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作者:春天的故事</div><div><br></div><div> 2021年5月19日。我将一块做好的内嵌《同行书》的银白色铝合金相框带到社区法治驿站。法治驿站是一个集装箱式的、外壳被漆成银灰色的钢结构岗亭。岗亭正面有一块巨大显示屏,日常播放法制系列公益广告及各种宣传视频。大显示屏旁左侧有一扇门,隔出一个两点几平米的隔间。右侧嵌有一块小触摸屏,偶有调皮的孩童利用触摸屏刷抖音上的动画片。右侧面有一扇门、一块窗。站在门框朝里望去,窗户沿的是工作台,左上角挂起来的是空调;最里面贴着壁放着的是冷柜;大显示屏后面的一侧是两台货架。工作台旁还有一把椅子。<br> 岗亭据说由第三方运营。在第三方的网点版图里,这个网点安排一个人。这个人是春来社区居民,此前在社区临时工作过一段时间,举手投足温文尔雅,颇有教师气质,大家亲切地都称她为“邹阿姨”。<br> 那时邹阿姨还在岗亭。她一边接平台上搞代购团购,一边借此便利做自己的事。我在微信与她约好了周六下午去她那里。周六下午到了法治驿站,我拿出相框。邹阿姨先是惊讶,然后是好奇:“你这是要做什么呢?”我说:“你看,这个是我们项目组的内容,我想把它放在窗户边,看看有没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愿意参与进来。”接着便从书包里拿出几本书。邹阿姨问:“你这是要将书放在这里让别人阅读,然后收费吗?”我连忙摆摆手:“不不不,我只是担心相框靠不稳,便想着找几本书衬起来。”无意间发现窗户的凹槽宽窄与相框刚好匹配。自然地,这几本书就多余了。我拜托邹阿姨每次锁门之前把它拿到窗户前立起来。邹阿姨满口答应。我看了看表,又看了看天,都还早。见邹阿姨不忙,便与邹阿姨攀谈几句。邹阿姨说:“还是你们年轻人想法多、思路开阔,我们这些中年阿姨们就想不到这些,想到的尽是为生活奔波、赚点小钱补贴家用。”我苦哈哈地摇摇头:“我也是一样的呀!靠社区工作者这份岗位,日子勉强糊口罢了;要想稍稍宽裕,还不只得另寻出路呀!”又说到自家孩子:“我家孩子不听话,淘气得很,我管他管的是真心累。”话锋一转:“不过感谢你在七人普期间送给我家孩子的《这里是中国》这本书,他很喜欢。”<br> 此后一两周,我时常在下班后特意绕行驿站,看看相框有没有立在那。最初的两天,相框贴在玻璃上;后来看不到了,或许是邹阿姨忘却了这回事,将相框收在抽屉里了。我心想,人家之所以在这里,是为了眼下生活,挂相框又没额外好处,自然心思不在此事。也罢,不能总麻烦人家。<br> 又是一个周六下午。我带上胶布和剪刀,寻思着把相框粘在小隔间的玻璃门里侧,相框正面朝外。邹阿姨说:“你这样粘,时间长了,太阳晒久了胶布会不会脱胶?”“应该不会。”便粘上了。<br> 这相框里的便是《同行书》定稿:<br><br></div><div><b>同行书</b><br>有一位小伙伴,<br>昵称是“春天的故事”。<br>他热爱大好河山,<br>曾用“春满池城绿满江,<br>花映秋浦红映山”盛赞家乡。<br>他有一个身份,<br>便是社区工作者。<br>他有一个想法,<br>想为这里的居民做点事儿。<br><br>创设一个不大不小的图书室,<br>让知识与智慧触手可及;<br>链接优质供给,<br>让你的生活感动人心;<br>构建信息交互的节点,<br>你,我,他,<br>都是“身边的好人”;<br>还有一些事情,<br>虽存储于他的脑海,<br>却不是“一闪而过”。<br><br>这可理解为他的副业,<br>也可算是他的设想。<br>不只是他的事项,<br>亦是积极回应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r><br>他愿以十载寒窗——<br>默默耕耘,静待破土、发芽;<br>他愿分享过程与结果——<br>一路走来,皆为见证。<br><br>云卷云舒、<br>花开花落、<br>斗转星移。<br>待回首——<br>定是“百花齐放春满园。”<br><br>若问十年后,<br>天地亦未知。<br>早已历尽千帆,<br>归来仍是少年!<br><br>追问可否同行,<br>试看一、二、三:<br>理解资源过剩的逻辑;<br>感知自己未曾感知的细节;<br>正视过往的不足,然后,<br>一点点地修复。<br>倘若还有一点好奇心,<br>便足矣。<br><br>联系方式:<br>QQ:2414443172<br>若光临寒舍,<br>定倒屣相迎。<br>尚有一事相托:<br>来时“自报家门”。<br> </div><div> 邹阿姨看了后说:“文采很好。”<br> 那么,制作《同行书》究竟有何考量呢?<br> 项目讯息能否被传播,主要涉及三方面:载体、手段、目的。所谓载体,可以理解为传播形式。我学过一点CorelDRAW,但做不了海报。短视频也不会弄。朋友圈文案效果不佳。除了点赞,就没有然后。思来想去,还得借助文字。总不能弄成“摘要”式“项目简介”;只好借用现代诗手法,力避长篇大论、力求简洁明快。所谓手段,就是传播途径。我不想“广而告之”发到池州人网(可理解为县域网络论坛或社交平台)使自己很快被定位并被众网友发掘真实身份,而希望G项目逐步被社区居民感知,故只能依赖下线下传播,以粘贴相框的形式吸引居民留意。传播目的则是:建立G项目与居民之间的关联;过滤出一部分对项目感兴趣的人;将有可能对项目产生不利影响的人或事排除在外。这就是:让潜在热心人士知晓并有继续了解的动力;让对项目没有兴趣的普罗大众一划而过。<br> 遗憾的是,自2021年5月19日粘贴之日起至2022年2月25日,相框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从来没有人主动联系;偶尔有人在相框前停留,看看就走了。2022年初已决定两年之后从社区离职,便琢磨着什么时候得了闲就找邹阿姨拿钥匙,将粘在玻璃门里面的相框撤下来。<br> 至此,一场传播学试验以失败告终。<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