的贡献:心理学发展历程中更迭的数十个学派,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建立的;心理学发展中的思想或者技术方面的成就,也大多与国人无涉。我国的心理学科是近代从西方“移植”而来的,但“西方心理学史”几乎占据了“心理学史”教学的全部内容之事实,依然让人费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这样的心理学家:他的名字可以为某个学派命名,他的声誉可以纵横数个乃至数十个学科领域,他的思想可能招致大量的反对者,却不得不在百余年后引起人们的深思。可以说,当前中国的心理学尽管有许多从业者,但却习惯尾随于西方学者之后,从事一些具体而零碎的研究,缺乏从宏观的学科发展层面设计研究并系统而深入思考自己的研究对本学科发展的独特意义,也尚未系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或者研究范式。</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尽管有许多“山头”(各种学术机构、学术资源分配势力以及通过学术以外的力量建立起的某种“学术权威”地位),却缺乏推进理解人类心理世界、特别是中国人心理世界的“学派”;我们有许多心理学研究人员,却没有世界级(起码是国家级)的大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派”对于学科发展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学派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有相同或相近的比较系统的理论预设、研究进路和基本观点的学术共同体。因此,形成学派的重要条件就是“理论基础”,包括理论预设、研究进路和基本观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顾西方的心理学发展史,不同的学派对心理学的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正是因为他们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价值观、本体论、方法论和科学观,因此,西方心理学呈现出了不同的学科派系。在派系的争斗之中,学科意义与问题愈渐清晰展现。学派是通过对学科元理论的反思从而实现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学派的生命力在于为本学科的理论前提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维度,从而使得本学科的发展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此,以共同理论为基础的学派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在于,它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它促使反对者们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让知识内容在不断“证伪”的过程中永葆学术活力。在学派的形成过程中,原创性的反思构成了学派建立的基石。由此推之,学派纷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评判一个学科发展状况的指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合西方心理学重要学派的发展,可以发现,学派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相同的理论预设、研究范式和基本观点。第二,具有威望较高的学术领袖及其所领导的学术团队。第三,有一定的学术平台和阵地。那么,中国心理学缺乏学派,究竟是哪个条件不具备呢?很显然,目前中国并不缺乏学术领袖,同时也不缺乏学科平台,关键在于缺乏原创性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建立在本土文化之上的理论体系。</p><p class="ql-block">翻开国内学者所著的心理学教材,大的框架基本相同,内容的区别也在于细枝末节,都是沿着“学科概论”、“研究方法”、“感知觉”、“记忆”等逐条展开,至于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本教材在哪些地方区别于同类教材,大部分作者缺乏这方面的考虑。</p><p class="ql-block">可喜的是,已有部分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建构体系。但从整体情况来看,由于大部分研究者缺乏对学科基本问题的反思,缺乏对基本概念和概念间逻辑关系、对学科价值观、本体论、方法论等问题的思考,缺乏对中国人独特的行为及生成这种行为模式的本土文化脉络的关注,因此,难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原创性理论体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我国尽管已经成为了“心理学大国”,但还没有成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心理学强国”。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并不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本学科基本理论框架反思的基础之上,所作的研究与本土的文化传统没有很好地衔接,从而表现出“有山头、没学派”的现状。那么,我们有必要反思国内的心理学研究为何会缺乏原创性的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山头、没学派”的本质:缺乏独立的中国心理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寻求科研的发展,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学习应该是有限度的,并且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创造自己的特色。但目前的情况是,在国内心理学界发表的论文中,几乎所有的基本概念或者理论,或者具体的研究范式,如果在外文文献中找不到出处,一般不敢“擅用”;只要国外有出处,则不论此概念的提法是否恰当,或者此理论是否经得起检验,或者此研究范式是否合理,则可直接“引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国内心理学缺乏独立性和原创性,已经被许多学者所意识到,比如申荷永教授、汪凤炎教授和郑荣双教授等人就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过国内心理学缺乏原创性的浮夸氛围,认为当前中国心理学研究成果原创性缺乏,致使中国心理学在国际心理学界处于一种“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尴尬局面。</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过度模仿西方心理学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放弃了自己的学术话语权,同时也放弃了与西方学者平等对话的机会,目前国内的心理学研究只是用西方的言说方式对中国人的心理进行解读和建构。回顾近百年的学科史,可以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心理学的发展过度依赖西方心理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然有人会说,西方的心理学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需要先学习他们,然后再建立自己的心理学。当然,对于任何从国外引进的学科都应该有这样的学习过程。但是,当今国际心理学的中心在美国,事实上,心理学也并非美国土生土长的学科。但我们呢,一百多年前,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心理学,引进西方的心理学,今天依然如此;一百多年前,我们以留洋拿学位为荣,今天依然如此;一百多年前,我们以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为荣,今天依然如此。对于国外文化中先进的一面,我们的确需要学习,但美国心理学从欧洲附庸走向独立的过程,从学术边缘地位变成世界心理学大本营的过程,是否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呢?事实上,将外来文化成功内化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形式,在我国历史上已有先例。如佛教原本也是外来宗教,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本土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p><p class="ql-block">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过度运用西方文化产生的西方心理学解决中国人的问题,确实“不好使”。没有中国本土的心理学,确实影响中国人的心理建设。</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仅仅因为心理学是“舶来品”,从而推断说我们暂时无法取得独立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当然,制约我国心理学发展也有客观原因,比如20世纪由于战争和复杂的社会原因,心理学在发展中曾经历过两次大的挫折,前后停滞、中断了四十余年,但即使从改革开放之后算起,今天,我们也到了考虑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的时候了,到了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派、为我们自己培养世界级的心理学大师并在国际上获得更多学术话语权的时候了。除非我们能摆脱对西方心理学的过度依赖,从而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学科体系,我们才可能真正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有所贡献,并因而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真正尊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立中国心理学派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派,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考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一,从国际方面而言,西方心理学家试图借助中国的传统智慧和文化补充西方心理学研究之不足。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因而人的心理就会涉及自然和文化两种机制。在自然机制方面,不同环境下生活的人们的心理机制会趋于相同;而在文化方面,不同的文化则可能孕育不同的心理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心理学不可能像其他自然科学那样,不考虑地区和文化的差异,只考虑人类心理的共同性,因而也就不能直接完全使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了。心理学要实现对“人”的理解,那就必须关涉到不同文化下不同的人。因此,对区别于西方的中国文化下生活的中国人的研究,构成国际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二,从我国文化传统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当前西方心理学突破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建立立足于我们自己文化以理解本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学提供了可能。在世界上,中国是将自己独特的文化延续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少数国家之一,这就发展出了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行为模式和规范以及解释这些行为的理论体系。事实上,中国传统中本来就有一套解释自己行为的理论体系,从而构成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尽管这套体系不一定完全可以用西方“心理学”的标准去衡量)。基于东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那么,用中国的文化以及建立在中国文化中的理论体系去解释中国人独特的心理与行为,势必能发展出不同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从而突破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不足,有效推动国际心理学的进展。从传统研究主题来看,中国的先哲们偏重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心理学思想;从研究方法来看,中国先哲们较为崇尚知觉和体悟的方法。因此,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心理学理念来建构心理学学科体系的话,这个新的学科体系正好与西方崇尚探究分子行为和侧重于定量和实证的方法的心理学理念互补,对于突破当今西方主流实证心理学的困境大有裨益。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对于弥补当今西方科学心理学之不足提供了新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三,从心理学发展的现实情况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心理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与其他自然科学为提高人类物质生活不一样的是,心理学的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如果物质生活首先解决的是人类的“生存问题”的话,那么精神生活的提高则是解决“生活问题”。在人类的发展初期,生存问题比生活问题要紧迫,因此,自然科学总体要先于人文社会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而心理学直到19世纪末期才姗姗来迟。由此可见,心理学必须要到人类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生产力水平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才能彰显发展的意义。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国际第二大经济体,在人们吃饱肚子之后,提高精神生活的迫切性就凸显出来。这样,无论从重要性还是可能性,现在加大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近年来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对心理学的重视也能印证这一点。另一方面,学派需要大师,但学派中的大师不是“制造”出来的。如果有了原创性心理学思想的学术环境,随着原创性成果的增加,学派建立所需要的学术领袖——大师——自然就会产生。尽管我国目前缺乏世界级的心理学大师,但目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要“制造”大师,而是需要培养大量的无名英雄,只有在无名英雄遍布心理学界时,国际级的心理学大师才可能会应运而生。而目前,我国大量的心理学从业者和研究生,则为培养大量无名英雄提供了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今国际心理学的发展中,外国学者们希望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以弥补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不足,而我们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文化传统以及当前迅速发展的经济为满足国际心理学发展的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时候,解决中国心理学“有山头、没学派”,摆脱对西方心理学的过度依赖,从而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体系的机会成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