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天坛

午后阳光

<p class="ql-block">天坛是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长,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建于明永乐18年,是一座典型的坛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福谷的地方。每年孟春为谷祈祷而祈祷,孟夏为雨祈祷而祈祷,孟冬为天祭。从建筑、力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天坛都是出类拔萃的,是世界无双的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天坛的主要建筑都位于内坛,由南到北排成一条直线。所有的宫殿,罐子朝南呈圆形,象征着天空。整体布局和建筑结构都有独特的风格。祈祷年殿是皇帝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是三轩屋顶的圆形正殿。</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p> <p class="ql-block">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占地273公顷,占崇文区全体的四分之一。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有墙体双重,形成内外坛,坛壁南圆,象征天圆地方。有斋宫、戒丘坛、祈祷年殿、长廊、万寿亭、回声壁、三音石、七星石、古柏等名胜。以前的皇家坛庙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市内特色的观光公园。</p> <p class="ql-block">圜丘台面石板、拦板及各层台阶的数目均为奇数九或九的倍数。如台面石板以上层中心圆石为起点,第一圈为九块,第二圈为18块,依次周围各圈直至底层,均以九的倍数递增。各层汉白玉石栏板的数目也是如此。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坐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燔柴炉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仪时焚烧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p> <p class="ql-block">斋宫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祈谷坛内坛西南隅。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均采用绿色琉璃瓦,以两重宫墙、两道御沟围护。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是中国古代祭祀斋戒建筑的代表作。无梁殿即斋宫正殿,绿琉璃瓦庑殿顶,殿内为砖券拱顶,殿前月台崇基石栏,三出陛,正阶13级,左右各15级。无梁殿是皇帝白天斋戒场所,殿内陈设朴素,明间所悬“钦若昊天”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表达了天子对皇天上帝的虔诚之心。</p> <p class="ql-block">双环万寿亭是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的,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蓝琉璃瓦,色彩明快,是古建佳作,为国内古建仅存的一例。此亭原建于中南海,据传是清代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乾隆皇帝为祝贺其生母五十大寿而建的。此亭的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意“和合、吉祥、长寿”之意。此亭是上世纪的1975年由中南海迁建至此处的。</p> <p class="ql-block">扇面亭的前面(南面)窄、后面(北面)宽,造型奇特、结构复杂精巧,平面呈古代摺扇扇面打开时的形状,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特有的建筑。在颐和园内,也有一座扇面亭,名为“扬仁风”,此亭大概是仿其形制而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