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笕竹坑即笕竹溪,东阳人习惯于将峡谷连同溪水称为“坑”。</p><p class="ql-block"> 笕竹坑由发源于灵岩山麓的稳草坑和梅坞坑在陈村汇合后,流经前山坞口又汇入发源于船山山麓的前山坞坑,流淌一小段到达笕竹岭,始称笕竹坑。溪水从笕竹岭一路跌宕曲折向前,过楼里、出宅公山下金洞桥汇入船山溪后,则被称为社姆坑。社姆坑流经上社姆、犁壁山脚、下社姆到仓前的狮山白象口,被称为蟠溪。蟠溪经仓前、夏渠、瞿村,过西兆庄、陈店、枣园、于华店村东入东阳江。东阳江一路奔腾向前,入兰溪、富春,由钱塘入东海。</p> <p class="ql-block"> 笕竹坑就是从笕竹岭到宅公山下金洞桥约7里路段的溪流,如果再向北延伸一点,就是从陈村开始,多了3里流程。因社姆坑边上有北宋名刹社姆殿,涉及胡则、张国维、金哲等历史名人,名声在外,地域扩张,东阳人自然将笕竹坑纳入社姆坑里面,故有十五里社姆坑之说。</p><p class="ql-block"> 笕竹坑发端于海拔906米的灵岩山麓,汇入海拔700余米的前山坞坑水、船山溪,高山峡谷,深涧沟壑,降水丰沛,落差大,加上两旁悬崖壁立,奇花异树众多,构成笕竹坑激湍飞流、瑰丽奇绝的美景。同时,笕竹坑又是旧时东阳出北门往诸暨、杭州的主要通道,对于世代东阳北乡人来说意义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 笕竹坑桥多。我去过邻近富阳、桐庐、浦江山区的许多深山巨涧,几乎找不出一条建桥密度如此之高的溪流。从陈村到宅公山下,仅仅10里溪流上,就架了10座桥,故有“笕竹坑十山里路十座桥”之说。这10座桥由北往南依次是陈村村口桥、观音堂口桥、茅草洞桥、前山坞口桥、坑阴洞桥、高洞桥、楼里桥、两眼洞桥、宅公山下桥、金洞桥,平均一里路一座桥。我猜想,笕竹坑上山涧的桥梁密度也许可以申报世界吉尼斯桥梁纪录。逢山开路,遇水建桥,在高山峡谷间花巨大成本如此高密度的建桥,足见笕竹坑自古以来一条交通要道。笕竹坑古道、灵岩山古道构成了东阳历史上通杭州的千年繁华官道——东杭古道。</p> <p class="ql-block"> 这些桥梁均不是马马虎虎的小桥,或者由几块石板搭成的小石板桥,它们大多跨是越深溪而建的高大石拱桥,桥梁跨度大,结构精巧。<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笕竹坑上的桥有的高出水面达十几米、甚至二三十米,相当于八九层楼高。</span>只有金洞桥是三孔石板桥,但它的规模与造桥技艺也非同一般。这座桥是由以卖柴为生的船山人为了方便柴车通行而集巨资建造的,该桥被列为东阳市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溪桥横跨山涧,桥下清流急湍,桥上车马频繁,是笕竹坑古道的历史风景。</p> <p class="ql-block"> 毁于1989年“7·23”特大洪水的两眼洞桥,由两个高大的桥孔构成,石梁三层,净跨30余米,宽5米多,高近30米。此桥始建于18世纪中叶,由岭北周周懋瑾独资建造。关于周懋瑾其人,现在知者寥寥,在《岭北镇志》中只能查到片言只语:“周佩瑾,又名周懋瑾,1837—1910,字世修,岘北周人,贡生,候选同知。”岘北周即岭北周,在清朝,岭北周这个深山村落,以富裕名闻东阳,有“小杭州”之称;马头高耸、雕梁画栋的廿四间头、十三间头等豪宅遍布全村,租田散布于东阳北乡各乡各村。周懋瑾应该是个读书做官且有钱的乡贤,否则很难一个人独资建造这座当时整个东阳鲜有其匹的大桥。这座桥中间桥墩上的压桥石重达数吨,据说是上压桥石盘车太小,盘了大半天也不能盘上桥墩。那天正好上卢集市,赶集回来的一群买柴客见状,赶忙上去帮忙,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将压桥石压在了桥墩上。这座桥它不同于其它骑踞在峡谷间的桥梁的地方是:它一头搭建在山崖上,另一头突兀于空旷的平地。远远望去,雄伟壮观,气势十分恢弘。1989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将两眼洞桥瞬间冲垮,这一笕竹坑奇观毁于一旦,那块巨大的压桥石也被冲到了七八里外的瞿村溪摊上。</p> <p class="ql-block"> 东阳与诸暨的分界在出笕竹岭一里半路坑阴洞桥。坑阴洞桥长28米,净跨13米,高8米,始建于清晚期。前些年石东线贯通,许多桥梁拆的拆,毁的毁,然而坑阴洞桥旁边造了公路新桥,它很幸运地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东杭古道上一道凝固的风景,见证着历史。坑阴洞桥是一座神奇的桥。相传,这座桥造得相当不容易,它经过了“两拆三造”的艰难过程。开始造桥时,乡亲们请了一位远近闻名的造桥高手主持建造。这位造桥师傅一生造过的桥梁大大小小也有几十座,无论是桥的形制还是桥梁的牢固程度,他造的每一座桥都无可挑剔,当然,也从来没有一座桥造到半途倒塌的事故发生。可是,偏偏在坑阴洞桥上,这位造桥师傅触了霉头,摔了跟斗。造桥师傅仔细勘察地形,观察水流水势。为了获得更加确切的资料,还走访了邻近许多村民。一番下来,也得半个月时间。接着,备料,挖基,搭建桥架,又是一番周密布置与劳作。一切准备就绪,造桥师傅命工匠将设打凿好的石块一块块紧紧垒上桥架,当垒到最后一块桥心石时,桥架发出“嘎哒”一声声响。造桥师傅深知情况不妙,赶快命令手下工匠迅速撤离。工匠们刚一撤离,整座桥瞬间垮塌,造桥师傅立马跪地痛哭:这是他一生都未遇的耻辱!然而,造桥师傅毕竟是个有经验有能耐的人,不出两个月,原址上一座新桥又将完工。这次,他从东阳玉山请了风水先生选择了吉日良辰。不了,在插入最后一块桥心石时,命运又毫不留情地与他重复了玩笑:桥又一次塌了。造桥师傅悲苦不已,一口气喝了三斤老酒,倒头便睡。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一个樵夫担着一担毛柴,走到坑阴洞时,卸下担子,将柴担搁在路边岩石上。柴担一头高一头低,眼看柴担马上要倾覆。造桥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对着樵夫大声喊:柴担!梦被自己的惊叫喊醒了,造桥师傅吓出一身冷汗,但他却得到了不泄天机。不出一个月,坑阴洞桥第三次架在笕竹溪上。这一次,稳稳地将桥心石砌在了大桥上。尽管桥梁当时没有倒塌,人们还是将信将疑,议论纷纷。当天夜里,造桥师傅拿来一张草席,躺在了桥洞下:桥再倒,就压死我吧!这一夜一直到天亮,桥居然没有倒下来。民间有新桥“过夜不倒,永世牢固”的说法。岁月沧桑, 100多年来,几经洪水,坑阴洞桥依然巍然屹立。说来也很神奇,原来那一晚,樵夫是神仙的化身,特意来托梦的。一副倾斜的柴担,暗示桥造得太正了,建造要依据山势水流再作倾斜,聪明的造桥师傅居然也悟到了。仔细看时,坑阴洞桥的确不正,是倾斜的。有人说,那神仙是鲁班。</p> <p class="ql-block"> 这传说够神奇了吧?但坑阴洞桥“两拆三造”却是事实。然而,还有一个传说更为神奇,而且有板有眼。坑阴洞桥所在那一片峡谷有一个颇能吸人眼球的名字:秀才转,据说晚唐秀才、大诗人、道学家罗隐“十不上第”后,就避居东阳。有一天,他出东阳,过狮山白象,入社姆坑,顺水流直向笕竹坑走来。行行转转,山色迷离,山花灿烂,流水潺潺,鸟鸣啾啾:好一派迷人风光。秀才罗隐一路行进一路兴奋,走到坑阴洞附近时,忽然迷路了,转来转去转不出山,罗隐以为路到了尽头,只得转头怏怏而返。后来秀才罗隐几进杭城,也不敢走这条路,只得绕远道而行。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为“秀才转”。又传,坑阴洞附近的笕竹坑内有一个大石盆,石盆内溪水清澈,游鱼可数。罗隐一时来了兴致,见四周没人,宽衣解带,跳进石盆,尽情沐浴。一路风尘瞬时消散,只觉神清气爽。沐浴完毕,罗隐为了报答石盆大功,用泥沙稍稍掩盖,结果这一年社姆坑、梅坞坑一带收成超好。后来,村人见石盆内有泥沙,就预想这年丰收,果然如此。此后,“有沙则丰,无沙则歉”,每年都得到验证。</p> <p class="ql-block"> 罗隐的传说已无从考证,但笕竹坑景色绝佳的确不错。就在笕竹岭下坑阴洞桥上,有一擎天石笋,兀然高耸。这石笋看上去像一把油布雨伞,人们称之为“凉伞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村有一个叫“万余”的年轻人,颇具才华,文章漂亮,书画俱佳,参军后因母亲意外死亡,伤极而癫,流落乡间,啸歌丛林。有一天,“万余”癫佬晃晃荡荡到凉伞崖下,抬头看见这石笋高达天际,觉得好玩。一阵攀爬,爬到了石笋最高点。四望山色秀美,迎面寒风拂面,“万余”癫佬好不爽快,顿觉飘飘然。不知是哪根神经突然特别兴奋,还是军人豪气一霎那间涌上心头,“万余”癫佬毅然打开黄色军大衣,一个鱼跃,凌空飞下,直抵100多米的山脚。令人惊叹的是,我们敬爱的“万余”癫佬居然毫发无伤。“万余”癫佬随手从口袋里取出白粉笔,在岩石上写了一个“过”字。写完后,“万余”先生依然来个标志性动作:回头“嘻嘻”一笑。那个“过”字现在依然没有漫灭,站在公路上还能远远望见。“万余”癫佬从石笋尖上跳下来居然毫发无损,至今仍然是一个大大的谜。</p> <p class="ql-block"> 此外,坑阴洞桥内还有一块叫“牛脚蹄”的巨石,因石上图案形似“牛蹄印”,有人也叫“马蹄石”,相传是刘秀逃难时,坐骑一脚不慎踩破了石头所致。坑阴洞桥南桥头崖壁上还有一个天然山洞,据说里面有一头金牛,得用保存一千年的稻草去引诱它,才能将他牵出来。我小时候萌生过好几次想去牵出金牛的想法,苦于找不到千年稻草,只得作罢。现在想来,傻得好惨。</p><p class="ql-block"> 现在,“罗隐石盆、”“牛蹄印”与坑阴洞都不存在。“罗隐石盆”与“牛脚蹄”大洪水时被冲走了,坑阴洞建造诸东线时被炸毁了。时光如水,岁月留痕,只有“凉伞崖”依然耸立,目送着南来北往的行人。</p><p class="ql-block"> 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