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三事

Wahrheit

中学时代的点滴记忆(一) <p class="ql-block">鸿吾</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截图)</p> <p class="ql-block">高考,至今仍是我们大多数中学生面临的一次重大选择,或许也是人生难忘的一个深刻记忆。</p><p class="ql-block">我参加了两次高考,那是发生在1977年冬至1978年夏。</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高考,是在1977年12月中旬由北京市自行组织的。那次高考是进行四门课程笔试,每门考试满分100分,总分数就是400分,而我们作为在校生参加高考的理科录取分数线是327分,我虽然取得了313分的较好成绩,但还是落榜了。</p><p class="ql-block">转过年,冬去春来,伴随着《科学的春天》,我们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增添了盎然学意,更出现了努力学习的勃勃生机。由于不久前高考的物理、化学成绩不佳,我就把复习重点放到了这两门课程上。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母校安排了最优秀的老师为我们进行辅导练习和高考准备。至今再想起来,有些回忆是让我难以忘却的。</p> <p class="ql-block">第一件事,是杨惟文老师讲授的物理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在杨老师辅导我们复习物理的第一堂课上,我清楚地记得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想学好物理吗?那就首先要学好力学,特别是物体的受力分析。”</p><p class="ql-block">一次测试中,有一题的正确解答是这样: 一根金属棒由静止状态开始,在磁场中沿两根垂直的平行导电滑轨下落(假设其脱离导轨),下落过程中因切割与导轨平面垂直的磁力线,而在与导轨行成的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致使其又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即该金属棒下落先作(自由落体)加速运动,后作匀速运动(受力平衡且摩擦力忽略不计)。</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对这道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其中提到有的卷面解答是金属棒向上运动,“这可能吗?若向上运动,那向上的力从哪里来的?”杨老师停顿了一下,突然说,“除非是上天给的!”</p><p class="ql-block">杨老师精准的讲解和幽默的语句,让我从那时起就牢牢地记住了这道题。而恰恰就是这道题,在1978年高考物理试卷中作为最后一道20分的大题出现了,只是题意略有改变,即那两根导电滑轨构成的平面由垂直水平面改为与水平面夹角30°斜放。考试中,我正常发挥,得到了94.5分的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第二件事,是阮培胜老师帮我补习化学课程。1977年高考的物理、化学试题(同卷),我解答得不好,只得了59分。为此,我暗下决心,迎头赶上,就主动恳请阮老师给予我更多的复习指导。我清楚地记得,她满心欢喜,一脸慈祥地对我说: “好啊,努力学习是好事,有什么不懂的就来找我补习吧!”从那以后,每当我有了困惑不解、不会作答的问题,就去向阮老师求教。阮老师特别要求概念清楚,重点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多少次认真无私的辅导,我已记不清楚了,而我的化学课代表成绩不断提高却都是与阮老师的精心指教和悉心辅导分不开的。我想,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激励着我,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陪伴着我!我在1978年高考的化学试卷成绩是92.5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件事,是徐人华老师和赵世杰老师对我在数学课程上的教诲。我中学的数学成绩一直比较稳定,1977年高考数学好像是提前20分钟交了卷,结果最后一题的“椭圆切线”图忘画了,遗憾地差3分没有得到满分。</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都对因式分解感兴趣,我就开始琢磨尝试,觉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方程系数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关系。但学习参考书很少,有的书上内容也比较简单,我就将自己整理的几个算式及其说明文字,拿去请教徐老师。徐老师一看就笑了,便从办公桌抽屉里找出一本旧的教科书,翻到其中一页说,“你看,几百年前法国数学家就系统地提出了这个规律,叫做《韦达定理》。”我接过书仔细读了下去,发现自己写的不过是几个特例,而且不通用标准。</p><p class="ql-block">徐老师数学教得好,课上课下给我们讲授补习了许多知识内容,还经常测试练习,培养我们的数学分析能力及考试的应变能力;赵老师是我的初中数学老师,每当我向他请教时,他不仅详细地解答问题,还总鼓励我认真努力、争取好成绩。我觉得,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学习,这是一个进步;从发散思维到探索规律,这是一个跨越。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取得了高中毕业考试数学成绩满分。</p><p class="ql-block">1978年7月下旬再次参加高考,我以理科393分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p> <p class="ql-block">中学时代的记忆太多,想起的故事讲也讲不完。</p><p class="ql-block">我由衷地感谢母校的教育和培养!</p><p class="ql-block">我诚挚地感谢杨惟文、阮培胜、徐人华老师和赵世杰、侯伯岳老师,感谢卓玉清、李丕烈、毕尔珠、刘立方、高秀实、赵连喜、阮德源等多位老师,是他们给我们讲授了中学课程,是他们带领我们一起学农学工实践,是他们将我们送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直到走向社会,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谢谢親爱的老师们,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谆谆教诲和为我们付出的辛勤劳作,更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音容笑貌!</p><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五周年。再抄此文以作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