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那棵甘棠花树生来就是一位飘逸超脱、玉树临风的诗人,仿佛1600多年前谢安的诗文佳句至今仍然挂满枝头,令人惊艳称奇。</p><p class="ql-block">位于邵伯古镇老街深处的那株甘棠,苍古而高奇,全身上下全都闪烁着文学的高光。这棵甘棠仿佛就是诗的化身,每一根枝条就是一行诗句,每一片树叶就是一个文字,整个高伟华美的大树便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歌了。</p><p class="ql-block">邵伯古镇巡检司门前的这棵古树,名曰甘棠,树高达到20米,虽然树龄已近千年,可依旧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每到夏季便盛开点点黄花,形状似桂,清香至极。</p><p class="ql-block">这种甘棠是极为稀少的树种,粗壮的树干厚实枯黑,皮老如鳞,弯曲如虬,仿佛是一条黑龙在树间盘旋而上,当看到干枯粗黑的树干时,你会误以为老树早已枯死,可它的树冠、树枝正生长出无数绿叶黄花,鲜艳欲滴,生机勃勃,浓荫蔽日。当仰望它的绰约风姿时,会感受到一股挺拔飘逸之气,你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当年谢安的风采。</p><p class="ql-block">这棵甘棠树肯定挂满了谢安在这里筑棣为民的如烟往事。</p><p class="ql-block">当地人相传这种甘棠树在世上只有公母两棵,公树便是眼前邵伯巡检司门前的这棵,另一棵母树则在长江的尽头。否则,为何会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诗句呢?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并无科学依据。当地人这样口口相传的目的,估计是为了增加这棵古树的传奇色彩。为此,当地人还说,这棵甘棠在夏日开花时有三奇,一奇华而不实,二奇无风自动,三奇先开后合,他们以此来怀念赞美谢安,给这棵古树增添一股诗人的浪漫。恰巧的是《诗经》里居然也有一首《甘棠》诗,居然也是用甘棠树来怀念另一位圣贤召伯的。由此可见,甘棠树的身上确是充满了诗歌的品质。</p><p class="ql-block">凝视着这棵长满岁月皱纹的千年古树,看着它默默无言地伸展着带着沧桑的身姿,便觉得它的每一根盘弯遒劲的枝干,它的每一片鲜艳娇嫩的绿叶黄花,都能给人们许多诗意,如果说它的绿叶黄花一切如诗,那么,它的树干、树枝、树根也就一切如史诗了,能让你读出它的古老,读出它的灵魂,读出它的文化。</p><p class="ql-block">这棵甘棠就是一棵闪烁着文学高光的树。</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甘棠树一直隐身于邵伯老街的深处,邵伯古街成了甘棠延续千年的独特背景。</p><p class="ql-block">那棵甘棠树今天仍然身姿绰约,风流倜傥,亦如当年的翩翩美男谢安。</p><p class="ql-block">离今已有1600多年东晋时期的谢安,不仅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更因为他是一位文武奇才,就是他指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使东晋王朝得以延续。然而,正是因为他功高震主而受到猜忌排挤,于东晋太元十年(385年)主动辞职来到了广陵(今扬州)避祸,这才有了在邵伯这个地方为民建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当然,谢安(320年-385年)的名垂青史,远远不止是因为淝水之战,还有他的文学成就。现存的《全晋文》就录有他的散文六篇,《上疏论王恭》《魏陟周丧拜时议》《简文帝谥议》《遗王坦之书》《与某书》《与支遁书》;《晋诗》还录有他的两首诗作,《兰亭诗二首》《与王胡之诗》。他的那首《兰亭诗》:“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被后世评价极高。除了诗歌散文作品之外,谢安的诗论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谢安论诗”的重重一笔。他在同子弟们纵论《诗经》,《世说新语·文学》便专门作了详尽的记载,就连才高八斗的苏轼都对他景仰有加:“谢公含雅量,世运属艰难。”</p><p class="ql-block">当然,也正是惊世骇俗、文武全才的谢安“世运属艰难”,才到了邵伯这个地方避祸,这才有了在运河岸边“筑埭为民”的历史佳话。</p><p class="ql-block">对此,《晋书·谢安传》记载言:“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谢)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这里说的“召伯”便是邵伯。</p><p class="ql-block">谢安到扬州城东北步丘这个地方,发现大运河的西面高水浅,经常干旱,而东面低水涨,又易浸农田。对此,谢安遂率领民众在运河上筑起了一道埭坝。从此,西无旱忧,东无涝患,高低两利。乡民们为了纪念谢安的治水之德,将埭坝命名为“邵伯埭”,后来的地名也就称为邵伯镇了,并且建造了一座甘棠庙,再后来又植下了甘棠花树,以此纪念这位圣贤。</p><p class="ql-block">今天,从古埭坝的遗址出发,穿过一段古街,来到巡检司的门前,便会看到那棵参天古树正无比洒脱地伫立于门前,全身上下全都飘逸着一股浓郁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似乎古街上的石板路、古石桥、大马头,全都是为了让另一位大诗人一路踏来,追寻古运河边梵业寺下的那片山茶花。仿佛运河边上的这片山茶花,因这位大诗人而变得格外的艳丽,艳压群芳,成为花中之王。如果说古镇是运河之子,那么这片山茶花便是运河之女了。因此,邵伯山茶花也就是成了运河之花、文学之花。 </p><p class="ql-block">那天正是一个隆冬的雨雪天,只见位于生态公园北侧、古运河边的山茶园里,有一条桃花坞木栈道,栈道沿岸的那侧岸边山茶树连成了一片,每一棵山茶树上全都挂着许多盏红色的小灯笼,在四处白雪纷飞的背景里格外显得艳丽夺目。此时此刻,其他所有的花朵全都枯萎了,唯有这片红色的山茶花在这冰天雪地里独领风骚,使你走在栈道上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花香,也让你看到一种生意盎然的文学张力。</p><p class="ql-block">山茶花开得美丽而自得,安静而热烈,似乎还有一种让你很容易感染到的清傲,一种带着文学气质的清傲。</p><p class="ql-block">她们一齐用雪花作为自己的陪衬,一齐用诗句作为自己的内涵,把自己打扮成了花中之王。她们千姿百态,千情百媚,有的像是在高声朗诵的诗句,有的是在枝头应节起舞,有的是在迎着寒风高歌。她们肆无忌惮、争先恐后地绽放着自己的美,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艳,向着严寒,向着运河,也向着历史。这时,一阵寒风吹来,山茶花们抖落了一身的雨雪,就像抖落一个个激情的汉字、一行行唯美的诗句。</p><p class="ql-block">邵伯的山茶花真的有资格作为花中之王,因为这位大诗人专门写诗赞美过她们。这位大诗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对此,在这座山茶花园的西侧就有一座苏轼的塑像和一块诗作石刻便可作证。</p><p class="ql-block">据清人董恂《甘棠小志》记载,东晋宁康三年(375年),高僧行密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便建造了一座梵行寺。隋时,有人又在附近建了一座茶庵,以山茶为神加以供奉。唐代邵伯山茶就已成为贡品,山茶树更是遍植于邵伯的土冈之上,尤以梵行寺一周山茶最为绝胜,故名“梵行山茶”。</p><p class="ql-block">这座山茶园的河对岸是江准名刹梵行寺了,那里正是当年苏轼来赏山茶花时留宿之处。这里的苏轼雕像、石刻碑廊、茶花园、梵行寺连在一起,也就构成了邵伯“梵行茶花”的胜景,也是苏轼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经过邵伯造访梵行寺时所看到的美景了。</p><p class="ql-block">那一天,也是一个隆冬的雨雪天,苏轼乘着一条小船,在秦观、孙觉等文豪的陪同下,从古运河踰踰而来,在这繁华商埠邵伯古镇的大马头泊船上岸,然后拾石级而下,沿着古镇中心的那条古街一直向东,便来到了梵业寺。</p><p class="ql-block">苏轼和这批文豪们游玩了梵行寺之后,自觉对山茶花意犹未尽,便又抛开了友人们,独自重回梵行寺,再次领略山茶花的娇姿。</p><p class="ql-block">这时,正是寒冬之季,天上雨雪霏霏,古寺空寂无人,那片山茶花便静静地绽放着,如火如荼,热烈奔放。面对此情此景,苏轼一下子被陶醉了,不禁触景生情,诗兴大发起来了,写下了这首《邵伯梵行寺山茶》:“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p><p class="ql-block">在这首七言绝句里,苏轼为邵伯的山茶花发出了这个流传千古的惊叹,诗人自比山茶花,不畏风雨,遇寒傲立,展露无遗。</p><p class="ql-block">自此,邵伯的山茶花也就变成了苏轼不死的魂。</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古镇梵行寺边的山茶花,因为苏轼的诗兴大发,而被永久地罩上了文学的高光。</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踏着古街的石板小径,从运河生态文化公园向北就到了斗野亭。</p><p class="ql-block">斗野亭为一座近水建筑,雄踞于高丘之上,面临河湖,若登高远眺,眼前是水光浩渺,帆影片片。脚下的古运河承接着高宝诸湖之水,使这座斗野亭下水天一色,舟帆往来,水鸟群飞,朝晖夕霞,气象万千,确实是一处文人墨客聚会的绝妙之处。</p><p class="ql-block">这座斗野亭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因为此地和天象相对应,属于斗牛二星的分野处,也就取亭名为斗野了。</p><p class="ql-block">走进斗野园的大门,便看见里面一座高大的古建寂静地坐落于高丘之上,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雕花窗棂,门楣上高悬着“斗野亭”三个金色大字。左侧建有一道长长的回廊,右侧建了一座名为“唱晚”的凉亭。园内遍植红枫、绿柳、意杨、山茶、玫瑰、勺药、紫藤等名花异草,呈现出红绿相间,高低相宜,生机一片。</p><p class="ql-block">我推想,那斗野亭屋顶的一排排青色小瓦上,肯定落满了宋代文豪们的诗句,否则怎么会让人感到它会如此奕奕生辉?而那片绿树之间的那株红枫,肯定就是苏轼大作的化身了,否则它为何显得这样艳丽炫目?</p><p class="ql-block">进得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宋代文人孙觉的那首《题邵伯斗野亭》。从孙觉的诗可看出斗野亭的位置处于运河的堤岸高丘,气势十分的雄伟,“檐楯斗杓落,帘帷河汉倾”,就像天上落下的北斗星,亭里的帷幕犹如天上倾泻的银河。</p><p class="ql-block">最先来斗野亭题诗的是孙觉,他曾竭力提拔同乡文豪秦观,并将其介绍给苏轼。孙觉是高邮人,历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职,和苏轼同朝为官,结为忘年之交。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他从高邮南下途径邵伯时,就在此留下了这首《题邵伯斗野亭》。</p><p class="ql-block">在孙觉走后不到一个月,苏轼也来到了邵伯,登上了斗野亭,看到了孙觉的这首大作,自然要认真地拜读了。</p><p class="ql-block">在读了全诗之后,苏轼也诗意汹涌,挥笔写下了《次孙觉谏议韵寄子由》。接着,秦观也诗兴大发,吟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后,黄庭坚、苏辙、张耒、张舜民先后来邵伯等候过闸时,也慕名登上了斗野亭,看见有其孙觉、苏轼、秦观的诗,也都一一赋诗和之。</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一座小小的亭阁居然有七位大文豪为之挥毫题诗,试想这是何等的炫耀、何等的荣光?当然,后来又加上了一个文天祥,写了一首《过邵伯镇》,也就更是锦上添花了。</p><p class="ql-block">运河东岸这条古街尽头的那座斗野亭,因为这批文豪的题诗而名扬天下,小小的斗野亭从此大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40岁的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来到了邵伯古镇。</p><p class="ql-block">他在前呼后拥之下,威风凛凛地从运河御码头下来,一路逶迤来到了那条南北三里长的老街上,在那条石板路上徐徐前行。这天周围的一切变得静悄悄的,闲杂人等早就被清场了。他走过古街上的徐家大楼、王氏大楼、四角楼等一批古宅院,又经过谢公祠、巡检司、云川阁、万寿宫、江西会馆等古建筑,细细地感受着这个古镇的韵致。最终,在运河边的那座斗野亭停了下来,登上了这座建于运河大堤上的亭子,然后极目四望,他脸上的表情居然愈加严峻起来了,一路恭候左右的官员们也就随之提心吊胆起来了。</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斗野亭早就被装扮一新,亭顶被皇家专用的黄绸覆盖起来了,四角也被镶嵌上了龙头的雕饰,四根亭柱也新漆成了朱红的色彩。乾隆皇帝坐在亭里喝了几口茶之后,突然提出要继续前行,然后就一直朝古镇边的那座邵伯埭坝而去。</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沿着大运河六下江南,六次来到邵伯并非只是来这条古街一游,他的根本目的还是古镇边上的运河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这里的邵伯埭坝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水利设施,为晋太元十年太傅谢安所建。宋仁宗天圣中(1023-1032年),在运河上建造了复闸。到了明清,又在邵伯运河上先后建造了金湾六闸。</p><p class="ql-block">这时,乾隆皇帝仔细察看了古今邵伯运河水利工程之后,心中顿生无限感慨,当即作了题为《邵伯镇》的一首诗,表达他对谢安大傅为民造福的钦佩。</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作为一朝天子、当今皇上的乾隆,到了邵伯古镇之后居然也露出了诗人的本性,不由自主地吟诵起诗来了,无疑给这座运河小镇又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含。</p><p class="ql-block">后来,他第二次南巡经过邵伯时又作了《邵伯湖》一诗,表达了他对水患的忧虑。他第三次到第六次南巡,又四次经过邵伯古镇,居然接连四次作了同题诗《阅金湾六闸书事》,表达他对邵伯金湾六闸的运河水患治理时刻牵挂于心。</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邵伯古镇也就变成了运河和诗的一个背景。</p><p class="ql-block">邵伯不但是运河古镇,还成了一座文学重镇。仅在清朝康乾嘉时期,邵伯载入地方史籍的诗人就有数十人之多。一个小小的集镇,能在一百多年间涌现出这么多的地方诗人,可谓是蔚为大观了。我们至今仍能查阅到诗集的地方诗人,就有王楠的《青箱堂》二卷,张孺的《听鹂集》,王启心的《吟存》二卷,张连翼《清胜亭杂咏》,谢良瑜的《畦园集》四卷,周玺的《雪峤漫兴诗稿》,史克封的《扣角下簾集》《余闲集》等,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的一代盛世。</p><p class="ql-block">当然,这和谢安当年为古镇植下的文学基因,和宋代苏轼等七贤留下的文学血脉,也和乾隆皇帝亲自树立的文学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传承关联。</p><p class="ql-block">在邵伯古镇,乾隆将他皇帝加诗人的双重身份,水到渠成地演绎到了极致,古镇也因此多了一道文学的圣光。</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沿着棠湖路一路西行,过了一座飞檐翘角的廊桥,就看到前面宽阔的运河大堤边有一座叠石假山、一座六角凉亭,再向北就走到了运河生态文化公园,只见一座长长的木栈桥伸向河心,河面上的夏荷正在热烈奔放地盛开着。这里便是位于净瓶广场边的荷花塘了,也是取景于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一处景点。</p><p class="ql-block">果然,河边有一把长椅,正坐着朱自清翘着二郎腿的雕像,只见他戴着一副眼镜,穿着一袭长衫,右手搭着长椅的背上,脸上现出股沉思的表情,两眼正凝视着那片荷花盛开的荷塘。</p><p class="ql-block">这座与茶花园相邻的荷花塘,正碧水传情,风情万种,彰显着朱自清笔下菏塘月色的散文意境。</p><p class="ql-block">似乎邵伯古镇从古到今,从里到外,无时不刻地洋溢着文学的茵蕴,甘棠、茶花、荷花全都在这里和古今大文豪们结下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眼前,整个荷塘有几十亩方圆,水面上所有的荷花一齐尽情开放着。满塘的荷花既彰显了靓丽的色彩,又有展现了浪漫的诗意。突然之间,闷热的天空下起了一阵雷雨,清凉的雨点打在了花伞一般的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雨珠便在荷叶上轻盈滑过。那颀长高挑的荷杆摇摆着头上艳丽夺目的荷花,像是一个个美人在尽情地沐浴,将她们所有有娇艳全都摇曳出来了。十几分钟后,雨过天晴,水面上又逐渐平静下来了,那一朵朵水灵灵的荷花就如同刚刚出浴的少女,红花般的脸蛋上还流淌着水珠。</p><p class="ql-block">天终于黑了下来,一轮明月静静地爬过了对岸的梵业寺,升到了荷塘的上空,好像是故意为我展示出朱自清散文描绘的意境。此刻,一股扑鼻而来的清香弥漫在夜空之中,我闻着这股幽香居然看到荷塘的四面也长着许多蓊蓊郁郁的树,居然看到路的一旁也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名的树,居然看到月光也是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荷叶和荷花上,居然看到也有一片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居然看到叶子和花也像是被牛乳洗过一般笼起了轻纱的梦,居然所有的月下荷塘全都复制了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描绘景象。</p><p class="ql-block">其实,朱自清确实在这里生活过,眼前的这片荷塘和朱自清的塑像,决不是随意伪造附会,而是一种园林情景的真实再现。</p><p class="ql-block">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这样写道:“我在邵伯住了差不多两年,是在万寿宫里,院子很大,门口就是运河。铁牛湾那儿有条铁牛,我常去骑它、抚摸它。镇里的情形我也差不多忘记了,只记住在镇里一家人家的私塾里读过书,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好朋友叫江家振,我常到他家玩儿,傍晚和他坐在他家荒园里一根横倒的枯树干上说着话,依依不舍,不想回家。”</p><p class="ql-block">朱自清是四岁时(1901年)因父亲赴扬州府邵伯镇上任,跟随父亲一起移居邵伯的。他在这座美丽的邵伯古镇上,度过了两年的童年时光。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但这两年无疑给他的记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在他离开邵伯四十多年后,还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真切地回忆起童年生活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只是朱自清和父亲居住的万寿宫,在1931年发生的那次特大洪水中,因运河决堤而被冲毁。当然,新中国成立后,就是在这座万寿宫遗址不远的大运河上,先后建造了三座大型现代化船闸,使之成为千里运河线上最大的一处船闸群。不过,朱自清当年去的那家私塾可能还在,只是不知是古街深处的哪一座古宅了。</p><p class="ql-block">这时,朱自清的塑像在迷濛的月色下,正静静地凝望着那片唯美的荷塘。</p><p class="ql-block">你敢说朱自清在创作《荷塘月色》时,心里没想过邵伯的这片荷塘?</p><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邵伯古街上宽阔的条石,斑驳的瓦头,厚重的砖墙,欲倾的老宅,全都是古镇传说的载体,也是历史给后人留下的遗存。</p><p class="ql-block">漫步在老街上的那条石径,在两边沧桑古朴的老宅里寻找,透过一扇露着逢的大门,可以看到一个坍圮的大宅,院内的青砖缝隙之间长满了野草,那渐渐腐朽老去的木梁之下居然还生出一株野树。眼前这古老沧桑的一切,让人感到历史正静静地抖落着古街往日的浮华,当年的荣华富贵全都随着大运河飘浮而去了。</p><p class="ql-block">然而,朱自清描绘的那篇散文的意境还在,谢安、苏轼、秦观、苏辙、文天祥等大文豪们和乾隆皇帝留下的诗文还在。</p><p class="ql-block">沧桑看花,看到的是不管怎样的沧桑巨变,这座古镇身上却始终笼罩着文学的高光。</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吴光辉,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读者》签约作家;</p><p class="ql-block">1988年起从事文学创作,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文艺报》《文学报》《北京文学》《天津文学》《散文》《美文》《散文百家》《广西文学》《文学界》《作品》《山花》《钟山》《雨花》《四川文学》《长江文艺》《黄河文学》《延河》《西部》《山东文学》《安徽文学》《啄木鸟》《小说月刊》《当代小说》《百花洲》《福建文学》等报刊发表;</p><p class="ql-block">多篇作品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作家文摘》《读者》《中外文摘》《报刊文摘》《悦读》《领导文萃》《都市文萃》《世界中学生文摘》等转载。</p><p class="ql-block">作品连续十年入选中国作协或中国散文学会等年度权威选本,曾获2009年中国随笔排行榜第九名、2013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排行榜散文类第二名,作品多次被中国作家年度文学白皮书推介评价,数十篇作品入选全国各地高中考升学练习试卷;</p><p class="ql-block">曾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第九届、第十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江苏紫金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中国西柏坡散文节一等奖、第三届和第四届吴承恩文艺奖,第五届和第六届老舍散文奖、第二届孙犁散文优秀奖等数十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