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文化

耿宁言

<p class="ql-block">  a班耿宁言,用时1小时,约730字</p><p class="ql-block"> 对联又名春联、楹联、对子等,讲究平仄,对仗工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曾写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在当时过年的“吉祥物”不是春联,而是桃符。桃符长6尺,宽三尺,是用桃木制成。上面有神荼和郁垒的画像,其实这是有来历的:在上古时期,鬼经常出来害人,但是他们必须在太阳升起前,通过鬼门离开人间,。于是,玉帝就派神荼和郁垒守在鬼门前,如果有害过人的鬼就会抓去喂老虎。人们为了感谢他们,就用桃木,把他们做成门神挂在门口让鬼害怕。</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不能乱伐树木,于是大家每逢春节,都在纸上写祝福语,久而久之形成了春联文化。</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春联是出现在唐朝初期,在腐败没落的清朝,被英国学者斯坦因从王圆箓手里将其骗取至海外,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内,至今未归祖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964年,后蜀皇帝孟昶,在新年时期高兴写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谁曾想,北宋与后蜀交战,而北宋将军亦名吕余庆,后来,孟昶受降的这一日恰好正是长春节——皇帝的生日,没想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蜀皇帝孟昶</span>一语成谶。</p><p class="ql-block"> 因为朱元璋的“禁桃符令”,南京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普遍使用春联的城市,在南京夫子庙的临街商铺,就贴有许多春联。</p><p class="ql-block">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客至秦淮情已醉,身离宾馆梦犹香”的这副对联,它已经明白的告诉我们这家店铺是开宾馆的。对联的大意是到了秦淮河畔,就自己陶醉在了美景里,离开的宾馆还在回忆着昨日的梦境。</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家鸭血粉丝店的一副对联也让人难忘“遍地柳丝春鸭暖,满堂喜气泰和春”,不禁想到了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暖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名句。</p><p class="ql-block">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里隐藏着文学内涵似乎是中华文化的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