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天·2020.5.19】海南篇(24)琼海·留客村蔡家宅|潭门渔港

北京晓彤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离开北京自驾南下第153天,进入海南第124天(四个月)的时候,我们收拾好行李,告别陵水,启程回京!</p> 离开居住了四个月的“家”,心中还有些不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站:留客村·蔡家宅</b></p> <p class="ql-block">  蔡家宅位于万泉河畔的博鰲镇留客村,由印尼华侨富商蔡家森兄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兴建,被誉为“<b>海南侨乡第一宅</b>”,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这个宅院原本只是个不太起眼的老民居,近年来,有关部门拆除了村中一些破旧的民房,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走进留客村,俨然一个很有历史感的热带休闲公园了! 这位老婆婆不停地举着这串果子向我们推销,我们想知道这个果子的名称和食用方法,可怎么也没法听懂她的方言…… 留客村约有400年的历史,共有176户,居住着蔡、莫、余、朱、陈、韩、王、卢、周、覃十个姓氏。其中旅居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等地的华侨就有1000多人。清末,留客村的青壮年男子大都从村口的这个古渡口乘船,经万泉河漂洋过海当“番客”出外谋生创业。 蔡家宅的主人蔡家森有四个兄弟,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蔡家森带着两个弟弟跟随“去番”的热潮,前往印度尼西亚谋生。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从事橡胶种植和船务航运,经过多年奋力打拼,蔡家兄弟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富商和印尼“番客”中的侨领。 1934年,发家致富的蔡家森回到琼海留客村,和兄弟们一起盖起了蔡宅。由于蔡家森在筹划建这个宅院时,非常看重“安全和坚固”,所以,经历70多年岁月的磨难,村中许多老房子都被台风毁坏,惟独蔡家大宅屹立如初。 然而,豪华富丽的蔡家大院只热闹了几年。1939年日军侵琼时,蔡家兄弟返回印尼逃避战乱,家屋只剩下不肯离开故园的老母亲和照顾她的仆人。此后,蔡家宅曾经是抗日游击队的交通站,也曾用作国民党一团部驻地,还先后成为乐会县朝阳人民政府办公室兼朝阳乡粮所、公社公共食堂等。蔡家森的母亲去世后,这座豪门宅院在孤寂中开始了无尽的守望,成为一座空宅。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海外的蔡家后人才从国外回到故园的大宅中拜祭先人。2006年5月,蔡家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家宅的建筑装饰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融入了东南亚的艺术元素,是一座中西合璧青砖彩墙的宅院,非常气派,而且别具一格。 蔡家宅门前的大榕树,树龄已达800年。 这个宅院,曾经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家的取景地。 只是,蔡家宅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大门紧锁。村民告诉我们,政府已开始对老宅进行修缮,但因为疫情,暂时停工。我们正好趁着没什么游客,细细地围观老宅。 离开蔡家宅时,已是正午,艳阳高照,我们停车休息,顺便买了椰子,喝汁。 路边有乡人捐的石椅,每一个还写着捐赠人的名字。 路边还有一个庙,名为“五关地主庙”。 几米开外的路边一座小塔,名为“敬书塔”。 旁边立有非常正规的路牌。但在网络上查不到相关信息,甚至导航中也找不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站:琼海·潭门中心渔港</b></p> 潭门渔港是海南岛最大的渔业远海捕捞集中的重要港口,国家一级渔港。 2006年扩建为能停泊1000艘渔船的国家中心港口,是海南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后勤给养基地和深远海鱼货集散销售基地。 它也是自古以来潭门渔民下南洋、出远海,开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因为之前来过潭门渔港多次,今天只是顺路午餐,并没过多停留,也没拍什么照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站:琼海·聚奎塔</b></p> 在潭门渔港吃过午餐,继续北上,来到聚奎塔。 这是一个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塔。矗立在田洋之上,塔洋镇,一塔一洋,因此而得名。 聚奎塔为八角形、七层、21米高的空筒楼阁式的砖塔。该塔历经400余年风吹雨打,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平原之上,保存完好。每层各有一个真假拱门,塔门额上镶有“聚奎塔” 石匾。塔身中空,有盘旋砖梯直通塔顶,塔顶覆盆上横放一木,攀上去便可放眼远眺,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站:琼海·塔洋古邑小镇</b></h3> 接着,我们来到琼海市的塔洋古邑小镇。 “塔洋”是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才起的名字,来源于镇上的聚奎塔与辽阔的大田洋。现在的塔洋镇范围,古称端赵都,得名于其境内的端山赵水之景(“端山耸翠”和“赵水凝香”分别为古时当地著名的“琼东八景”之一)。端赵都作为元(末)、明、清、民国时期的会同县(1914 年改名琼东县)县治所在地,历时600余年,一直是琼岛东部的历史重镇、名镇,也是琼海优秀人文精神的渊薮地。 以“ 湖伴七星,邑立塔洋”为主题,以乡土文化为基础,景区对于当地的村民来讲,整个景区就是他们的家园和产业园,对于市民来说就是郊野公园,对于游客来说,则是个如诗如画的景区。 塔洋是“琼剧之乡”,琼剧文化根基和底蕴相当深厚。循着指示牌我们找到村边的古戏台,它静静地吟唱着古镇的历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站:文昌孔庙</b></h3> 文昌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明洪武八年(1375年)迁于现址,又在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行了扩修。1973年之后,又先后进行三次大规模维修。1993年,文昌孔庙重修并重新开放。 这是全国唯一不朝南开大门的孔庙,据说是因为老文昌人曾经立誓:若文昌未出状元,孔庙就不开大门。文昌一直没有状元,孔庙就至今没有开大门,只有一左一右两个侧门。 文昌孔庙是海南省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被誉为海南第一庙。 孔子学堂是海南第一家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创办的国学讲座。 下马碑始立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已600年之久。古时,凡文武官员,学子俊士,庶民百姓,如从孔庙门前经过,均要下马落轿,以表敬意。 当晚,我们宿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