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清廉风,浸润西周行

罗小平

<p class="ql-block">《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关于这段文字,东汉经学家郑玄有一个详细的注释:</p><p class="ql-block">听,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计有六事。</p><p class="ql-block">弊,断也,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p><p class="ql-block">善,善其事有辞誉也。</p><p class="ql-block">能,政令行也。</p><p class="ql-block">敬,不懈于位也。</p><p class="ql-block">正,行无倾邪也。</p><p class="ql-block">法,守法不失也。</p><p class="ql-block">辨,辨然不疑惑也。</p> <p class="ql-block">在《周礼》的政制设计中,冢宰是管理王室内部事务的长官,小宰是冢宰之下的官,“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也就是说小宰掌握着宫廷内部的执法纠察,有监察、司法的职能。将评断官吏的权力赋予小宰,正是小宰的职责所在。我国历史上汉魏之前,监察系统始终没有脱离皇室内部的少府系统,其渊源大概就是《周礼》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六廉”思想产生后,除郑玄外,历代经学家还有许多解释、阐释、发扬。如《周礼注疏》贾公彦说:“此经六事,皆先言廉,后言善、能之等,故知将廉为本。”又云:“廉者,洁不滥浊也。”其实,廉字在古文中二者兼而有之,既表示廉洁,也有察问之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廉善——道德</p><p class="ql-block">廉善是对从政者个人素质、个人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中国文化一直把个体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寻求主动性适应的和谐。</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中华先祖们很早就以高度的智慧悟出了一个真理:靠外界的制约规范个体行为是被动的,而靠内心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是主动的。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内在的正义力量要比外在的制约更有力量。所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无一不是世人之楷模。执政者当如何行为?孔子对此曾有过精辟回答:“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不正,难以正人,所以作为一个官吏,首先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善”。所谓“善”,是天道之大美、人道之终极。人之善,也就是宇宙万物尽善尽美的善性表现方式之一。“顺理起心者谓之善,违理起心者谓之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廉能——才华</p><p class="ql-block">能者,能力,才华之谓。我们现在常说干部要“德才兼备”,其中的‘才’便是“廉能”的文化延续。廉能者,意即将才华奉献于社会、奉献于大众,兢兢业业、无私无惰者。上古时期,舜帝挑选管理国家的接班人,经过多方考察、检验,最后选中了禹。舜帝之所以选中了禹,除了他的美德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贤能”——“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汝惟不怠”。大禹治水十几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历代廉能行政之楷模,他“克勤于邦”、“汝惟不怠”的工作精神,在今天更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宋代名相司马光有感于历代政权的灭亡、朝代的兴衰,“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成《资治通鉴》。他在书中备察诸朝,以史为鉴,给德与才定义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并总结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之谓‘圣人’,才德兼亡之谓‘愚人’;德胜才之谓‘君子’,才胜德之谓‘小人’”。才能,是为官从政的最基本素质,若才疏学浅,缺乏行政才能,“浅不足以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这样的干部,再听话,再任劳任怨,又如何做到“廉能”?一个缺乏行政才能的干部,“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其行政结果必然是“不祥莫大焉”。重德,重才,重视行政能力,是“六廉”考核体系中考察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廉敬——人文</p><p class="ql-block">廉敬是一种深厚的人文精神体现。古人所说“敬”的含义,并不是后人断章取义、肆意歪曲所理解成的所谓“听命于皇帝”、“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压抑人性”等荒谬错觉。敬,一意为尊敬,一意为慎恭对待,含不敢怠慢之意。许慎《说文解字》释曰:“敬,肃也。肃部曰:肃者持事振敬也。……敬也。恭肃也。憜不敬也。”中国历史上贤明有为的政治家和有智慧深度的思想家,对“天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人道”——社会群体相处的守则和“心之道”即心性——人类个体素质的终极追求等,都保持着“敬”的态度。《尚书·尧典》记载,尧帝“敬授人时”,《尚书·皋陶谟》以“敬”表达出伟大的“民本”意识萌芽:“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达于上下,敬哉有土!”……由生起尊重之心进而遵守宇宙之法则,尊重自然之变易,廉政文化中的“廉敬”行为,与天道、人道、心性升华之道相适应,表达的是一个思想真理、哲学真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自于“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相互适应,人与社会群体的相互适应,人与自我身心升华过程的相互适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廉正——执政</p><p class="ql-block">廉正是对官吏们处理行政事务时所提出的要求——公正,也是廉政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政治是社会群体的公共物,它的根本要义是公正无私、无偏无党。许多时候,人们都喜欢把“廉政”直接解读为“清廉、公正”,可见公正法则在行政过程中是何等的重要。《尚书·洪范》曾用诗意的优美语言赞颂公正之道:“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两个著名人物对公平行政的廉政行为提出过哲学命题。一个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他提出:“所谓廉者,必生死命也,轻恬资财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另一个是首次明确“廉政”概念的政治家、思想家晏婴。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廉政”概念的人,他的“廉政”命题和孔子的“政者,正也”学说有着共通之妙。有一次,他和齐景公专门讨论廉政问题,齐景公问他:“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他回答说:“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水在中国文化里代表清洁纯净、去污涤浊、平正柔和等美好意蕴。地邪而水自正,器倾而水求平。如果一个权力者也像水那样力求平、正,能在行政过程中给所服务的范围内一个基本公正,就可以算得上一个及格官吏;如果能以公正为执政之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人格、品德和分辨能力,向“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靠近,那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优秀官吏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廉法</p><p class="ql-block">《周书》中所言“法”字,其本意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习用的法制、法律、法规之法。中国文字史上,法字的出现初期,意指自然法则、天地法理以及效法天地等天人合一的大思维之法。如老子《道德经》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周易》中所说“崇效天,卑法地”,皆可作为例证。尊重自然法则,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共乐共生,与社会群体和谐相处、共谋发展,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也是人类生命追求的高境界。廉法者,即要求统治阶层深谙自然万物生命运动真理,适应自然法则,适应人类相处法则,应用适应性和谐之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与群体和谐相处。适应性和谐法则,是不伤害自然环境、不违背自然规律、不破坏群体规范的法则。尧帝为政时注重“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协和万邦”,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其作为就是行政廉法——尊重自然法则和群体法则。在中国古代,“法”与“礼”是一体的。“法”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不可变易的运行秩序和根本规律,“礼”即是人类在文化行为各个方面进行探索适应自然法则的具体体现,记述人们行为规则的《礼记》、《周礼》、《仪礼》、《吕氏春秋》等典籍,都是先民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如何适应自然法则、如何运用法则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群体和谐相处的宝贵经验。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战乱,尤显“礼”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廉辨——治理</p><p class="ql-block">辨,通“辩”,古文中首义为“治”——主要是指“治狱”。《说文解字》释曰:“辩,治者,理也,谓狱也”,《周礼·秋官·乡士》:“各掌其乡之民数而纠戒之,听其狱讼,察其辞,辨其狱讼”。次意通“贬”。《周礼·秋官·士师》:“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三意为分辨、辨别。廉辨,是廉政监督官员的重要职务技能,也是每一个行政管理人员的必备行政技能。辨善恶,辨是非,辨真伪,辨曲直,辨人、辩事、辨言……廉辨能力的高低,充分显示了一个行政人员的素质高低。廉辨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光、冷静的头脑和对事物的把握能力,更需要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公正、廉洁的思想境界。“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善于识别干部是廉政建设的大问题,权利人员在工作中善于“廉辨”,说到底也是关系到行政公平、执政公正的大问题。干部的廉辨能力,实际上是牵扯到国家兴衰的大事情。组织部门、干部管理部门、廉政监察部门如何有效辨人,是门需要继承传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去踏踏实实研究的大学问。</p><p class="ql-block">“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我们应把“廉政”作为人生“常道”,一以贯之地“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因此,步入现代信息社会,我们应有如下思维:首先是政以载道,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主题是为人民服务,摒弃“看客心态”,把握廉政原则。其次是正己度人,端正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坚决不能出问题,不能擅权弄权恋权,更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三是一日三省,“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七十一章》),坚持自己的人格,拒绝“五音五色”的诱惑,深知“廉政”是智慧与力量之源,践行《周礼》“六廉”是直面繁复局面、洞察时世先机的无畏和上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