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七节 850年,从浙江迁徙上饶贵溪北乡丁坊村的始祖辉公房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上饶贵溪弋阳2004.甲申冬月族谱记载:丁坊丁氏鼻祖翕公,唐宪宗元和,约公元810年,自河南开封府号(汴京),迁浙江严州府号(睦州)之桐庐县,凤凰山聚龙塘、新田市,官居睦州司户郎,生子辉(号韫玉公),韫玉公官至信州剌史。唐宣宗大中,约850年,卜居贵溪北乡丁坊村(号桧柏松子桥丁坊)。” 原因为“因秉性耿直,不与污吏为伍,故卜址迁贵溪。”为上饶地区辉公房系始祖,至今约1170年。</p><p class="ql-block">但同为上饶的辉公的后裔,却在族谱上有着不同的记述,据2016年丁志来主修的上饶颖川《丁氏宗谱》记载,“韫玉公生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即公元890年,唐明宗朝天成二年,即927年,出任信州刺史;辉公即韫玉公,并非翕公长子,而系翕公后第四代;翕公乃韫珍、韫玉公曾祖父,韫珍生子映,韫玉生三子,榆、桧、桐”。他还提供了九江《泉溪堂》族谱为佐证。</p><p class="ql-block">但据我们田园调查,两位主修,对于自己都是辉公后裔、贵溪北乡丁坊为辉公始迁村,都是认可的。</p><p class="ql-block">上饶,秦时设郡县制时,主属九江郡。古称饶州、信州……,因上饶历史上地理位置特殊,故郡县制时,变化较为复杂。上饶现为江西省下辖市(地级),位于江西省东北部。</p><p class="ql-block">上饶市地貌以丘陵为主,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地形为南东高、北西低,山地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且多呈东北、西南走向。</p><p class="ql-block">上饶东联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处。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门户”之称。</p><p class="ql-block">赣东北地区,自有“先民”居住以来,至今为止,共有四个从外省迁徙而来的丁氏“房系”,生息在这块大地上,他们与其他兄弟族氏,共同创造着上饶的历史,共同创造着上饶的辉煌。</p><p class="ql-block">贵溪北乡丁坊村,是一个比较开阔的稍现条形的盆地,四周山峦起伏,尤其是东边山峦挺抜,辉公当年息居的地方,就在盆地中央靠一条小溪的河边,距离山峦似乎还有点远,后搬迁至不远处的现在的丁坊村,原丁坊处已不见任何遗迹,只是一片良田,当年辉公在此生活的痕迹,或许只有到族谱里去寻找。</p><p class="ql-block">根据上饶贵溪2004.甲申冬月族谱记载;</p><p class="ql-block">辉公娶妻孟氏恭人,生三子:榆、桧、桐。</p><p class="ql-block">榆公(长子):唐乾符三年,迁湖南潭州(今长沙市),至今未联系上。</p><p class="ql-block">桧公(次子:),随父世居丁坊,近1100余年,子孙繁衍至甲申续谱为四十三世,分徙贵溪、弋阳、余干、万年、铅山、上饶等县。</p><p class="ql-block">桐公(幼子):约公元880年迁万年县五十八都羅湖,二○六国道旁,交通方便,其地风景秀美。</p><p class="ql-block">该房系目前有三万多人,是赣东北丁家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工作在赣东北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条线上,为赣东北的发展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赣东北丁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辉公后裔分迁及谱修简况:</p><p class="ql-block">松子桥 ,属本县北乡周坊镇,去县城六十里,丁坊桧公居此。</p><p class="ql-block">羅 湖 、饶州,属万年县,桐公迁此,古属鄱阳,未会修。</p><p class="ql-block">雄石镇, 属贵溪,应祥公迁此。</p><p class="ql-block">将 埠,号丁家背,属铅山县,大常公迁此,未会修。</p><p class="ql-block">元 文 ,属本县北乡周坊镇,去县城六十里。明俊、明肇,二公迁此 ,今无传。</p><p class="ql-block">乘 龙 ,属本县北乡周坊镇,去县城六十里,明,远公迁居此。</p><p class="ql-block">板 埠, 属本县北乡周坊镇,去县城六十里,祐真公居此。</p><p class="ql-block">西 洋 ,属本县滨江乡,去县城二十里,良枚公迁左,祐临号寿康公随子积善公迁右。</p><p class="ql-block">徐冲源 ,属本县白田乡,去县城北七十里,板埠维善公迁此。</p><p class="ql-block">黄栢坂 ,属铅山县 ,二十三世文祥、宗祥二公由乘龙迁此。</p><p class="ql-block">新川清流(二十四都),属铅山县,七甲實公迁此。</p><p class="ql-block">张家桥 ,属本县滨江乡西洋,去县城十五里,忠仕公居焉。</p><p class="ql-block">上 丁, 属本县滨江乡西洋,去县城二十里,镐兴公居焉。</p><p class="ql-block">下 丁, 属本县滨江乡西洋,去县城二十里,义兴公居焉。</p><p class="ql-block">厂口塘, 属本县滨江乡西洋,去县城二十里,时义公居焉。</p><p class="ql-block">路鹚湾 ,属本县滨江乡西洋,去县城一十里,尔祥公居焉。</p><p class="ql-block">永兴界 ,属万年县新进乡东库门,去县城三十里,远道二公迁此。</p><p class="ql-block">丁家塘 ,属弋阳县归仁乡西,去县城七十里。大昌公迁此。</p><p class="ql-block">青山湾 、饶州,属余干县。国瑞公迁此。</p><p class="ql-block">富源(含西窑) ,属本县南乡金屯乡。去县城六十里。</p><p class="ql-block">分徙外地区的:</p><p class="ql-block">抚州 、临川、 浮岗 。丁坊分支 未会修。</p><p class="ql-block">分徙外省的:</p><p class="ql-block">潭 州 、湖广,长沙府。榆公迁此。</p><p class="ql-block">以上诸族丁氏同为丁坊辉、桧二公位下分支,丁坊为诸族之宗源也。“千百年来,自丁坊分徙出的支流有数十支之多,人口数万众,可谓爪瓞延绵,洋洋洒洒,各朝各代为官入仕者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辉公始迁村——丁坊村村落简介:</p><p class="ql-block">丁坊村,(古称桧栢松桥丁坊),座落在贵溪北乡梅新公路南侧、距县城36公里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丁坊村东西两侧有高低连锦的翠绿山峰,气候温度适宜。</p><p class="ql-block">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始迁祖辉公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携带妻儿,在这里繁衍生息。丁坊古代前有神台为之屏障,后有冯屏为之倚侍,左有圣井石、右有马塘。先祖辉公酷爱青山绿水,据资料载:丁坊原来栽有很多松柏,故名“桧栢松子桥”,辉公所生三子的名字都有一木字作为偏旁,如“榆”“桧”“桐”,由此可见,辉公不但是一员骁勇善战的武官,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雅之士。</p><p class="ql-block">丁坊村现有200多户,人口逾千,耕地面积共1200多亩,山林面积数千亩,交通也极其便利。</p><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远,丁坊逐渐也住进了异姓村民,约200来人,但几姓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丁坊主要以农业为主,兼搞其它副业。由于实行了科学种田,水利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产量由解放前的2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走出家门,在外求发展、谋大业,全村有60%的年轻人在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谋职,村民在经济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彻底改变了村民行路难的落后状况。</p><p class="ql-block">在教育方面,丁坊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遗风,在唐代早期先祖中,曾出现不少在朝中任职的官员,在约三十一世的先祖中,也出了不少的饱学之士,从村遗存的古建筑中尚可略见一斑,现在丁坊村保留有不少古建筑,古色古香的封砖屋,前后两进,结构严密,丝丝入缝、古朴典雅、飞檐翘角、雕龙画凤、恢宏壮观,在古建筑中是不多见的。遗憾的是大部分已被人为地损毁,或受大自然风雨的侵蚀,现仅存断垣残壁,尽管如此,至今巍然屹立的门楼上的青石横额题字仍然清晰可见,散发着悠悠的瀚墨之香,我们从中仍然可以领略到古代先贤的匠心独具和文化品位。</p><p class="ql-block">自古丁坊丁氏名人辈出,为官清廉。</p><p class="ql-block">鼻祖翕公任睦州司户郎,生平乐施、济赈贫乏,岁常祲疫,民疲财匮,因为上供,公悉以家资代输一州租税,民困得生,百姓无不颂祝。至卒,巷哭野哀声相闻焉。</p><p class="ql-block">始祖辉公为官力主利可兴、弊可革,离官时巷歌途颂。</p><p class="ql-block">桧公为黄门待郎,嘉庆年间丁坊三十一代孙,雲復公又名丹山号桂芳,官拜州司马,(相当于地区人事局长之职),自幼聪慧、长而俊、勤奋好学、艰苦创业、家财丰厚,终生扶贫济困、美名传扬。丁坊后裔决心以先祖为榜样,注重培养下一代,青年后辈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已蔚然成风,解放后,辉公后裔出现革命先烈36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就必然处于落后的状态,所以,丁坊作为始祖村,更加重视教育,丁坊的后辈一定会在这伟大的时代,湧现出更 多的国家新型人才!</p><p class="ql-block">铅山县虹桥乡王板村新丰丁氏有一座300多年的古宗祠,属江西省地区丁家至今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宗祠,宗祠一头为戏台,一头为先祖牌位,上下两进,中间设一大天井。宗祠里面设戏台,这也是赣东北地区许多宗祠的特色。</p><p class="ql-block">辉公后裔,近年在铅山新川建有江西省较有代表性的当代宗祠一座,规摸较大,设计较为新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八节 皇佑三年(1051),由河南开封南迁,居建昌(今江西南城)新邑黎陂金斗寮(今潭溪乡河塘),后又迁日山曲(今黎川日峰镇)的度公房系</b></p> <p class="ql-block">南城位于现江西的抚州市,抚州位于江西东部,东邻鹰潭市,西近京九铁路与吉安、宜春相接,南北长约222公里,东西宽169公里,总面积18817平方千米。抚州文化昌盛,人文荟萃,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同时还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p><p class="ql-block">抚州位于抚河上中游,北临鄱阳湖,古来水陆发达。“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抚州历史悠久,古为临川郡,夏禹时地处杨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杨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南城县,属豫章。豫章郡的郡治没在南昌城,管辖18个县,南城为其中之一。南城县为江西省最早设立的一批县,所以,抚州历史一般从南城县说起。</p><p class="ql-block">2000年10月,抚州撤地设市。设3区9县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口约400万。</p> <p class="ql-block">(一)度公简介及度公在抚州支系:</p><p class="ql-block">关于度公的介绍,在宋朝(约990年)后的有关史料和族谱中记载中较多,因时间久远,记载的史料颇不全,在一些具体的事情记载中,虽版本不少,但出入也较大。由于度公为中华丁氏历史上最高位名臣,宋代后影响较大,关注度较高,历史传说不一。</p><p class="ql-block">据《中华丁氏源流》一书记载,丁度,字,公雅,行五。990年生,祖父为河北省恩州市清河县丁顗,父为丁顗二公子逢吉。</p><p class="ql-block">丁顗为北宋藏书家,隐居教授,费赀(钱财)买书八千卷。尝日,“吾聚书多矣,后好学者必有吾子孙。”五代十国初,即后唐末帝清泰年间(935年),因曾身陷契丹,逃出清河后举家迁往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府。丁顗于北宋天禧辛酉(1021年4月19日殁葬东坑。)</p><p class="ql-block">逢吉,以经学登第授光禄寺丞,长于医术,精易经,而常伴宋真宗左右。北宋景祐甲戌(1034)九月二十日殁。</p><p class="ql-block">丁度实为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受家风、家教影响,生性质淳,不摆架子,生活简朴,曾经独居一室十余年而无姬妾待奉。</p><p class="ql-block">大中祥符年间,丁度考中服勤词举科,从此开始走上仕宦之路。他先做大理评事、通判通州,后改任太子中允,同时供职于集贤院。此后不久,丁度连连升迁,先入知制诰,后迁为翰林学士,知审刑院,在翰林十五年,负责纠察在京刑狱,判太常礼院兼群牧使。</p><p class="ql-block">丁度后又被连升至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的职位,最后,皇帝改命他为观文殿学士,是一位北宋仁宗帝名臣。</p><p class="ql-block">丁度生前带领诸儒集成《武经总要》十卷,为巩固边防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个军事谋略家。在选才用人方面也有很好的见解,在宋朝的经济政策制订中也起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丁度一生著作很多,计有《迩英圣览》10卷,《龟鉴精义》3卷,《编年总录》8卷,还曾奉诏与李淑等刊修《韵修》(后改为《礼部韵略》),又依例刊修《广韵》成《集韵》,也是一位伟大的训诂学家。</p><p class="ql-block">丁度一生最大的爱好是喜欢淡论时事,关注国家大事。在朝为官时,皇帝每次都以学士称呼他而不直接叫他的名字。皇帝曾向他询问蕃龟占卜的事情,他回答说;“卜筮虽是圣人所创造的,他它终究不过是一个小技而已,与其靠它,不如用古代的治乱来做镜鉴”。不信迷信,借用历史做为经验,表现出了一种唯物主义思想,在宋代不失为一位赫然有声的人物。</p><p class="ql-block">(二)关于度公夫人及子女</p><p class="ql-block">(1)李氏。子,五。恭、敬、让、谨、诚。(也说子,六,敬后有谦。)</p><p class="ql-block">(2)宋氏。子,一,恭。</p><p class="ql-block">(3)钱氏。四子,份、佩、讽、定祥。又记载说,其子叫丁讽,做到了集贤校理的职位。</p><p class="ql-block">(4)孔氏。子 ,一,文。(见黎川城西丁氏八修宗谱卷二)</p><p class="ql-block">是否一妻多妾?是否续弘?有待考查。</p><p class="ql-block">(三)度公迁徙抚州南城的两个版本。</p><p class="ql-block">抚州黎川宗亲,为我写这一章节,提供了有关度公史料。资溪宗亲,为我提供了他用近二年时间,走访抚州丁氏居住地后,所收集而形成的《浅叙“度公”》一文。根据两位宗亲所提供的内容,对于度公迁徙抚州南城,可以归结出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南城棠下始祖简介一一《传说》”;第二个版本是,康熙12年(1673年)的《新城县志》(新城即现黎川),已近350的历史记载,以及黎川县《江西黎川丁氏族谱》,修于洪宪丙辰8年(1924年),近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这两个版本,唯一相同的是度公最早迁徙的地点都是抚州南城。其他如迁徙的时间、原因、随同族属、南城落居的具体地点都不相同。“南城棠下始祖简介—《传说》”版本,也就是第一个版本,度公落葬地点不详。</p><p class="ql-block">我们先看看“抚州南城棠下始祖简介—《传说》”版本。</p><p class="ql-block">版本记述,“文简公”是棠下始祖。出生河南省济阳县城,他于1279年随父逢吉公来江西建昌府(今南城)棠下居住,当年16岁。1322年10月初六,59岁时,手提关刀,骑马到罗坊等地玩象棋,返家时在三角枫途中被土匪杀害。被害之后,马奔赴棠下,两前脚跪地在文简公老婆面前,流泪大叫。文简公老婆知道大事不好,迅速提起关刀,骑马赶赴现场,途中被大青石挡住,无法通行,情急之下,她挥起关刀直往青石劈去,青石自然朝两边张开(后被人们称之“关刀劈石路”,现尚存),傍晚9时后才把文简公遗体扛到棠下存棺。待至1323年农历4月初六,各宗亲用马桥、土车,十三副棺材,用了一个金头在棠下举行了隆重葬礼。十三副棺材、金头出门,分布在河南济阳、福建、四川、江西等地。文简公尸体及金头具体安葬地不详。</p><p class="ql-block">本版标题为《传说》,也实为“传说”,有些传说纯属虚构,具有浓厚的“浪漫故事色彩”,不能把其视为“史”。据有关史料记载,顗公殁于1021年,逢吉公殁于1034年,而在逢吉公殁245年之后的1279年,度公随父逢吉,来到江西,也不符合时间“逻辑”。</p><p class="ql-block">在本篇里,我们做为依据的是,第二个版本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该版本记载;丁度性情淳朴,勤俭守信,官宦沉浮,厌倦官场,度致仕养老。皇佑三年(1051),度携子讽由河南开封南迁,居建昌(今南城)新邑黎陂金斗寮(今潭溪乡河塘),后又迁日山曲(黎川日峰镇),该版本还记载,庚寅年(1061年)正月终,终年71岁。在现江西抚州市渡过其人生的最后十年。</p><p class="ql-block">皇帝于他死后赐他史部尚书官衔,并增谥号“文简”。</p><p class="ql-block">该版本中黎川康熙县志记载:度公终后,葬于黎川二十七都丁家山。现丁家山还有度公墓、庙宇遗址,刻有有关度公字的大石头等遗迹。</p><p class="ql-block">我们把该版本做为依据,原因有三:</p><p class="ql-block">(1)史料出自《江西黎川丁氏宗谱》及黎川康熙县志,族谱与官方记载一般较为准确。</p><p class="ql-block">(2)黎川族谱、县志记载,沒有文学创作色彩,纯属史料,历史以史料记载为依据,不依传说、猜测为考证文本。</p><p class="ql-block">(3)在黎川有丁家山“度公墓、度公庙宇”遗址,有迹可寻。</p><p class="ql-block">所以,根据以上三个原因,笔者认为皇佑三年(1051),度携子讽由河南开封南迁,居建昌(今南城)新邑黎陂金斗寮(今潭溪乡河塘),后又迁日山曲(今黎川日峰镇),较符合历史真实。</p><p class="ql-block">(四)度公在抚州第四世孙丁廷治后裔</p><p class="ql-block">廷治公,宋皇佑三年(1051)进士及第,由福建延平府尤溪县至德安县当县令(据东乡宗亲提供资料,德安县志载宋熙宁六年,即公元1073年,县知事丁廷治於德安,勤政惠民,官声蜚简九江。),解仕回乡经临川云山湖岗定居。</p><p class="ql-block">廷治公进士及第,由福建延平尤溪至德安县任县令时,度公家族已定居黎川,廷治公解仕回乡,到抚州湖岗定居,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后分迁东乡乌溪、熟塘、西塘、深溪、桃源、临川章舍、高新区韩溪、图壁汗。康熙31年,迁东乡洋仓,东乡桃源有一支迁金溪对桥。廷治公支下,共有人口七千人左右。</p><p class="ql-block">度公及其后裔迁徙到现江西抚州后,开枝散叶,族属日繁,科名渐盛。现临川、东乡(1300人)、东临、金溪(200多人)、南城(15000人)、高新区(2000人)多为度公支系。资溪有度公最小的儿子恭的后裔568人,105户。(2019年7月统计,丁天平提供)</p><p class="ql-block">黎川现有度公后裔2000余人。历史上从黎川分出去的度公后裔,有前往福建光泽,邵武,泰宁,建宁,建阳,宁德等地的;前往江西本省的有余干,分宜等地的。</p><p class="ql-block">南城有度公后裔约4000人左右。</p> <p class="ql-block">(五)分宜度公后裔嘉雄、嘉安公支系。</p><p class="ql-block">据分宜度公后裔嘉雄、嘉安公支系民国十年(1921)族谱记载,度公后裔二十三世孙嘉雄公、嘉安公携侄世屏公于雍正八年(1730年)自黎川新城徙居分宜双林瓦屋、垇溪、凤阳镇藕坑丁家,属于泰亨公学隆公后裔。始祖至今在分宜定居291年,现在大概人口600余人。</p><p class="ql-block">分宜度公后裔还提供了,黎川泰亨公学隆公时期“绣衣房”图片一张,可供了解欣赏(泰亨公是宣德四年,明朝1429年,见第2章第21节)。</p><p class="ql-block">另据《分宜肇基人姓氏分布》(出版单位不详)一书信息,分宜度公后裔还有如下迁入的几支,因不是族谱记载,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杨桥镇湖邱村丁家里,肇基人丁志元,明景泰时从黎川迁入。</p><p class="ql-block">杨桥镇土坎下村易家里,肇基人丁荀炅,明成化十一年(1475)从福建古田迁入。</p><p class="ql-block">双林镇瓦屋村瓦屋,肇基人丁嘉宏,明景泰二年(1451)从黎川迁入。</p><p class="ql-block">双林镇建设村林家坊,肇基人丁錄十,1945年从风阳乡西茶村鸟坑迁居。</p><p class="ql-block">双林镇集贤村丁坑朱家里,肇基人丁团高,1957年从双林镇下院村垇下迁居。</p><p class="ql-block">双林镇下院村垇下,肇基人丁嘉安,明景泰二年(1451)从黎川迁人。</p><p class="ql-block">洞村乡霞贡村霞贡,肇基人口口囗,从双林镇下院村垇下迁居。</p><p class="ql-block">铃山镇白芒村大园里,肇基人囗口口,1959年从铃阳迁移。</p><p class="ql-block">风阳乡西茶村乌坑,肇基人丁世屏,明景泰二年(1451)从河北省清河县新城迁人。</p><p class="ql-block">湖泽镇水川村洞源,肇基人丁发光,1946年从双林镇下院村圳下迁居。</p><p class="ql-block">因《分宜肇基人姓氏分布》出版单位不详,属参考文件,故上述有两支从外省迁入江西的也未做为迁入江西始祖而单列。</p><p class="ql-block">但对于抚州度公一支迁徙情况,也有抚州东乡度公后裔认为,度公在抚州房系,自廷治公以上,史料尚不准确清晣,诸多地方仍有疑问。如度公葬地,照《四库全书》记述,度公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之原。对黎川度公墓,认为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可能是后代在黎川,修建了衣冠冢,第二可能是后代的墓,误认为是度公的墓,至于县志的记载,估计不是宋朝传承下来的,是后代修谱的时候,根据传说而记载的。一般来说,丁度是北宋时期,那个时候朝廷是稳固的,墓葬在河南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是处于北宋末,那墓葬在黎川也有可能。所以对黎川的度公墓,有值得研究的地方,还待于进一步考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九节 1059年从河南开封迁至丰城,6年后定居赣州赣县区兰芬的大郎公房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在赣州这块山区土地上,现在生存着的最多人数的丁氏房系,便是赣县区兰芬的大郎公后裔。</p><p class="ql-block">迁徙兰芬的丁氏始祖大郎公,名丁滔,族谱记载系丁度之后裔,只是这一句交待,并无更多信息。守英殿大学士,祖籍河南开封祥符县,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因战乱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迁徙至豫章丰城北湖(《中华丁氏源流》修订本P20页),根据第八节有关度公990生的时间推算,此时度公已69岁。)治平二年,即1065年,大郎公又从丰城北湖南迁至虔州(现赣州市)赣县兰芬。兰芬大郎公后裔历经千年,广播南方多地多省,子孙繁盛,号称赣州丁氏大户名族。至今已有955年。</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孟秋月(1758年),知赣州府事宁远百超在拜撰的《兰芬丁氏族谱〈四修〉序言》中说:“命来守赣郡,莅任数载。公务之暇,披览各邑志、书,窃叹人文之盛於,赣为最。赣之为乡六,名门著族指不胜屈而於丁姓首屈一指焉。”此段话语告诉我们,当时,赣有六乡,兰芬所在的爱敬乡为其中之一,而在这六乡中,丁姓“首屈一指焉。”位居第一。因此,在历史上对兰芬丁氏有“双江名族”(六修族谱序,1847年)之称。</p><p class="ql-block">根据1995年岁次乙亥仲冬,兰芬丁氏九修族谱统计,当时已繁衍人口三万二千余人。</p><p class="ql-block">大郎公比巨济公定居赣州,晚395年。</p><p class="ql-block">大郎公为何选择兰芬居息?在兰芬九修族谱的序言中,多有论述。从中可见端倪。</p><p class="ql-block">赣县《兰芬丁氏九修族谱》中,收有一修(大元延佑六年仲月、1319年)至八修(民国八年岁次己末夏月、1919年)族谱《序言》,在多篇《序言》中,对当时属于爱敬乡的兰芬,有着生动的描述:“九畹夹翠、幽香袭人、山水秀丽”(二修族谱序,1588年),“九畹”也称之为“兰花”的典实(五修族谱序,1805年),“山水奇峭”(六修族谱序,1847年)。大郎公“游流兴色,漫逛虔州,见爱敬乡明山秀水,不忍离去,”(《兰芬丁氏九修族谱》2卷1页)毅然定居于此。</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兰芬,属赣州市赣县区辖区内,因交通大大改善,到赣州市只需约一小时车程。从赣州至兴国高速下来后,宽敞的水泥公里直通兰芬。兰芬村庄不大,几十户人家,两边崇山峻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间有一条小溪,形成一条长长的山沟沟状。村庄全是近些年盖的红砖新房,一座座一栋栋有序整齐。大郎公名下几房,都在兰芬盖有宗祠,所以,小小的兰芳村,便有宗祠四座,其中一座是历经了几百年的,充满了故事和传说的中华丁氏最小的大郎公祠,该祠久经历史,但从未改变其大小,是中华丁家最为典型的最小宗祠。该祠有着各种神秘的美好的传说。时至今日,几百年来,大郎公后裔每年前往兰芬祭拜大郎公祠的宗亲络绎不绝。该祠2021重修峻工,新祠基本保持了原祠形状,但在旁新建了一条近20米古香古色的长廊和一栋“小家碧玉”式的大郎公纪念馆,扩建了小广场,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格局,使小小的兰芬村自然面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当年大郎公是因为爱上了兰芬的山水。大郎公逝后,葬于兰芬山峦叠嶂之间。</p><p class="ql-block">(一)大郎公六子简介</p><p class="ql-block">始祖大郎公妣钟孺人。钟氏“妇道、母仪、兼优”,生六子。</p><p class="ql-block">长房一郎公留居兰芳,孙子繁衍,由赣县兰芬徙衍兴国、于都、安远、会昌、万安、泰和,甚至衍徙闽粤川滇及台湾各省市县,为兰芬丁氏主要房系。</p><p class="ql-block">遂川县衙前镇上芫村丁屋,现有一支从兴国迁徙而来的丁家,十几户家,共一百多人,也是大郎公后裔。</p><p class="ql-block">泰和中龙乡、小龙镇,也有从兴国县罗公龙迁徙而来的丁氏,人口不多,也就二、三代人。他们都属赣州市赣县区兰芬大郎公后裔。衙前镇有一祠堂,叫“济阳堂”,年久失修,前些年倒塌了,宗亲准备重修。</p><p class="ql-block">衙前镇丁家,一九九五年与兰芬大郎公后裔共同九修族谱。</p><p class="ql-block">二房二郎公征夏有功封将军,随任徙湖广荆州,其裔徙广东丰顺定居。</p><p class="ql-block">三房三郎公,徙居破塘为神,立庙。</p><p class="ql-block">四房四郎公后裔徙衍安远、长沙,四郎衍一十一世,不幸中止(二修族谱.序二,见《兰芬丁氏九修族谱》)。</p><p class="ql-block">五房五郎公“蚤世无传”(早逝无后之意,见《兰芬丁氏九修族谱.二修序.二)。</p><p class="ql-block">六房六郎公,析(分开、散开)粤南雄白亭,六郎公之后,十世孙国祯公房孙裔,散居信丰、赣县、南康、奉新、安远,统修九谱。</p><p class="ql-block">大郎公及后裔徙居兰芬后,发扬伋公精神,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使得兰芬丁氏,一代代繁衍。“守兰芬者三支而余房一郎公颇盛,中间贤哲崛起,豪杰挺生,指不胜屈……。”(《兰芬九修族谱.二修序》作者友风)</p><p class="ql-block">(二)一郎公后裔,迁徙于都新陂乡定居的兰芬丁氏十五世祖仲诚公。</p><p class="ql-block">一郎公后裔,兰芬丁氏十五世祖仲诚,生于正统丙辰年(1436年),成化三年(1467年),三十二岁时,由赣县兰芬迁移于都新陂源沥山,他是于都丁氏始祖。娶兰芬谢氏为伴,婚后生了六个儿子。依次为正方、正本、正奇、正道、正通、正达。</p><p class="ql-block">据有关史料记载,仲诚公从兰芬迁居于都,先茅居利村乡禾丰江边的狮石下,傍江依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仲诚公因“性朴素、喜读书”、心性好学,深知天文地理,后发现新陂乡东南方向山清水秀的源沥山,乃一块风水宝地,便就地开基安居,至今已有550余年。</p><p class="ql-block">据2008年2月第一版《新陂乡志》记载,新陂乡位于于都县城南部,东与利村乡里仁村、贡江镇迳坑村相连,南与利村乡洛村村、小溪乡藤桥村毗邻,西与罗江乡小满村接壤,北与贡江镇密坑村、罗江乡上溪村交界,境内东起觉村村九龙山,西至光明村大科,长达11.1公里,南起义屋村新田坑,北至庙背村新圩,纵横9.9公里,全境总面积36.68平方公里。站在高处望去,新陂乡四周被黄土山坡、山峰所围,形成一个椭圆形盆地,分上、中、下三塅。境内有两条江河,一条是从南,从藤桥流人境内的“新陂圩河”,一条是从东,从利村流人的“禾丰江”,河与江在新陂乡北面庙背汇合,流人贡江直达赣州。</p><p class="ql-block">新陂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每年夏、秋两季盛产稻谷,另也种花生、蕃薯、油菜。新陂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商周时代便已有人在这块土地上滋养生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至1950年解放初期,已有2782户,12914人口。</p><p class="ql-block">在这块可爱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 如有关丁氏村民至今仍在虔诚供奉的“丁五保”公,显灵化身从戎,智降敌首,保一方平安的传说;著名堪舆家杨筠松赶着一头大象经新陂去广东,被几位仙人拦住,从此,大象便蹲在新陂,变成了位于新陂上塅的“象寨”。在四川峨眉山学法术成后,结拜为三姐妹游览于天下的年轻漂亮姑娘,来到新陂,发现“象寨”是块风水宝地,便在寨上建起娥眉宫居住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手到病除的故事,都楚楚动人。</p><p class="ql-block">特别是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时期,发生在新陂这块红色土地上的许多真实故事,更是生动感人。青年人踊跃报名参军、积极组织赤卫武装、保卫红色政权;毛泽东、朱德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陂这块红色土地上留下了许多足迹。毛主席1929年2月7日在新陂圩上河坝两棵大樟树下,召开“劳苦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1932年至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后方医院在新陂高田村车脑驻扎,为前方下来的伤病员进行医治,院部就设在仲诚公后裔民居新屋学堂,学堂有四间一厅,医院有医护人员30余人,能做截肢等大手术,前期住的是在赣州兴国县高兴及石岭战斗中负伤的人员,后期是红三军团在龙布到韩坊一带全线出击时由白石圩经小岔、牛岭、小溪转数百里送来的伤病员。平常有伤病员200余人,多时达600余人,大多分居在新陂仲诚公后裔家里。医院在新陂高田村驻扎时,曾招收护士,举办护士培训班,不少仲诚公后裔报名参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后方医院随军撤离新陂,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后方医院在高田驻扎时,仲诚公后裔还帮医院在后院挖有防空洞;红军长征北上,毛泽东、朱德同志再次途经新陂短住,毛泽东同志还住过新陂乡中塅村墈脑小组丁家“盛茂堂”祠堂,“领袖住祠堂”,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这一桩桩、件件革命斗争的历史,为新陂这块红色土地增添了光辉灿烂的篇章。</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新陂圩分上圩门和下圩门,另有新街。上圩门和下圩门很像一条长三百余米的船,上圩门是船头,下圩门是船尾,比上圩门低,中间船舱的位置是一座古戏台,古戏台的规模比我在浙江桐乡乌镇,茅盾的故乡,看到的古戏台要高大,宽阔。据史料记载,建于清初。戏台有十二根的大杉木支撑着,每根大杉木的底部均为一个粉红色的石墩做基座。戏台正面舞台左右的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对,“新作旧旧作新七情九德随戏转,陂必平平必陂六律八音和曲鸣”一对。</p><p class="ql-block">现在新陂乡居住的大部分是仲诚公后裔,近三万人口。开国将军丁盛、丁荣昌、国民党将军丁国萃都是仲诚公后裔,祖籍都在新陂。</p><p class="ql-block">仲诚公逝于明成化癸卯(1483年)9月5日申时,享年48岁。仲诚公逝后,葬于源沥山牛形肩头穴,丁山癸向。仲诚公妻生于明正统元年丙辰(1436)12月初3日寅时,逝于成化壬寅(1482年)7日16日未时,享年47岁,葬于利村石灰潭牛饮水形,乾山巽向。</p> <p class="ql-block"><b>赣县区田村镇兰芳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节 1130年从浙江金华迁徙江西最后落籍修水的必能公房系:</b></p><p class="ql-block">九江丁氏,起源于宋高宗南渡时(1127年)的修水丁氏必能公,系迁修(宁)丁氏始祖,至今约893年。</p><p class="ql-block">必能公,字本良,号质齐,宋熙宁十年(1077年)进士,曾任吏部主事。</p><p class="ql-block">必能公系彦华公之长子,彥华公系广公之子,广公系度公之子,度公世居汴京(今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状元及第,官宦世家。彥华公因兵荒逃乱,迁徙浙江婺州金华府金华县广乡金锁桥头珍珠里,德配高氏,生子四,必能、必显、必达、必昭。因兵事频临,兄弟四散,能公与弟弃家资田产,携眷于建炎庚戍年(1130年),由浙江金华徙居江西南昌之丁家垸,之后,闻得修水风俗醇厚,土地饶美,且地处僻壤,又徙居修水(分宁)路口,卜居置产而立家。显公(宋建炎二年1128—1183年),字本荣,号曰公祥,时任宋朝参政知事,由宁州迁往吴城,转徙抚州,后迁湖北银邑通城,落业杨源,再搬迁云溪洞。达公徙湖南平江之虹桥,部分后裔再徙湖北之崇阳,昭公徙蒲邑高龙桥,分布于临湘、赤壁岳阳平江诸地。(见《中华丁氏源流》修订本第35页、《修水县志•丁氏》)</p><p class="ql-block">修水老族谱曾有诗一首,记录了修水丁氏脉络。</p><p class="ql-block">丁自吕尚受周封,尚子吕伋封丁公。</p><p class="ql-block">伋子乃以丁为姓,丁姓由此起派伦。</p><p class="ql-block">若问丁姓蕃衍史,源流浩远支流清。</p><p class="ql-block">各地丁氏各有史,吾丁始自浙迁宁。</p><p class="ql-block">迁宁始祖必能公,一十四代到建名。</p><p class="ql-block">必能公(字质斋,号本良),生殁谱未详。安葬修水宁州鸡鸣山(已失坟址)。</p><p class="ql-block">必能公妣王氏生殁谱未详。安葬修水宁州鸡鸣山(已失坟址)。</p><p class="ql-block">必能公妣王氏生有三子:仲文、仲武、仲贤。</p><p class="ql-block">二世祖仲文公,迁江右高邑(今高安县)。</p><p class="ql-block">二世祖仲武公(字定之),生殁未详。生居安乡彭姑,高乡烟竹田西庄立宅(坟址待查)。仲武公妣胡氏生殁谱未详(葬塘泥),夫妻坟址均不详。仲武公妣胡氏生有二子:尚义、尚礼。</p><p class="ql-block">二世祖仲贤公,迁高乡烟竹田。</p><p class="ql-block">三世祖尚礼公(字德恭),宋进士,安葬鸡鸣山下,已山亥向。尚礼公妣周(朱)氏,葬与夫合茔(墓待查)。尚礼公妣周氏生有二子:信良、信恭(信恭无谱载)。</p><p class="ql-block">四世祖信良公(字立宗),尚礼公之长子。生殁谱未详,安葬地名西乡七十一都太清河何家段丁家桥,三星伴月形。穴立乾山巽向,与十五世孙(太清支系始祖文焕公)合墓。原有简易石矿,由于年代久远,坟廓荆棘严覆,碑文消蚀匿迹,于2013年重整一新。</p><p class="ql-block">必能公迁居修水,时间不到千年,但其后裔十分注重族谱修缮工作,他们牢记先贤“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以记实事犹谱以序昭穆”(文天祥)。从元至正酉八月(1357年)至共和国乙亥年(1995年),共12次修缮族谱。</p><p class="ql-block">他们历史上的多次修谱,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如在二修谱时(明嘉靖七年戊子.1528年)提出的“团谱”理论;1995年修十二族谱时的“一家清”排列,都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从有关记载彥华公后裔必能公的史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必能公后裔特别注重“敬宗爱老”,他们为了祭祀有序,安房系轮值,于每年正月初一轮流负担祭祀祖先的责任,至今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也尊重房里年长老人,在祖居柏树下门首(今路口乡柏林村),还建有“百岁坊”,此坊“文革”中遭损。</p><p class="ql-block">修水必能公,共有十二支系。老居房支系、细六房支系、声支房支系、四房支系、十房支系、秀卿房支系、五九房支系、八房支系、大妻房支系、敬礼房支系、宗励房支系、文焕房支系。</p><p class="ql-block">修水必能公房居住较为集口。路口柏林支系人口约百分之八十集居于路口;修水上杭敬礼支系多数居住于棋盘上;全丰塔塅秀卿支系人口以塔塅居住为集中;全丰水井宗励支系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全丰上源丁家湾村。太清焕支人口较多居住于白岭桃树太清。</p><p class="ql-block">据《修水县志》截止1995年的统计数字,必能公后裔有37230人。</p><p class="ql-block">据丁步云宗亲《丁氏通录》(2015年岁次乙未隆冬吉旦)统计,男丁为8373人。</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必能公后裔出入迁徙的也不少。据谱载:从清康熙壬寅(1662年)至嘉庆申戌(1814年)的152年中,水井冲宗励支迁陕西者44人,其中携眷同迁者15人,柏林建名支徙陕西者63人,其中携眷同迁者12人,徙迁四川者5人,徙迁贵州者5人。</p><p class="ql-block">本章附:江西丁氏外迁省外史料,收有修水宗亲丁步云收集整理的“丁氏外迁史料”一节,对了解修水必能公后裔迁徙外省情况有不少帮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一节 1133年左右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迁江西省南丰县后又迁徙至金溪的昌期公支系</b></p><p class="ql-block">先祖丁凯,福建省兴化府莆田人,(公元904—907)。唐天佑年间,丁凯19岁中进士,任温州通判,因世乱不返故里,卜居永嘉县城新街(今温州市信河街)八字桥,其六世孙昌期公,参加明经行修科考,未被录取,归隐枫林东郊,先世旧庐,建醉经堂书院,教授生徒,世称经行先生。并在垟山村留有“醉经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一)昌期公支系简介</p><p class="ql-block">昌期公:字经行,生殁未详。生三子: 宽夫、志夫、廉夫。</p><p class="ql-block">宽夫公:昌期公长子,生殁未详,乡贡生,生二子:泰元、永元(又名元一)。</p><p class="ql-block">志夫公,昌期公次子,绍兴进士,详见绍兴宗谱。</p><p class="ql-block">廉夫公,昌期公幼子,乡进士出身,仕湖南因家焉。</p><p class="ql-block">元一公:宽夫公幼子,字永元,生殁未详。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迁江西省南丰县双井(根据其六代孙德懋公,生于宋嘉定七年甲戌岁十月廿八戌时,即:公元1214年,每代约20年时间推算,大摡是1133年左右迁江西)。娶周氏,合葬金邑十三都藻林里朱岭山,甲向有墓,生一子: 晚三。</p><p class="ql-block"> 晚三公:生殁未详。娶胡氏,葬金邑十三都藻林里丁家湾山,夫妇同穴。生一子: 月六。</p><p class="ql-block">晚三公殁后,胡氏带子孙从南丰顺盱江水而下,迁麻源九井,再迁临川凤竹坡定居。</p><p class="ql-block">月六公:又称职公,生殁未详。娶蔡氏,葬金邑十三都藻林里丁家湾山,生二子:德懋(金临五族始祖)、德显(资溪县河源山始祖)。宋后期,族人南迁,初迁南丰双井,复迁长兴金潭,继又迁凤竹坡,才使族人繁盛,生五子环浒水而居,分为五族。秤砣山丁氏一族由德懋公长子阡一公、次子庆二公(名延福)携老族迁至秤砣山开基。</p><p class="ql-block">抚州丁氏有“沿河十八丁”(河即抚河)之说,即意指为德懋公的后人。德懋公生五子,”历数传而支益繁,遂各宗其祖以分居于抚之临金间”。长子:才、辈派阡一,居金溪浒湾饶家洲,后散居于抚河两岸。次子:新、辈派阡二,居临川区嵩湖镇竹溪(今下丁)。三子:戌、辈派阡三,居金溪浒湾环溪丁家。四子:富、辈派阡四,居临川区鹏田镇腾桥镇。五子:华、辈派阡五,居临川区嵩湖镇硕溪(今石上丁家)。后因经商或逃难,各支都有部分居民迁往全国各地。以迁湖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居多。发展至今,应该有数万人之多。</p><p class="ql-block">(二)藻林丁家</p><p class="ql-block">藻林丁氏自嵩八公大约在明朝宣德年间,于临邑硕溪(今抚州市临川区嵩湖镇石上丁家)迁来藻林里(今早树丁家)。据族谱记载:因嵩八公德、仁、義、孝具贤。丁氏祖先特派其到藻林里担当守卫祖坟之大任。该处分别葬有五族开基祖德懋公(村西聂家园山上),晚三公、月六公葬村南丁家湾上,元一公葬村西玉屏峰半岭处。</p><p class="ql-block">藻林里,自古以来先后分别居住着周、王、供、聂、修等姓族人,最后和丁氏作伴是修姓人,现如今为清一色丁姓。藻林丁家系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琅琚镇早树村委会丁三和丁四村小组,现有近100户400余人,良田600多亩,分布于村四周。山有:牛隘石山、玉屏峰、王家岭及村附近小山,还有20亩丁家湾祖坟山。主产水稻,荒山荒地有少量柑桔。山上義松树为主,掺杂一些栗树、苦竹树、荷树、枫树等。藻林丁家坐落于东经116-35-18,北纬27-55-2.316,国道从村前通过,往西距抚州市城区25千米,浒湾古镇4千米,往东距金溪县城20千米,西靠玉屏峰,比邻岭西浒湾古镇,北靠王家岭,东边是本村委会车家村小组,南边是316国道,以疏口古村为邻。该村阳光充足、山青水秀、交通便利,是块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藻林丁家老村和新村界限分明,中间相隔一条小垅田和一些菜地。老村在北,新村在南。老村坐北朝南,西高东低,村里三纵两横五条巷子相连,整个村子成葫芦形。祠堂东西各一栋,西边祠堂被日本鬼子火烧了,现存的西边祠堂已翻新,坐东朝西呈八字形,据说是为了把水口。村南有上下两口老井,为多年供应村民的饮用水,对藻林村民功不可没,村南还排列着窖背塘、周家塘、门前塘、井下塘、庙前塘等十口塘。现在老村基本荒芜,只剩下祠堂、庙和大小社公殿了。新村家家户户都建设了新楼房,并于2006年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新农村建设,门前通了水泥路。村里有四条主干道都和316国道连接,沿主干道都装了路灯,还修了两条道通往祠堂的水泥路,村里村外四通八达。村中建有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健身场地、广场、长廊、大水塘,周边绿化带都种上了花草树木,构成了一副美丽的乡村图画。</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全民创业。族人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五湖四海大显身手,大江南北各显神通,有务工经商的、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有科研机构的、有弃笔从戎的,涌现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南昌等大中城市都有族人的身影,有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有外地工作返乡定居的,他们思乡情重、记住乡愁、返璞归真、不忘初心;他们一生漂泊、不论贵贱、认祖归宗、落叶归根。崇学重教,崇尚科学。</p><p class="ql-block">近三十年来,族人注重下一代培养教育,育人育才,科教兴国,一批大学生研究生毕业,或进入机关学校,或进入科研机构,或进入医疗卫生,或进入工商企业,族人才辈出,各领风骚。秀美乡村,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p><p class="ql-block">秤砣山丁家(含玳塘丁家)、石上丁家、上丁、嵩湖丁家、前溪丁家等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村中绿化亮化硬化,改水改厕,排污排积,自来水安装到户,液化气、热水器、空调、电脑等现代化数字化设备进入宅第,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网络、通水泥路,村村楼房林立,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旧貌换新颜。秤砣山丁家和石上丁家及上丁的丁氏宗祠得到修复和利用。2018年10月秤砣山丁氏宗祠重修完成,2021年12月硕溪阡五公祠修缮完成,使族子孙不忘祖德,铭记历史,弘扬丁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相帮互助,使丁氏家族繁荣昌盛,世代荣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二节 1343年从山东滕州,到江西宁都州任知州的丁也先公的一支。</b></p><p class="ql-block">丁也先公是宁都县梅江镇、会同乡、湛田乡丁氏始祖,至今定居宁都已677年。</p><p class="ql-block">宁都州知州丁也先,系山东莱州府平渡州昌邑县人,生于南宋末年,殁于元朝后期,幼年聪慧,读经吟诗,儒雅彬彬。七岁入私塾,十三岁中秀才,二十一岁登进士。元初授湖南茶陵州知州,后复任山东滕州知州,至正三年(1343年)再任江西宁都州知州(五品),丁也先为宁都县梅江镇、会同乡、湛田乡丁氏始祖,据统计,至今其在宁都世传男性约1600人。亲民施政期间,修陂塘、筑城墙、设津梁、扶农桑、兴学治安、淳化民风、恤贫均赋,卓有政声,人怀其惠,朝廷诰封奉训大夫。子四:彦忠、彦雯、彦昭、鹤年。因终于官,遂家于宁,隶东关一图二甲民籍,行实详载郡邑志。其官秩经故宫档案核实,列入国家史册。原妣姜氏、继妣陈氏,皆诰封宜人,合葬于宁都城郊北当岺真龙真穴宝地,座西北向东南,志铭藏内。明天顺四年三月重修,清康熙戊寅年三修。公元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政府规划北当岺建车站,也先公灵骸迁至翠微峰附近的背村山子寨大岩下洞内安放。欣逢改革盛世,为尽孝道,铭记祖德遗泽,宗亲同心协力,于2016年10月在原址重修始祖也先公陵墓。既为金精山水、翠微园林添一胜景,又是宁都为客家丁氏发祥地的重要佐证。修葺一新的也先公陵墓,乃光宗耀祖千秋盛事。有利于慎终追远,敦睦亲情,完善祭祀礼典,守护客家血脉原生态</p><p class="ql-block">文化之根,又可助推弘扬客家精神与传统美德,彰显宁都“客家祖地”、“文乡诗国”的闪亮名片,激励缅怀先贤,感恩报本,承前启后,建设幸福、和谐的美好家园。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三节 明朝宪宗时,1465年由福建建阳县迁入江西抚州金溪金邑二十都金盆架,卜居的昭一公支系。</b></p><p class="ql-block">金溪县历史悠久,山环水抱,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人文蔚起。东枕云林三十六峰,西关灵谷十景之奇。奇田三水之江,从东北奔向白塔,遂为信江一脉;芦河之流于西南汇入盱水,顿增抚河之波。古有“临川才子金溪书”之谚,今有“千年古邑,心学圣地,江南书乡,华夏香都”之誉。宋淳化五年(994)建县,因其山出金银,有溪水色如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城西开发区丁坊:有一支开基祖为昭一公,明朝宪宗时(1465年至1487年),昭一公由福建建阳县迁金溪金邑二十都金盆架卜居,分称上丁村。丁坊丁家有200人左右。占金溪县丁氏约4200人左右的二十一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四节 据传西汉时山东迁江西,约1638年迁徙九江瑞昌市的文通公房系:</b></p><p class="ql-block">据丁氏(九江市文通公后裔)公元2019岁次己亥《丁氏宗谱》(丁立希主编)上卷16页,《2019年续修宗谱事略》一文记载,“据《逍遥墟经》卷一记载,西汉辽东郡人令威公由山东迁江西吉水县。唐未其后裔迁江西柴桑(即今九江),元未明初(约1368年),令威后裔文通公,因避战乱由柴桑迁瑞昌红罗帐西村(即今桂林街道办事处光明村九组),俗称丁家嘴(因房屋建山嘴上)”因此,文通公实为九江瑞昌丁氏始祖,至今已有约652年左右。据2019统计,现在文通公名下有2875人。</p><p class="ql-block">关于文通公先祖丁令威还有另一种记载:“丁令威,也作丁令、令威。《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里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丁令威化鹤事,常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南昌府武宁县东十里,有丁令威故居。按《豫章古今志》言:豫章人,晋建武元年三月三日化宿主仙去。丁令威公得道于灵墟山,化鹤仙去,鸣于东辽华表柱上。有考证:丁令威,奉新人,辽水即潦河。”(见巜五溪世美集》江西高教出版社版P309页)</p><p class="ql-block">关于文通公先祖丁令威还有另一传说:</p><p class="ql-block">丁令威辽阳鹤野(今亮甲附近)人,晋时受封贵阳县县令,后是一位州官。据载,丁令威学道有成,并有化鹤归来的故事。为政廉洁,爱民如子,为官之余,他的最大乐趣就是养鹤。传说丁令威任职时期,适逢大旱,人民四处逃荒,十室九空。地里野菜被挖扒光,许多人家不得不弃子于街巷、田野。丁令威目睹此悲惨情景,彻夜不眠,曾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开仓济民,但到头来音讯香无。丁令威只好私自下令,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不料此事传入京城,皇上大怒,当即派钦差大臣到辽阳视察,丁令威大祸临头。当把丁令威绑赴法场时,监斩官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丁令威仰天长叹一声,说:“我生平最喜欢鹤,亲自养了两只,三年前飞走一只,现在家里还有一只,在我临死之前,我要再亲手喂它一口食。”监斩官答应了他的这个要求,差人把那只白鹤带到法场。白鹤见了主人两眼垂泪,不住地对空长鸣。接着一只白鹤凌空而下。丁令威一看,正是三年前飞走的那只。就在监斩官令刀斧手开斩的一刹那,两只白鹤展开双翅交叉在一起,丁令威不知不觉地稳坐在上面。霎时,法场上狂风四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还没等刽子手举刀,丁令威已乘着两只鹤腾空而去。(参见《中华丁氏源流》第三次印刷本73页。)</p><p class="ql-block">文通公的这一支来源,在义成堡还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蕲州营”。“蕲州营”亦称“蕲州卫”,其地址据载为江右(历史上江西曾名为江右)九江府瑞邑清湓山(今青山),当时的中心地点是今青山南麓一带,主要驻地在今范镇源村至横港清湓之间。传说来源于朱元璋、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老年一代代口头相传,因为年代久远,缺乏文字记载,有待考证。</p><p class="ql-block">从《2019年续修宗谱事略》一文,还可以看到,除瑞昌外还有生活在柴桑区岷山乡金盒和德安县北街、新合关山的令威公后裔,文仲的子孙。</p><p class="ql-block">上面提到的《逍遥墟经》也称《仙记》,系道教神仙人物传记。明初道士洪自诚编撰。二卷,收入《续道藏》。作者从有关道书仙传中选取六十三位神仙人物,略记其玄言轶事,所收人物上起老君,下至明初张三丰,皆为逍遥物外之仙人,故名“逍遥墟经”。《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原本已佚,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其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搜神记》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此两书都系文学创作,很难用来佐证文通公家族的延变历史。另一种是来源于“蕲州营”,也仅仅是“说法”和“传说”,实际上文通公以上目前还无考。在新的证据,没有发现之前,把文通公界定为九江瑞昌丁氏始祖,是较为稳妥的。</p><p class="ql-block">红罗帐庄是文通公裔下各庄的始迁庄。整个屋场坐东朝西,如北斗七星形排列。庄内,建于丁氏宗祠一座。红罗帐庄位于瑞昌市桂林街道办事处丁家第九组。距离瑞昌市约12公里。四周是高低不同,连绵不断的山峰,山上郁郁苍苍,形成一个陏园长方形的盆地,一条清沏的小河,从村庄旁而过,小河两岸绿树成荫,小鸟不时腾空而起,族长介绍,原文通公就居住在长满了丛丛竹林的小河边,因小河常常涨水,居住地也常常被淹,而后就搬至现在距离小河边,不到一公里的地方生息。小河两岸都是农田,种了稻子和其他庄稼,没有荒废,绿油油的一片一片。环境、生态保护不错,到处生气勃勃。</p><p class="ql-block">红罗帐庄历经变迁,见证了文通公后裔的壮大与发展,尤其在解放后,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滋润下,村庄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巨大变化,2018年底统计人口为387人。</p><p class="ql-block">红罗帐庄一贯秉承忠厚传家的祖德,恪守本分处世,促进宗族发展。自文通公迁居红罗帐西村,文通公生子九镛、九成。九镛、九成因经商转徙楚北各地,后在宜亮,宜振公时期(一说盛龄、盛龙、盛虎时期)又辗转回瑞昌。自此以后,文通公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文通公后裔人口分布在瑞昌红罗帐庄、樟湖庄、竹林庄、蔡家岭庄、杨林庄(含直属苏家墩、赛湖、流庄等)、考场背庄、冷水涧庄、范镇义成堡庄、石虎庄、河岸上庄、南义丁家桥庄、横港六房庄、德安爱民红岩庄,九江柴桑区港口街镇老港口庄、花园垅庄、大垅庄、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孔垅镇邓渡庄,共四县市,二十来个庄。</p><p class="ql-block">文通公后裔历史上有经商的传统。十一世祖元迪公,乃朝珂之子,经商各地,后落脚于德化赤松乡老港口(现九江市柴桑区港口街镇港口村)。经十二世祖胜用(字爱吾)公,十三世祖君耀公,十四世祖鼎元公,十五世祖道弘公,几代经商打拼,在原老港口商业街,享有“丁半街”之称。</p><p class="ql-block">民风淳而骁勇,士好学而尚义。</p><p class="ql-block">文通公后裔有乐施好捐传统。十五世祖道弘公,字敷五,将老屋红罗帐之上田三亩三分捐为祭产,以此田租供山外后裔回乡祭祖往返盘缠、香烛纸炮等费用,并立碑为证,原碑现嵌于红罗帐之祖堂南墙内。此后,每年清明节,从各地回到红罗帐老祖堂祭祖,成为山外丁姓后裔之习惯,延续两百多年至今。</p><p class="ql-block">为报祖恩,十五世祖,亨华公曾为后裔两次大饥荒捐金数百(两),开仓放粮。邑令王万森题“风希指囷”匾额相赠,及邑令黄道春,亦旌以“惠敷匾额”,曾载县志。</p><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时期,众英烈革命救国,视死如归,四房显癸(字巨轩)公,港口农协会长,发动“港口暴动”,成立赤湖游击队,在游击队首领被捕遇害之后,三房显柱公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担任赤湖游击队长,带领其余30余名队员继续战斗,活跃在九江县港口、永安、城子镇、瑞昌码头镇、湖北武穴一带,不幸于1936年左右被捕,被枪杀于徐家湾横坝头。三房立和公1972年牺牲于山西绛县。他们为了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宗亲族人现役和退伍军人有十人,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应有贡献。</p><p class="ql-block">厚德载物,启来者于征途。文通公后裔崇文尚武,尊师重教,历代出过不少太学生、贡生、登仕郎,现时入大学者众,研究生学历也大有人在。兴教育贤,为师者众。</p><p class="ql-block">山水清越宜居地,人物共处乐融融。</p><p class="ql-block">文通公家族,祖灵阴佑,后裔繁昌。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立彪炳史册之业,以上告祖宗,下慰族人。</p> <p class="ql-block"><b>光明红罗帐文通公始迁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五节 明未从福建返回江西赣县区小坪乡水矶岽的丁代光房系</b></p><p class="ql-block">在赣州市的中部,赣江上游的赣县区小坪乡水矶岽,现在还住着一支在明朝末年逃难而来的丁代光字仲华家族,丁代光为水矶岽始祖,堂名为“华庆堂”。至今约有1000人口。</p><p class="ql-block">丁代光为十二郎(承事郎)后裔。</p><p class="ql-block">丁十二郎(承事郎)公元1068年从江西临川府(今抚州市临川区)赴任福建省上杭县令,由于为官清正,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地百姓劝其留居钟寮场(当时上杭县驻地),此为上杭丁氏始祖。</p><p class="ql-block">十二郎后裔,在上杭居住期间,由于时局混乱,曾在上杭一带来回逃难不断迁徙,更有后裔遭刧匪杀戳,下落不明,时局所逼,十二郎后裔伯三郎之子二十郎迁徙至梅州大埔(现居多地),其中有一支系迁徙至广西宾阳、来阳等地。还有支系迁至福建建阳、武平中堡。丁代光支系与庚父蓝氏(后为岳父),逃难至江西赣县小坪乡水矶岽,水矶岽属丘陵山地,植被条件好,季风湿润,光照充足,合适人住,而定居于此,为江西赣县小坪丁氏始祖。</p><p class="ql-block">赣州市赣县区小坪乡水矶岽是赣县区海拔最高的山峰,近1200米,进到这里的小村庄,还需经过上山、绕山、下山,山路十八弯,代光公当年选择这里定居谋生,或许也还有原因,就是因为经历了刼匪杀戳的遭遇,以求太平。</p><p class="ql-block">他们是从外省迁入江西居住的十七个房系中,定居在深山老林与山沟沟里谋生、扎根较久的房系。</p><p class="ql-block">代光公后裔在大山扎根,时时代代传承,也印证了中华丁家人的坚韧,不管到哪,不管多么的艰苦,都能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创造出家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赣江上游的赣县区小坪乡水矶岽一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六节 清初,从福建南平市迁徙至江西上饶弋阳县的“回改丁”房系</b></p><p class="ql-block">上饶弋阳县中畈乡塘外村民小组,“回改丁”房系。也是江西省唯一的一支他姓改丁房系。</p><p class="ql-block">丁氏人口除血脉相承的伋公后裔主流支系外,还有他姓改丁。形成了多民族、多源流的特点与特色。</p><p class="ql-block">他姓改丁的原因,在《中华丁氏源流》(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有过多处论述。其主要原因是;丁姓族门兴旺、人才济济。英雄贤者、高官达人、朝朝皆有,层出不穷,为推动社会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让人向望。</p><p class="ql-block">回改丁,就是他姓改丁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支。元末西域回族伊斯兰教穆斯林一族本无姓氏,汉化后也选择了丁姓。</p><p class="ql-block">弋阳中畈乡塘外村小组回丁,共60余户,200多名人口,清初年间,从现福建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乡大阳坪村委会甘子山丁家山迁徙到弋阳,迁徙原因是因当年甘子山一带战乱,为躲避人祸,挈妻携子、背乡离井。迁徙至弋阳已有200余年。</p><p class="ql-block">200多年来,弋阳回丁与福建光泽回丁,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年清明,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远去祭祖。与当地弋阳伋公后裔,更是关系融洽、亲如手足。一方面保持着回丁的某些传统习俗,如在丧葬礼仪上,另一方面,也慢慢汉化,如回丁,正月初一吃素,祭祀先祖,除了清明与冬至,还有正月十五,有伋公丁基本同步。现在回丁的年轻人,不再坚持与爷爷辈那样滿嘴闽南话,早已是当地口音。</p><p class="ql-block">弋阳200多名回丁,迁徙到该地以来,基本上以种田为生,耕作农业。如今,很多年轻人,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出外打工谋生,追求着新的职业。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原因,弋阳回丁,尚未建有自己一族的宗祠。</p><p class="ql-block">但是弋阳回丁,却不忘先祖历史,十分珍惜族谱文化,他们不但收藏有前些年从拆除房屋中发现的“残谱”,而且修有新谱。一代代的传承着自己先祖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使之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弋阳回丁,迁徙江西,从历史长河来看,时间不长,人口不多,他们到弋阳后的第一个字辈为“復”,现已有14个字辈。但他们的到来,却为江西丁家人增添了活力,增添了新生力量。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设着自己的美好家园,他们和上饶丁家人一道,为建设赣东北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积极投身中国革命,积极参加以方志敏为代表的赣东北革命队伍,英雄善战,不怕牺牲,前后共牺牲多人,出现八名革命烈士。在这次热情接待我“田野调查”的弋阳回丁宗亲丁纪才家中,就涌现出了两位烈士,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弋阳回丁,是江西丁家人中,唯一他姓改丁的较的大家族,我们应该敞开胸怀,“海纳百川”。他们和我们一道,共同创造着赣东北的历史,共同创造着江西丁家人的历史,共同创造着江西丁家人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七节 1797年,从安徽铜陵市枞阳县丁家大山咀迁徙九江市的白杨丁氏</b></p><p class="ql-block">安徽丁氏有50余万人,其中祖居地在铜陵市枞阳县丁家大山咀为皖桐白杨丁氏。吉四公乃皖桐白杨丁氏始祖也,其先世自浙江湖州至安徽凤阳递迁至婺源之大阪。到宋末,公渡江至皖之桐里双涧桥,爱其土地之美家于斯而卒于斯。居此风水宝地,枝繁叶茂、人杰地灵,源远流长,距今六百余载。随着社会发展,因创业、经商、工作、生活需要,人员流动遍及全国各地。其中迁居江西省九江市区、彭泽县黄岭乡、芙蓉镇、棉船镇、马当镇等地定居的白杨丁氏子孙人数约有500多人。这些白杨子孙不忘祖训,弘扬家风,立德做人,在不同岗位上不畏艰辛,奋力前行为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应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这支最早到彭泽的是1797年,之后,陆续有人迁入,延续到1886年。</p><p class="ql-block">这支九江白杨丁氏,散居在当今太平盛世的九江市区及彭泽,最近并参与了安微安庆纵阳组织的新建家谱,以团结族亲,弘扬丁氏文化,传承丁氏优秀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十八节 现居住在江西省的,不清楚上源的丁氏房系</b></p> <p class="ql-block"><b>(一)萍乡应彬公支系</b></p><p class="ql-block">丁氏萍北登岸始祖应彬公字汝敬,于明末(公元1637年)由吉安泰和县明季图迁徙萍乡。始座落长兴馆麻石垅,后世渐入登岸、万龙湾、石塘等地定居。应彬公后裔现今皆居于萍乡城区内。该族祖先曾于乾隆初与城内简姓、唐家湾唐姓共建城东钦东义祠,开垦城东义山及城北罗家嘴盟山。雍正丁酉(公元1727年)前后,天眷公率男于登岸构建眷裕堂,天崇、天成公兄弟率男于万龙湾建造崇成堂。道光年间(公元1810年前后),锦字辈于万龙湾协力筑造锦公祠。道光庚子(公元1840年)后,怀球公率男等于石塘营造宝山公祠,随后率当地农户铺设南至富冲北至饭馆垇石板路和公祠及住房前的石塘(上石塘)。怀球公、怀瑾公、茂莑公皆为从九品。有的族亲,解放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市县乡各层履行工作。</p><p class="ql-block">该房系所处位置,由于处于现在的萍乡市市区范围内,因此,始迁村、祠堂均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拆除,建了高楼大厦。</p><p class="ql-block">萍乡市应彬公支系,现有人口近300人。</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自应彬公起的上源全无线索。</p> <p class="ql-block"><b>(二)萍乡芦溪、麻田、井冲丁家:</b></p><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提供,萍乡芦溪、麻田、井冲丁家是1679年清初,从现吉安市安福县严田镇泡溪村迁出,后在萍乡这几地生活的。</p><p class="ql-block">据说,芦溪丁家,现保存有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题赠给芦溪当年民国之初的国会议员、国会监察员、省参议员、 民国江西省教育总督学——丁鹏翔“急公好义”匾额一块,现历经艰难已经寻找收回,但已严重损坏,需修复。</p><p class="ql-block">有一位少年时得遇丁鹏翔救助与培养的学生,后迁徙去台,也是萍乡同宗,该丁鹏翔之学生,为台湾的经济繁荣与建设也做出过贡献。</p><p class="ql-block">据萍乡芦溪族亲介绍,台湾前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高中三年的老师丁志鸿,也是萍乡人,马主席在其《马英九自传》中就有六页专门讲到丁志鸿老先生的渊博学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情怀对马英九的强大影响力,因此,后来也就有了马英九发动的著名的“保钓运动”。故丁志鸿先生早十年前故后,亲属送回萍乡荷荛安葬,落叶归根,萍乡市、区两级相关侨务、台胞、统战部门均参与了隆重的迎接仪式。</p><p class="ql-block">据泡溪大清乾隆二十八年修的族谱记载,泡溪上源为我省丰城。</p><p class="ql-block">从泡溪还有迁往重庆市铜梁县大足生活的一支,铜梁县这支的始迁祖是朝庭官员,被奸臣陷害,被朝庭追杀,期间族人后裔的隐居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他们的始迀祖是因流浪经商迁徒重庆铜梁县生活的,这支的后裔,在2019年6月15日到江西丁氏族谱文化研究会寻根,通过研究会的帮助,6月16日终于在安福泡溪找到祖源,并与族亲见面,他们现今还保存有一套大清乾隆二十八年修的族谱,因战乱的历史原因一直没能接谱重修,但后人一直视命保管,代代相传。是目前泡溪丁氏唯一最早的完整族谱。</p> <p class="ql-block"><b>(三)金溪县还有两支由于族谱遗失,只知道其中一支由南城迁来,还有一支无从考证。</b></p> <p class="ql-block"><b>(四)弋阳县港口镇东源村委会谢家排丁家</b></p><p class="ql-block">谢家排丁家现有100多人口,20多户人家,由于各种原因,一直不知道上源。2016年,村里一位老人仙故,移出寿房(棺材,)准备安葬,打开寿房盖,发现里面有一本残缺族谱,如获至宝,根据残缺族谱资料,才知道,本村丁家,明未清初从建昌府(当年建昌府,管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五县)新城县迁入,世系图标注谢家排一世为山嶽公。但至今未有更多信息和资料,目前只能视为赣东北丁家独立一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五)吉安市还有几支上源不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永丰上固丁氏,因家谱被毁,经多方努力,一直没有找到上源。</span></p><p class="ql-block">(2)从丰城沙湖迁徙至遂川衙前镇横石村的丁杰房系。</p><p class="ql-block">遂川县衙前镇横石村,井冈山下。有一户跟丰城沙湖同一支,家6兄弟,分6户。另有两个姐姐,8兄妹。父亲丁杰49年参加粮食管理工作。先吉安,后遂川,定居遂川。</p><p class="ql-block">(3)井冈山市有两支丁家上源不清</p><p class="ql-block">碧溪镇曲尺市源村,大清光绪年间由赣州迁入,现有人口二十一人。</p><p class="ql-block">柏露乡长富桥村社下组丁家湾,于一九五八年从湖南省衡山县江东乡石桥村迁入的,现有人口二十六人。</p><p class="ql-block">(4)安福县严田镇有一支</p><p class="ql-block">(5)遂川县左安镇有一支</p> <p class="ql-block">(6)万安县涧田乡益富村黄霞谷丁家</p><p class="ql-block">万安黄霞谷丁家口传从泰和迁入,何时迁入,因历史原因,族谱已废,目前无法确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六)赣州于都东北门二十三世祖宪仪公房、原段屋乡高丰大队丁氏,无族谱记载,上源不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因这两支,无族谱依据,只是长者回忆和有关文件记载,所以未做房族始祖来江西定居进行论述。</span></p><p class="ql-block">于都东北门二十三世祖宪仪公房,据有关年长者回忆,历史上他们来源于福建上杭,属度公之后,1995年兰芳丁氏九修族谱,认为此系虽然不属兰芬大郎公,但同出度公之源,再加上和仲城公一支生活在一块蓝天下,所以一并修谱。据当年统计,这支房系共有人口三百一十一人。</p><p class="ql-block">原段屋乡高丰大队丁氏,根据1985年《于都县地名志》和肖章荣的《于都各乡镇地名和人口变迁》记载,清初,从福建上杭迁入于都县段屋乡高丰大队新丁坑,新开居。这支与于都北门二十三世祖宪仪公房,无族谱记载,只是传说与其他文件提供的线索,都来源于福建上杭,是否有什么关系,暂无考证。</p> <p class="ql-block"><b>(七)据《南昌县姓氏志》记载的小蓝经济开发区的丁氏一支。</b></p><p class="ql-block">小蓝经济开发区有丁姓人口308人,居于雄溪村丁家自然村。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丁其旭由丰城市迁入,已传16世。但不知上源具体属于哪个房系。</p><p class="ql-block"><b>(八)南丰族谱上有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威远大将军丁奉一支,但一笔带过,既没有上源记载,也没有后裔记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江西丁氏外迁省外史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节 修水丁氏外迁史料</b></p><p class="ql-block">江西修水丁氏自北宋必能公开基以来,繁衍生息八百多年,不断有族人向各地外迁,是江西丁氏迁源地之一。元、明两朝开始,便有修水丁氏族人向周边迁徙,为迁徙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清代以来,谱记在册的,知道目的地的就有几百人。前时,修水丁步云先生稍作收集,把部分外迁族人记录下来,希望对修水丁氏寻找外迁族亲起到些微帮助。</p><p class="ql-block">(一)自江西修水迁往陕西者:</p><p class="ql-block">立迥七子此略,字其大,生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九月初一午时</p><p class="ql-block">此洪长子名宦,字朝士,生乾隆九年(1744),甲子12月初3日辰时</p><p class="ql-block">此洪三子名宫,字朝任 ,生乾隆十九年 (1754 )甲戌 11月16 日丑时</p><p class="ql-block">名治之子邦糜,字五书生,生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2月18日亥时</p><p class="ql-block">学鲁长子期纹,字有声,生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5月21日丑时,娶冷氏,生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8月19日丑时</p><p class="ql-block">学恭之子期任,字能远,生乾隆三十二年(1767)丁亥10月17日亥时,娶徐氏,生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1月初4日子时</p><p class="ql-block">期纹之子师油,字光耀,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8月19日酉时。</p><p class="ql-block">邦侃四子学济,字宏量,生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4月初9日子时</p><p class="ql-block">学伯长子期铸,生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7月18日已时</p><p class="ql-block">学耀长子齐梅,字占魁生,生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4月27日酉时</p><p class="ql-block">学伯次子期锐,字试用,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7月17日巳时</p><p class="ql-block">学耀次子期柳,字胜紫,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9月17日午时。</p><p class="ql-block">学清长子期星,字茂林,生嘉庆元年(1796) 丙辰12月28日辰时,娶汪氏生嘉庆六年(1801)辛酉9月23日子时</p><p class="ql-block">学海长子期柏,字崇德,生嘉庆十二年( 1807 )丁卯 12月初5日午时</p><p class="ql-block">学济长子期才,字胜任,生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1月14日戌时,娶袁氏, 生嘉庆十八年(1813 )癸酉9月23日子时</p><p class="ql-block">学清次子期榜,字占魁,生嘉庆十九年(1814) 甲戌2月初4日丑时</p><p class="ql-block">名榜长子 邦瑚,娶戴氏 (生辰不详)</p><p class="ql-block">邦瑚长子学显,字胜奇, 生乾隆十八年 (1753 )癸酉 12月20日 辰时</p><p class="ql-block">邦瑚次子学耀,字胜盟,生乾隆二十一年( 1756)丙子9月初9日辰时,娶沈氏,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 丙子10月15日亥时</p><p class="ql-block">邦瑚三子学组,字荣宗,生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4月12日辰时(创长安今西安)</p><p class="ql-block">名昂次子邦侃,字胜潮,生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5月25日丑时,殁嘉庆二十年乙亥 12月19日巳时,葬陕西省云西县麻石沟</p><p class="ql-block">名昙次子邦瑗,字五徒,生乾隆十五年( 1750 )庚午4月2日巳时</p><p class="ql-block">名昙五子邦瓒,字廷纹,生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4月1日寅时</p><p class="ql-block">邦琦长子学伯,字益万,生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7月26日亥时</p><p class="ql-block">邦琦次子学仲,字胜象,生乾隆十五年( 1750 )庚午8月15 日辰时</p><p class="ql-block">邦琳长子学倪,生乾隆十五年(1750)庚午9月19日 寅时</p><p class="ql-block">邦琳次子学任,字重道,生乾隆十八年( 1753) 癸酉 11月25日 午时</p><p class="ql-block">邦侃长子学清,字国泰,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6月24日亥时,娶赵氏,生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4月初4日子时</p><p class="ql-block">邦侃次子学海,字汪洋, 生乾隆三十年 (1765)乙酉10月25日戌时,娶刘氏,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2月27日子时</p><p class="ql-block">邦侃三子学洪字大源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3月初7日辰时</p><p class="ql-block">邦辉四子学频,字哭华,生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5·5卯</p><p class="ql-block">邦采之子学嵩,字胜泰,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2·9子时</p><p class="ql-block">邦辉五子学颜,字愈辛,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12·13亥时</p><p class="ql-block">邦柴三子学春,字胜华,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1·7亥时</p><p class="ql-block">此员次子名捧,字胜潮,生雍正二年1723甲辰7·4戌时,殁葬陨西县</p><p class="ql-block">此瑚三子名镜,字仕照,生乾隆七年1742壬戌8·17巳时,殁葬洵阳县</p><p class="ql-block">名权次子邦芋,字闻堂,生乾隆三年1738戊午3·8午时</p> <p class="ql-block">名投长子邦源,字辉典,生乾隆五年1740庚申4·1辰时</p><p class="ql-block">名扩三子邦组,字灿荣,生乾隆四年1739己未12·13戌时</p><p class="ql-block">名衍长子邦五,字达纹,生乾隆五年1740庚申9·14寅时,娶胡氏 ,生乾隆五年1740庚申7·14卯时</p><p class="ql-block">名投次子邦洋,字宗典,生乾隆七年1742壬戌9·5辰</p><p class="ql-block">名投三子邦河,字瑞疏,生乾隆七年1742壬戌9·12卯时</p><p class="ql-block">名耀四子邦伯,字胜才,生乾隆七年1742壬戌10·11辰时,殁葬长安,娶崇阳周铭上之女,生乾隆十年1745乙丑2·24子时,殁葬长安</p><p class="ql-block">名棒长子邦江,字洪浪,生乾隆七年1742壬戌12·28午时,殁葬长安,娶陈氏,随夫殁葬长安</p><p class="ql-block">名权三子邦照,字文英,生乾隆十四年1749己巳8·8午时,殁葬长安</p><p class="ql-block">名掠长子邦贤,字仕潮,生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3·11子时,殁葬长安</p><p class="ql-block">名栾三子邦桃,字耀采,生乾隆二十年1755乙亥6·2卯时,殁葬长安</p><p class="ql-block">邦冲次子学讚,字文藻,生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10·14寅时</p><p class="ql-block">邦佑之子学茏,字从云,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闰5·5辰时</p><p class="ql-block">邦辉长子学预,字光荣,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9·18亥时</p><p class="ql-block">邦冲三子学诗,字经一,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5·4戌时</p><p class="ql-block">邦洵之子学满,字书堂,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4·13酉时</p><p class="ql-block">邦槐之子学万,字光千,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8·17辰时</p><p class="ql-block">邦辉次子学蘋,字奇英,生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4·9辰时</p><p class="ql-block">邦辉三子学颐,字济美,生乾隆四十一年1776丙申8·9巳时</p><p class="ql-block">名珊次子邦倌,字纹贵,生乾隆四十一年1776丙申12·2亥时</p><p class="ql-block">名珊六子邦倚,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5·21戌时</p><p class="ql-block">邦艳长子学珩,字登泮,生乾隆二年1737丁巳2·2子时</p><p class="ql-block">邦浩长子学论,字胜士, 生乾隆九年 1744甲子5·12未时</p><p class="ql-block">邦诰次子学诰,字胜华,生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12·25未时</p><p class="ql-block">邦洵三子学莱,字凤元,生乾隆二十九年 1764 丙子 10·5戌时</p><p class="ql-block">邦省五子学谂,字胜思,生乾隆廿三年1758戊寅11·24酉时</p><p class="ql-block">邦醅四子学茂,字献图,生乾隆廿四年 1759己卯8·1丑时</p><p class="ql-block">邦祺四子学楼,字修子,生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9·23卯时</p><p class="ql-block">邦棉三子学抒,字良以,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癸巳3·19亥时</p><p class="ql-block">邦统长子学救,字映春,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1·11子时</p> <p class="ql-block">学栋次子期明,字光照,生道光十五年 1835 乙已 10·19寅时</p><p class="ql-block">名姣长子邦绮,字四告,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癸巳1·12戌时</p><p class="ql-block">名姣次子邦锴,字大系,生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6·29已时</p><p class="ql-block">名歧长子 邦纨,字元方,生乾隆三十年 1765 乙酉 8·12 辰,殁于1816年丙子7·7子时,葬陕西洵阳县水坳潢咀上,癸山丁向</p><p class="ql-block">名歧三子邦瓒,字西聘,生乾隆四十六年 1781辛丑润5·10辰时,娶邓氏,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4·6申时</p><p class="ql-block">期泗长子师倚,字彩凤,号四捂。生乾隆四十三年1778丁未11·10卯时</p><p class="ql-block">邦华四子学博,字纹思,生乾隆三年1738戊午6·4亥时</p><p class="ql-block">邦华五子学乐,字赓虞,生乾隆四年1741辛酉10·4丑时</p><p class="ql-block">邦纨长子学梃,字利冰,生嘉庆六年1801辛酉2·8卯时</p><p class="ql-block">邦莞长子学青,字月忠,生嘉庆十四年1809己已9·22辰时</p><p class="ql-block">邦瓒长子学棚,字集贤,生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6·17巳时</p><p class="ql-block">邦纬长子学杏,字士琦,生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7·26酉时,娶雷氏,生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1·14辰时</p><p class="ql-block">学树次子期晋,字士碧,生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1·29卯时</p><p class="ql-block">学树三子期玩,字步元,生嘉庆二十年1815乙亥9·20卯时</p><p class="ql-block">邦纬次子学树,字总铭,生乾隆三十二年1767丁亥10·20亥时</p><p class="ql-block">邦纬三子学桢,字维周,生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10·16丑时</p><p class="ql-block">此党长子名逵,字相卫,生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3·15未时,殁1777年,丁酉10·12子时,娶余氏, 生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4·12丑时</p><p class="ql-block">名遑次子邦绣,字闻华,生乾隆四年1739己未1·7戌时</p><p class="ql-block">名株长子邦茏,字朝瑞,生雍正三年 1725 乙巳1·15 戌时,殁乾隆癸卯葬陕西郧县麻石坑,山向未详</p><p class="ql-block">名棋次子邦信,生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8·18未时。名棋三子邦什,字倍五,生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8·18未时,这对孪生兄弟俱殁葬陕西</p><p class="ql-block">名朴之子邦永,字昌隆,生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9·4巳时</p><p class="ql-block">名信三子圆生,乾隆九年1744甲子2-25辰时</p><p class="ql-block">名修长子邦书,字伯易,号胜谟生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9-23戌时,葬陕西洵阳景冷水河。</p><p class="ql-block">名修次子邦礼,字先秋,生于1764年7月11日亥时</p> <p class="ql-block">邦恩三子学梓,字辉林,生于1781辛丑2月22日丑时</p><p class="ql-block">此轩次子名海,字仕一 ,生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12·3子时</p><p class="ql-block">此柯次子名汲,字跃龙,生康熙六十一年1722壬寅12·9</p><p class="ql-block">此柯三子名浩,字桂文,生雍正三年 1725乙巳4·18辰时,生殁长安</p><p class="ql-block">名溥长子邦仪,字纹词,生乾隆九年 1744 甲子 1·14 戌时,生殁长安</p><p class="ql-block">名湖长子邦储,字斗生,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9·28 戌时,生殁长安</p><p class="ql-block">名湖次子邦儛,字同升,生乾隆二十七1762壬午12·11午时</p><p class="ql-block">名湖三子邦儒,字浩然,生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6·1辰时</p><p class="ql-block">邦庆之子学诗,字司模,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丙子7·22卯时</p><p class="ql-block">邦忠长子学胜,字仕夫,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丙子8·12未时</p><p class="ql-block">邦悠长子学成,字树德,生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4·11子时</p><p class="ql-block">帮忠次子学训,字启蒙,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5·12午时</p><p class="ql-block">邦悠次子学易,字组何,生乾隆三十二年1767丁亥2·18丑时</p><p class="ql-block">邦悠三子学盛,字谊优,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9·17亥时</p><p class="ql-block">期柬长子师美,字玉田,号雍缘,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壬子10·24丑时,殁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6·3巳时,葬湖北沔阳州,下查坪南岸</p><p class="ql-block">期筑次子师晶,字水彻,生道光元年1821辛巳10·7亥时</p><p class="ql-block">邦逊次子学雨,字书山,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 丙子3·8亥时</p><p class="ql-block">学纪长子期青,字恒仁,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辰1·6亥时</p><p class="ql-block">学任次子期箐,字各茂,生乾隆三十一年1766 丙戌2·21戌时</p><p class="ql-block">期谷长子师千,字承先 ,生嘉庆十一年 1806 丙寅 11·7午时</p><p class="ql-block">学连长子期材,字春华,生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8·13亥时,妣湖北李祖武之女,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卯2·15午时</p><p class="ql-block">期材长子师焕,字耀明,生嘉庆十七年1812壬申2·5午时</p><p class="ql-block">名荛次子邦栋,生乾隆二十三年1758戊寅4·19午时,殁葬长安</p><p class="ql-block">名拔次子邦杰,字遇冯,生乾隆二十三年1758戊寅3·9午时,殁葬长安</p><p class="ql-block">名会次子邦吉,字二宜,生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1·18亥时</p><p class="ql-block">名捡三子邦淇,字洛典 ,生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10·6辰时</p><p class="ql-block">名泰五子邦相,字玉品,生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6·3丑时</p><p class="ql-block">邦求长子学珍,字此玉,生乾隆十年1745乙丑5·20,殁己亥7·5戌时,殁葬在陕</p><p class="ql-block">邦铿次子学孟,字铭选,生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7·8辰时</p><p class="ql-block">邦铿三子学鑑,字胜瑞,生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12·5未时</p><p class="ql-block">邦元长子学藩,字辉左,生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1·30酉时</p><p class="ql-block">邦元次子学仁,字荣德,生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10·19酉时</p><p class="ql-block">邦元三子学义,字令兴,生乾隆四十年 1775 乙未6·25午时</p><p class="ql-block">邦祈长子学图,字河奇,生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5·15午时</p><p class="ql-block">邦松三子学诗,字诵文,生乾四十八年1783癸卯3·23未时</p><p class="ql-block">学玉次子期泮,字青云,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卯1·29午时</p><p class="ql-block">学青次子木,字发谱,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卯5·28亥时</p><p class="ql-block">学保长子期荣,字含章,生嘉庆八年1803癸亥6·8申时</p><p class="ql-block">期漳三子师安,字能定 ,生道光四年 1824 甲申 12·6</p><p class="ql-block">学组次子期甸,字海明,生乾隆五五年1790庚戌5·16未时,居石泉苏因</p><p class="ql-block">塔邦茏长子学濂,字廷昇 ,生乾隆十一年 1746 丙寅 6·18 辰时,娶张氏,生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 ,夫妇同往陕西秦阳县</p><p class="ql-block">邦茏三子学满,字玉堂,生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9·14未时(往秦阳县)</p><p class="ql-block">邦伦次子学癸,字若木,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癸巳6·22辰时</p><p class="ql-block">邦麟三子学从,字联珠,生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8·4辰时</p><p class="ql-block">学濂长子期盈,字保泰,生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7·13申时,迁秦阳县</p><p class="ql-block">学濂次子期添,字多益,生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4·3戌时,迁秦阳县</p><p class="ql-block">学滋长子期权,字平衡,生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10·4戌时,迁往秦阳县</p><p class="ql-block">学滋次子期柄,字持衡 ,生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庚寅 7·21戌时,迁羊角沟</p><p class="ql-block">学海之子期振,字舒韻,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辛卯2·25子时</p><p class="ql-block">学徇之子期辰,字三清,生嘉庆元年1796丙辰4·5戌时,往陕西新安府平地县锚坝沟张山</p><p class="ql-block">学祖四子期畴,字洪九,生嘉庆三年1799戊午8·24寅时,迁往陕西新安府石全县</p> <p class="ql-block">(二)自江西修水迁往四川者:</p><p class="ql-block"> 此登长子名兴,字邦生,康熙十三年1674 甲寅 夫妇俱往</p><p class="ql-block">此才次子名训,字飞万,生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7·12已时</p><p class="ql-block">名功三子邦僖,字宗鲁,生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10·27酉时</p><p class="ql-block">名瑀长子邦仪,字秋芳,生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12·12子时</p><p class="ql-block">名梦次子邦治,自家齐,生乾隆五年1740庚申9·29戌时</p><p class="ql-block">名玩四子邦伟,字胜彦,生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4·7酉时</p><p class="ql-block">名珊次子邦倌,字纹贵,生于1776年12月初2日</p><p class="ql-block">名珊六子 邦倚,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5·21戌时</p><p class="ql-block">邦述次子学现,字星书,生乾隆十六年11月16日</p><p class="ql-block">(邦倌 邦倚二兄弟又徙居陕西;名梦又往了新昌)</p><p class="ql-block">期柏长子师焕,字闻拔,生乾隆十年 1745 乙丑 12·23寅时</p><p class="ql-block">期柏次子师煌,字闻鸣,生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8·17巳时</p><p class="ql-block">期柏三子师璨,字照林,生乾隆二十三年 1758 戊寅 10·17</p><p class="ql-block">期柏四子师耀,字光溥 ,生乾隆二十九年1764 甲申6·5已时,娶杳氏 ,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寅5·22未时</p><p class="ql-block">期校之子师辉,字宇焕,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吴子·20戌时</p><p class="ql-block">立选次子此华,字赤先,生生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殁葬成都府</p><p class="ql-block">名楚长子邦澄,字友胜,生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4·24午时,娶胡纹宏之女生,乾隆六年1741辛酉8·4酉时,夫妇俱殁葬四川</p><p class="ql-block">名楚次子邦游,字胜第,生乾隆二年1737丁巳闰9·11辰时</p><p class="ql-block">邦洪四子学象,字有仪,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癸巳2·14丑时</p><p class="ql-block">学舞长子期濂,字广待,生乾隆七年1742壬戌10·9戌时</p><p class="ql-block">学舞次子 期泮,字纹定 ,生乾隆十三年1748 戊辰9·9戌时</p><p class="ql-block">学韬长子期滨,字南涧,生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1·16未时</p><p class="ql-block">学韬次子字国宝,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 12·12子时</p><p class="ql-block">学略长子期浩,字凌云,生乾隆二十三年1758戊寅1·11申时</p><p class="ql-block">学乐长子期鸿,字禹定,生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10·12戌时</p><p class="ql-block">期泮长子师位,字尚烈,生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3·18未时</p><p class="ql-block">期泮次子师俸,字朝禄,生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7·11酉时</p><p class="ql-block">立飞次子此璋,字章玉,生顺治十三年1656丙申9·5亥时</p><p class="ql-block">名显长子邦杰,字列臣,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11·2午时</p><p class="ql-block">邦杰之子学荣,字登元,生乾隆元年1736丙辰11·28亥时</p><p class="ql-block">名显三子邦位,字廷凤,生乾隆年间,父子兄弟俱往四川</p><p class="ql-block">邦位之子 学华,生乾隆、 邦位之子学富,生乾隆、邦位之子学贵,生乾隆六年1741辛酉4·5辰时,俱迁往四川</p><p class="ql-block">立高长子 此柏,字仁茂、此任长子名湍,字水也,生康熙七年1668戊申7·18子时、此俊四子名汉,字涵泗,生康熙八年1669 己酉3月初1午时,娶沈氏生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9·8巳时,此传长子 名演,字维义 ,生康熙十一年1672 壬子6·29亥时、此韬次子 名辙,字云集 ,生康熙十五年1676 丙辰7·12卯时(居巴州)</p> <p class="ql-block">此信四子名棕,字四璧 ,生康熙十五年1676 丙辰8·19丑时,迁至潼川府安乐县瑕头山,教书为生</p><p class="ql-block">此传三子名澜,字木术, 生康熙十七年 1678 戊午10·23未时,娶胡氏, 生康熙十八年 1679 己未 6·12 申时。夫妇同往川北宝甯府巴州阴阳河塔宜桥,殁葬俱于彼</p><p class="ql-block">此任之子名汗,字而万,生康熙十八年1679 己未5·3戌时</p><p class="ql-block">此显长子名韧,字九衢,生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壬戌 7·29 辰时,迁往西蜀</p><p class="ql-block">此集长子名鹤,字飞腾,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己巳7·10子时,迁往巴州</p><p class="ql-block">此滕长子仲南,生康熙卅五年1796 丙子6·1酉时,殁葬四川成都府资阳县扬化河</p><p class="ql-block">此儒之子名铎,字继昌,生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11·22未时,于乾隆二十一年1656丙子三月往成都府仁寿县,后殁葬于彼</p><p class="ql-block">此集三子名鹗,字滕儒,生康三十五年1696丙子,已入籍四川</p><p class="ql-block">此京之子名胜,字南州,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2·3子时</p><p class="ql-block">此显三子名辑,字九文,生康熙三十七年1698戊寅8·19巳时,于乾隆癸酉6月投奔四川</p><p class="ql-block">此点长子名礼,字英帛 ,生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11·28寅时</p><p class="ql-block">立益之子此德,字士万 ,生康熙四十年1701辛巳他·25未时,娶祝铭彩之女,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壬辰7·25未时</p><p class="ql-block">此德之子名祈,字先还, 生雍正九年 1731 辛亥 10·9 申时</p><p class="ql-block">此德生有四子:</p><p class="ql-block">名祈、名裕、名祀、名禄,夫妇父子俱往昭通县</p><p class="ql-block">名源长子邦华,字宣容,生康熙四十九年1710庚寅6·19亥时</p><p class="ql-block">名泮次子邦谘,字若采,生康熙五十三1714甲午7·4卯时</p><p class="ql-block">名汝长子邦显,字廷耀,生康熙五十五年1716丙申2·11子时</p><p class="ql-block">名泗次子邦谅,字珍儒,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8·7</p><p class="ql-block">名轸之子邦泗,字添海,生康熙五十九年1720庚子9·24已时</p><p class="ql-block">名美之子邦瓒,字才贤,生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9·20辰时,石桠场经商</p><p class="ql-block">名禄之子邦杞,字占阳,生乾隆九年1744甲子2·22</p><p class="ql-block">名禄三子邦梅,字占先,生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7·6</p><p class="ql-block">名洁之子邦拔,字山川,生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9·9辰,殁乾隆四十六年辛丑6·16未时,葬北道顺庆府南充县山溪口宫山,有石碑</p><p class="ql-block">名理之子帮让,字公孙 ,生康熙十一年 1672 壬子9·2申时,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2月14日徙萧家沟</p><p class="ql-block">名轴之子 邦玉,字作闻, 生康熙三十二年 1693 癸酉 12·7寅时</p><p class="ql-block">名演长子 邦福,字介尔, 生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己巳 11·11 巳时</p><p class="ql-block">名演次子 邦禄,字斑佤, 生康熙三十年 1691 壬申 12·22卯时娶熊次伦之女,生康熙三十七年1698 戊寅7·7寅时</p><p class="ql-block">名演三子 邦选,字三元 ,生康熙四十二年癸未4·4 亥时,迁往巴州成家立业</p><p class="ql-block">名演四子邦远,字宏用,生康熙四十六年1707丁亥4·11亥时</p><p class="ql-block">名演五子邦贵,字似闵,生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1·15子时</p><p class="ql-block">名圣长子 邦谓,字正远 ,生康熙十三年 1674 甲寅 11·20 午时,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 丙申,徙居四川萧家沟</p><p class="ql-block">名章之子邦俊,字公杰,生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11·4未时,殁乙卯葬于四川</p><p class="ql-block">邦俊之子 学谟,徙居西蜀</p><p class="ql-block">名圣四子邦诚,字纹允,生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9·26子时,娶西蜀王氏,生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19·14辰时,夫妇居西蜀</p><p class="ql-block">名福之子邦璋,字玫,生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10·1亥时,娶四川之女刘氏,夫妇俱往四川</p><p class="ql-block">名琬之子邦琢,字士璜,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壬申10·26子时,娶四川灌县刘氏 ,夫妇俱往四川成都府灌县, 生殁在彼</p><p class="ql-block">名汉之子邦模,字美武,生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己卯 9·6 寅时,居太平县城口</p><p class="ql-block">名润长子 邦进,字瑞元 ,生康熙四十一年 1702 壬午 10·29 戌时,迁宝甯巴州</p><p class="ql-block">名漠次子 邦补,字美兰, 生康熙四十二年 1703 癸未 2·2辰时,迁太平县城口</p><p class="ql-block">名琥长子邦通,字选英,殁乾隆二十七年1762午1·24丑时,葬四川潼川府安乐县兴隆场,山不详</p><p class="ql-block">名珀长子邦逸,字东安,生1708戊子9月26日,于乾隆十二年迁往宝宁府巴州</p><p class="ql-block">名澜次子邦迪,字士信,生康熙四十七年1708 戊子1·11巳时,居宝甯巴州,娶四川李氏,随夫徙居宝甯府巴州生息繁衍</p><p class="ql-block">名澜之孙邦迪,之子学江,亦随父母居住巴州</p><p class="ql-block">名瀛次子邦敬,字再仲,生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12·23戌时,生殁西蜀泸州,殁于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4月25日,享年68岁</p><p class="ql-block">名组次子邦柱,字占万,生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壬午9·5卯时,谱载往四川</p><p class="ql-block">名组三子邦桓,字清松,生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11·24子时,殁葬不详</p><p class="ql-block">帮让次子学霓,字腾芳,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8·7戌时</p><p class="ql-block">邦社次子学礼,字期元,殁葬四川</p><p class="ql-block">邦迎长子学瑗,字绍遽,生雍正十年1732壬子8·11丑时,娶谢氏 ,夫妇随同居四川兴家立业</p><p class="ql-block">可孝长子世涟,字均周,生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8·6辰时</p><p class="ql-block">此镗次子名渤,字次海,生康熙四十九年1710庚寅7·1卯时</p><p class="ql-block">邦聖三子学程,字应凤,生乾隆五十六年1717辛亥3·13亥时</p> <p class="ql-block">(三)自江西修水迁往省外周边县市(含部分省内)者:</p><p class="ql-block">敬可三子宗寅,字元寅,生于元朝,徙湖北蒲圻,妣赵氏,夫妇合葬城南五岳观</p><p class="ql-block">宗业次子致庸,字子寿,号产八,徙崇阳罗头下津,妣廖氏</p><p class="ql-block">宗贵长子 勤业,字胜先,妣邓氏,徙湖北堰市</p><p class="ql-block">宗模长子产一,妣刘氏,徙蒲圻鲁公山</p><p class="ql-block">宗模次子仲一,妣刘氏,徙蒲圻黄土塘</p><p class="ql-block">宗模三子 真一字致信,号性成,妣邵氏,徙崇阳河田</p><p class="ql-block">宗模四子辛二,妣徐氏,徙蒲圻鲁公山</p><p class="ql-block">宗范之子致和,元朝举人,任崇阳县令,居崇阳</p><p class="ql-block">期河之子师宝,字右申,生嘉庆二年1797丁巳11·29,迁往河南</p><p class="ql-block">期汪长子师华,字侑文,生嘉庆四年1799己未11·12巳时,迁往河南</p><p class="ql-block">期汪次子师荣,字满堂,生嘉庆六年1801辛酉7·16戌时,迁往河南,娶傅氏,生嘉庆十一年1806丙寅,随夫往外</p><p class="ql-block">学淦之子期槛,字冠林,生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3·9亥时,迁居湖南,殁葬湖南省岳州府临湘县五都庙下,黄花田土地,(义山)山向</p><p class="ql-block">期植次子师朝,字平旦,生道光三年1823癸未4·16酉时,迁往湖北天门县</p><p class="ql-block">师湖次子 有建,字席贤 ,生道光十二年 1832 壬辰 12·7 卯时,殁葬湖北羊楼洞丁家冲</p><p class="ql-block">期珠长子师茗,字景盘,生嘉庆十四年1809己巳1·21戌时,迁往云南</p><p class="ql-block">名获之子帮荣,字宗辉,号文华,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7·14,迁往湖北长阳县</p><p class="ql-block">名泗三子 邦植,字颁宪,生康熙五十九年 1694 庚子 10·7子时,迁往湖北兴山县</p><p class="ql-block">名输三子邦海,字海文,生康熙六十年 1695 辛丑9·21戌时,迁往湖北建业县</p><p class="ql-block">名泮三子邦谦,字抑, 生康熙六十一年1696 壬寅2·29午时,迁往湖北荆州</p><p class="ql-block">邦琳次子 学濂,字步溪 ,生雍正九年 1731 辛亥 11·7 巳时,殁葬湖北</p><p class="ql-block">立益长子 此点,字熙臣,生康熙二十六年1687 丁卯7·16子时,迁往贵州</p><p class="ql-block">立理次子 此安,字明落,生康熙三十五年 1696 丙子3·2未时,往贵州</p><p class="ql-block">此永长子名湘,字英杰 ,生康熙五十年 1711 辛卯11·28寅时,迁往贵州</p><p class="ql-block">爱俊之子 允胜,字惟芳 ,生嘉庆廿四年 1819 己卯 10·28未时,迁往武昌</p><p class="ql-block">世和之子立朝,字正色,1620庚申3·16卯时,迁往湖北九溪</p><p class="ql-block">允逵之子单诀,字廷谳,生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7·13已时,迁往湖北</p><p class="ql-block">单论长子可传,字伯声,生万历四一年1613 癸丑 12·28 戌时迁往崇阳东津</p><p class="ql-block">此贤长子名和,字为贵,生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2·18未时,迁往贵州施南府</p><p class="ql-block">此贤次子名秋,字正华,生乾隆二十年1755乙亥10·9子时,迁贵州施南府</p><p class="ql-block">此贤三子名秩,字序廷,生乾隆三十一1766丙戌5·25午时,迁贵州施南府</p><p class="ql-block">此贤四子名积,字功仁,生乾隆三十四1769己丑10·4子时,迁贵州施南府</p><p class="ql-block">此贤五子名科,字昭登,生乾隆三十九1774甲午3·25子时,迁贵州施南府</p><p class="ql-block">邦玉次子学科,字时道,生乾隆五十三1788戊申10·9卯时,迁湖北仙桃镇</p><p class="ql-block">邦琳七子学淮,字南青,生乾隆二十一1756丙子8月27子时,殁嘉庆四年1799己未,葬湖北嵩山羊角沟时年44岁。</p> <p class="ql-block">学珍长子期俨,字燕柱,生乾隆十九年 1754 甲戌1·10午(湖北兴山县)</p><p class="ql-block">学仟长子期松,字封五,生乾隆二十五1760庚辰6·10戌(湖北兴山县)</p><p class="ql-block">学珍三子期伊,字永衡,生乾隆二十六1761辛巳2·13亥(湖北兴山县)</p><p class="ql-block">学珍四子 期明,字儒先,生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6·29巳(湖北兴山县)</p><p class="ql-block">学瑄次子期伦,字再斯,生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11·23酉(湖北兴山县)</p><p class="ql-block">学仁四子期柏,字格书 ,生乾隆六十年1695乙卯1·15 卯时,(往奉新)</p><p class="ql-block">学仁五子 期松,字笑元 ,生嘉庆二年 1747 丁巳7·25子时(往奉新)</p><p class="ql-block">学佾四子 期恒,字 端 生,嘉庆元年 1746 丙辰 10·22未时(迁靖安)</p><p class="ql-block">学泗五子才,字万箱,生嘉庆四年1749己未2·6辰时,(迁往奉新);</p><p class="ql-block">名梦次子邦治,字家齐,生乾隆五年1640庚申9-29 戌时,(迁往新昌)</p><p class="ql-block">期行四子师德,字树本,号宣廷,生道光廿二年壬寅5-21午时,(迁往新昌)</p><p class="ql-block">邦僮次子学梧,字凤山,号宝树,生乾隆54年己酉9·9酉(往奉新)</p><p class="ql-block">期汉长子师宿,字早明,生同治六年1867丁卯1·10巳(往奉新)</p><p class="ql-block">此逊三子名燕,字金章,生乾隆五十四年己酉3·2巳(往奉新)</p><p class="ql-block">此逊四子名苼,字继和,生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0·13未(往奉新)</p><p class="ql-block">学言次子期五,字和星,生乾隆五十八年癸丑9·4卯(往奉新)</p><p class="ql-block">学德次子期保,字康慈,生乾隆六十年乙卯12·29寅(往奉新)</p><p class="ql-block">学德三子期惊,字怀宽,生嘉庆十二年丁卯7·6卯(往奉新)</p><p class="ql-block">学珈四子期仟,字伯万,生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12·24寅(往奉新)</p><p class="ql-block">学华长子期辉,字宝凤,生嘉庆廿五年1820庚辰7·2亥(往奉新)</p><p class="ql-block">还有修水柏林八房大批宗亲暂未查出原始谱头,须尽全力找到,重启亲情,告慰先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节 吉安迁出外省的支系史料。</b></p><p class="ql-block">(1)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1368年左右),泰和县有100万迁入湖南、四川、贵州等地,丁家此次外迁多少,无考(见《洪武初年大移民之江西瓦屑坝》)。</p><p class="ql-block">(2)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江坪村始迁祖丁祥实,原籍泰和县鹅颈大丘,济阳郡,梦松堂,北宋时期,奉旨偕三个弟弟,祥云、祥麟、祥四,率师入湖南平乱,平乱有功,祥实、祥云官封湖南辰州府左右护卫将军。(《中华丁氏源流》第三次印刷P372页)</p><p class="ql-block">(3)祖济川公,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圳上,携三子迁徙湖南,初居长沙碧湘街,后徙宁乡(也说汉寿县东岳庙乡),迁来东岳庙派语;济广万侣易元 汝仲应元国。明安宗祚宏,忠义相传继。祖德佑绵长,作求凝令绪。为善嗣定昌,玉树祥枝备。庆笃圣英生,奇钟豪杰积。一庭福泽全 千里风云会。正己利群伦,裕民建茂绩。协为致康强,培才增智慧。环宇任高翔,功化光天</p><p class="ql-block">(4)历史上,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拖船埠大樟树,文运(兴旺)公支系,迁徙至湖南常德。</p><p class="ql-block">(5)吉水马头村入川始祖丁儒发</p><p class="ql-block">(6)明末清初(明历万年间)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迁徙到贵州。</p><p class="ql-block">贵州遵义仁怀,四川泸州有一支丁氏是吉水迁过去的,他们是儒发公的后裔。四川渠县岳池丁氏的先祖也在明英宗正统八年至崇祯十六年在吉安生活过,当时的字辈为“朝宗三维”。</p><p class="ql-block">(7)湖南省邵阳地区始迁祖千户公,原籍江西省泰和县鹅颈大丘,元末明初,奉旨镇守云南安南卫鸦巴寨。有功,职封户候。后因紫阳通衢军兵扰攘,又迁湖北,派发十二户,六户军,六户民。及明初定,谣言诬公,遂使风流云散,一本万殊,有转江西,有转湖南 如衡州、永州、郴州、沅州、常德及宝庆邵阳、武冈、新宁,远若陕西、川、贵。</p><p class="ql-block">(《中华丁氏源流》第三次印刷版P258页)</p><p class="ql-block">(8)湖北京山县坪坝镇有一宗祠,祠内有对联两副。据记载,这两副对联为先祖迁楚时,从江西泰和县仙槎乡青林丁氏祖祠内誉录,以古千秋,以志不忘。并称此祠为“江西祖祠”,犹木之本,水之源。</p><p class="ql-block">云天雨顺鹏临凤,芹藻春琛鲤化龙;</p><p class="ql-block">本支百世继千秋,六一流芳敦叙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节 明初南昌府南昌县东门外三十里丁方村有迁安徽金寨县桃岭乡龙潭村一支 </b></p><p class="ql-block">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龙潭村《济阳郡裂石店丁氏五修宗谱》记载:“来祖志高,生殁年月日时葬所俱失考。配谭孺人生殁年月日时葬所俱失考。公本江右南昌府南昌县东门外三十里丁方村人氏,明初迁至河南(明初归河南),寄居固陵之南乡裂石店,相沿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