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馬鞍山是安徽省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東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市面積4049平方公里。人口</span>约230万。 </p><p class="ql-block"> 马鞍山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1972年夏天,我在安徽五河县插队落户已是第四个年头。忽闻马鞍山钢铁公司焦化厂来招工,据说名额不少,而且招工师付也到我们大队来了解情况。我滿怀希望填了表,(可能是招工申请表之类,记不清了),这是下放农村 4 年,几近绝望后第一次看到了希望。但最终我们大队无人被招,也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何人被招。总之,希望完全破灭。50年后的今天,我想起此事仍耿耿于怀,难以遗忘。唉,马鞍山啊马鞍山!</p> <p class="ql-block"> 马鞍山长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2月25日)。 </p><p class="ql-block"> 上午9:11,我从虹挢火车站乘G7492于11:30到达马鞍山东站。</p><p class="ql-block"> 入住马鞍山南湖宾绾。 </p><p class="ql-block"> 此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古称牛渚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与城陵矶、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而采石矶以其险峻山势、绮丽风光、众多古迹居三矶之首,有千古一秀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采石矶风景区沿江栈道飞架于临江的悬崖峭壁之间,南起三元洞,北至蜗牛尾,全长约800余米,依山就势,起伏蜿蜒。我们穿行于沿江栈道,仰观绝壁、俯察江流,探奇怀古,思飘天地之外。</p><p class="ql-block"> 釆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雅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尤其是李白多次来此地,留下了许多烩灸人口的不朽诗篇。</p><p class="ql-block"> 采石矶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牛渚矶</p><p class="ql-block"> 李白</p><p class="ql-block">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p><p class="ql-block">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p><p class="ql-block">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p><p class="ql-block">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p> <p class="ql-block"> 我坐缆车直上三台阁。</p> <p class="ql-block"> 三台阁高31米,共六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地耸立在翠螺山巅。站在三台阁,西眺大江奔流,南望天门中断,东揽新城风光,江山娇娆,景色宜人。散文家余秋雨先生在《三台阁题记》中写道:此阁居高临下,俯瞰苍茫,应该比别处更能读懂万里长江。</p> <p class="ql-block"> 登顶三台阁,品茗瞰长江。</p> <p class="ql-block"> 自三台阁顺山路拾级而下,首先来到位于山腰的李白衣冠冢。</p><p class="ql-block"> 相传,李白醉酒跳江捉月而逝,浮尸逆江而上流至青山脚下,衣冠失落江中,被渔民打捞葬于采石镇神霄宫内,1972年迁于此处。唐白居易《李白墓》诗有"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句。</p><p class="ql-block"> 注: 此非李白墓。李白墓位于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下山,来到状元福地三元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传,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年),僧人定如在此参禅并供奉天、地、水三神位,故曰"三元洞"。</span> </p><p class="ql-block"> 三元洞整个建筑依山傍水,因洞建阁,别有洞天,上下两层,洞中有洞,可通大江。"三元洞"三字为启功先生所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供奉,故名"三元洞"。三元洞的这个民间传说不胫而走,并成为学子必游之处。</p> <p class="ql-block"> 林散之艺术馆。 </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马鞍山市和县。 </p><p class="ql-block"> "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人们在此建立林散之艺术馆。 </p> <p class="ql-block"> 广济寺初建于汉朝,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着安徽"佛教祖庭"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因体力不支,未入内游览。</p> <p class="ql-block"> 赤乌井又名广济井,位于广济寺左。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建广济寺时掘成,故名。相传掘井时采得一斑斓彩石,后凿成香炉供于广济寺内,为镇山之宝,采石之名亦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白楼]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李白而建。 </span>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白楼 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span>它与山东济宁太白楼、安徽歙县太白楼、四川江油太白楼各具风格。</p><p class="ql-block"> 太白楼挹长江,枕翠螺,是中国现存最具规模的一组纪念李白的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白一生浪迹天涯,生性孤傲,平交天子,笑傲王侯。</span>自25岁第一次游经当涂,38年间,曾7次来到当涂,驻足采石、青山,泛舟姑孰溪、丹阳湖⋯⋯,在马鞍山境内留下诗文50余首,几乎吟遍了马鞍山的山山水水。其中《望天门山》、《横江词》等名篇成为了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望天门山</p><p class="ql-block">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p><p class="ql-block">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图为李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离开采石矶,慕名前往诗城宴餐厅用晚餐。据说这是一家诗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的餐厅,是诗城马鞍山地标级餐厅。 </p><p class="ql-block"> 买了2块釆石矶茶干,一瓶"小垒子"酒,还点了2个菜,似乎没有地标级餐厅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2月26日),坐车去和县。 </p><p class="ql-block"> [和县]隶属于马鞍山市,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总面积1319平方公里,人口为41万。</p><p class="ql-block"> 和县历史悠久,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历阳县。天保六年(555年),改名和州。辛亥革命后,改称和县。2011年划归马鞍山市管辖。</p><p class="ql-block"> 图为和县镇淮楼。镇淮楼始建于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4年)。1355年,朱元璋还未称帝时曾镇守和州,他和手下大将在镇淮楼饮酒,并赋诗《登镇淮楼》: </p><p class="ql-block"> 中原杀气未曾收, </p><p class="ql-block"> 江北淮南草木秋。 </p><p class="ql-block"> 我上镇淮楼一望, </p><p class="ql-block"> 满天明月大江流。</p> <p class="ql-block"> [陋室公园]是一个很小的开放式公园。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宋《舆地纪胜》载:和州陋室,唐刘禹锡所辟,有《陋室铭》柳公权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清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宋思仁重建陋室九间,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铺小院和台阶,室后有小山,颇为雅洁,形似卧龙,苔藓斑驳,绿草如茵,林木扶疏。山下龙池,碧波如染,游鱼浮沉清晰可见。</span>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刘禹锡与和州(和县)。 </p><p class="ql-block">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永贞革新"失败后的刘禹锡,在从夔州转贬到和州当刺史的途中,"浮岷山,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途径巴山楚水,访故旧好友,览壮丽河山,写出了很多著名诗篇。</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到达和州时,正值百年未遇的大旱,和州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刘禹锡徒步走遍州内各地,深入到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亲自领导和参加民众抗旱灭灾。他痛心疾首地在《历阳书事七十四韵》中写道:“比屋恂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当后已,下令必先庚⋯⋯"。表达了他关心民众疾苦的拳拳之心。</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率领和州百姓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并做到"遐思常后已"。他执意不住府衙,而依土山傍浅池盖了几间茅屋庐舍,借"陋室"而抒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而留下了《陋室铭》这篇千古绝唱。 </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读 《陋室铭》而知道了刘禹锡,但並不知道陋室背后的故事。此次游览,从三室的"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到两间屋的"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最后才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了解到刘禹锡等人因为说真话触犯了宦官和藩镇割据者的利益而各种被贬,这背后是奸佞之臣的混淆视听,也是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辨是非。永贞革新的失败他无法扭转,当权者的无知他也无法改变,他能做的就是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与友对饮,为老百姓做实事。 </p><p class="ql-block"> 图为刘禹锡雕像。</p> <p class="ql-block"> "陋室"正门坐南朝北,为牌坊式门楼。小院环境清幽,古朴内敛,让人如沐春风。</p><p class="ql-block"> 陋室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陋室铭》 </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陋室大门,迎面是一块古老的木制屏风,上有林散之女婿李秋水撰写的十六字:名擢贤良,志除弊政,诗绍风雅,心系生民。笔法高雅,端庄大气。</p> <p class="ql-block"> 跨过高高的门槛,眼前豁然开朗,方圆不足一百平米的小院,地面麻石铺砌,路边苍松翠柏,肃穆幽静。</p> <p class="ql-block"> 迎面的建筑便是"陋室"。</p> <p class="ql-block"> 正厅正中为刘禹锡站像。上悬郑伊农书写的"政擢贤良"横匾,黑底金字,烨烨生辉;两旁木柱上是对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笔笔老辣,气势磅礴;背景是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 <p class="ql-block"> 偏屋是刘禹锡的大事年表。</p> <p class="ql-block"> 小院右边有一个碑亭,内有一尊高大的《陋室铭碑》,原为唐代书法大家柳公权所书,现为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书写的,几近乱真。</p> <p class="ql-block"> 整整60年前的1962年秋,我考入上海育才中学初中,所在班级幸运地成为古文试点班。当年的语文老师林丽珍中高身材、齐耳短发,一身洁净的蓝布衫,一双黑布鞋。和蔼可亲,朴素大方。林老师教学严谨,一絲不苟。古文试点班没有现成教材,林老师亲自选材,刻写、油印教材。林老师要求我们理解並背颂每一篇古文。60年前读的《陋室铭》,至今我仍能熟练背诵。</p><p class="ql-block"> 文革浩劫,林老师因参与教改,背上了"复古"的罪名,遭受了惨无人道的迫害,受尽凌辱含冤离世。</p><p class="ql-block"> 参观陋室,怀念恩师 ; 无尽思念,悲从中来。</p><p class="ql-block"> 图为当年林老师为我们刻印的教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 镇淮古街]位于和县县城历阳镇,因街上矗立一座镇淮楼而得名。古街北南走向,北靠陋室公园,面南逶迤而下,直至得胜河畔,长约两公里,连接着陋室(刘公祠)、文庙、镇淮楼、四牌坊、龙井、大京兆、议和阁、镇淮古桥、文昌塔等景点,它们犹如一串历史文化珍珠,形成一条真正意义的文脉,被古今和州人擦拭得金光闪闪。如今这条古街名胜遍布,修旧更新,原汁原味,商铺林立,一派繁荣,是苏皖地区最具特色的古典文化与现代商业相结合的城市街区。</p><p class="ql-block"> 图为和县文庙。</p> <p class="ql-block"> 文庙在陋室大门的左前方,建筑宏伟,巍峨高大,红墙黄瓦,飞檐翘角,石雕栏杆,青砖铺地,金碧辉煌,肃穆壮观。这里是和县人民祭拜孔子、昌文兴教之所。殿内的孔子铜像高5米,两边有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p> <p class="ql-block"> 四牌坊。四面分别镌刻"六世承恩"、"祖孙进士"、"父子同科"、"两朝旌表"等四幅碑额。</p> <p class="ql-block"> "和阁"矗立于镇淮古街南端,高三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其面南的门楼上有篆书门额"和阁"和隶书"林散之书画院",匾下的两旁廊柱上镶嵌一幅对联:登斯楼,水抱山环,气势恢宏,都采眼底;逢盛世,笔歌墨舞,发扬出新,光照人间。</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书画院铁将军锁门,未得入内。</p> <p class="ql-block"> 立于得胜河上的镇淮古桥,酷似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上面彩画了许多山水人物及花鸟条幅。镇淮古桥犹如一道彩虹卧于清波之上,雕梁画栋,色彩鲜艳,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气势轩昂。</p> <p class="ql-block"> 文昌塔坐落在和横江河北岸,建于明万历年间。据记载,当时认为和州东南水泄,形胜不备,造成文风不振,故建此塔,以祝望文风昌盛。</p><p class="ql-block"> 虽然文昌塔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文昌塔目前情况十分堪忧,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塔身、塔基不同程度开裂,塔身墙砖很多已风化。门楣上方镶嵌的梅、兰、竹、人物及鲤鱼跳龙门等图案的砖雕风雨侵蚀严重,已面目全非。 </p><p class="ql-block"> 目前文昌搭仅能远观而不允登攀。</p> <p class="ql-block">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陶店乡汪家山北坡龙潭洞,海拔23米,是中国江淮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洞穴遗址。</p><p class="ql-block"> 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调查和发掘,于1980年获得了一个猿人头盖骨。专家鉴定,头盖骨化石为20岁左右的男性猿人,距今约30万年,定名为"和县猿人"。</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普遍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唯一摇篮。"和县猿人"的发现,说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和县猿人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我驱车40公里,专程来参观此遗址。但遗憾的是,可读性、观赏性太低了。正应了一句俗话:不来,一辈子后悔;来了,后悔一辈子。(后3图是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2月27日),坐车赴含山。 </p><p class="ql-block"> [含山县]隶属于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中东部、巢湖之滨。总面积约 </p><p class="ql-block"> 1 千平方公里,人口33万。</p><p class="ql-block"> 含山县历史悠久,自唐武德六年(623)置县以来,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春秋吴楚故地,素有吴头楚尾之称。</p> <p class="ql-block"> [褒禅山风景区]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处。褒禅山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多座山峰的总称。相传,褒禅山为仙家聚集之处。仙人不食人间烟火,以嚼首乌,食灵芝,饮甘露为生,他们从天庭上带出许多灵芝、何首乌的种子,撒在褒禅山中。所以,褒禅山漫山遍野可采掘到灵芝、首乌。褒禅山景区由华阳洞、褒禅寺、伍子胥古道和古昭关四大旅游板块组成,景色秀美,风光宜人。</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他往舒州任职途中,游历褒禅,举火探洞,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游褒禅山记》。山以文名,褒禅山因此声名远扬。 该文同时被大陆和港澳台语文课本采纳。 </p><p class="ql-block"> 图为景区入口。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游褒禅山记</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宋代〕</p><p class="ql-block">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p><p class="ql-block">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p><p class="ql-block">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p><p class="ql-block">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p><p class="ql-block">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p><p class="ql-block">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塑像耸立在苍翠古木之中,尽显威严。</p> <p class="ql-block"> 华阳洞是褒禅山的核心景点,洞内自然景观琳琅满目,争奇斗姿,各显其妙。宋朝王安石当年慕名游览,举火探洞,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游褒禅山记》。</p><p class="ql-block"> 华阳洞长1500米,当年王安石是从后山进洞并且没有走完全洞。今天我是从前山乘舟进到华阳洞,登陆后全程步行约1公里。碑洞环空经丈,左折如楼,石罅流泉,淙淙可闻。走完全洞,我从内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奇幻奥妙。</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举火探洞雕塑</p> <p class="ql-block"> 褒禅寺始建于公元638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于此潜修二十余年,圆寂后坐落在褒禅山中,获五色舍利若干粒,因与唐玄宗之师慧忠国师为昆季,随名声遐迩,其弟子改华山为褒禅山,并兴建寺宇。后屡有修建,规模逐渐扩大。现在看到的慧褒禅寺是1998年重建的,它占地7公顷,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玉佛殿中供奉的这尊玉佛是褒禅寺方丈绍云法师2008年从缅甸重金请来的,玉佛长6.2米,重20余吨。 </p><p class="ql-block"> 这尊佛像为释迦牟尼涅槃像,佛教徒们刻制了这种吉祥卧姿式的佛像,表达对佛祖的怀念之情。象这样巨大的玉佛像比较珍贵和罕见。</p> <p class="ql-block"> 千佛舍利塔是八面宝塔,由居士捐献建造。宝塔高九层,里面有1000个从景德镇定制烧造的佛像。所以这塔被称作为千佛塔。地宫中还供有唐代高僧慧褒和尚的舍利子。</p> <p class="ql-block"> [伍子胥古道]东起褒禅山,西到昭关伍相祠,全长7.5公里,古道沿途有多处人文、自然等景点,是连接伍子胥、慧褒禅师、王安石三位历史名人的时空古道。</p><p class="ql-block"> 因为修路,汽车不允许通过,忍痛放弃参观,仅在入口处拍了张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伍子胥古道蜿蜒缠绵7.5公里,终点就是伍相祠,即[古昭关景区]。由于古道关闭,未能游览。</p><p class="ql-block"> 伍相祠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虽经历代重修,终毁于战火。现在看到的伍相祠建于199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五开间的仿古建筑。高高的圈门上方由当代书法家赖少其手书的"昭关"二字。门洞上方是篆书"雄居吴楚"四个字。祠内有伍子胥塑像。(此段文字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演绎了一场"伍子胥过昭关"的传奇历史故事。 春秋时,伍子胥为父报仇。先奔宋后逃郑,辗转数国,一路吹箫乞食,欲奔吴国。来到昭关时,关口挂着捉拿他的画像,盘查很严,一时受阻,无法出关。这时恰好遇见东皋公好心搭救他回家,隐居下来。一连7天,伍子胥想到父兄的仇还未报,悲愁交加,竟在一夜之间急白须发。于是东皋公就让长相极似伍子胥的朋友皇甫讷冒充过关,而伍子胥则趁皇甫讷被抓的混乱时机,乔扮成民间老人蒙混过关。到吴国后,帮助姬光夺得皇位,最后官封大夫,兵拜副将,统兵十万,挥师郢都,在春秋 战国史上留下兴吴灭楚的篇章。 </p><p class="ql-block"> 此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是一处距今58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达220万平方米。目前遗址公园还在大规模建设中。 </p><p class="ql-block"> 遗址区内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凌家滩遗址的年代比较早且内涵丰富,成为促进中华文明诞生的先行者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凌家滩考古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玉的国度。玉器往往被视作代表质地的"天公之美"与代表工艺的"人工之美"的结合,因而广受中国人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凌家滩出土玉器所涵盖的文化符号,范围之广、渊源之深都是世所罕见的,代表了人类史前文化的一个高峰。</p><p class="ql-block"> 图为"玉鹰"。这种以飞鸟驮太阳的造型,在三星堆的青铜神树、金沙的太阳神鸟中也都有体现,或许代表着先民们在想象太阳时一些相通的默契。</p> <p class="ql-block"> 凌家滩分别在两座墓中出土了6个小玉人。所有玉人都伸开五指,放在胸前,似乎在表达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小玉人最大的亮点并不在外型的工艺精雕方面,而是在其身上的"神孔",因为这些玉人身体上打的孔洞,即便是用现代的高科技方法,也无法打造而成。首先,这些圆孔十分规则,是一个没有误差的正圆形状;其次,这些圆孔的孔径大小仅有0.15毫米,比人的头发丝还要小。考古专家至今对小玉人身上的小圆孔,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p><p class="ql-block"> 坊间有传闻称,正因为现代技术搞不清小玉人孔洞的由来,致使遗址挖掘工作暂停,怕会挖出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逆天神物。这也给五千多年前的凌家滩考古遗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不管怎么说,凌家滩玉人代表了中国上古玉器文化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最早的玉器文明出现在距今8000年前,凌家滩时代正处于玉器文明的鼎盛时期,这只"玉猪"的考古和艺术价值均不可估量。重85公斤的玉猪由较为粗糙的玉石雕刻而成,整体形象朴拙浑圆,体现了先民们高超的雕刻技艺。玉猪的年代已确定为5500年前。</p> <p class="ql-block"> 玉龙:玉器,新石器时代,凌家滩遗址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存含山县博物馆,是含山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玉龙龙身脊背阴刻规整圆弧线,连着弧线阴刻17条斜线并两面对称,似龙身鳞片,与现代人想象中的龙的形象非常相似。中国现在龙的形象很可能就源于凌家滩,所以凌家滩玉龙又被称为"中华第一玉龙"。</p> <p class="ql-block"> 刚刚结束的冬奥会奖牌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 · 人心同"的中华玉文化内涵,也象征着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共享冬奥荣光。</p><p class="ql-block"> 奖牌背面设计源自凌家滩玉璧,圆环上刻有24个点及运动弧线,取意古代天文图,象征着浩瀚无垠的星空,人与自然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此图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游览凌家滩后,赴高铁含山南站,两者相距3公里。 </p><p class="ql-block"> 我坐高铁回上海,但须在芜湖中转。原以为要出站再进站,很麻烦。其实是站內中转,下车后乘专用电梯至出发大厅即可。</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