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定

桑梓

<h3><font color="#167efb"><b> 保定有一座著名的军校;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古城说的就是保定,而且拍摄地也在保定;我们2018年的10月份离开北京向西南第一站来到保定。</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陆军学校,这所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学制最正规、门类最齐全的军事学府的建立为推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r></b><b> 它的前身就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核心机构的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和陆军军官学堂,从1902年创建到1912年正式成立再到1923年停办,仅仅11年里培养出的将军就有1500人,被人们称为“将军的摇篮”。</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现在军校纪念馆是在原址上复建的,军校在停办后经历了日本的侵略,曾为日军的重要基地,后来又经历拆除、建成农场、畜牧场……,虽然校舍不在了,但是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和价值是无法改变的,在人们心里,一刻也不曾忘记它,于是1993年开始筹建军校纪念馆,先后建立仿军校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又经过扩建于2003年纪念馆正式开馆,如今成为到保定必打卡之地。</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尚武堂是校长、教育长的办公室,厅门上方悬有黎元洪亲笔手书的“尚武堂”白底黑字的横汇,两侧门桂上还有一幅对联相衬,上联书:尚父阴符简练揣摩传一派;下联书:武侯蹈略鞠躬尽瘁法千秋,武侯知道是诸葛亮,尚父又是谁?回来经查得知是姜尚,也就是姜子牙,他辅佐周武王灭商,周武王继位后尊“师尚父”,成为周朝军事统帅,游前功课没做好游后补; 有人提到“军魂”二字为张学良所书,但是没找到确切记载,也可能就是个传说,如果真的是张学良所提,馆里应该有介绍。</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进到尚武堂迎面看到校训:守信,守时,苦读,勤练,爱校,爱国,简练的十二个字,做好何其容易啊!</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尚武堂里边的展厅。</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保定军校检阅台,俗称点将台,又称演武厅,是检阅军校学员和驻保军队的场所,当时整个检阅台占地4亩,东西、南北各长50米,高2.2米,现在这个也是复建的,看着似乎没有所介绍的那么大。</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这所军校实在是太牛了,它的总筹建人是袁世凯、段祺瑞,初任总办(即校长)冯国璋,历任校长中的蒋百里、曲同丰等都是掌大国之船舵,执时代之牛耳的人物;而其校友更是左右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治军事风向的“大拿”:蒋介石、陈诚、白崇禧、张治中、叶挺、傅作义、薛岳、李济深、邓演达、刘峙、孙传芳、吴佩孚、刘文辉、邓锡侯、熊式辉、黄绍竑、蔡廷锴、蒋光鼐、顾祝同、唐生智、陈继承、周至柔、钱大钧……,从高级将领来看,国民党的比共产党的多。</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由此可以看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黄埔军校的前辈,黄埔军校中的大多数军事教官,都来自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可以说黄埔军校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中国近代陆军史上的地位,保定军校是上承北洋,下开黄埔;这么一所不平凡的学校如今只是一个景点还是复建的,真是让人感慨。<br></font><font color="#167efb">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哈军工,也是一流的配置、顶尖的教师,为国家培养出多名将军和院士,也是时间不长,在经历了脱军装、拆建直到解体。</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知名学生纪念碑。</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保定与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保定被称为 “首都南大门”,清代的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地,自1669年至1968年三百年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区域性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也两度为河北省省会。<br> </font><font color="#167efb"> 直隶总督署是中国目前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说。</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如果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br></font><font color="#167efb"> 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解放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可见它有着不平凡身世。<br></font><font color="#167efb"> 总督府按不同功能分为大堂、二堂等,仪门是和总督地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才能走的,两边的楹柱上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题写的楹联:“ 昔为畿辅,今控严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 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br></font><font color="#167efb"> 进入仪门又是一个大院落,两侧是展示厅,中间是一座牌坊上面写着“公生明”是用来提醒官员不要懒政,这个提醒现在也不过时,前面就是总督署大堂。</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这是连接总督府各个院落的更道,我们踏着更夫的脚步巡逻一番,心里默念:平安无事啰。</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辕门最初是指帝王狩猎休息的地方,其用车围着,门是两车的辕相向交接,所以叫做辕门,后来一路演变就成了署衙第一道门,又因为衙门口朝南开,所以官衙门前形成东西走向的官道,因而就有了东、西辕门的设置。</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这座半截的旗杆是用进口水泥建的,是1920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所建,它高达33.6米,是当时的全国旗杆之最,它俯瞰古城经历了战争的硝烟、迎来了解放、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它成为保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然而却没有逃过文革,1971年被推倒,这截旗杆是被埋在地下得以保存,1994年在南关公园施工时被发现,使得它重见天日,之后被安放在这里,尽管只剩下一截了,但不是赝品!</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 位于裕华路的光园原是明代大宁都司右卫署和断事司,1916年曹锟任直隶督军时,将这里大兴土木改建成曹公馆,因为他敬仰戚继光,故称为光园。</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光园是一座融入东西方的建筑风格漂亮小楼,1926年至1933年间,张学良、阎锡山、蒋介石等先后来保,并在此下榻,1917年至1921年,曹锟先后邀请梅兰芳、尚小云等梨园名伶来保演出,住在此园内,不仅名人在此下榻,直皖战争和直奉战争也在此策划还有曹锟谋划当大总统等等,它是一座有故事的小楼。</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现在是保定市方志馆和保定抗日战争史料馆。</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由法国传教士建于1898年的天主教堂,名“圣伯多禄圣保禄”堂,它坐落在保定繁华的裕华路,它见证了封建王朝的灭亡,民国的动荡,它还经历了文革,竟然毫发无损,实在是太幸运了。</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钟楼有好几个名字:鸣霜楼、宣德楼、干云楼,我们在保定时间短,也没仔细看,好像不开门,附近的教堂也是匆匆路过,总觉得大慈阁好像路过了,因为它就在附近,不知为什么没找到照片,也许漏掉了,古莲花池记得是没去,大慈阁和古莲花池可是杨晓东和银环接头的地方,回头想有些遗憾,看来游玩真的是不能赶时间。</font></b></h3> <h3> <b><font color="#167efb">保定西大街形成于保定建城之初即宋代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是城市中心直达西城门的唯一通道,大街全长850米,因位于城区西部,是通往西城门的主要道路而得名。</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这里原来应该是很繁华的地方,可以看到人民照相馆、保定大浴池等等,还看到一个门洞上写着贤良祠,看到里边就是民居,也就没进去,看着两边的小楼挺新的,有点像哈尔滨的道外南二道街,虽然极力想再造以前的辉煌,可是效果却不尽然,也许和大环境有关,如果保定是一座热门旅游城市,应该会好些,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虽然人工痕迹挺重,可是很热闹,城市的文化元素挺重要,当然和宣传也有关。<br></font><font color="#167efb"> 保定是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她是尧帝的故乡,是燕国、中山国、后燕的立都之地,有着“北控三关,南通九州”的诚誉,这座有着历史文化的名城,留下全国唯一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门,这里曾响起陆军军管学校的号声,周边还有狼牙山五壮士、白洋淀的雁翎队和小嘎子、平原游击队的枪声和令敌人丧胆的地道战……所以她还是一座红色之城,她还曾是河北的省会城市,但愿她借助雄安新区的东风再次振兴,以王者气魄示人。</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