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不甘于安静的溪流

洪宗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林筱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洪宗洲 手机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的母亲河晋江的源头,有一条流淌了千年的溪流。它面临笔架,背倚凤山,“溪水安流”,一条璀璨的玉带环绕出一座美丽的山城,滋养出漫山遍野的铁观音茶树。</p> <p class="ql-block">有时它热情奔放,有时它沉静深思;有时它宽广豪迈,有时它细腻婉约。“在北方,再小的溪也叫河。</p> <p class="ql-block">在四川,再小的湖都叫海,你们这儿怎么这么大的河才叫溪?”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指着这条溪流宽阔的水面发出了疑问。我笑着说,“或许,这是一种胸怀吧!”</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70年代末,父亲转业,母亲随军安置进城,我们兄妹仨被暂时送到邻镇外婆家寄养。外婆家的人口多,十天半个月都难得吃上一顿白米饭。</p> <p class="ql-block">1981年冬天,我进城上了幼儿园。第一次跟着母亲去食堂打饭,看到每个人手里满满一大搪瓷碗的白米饭,我的眼都直了。</p> <p class="ql-block">轮到母亲打饭时,我的眼泪却“刷刷”地往下流。母亲问,“怎么哭了?”我哽咽着说,“你才打一碗,我们会吃不够的!”要知道,当年的大搪瓷碗足以装下七八两白米饭,我用尽了所有力气也没能把它吃完。这成了母亲的工友们几十年来见面必提的笑话。</p> <p class="ql-block">饭后,母亲带我来到溪边工友家,我第一次看到那条溪流,它像第一次进城的我一样羞涩,安静得没有声息。</p> <p class="ql-block">这边沙滩地上的柑橘园如此茂盛,而对岸则陷入一片黑暗。那时候,山城是出了名的贫困县,以溪为界,溪的这边是县城,溪的那边是农村。</p> <p class="ql-block">县城不足0.8平方公里,仅靠一条60年代修建的西门大桥连接着县城区域的两岸,龙津码头的渡船撑渡着生活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中期,县城南面的龙津大桥建成通车,将县城与后垵连接起来。桥下软软的沙滩地上,我们听着身边“哗啦啦”不再安静的溪流声,捡沙螺、挖沙坑、煮沙饭、打沙仗,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小学时光。</p> <p class="ql-block">后来,一座接一座的大桥雨后春笋般横跨西溪两岸,颖如大桥、铁索桥、铭选大桥、清溪大桥、水闸桥、三安大桥……</p> <p class="ql-block">水面满起来了,溪流壮起来了,铁观音香出来了,县城的体量也随之迅速扩增,6.8平方公里,8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25平方公里,30平方公里,一家家茶厂、制衣厂、工艺品厂建起来了,对岸的农民变成了市民,村庄变成了城区,越来越多的外省人涌进了这座山城。桥下的溪流不分昼夜地奔跑,陆上的溪流也在向内沟联向外涌动。90年代初期的一天,在外求学的我回家发现桌上几张花花绿绿的债券。</p> <p class="ql-block">我刚要问,父亲就说了,“要凿龙门隧道,大家都在捐资都在买债券!”那时候,满大街都是“靠自己骨头长肉”“打开南大门”的号角,短短几个月,就募集了两千多万元,很快,龙门隧道打通了,去往厦门从三四个小时缩短到了一个多小时。进入新世纪后,西二环、东二环接连开通,泉三高速、厦沙高速连接线也先后贯通。陆上的溪流提速,提速,再提速,每个人心中的溪流也在奔腾、汇聚。</p> <p class="ql-block">一天中午,放学回家的儿子兴冲冲地找我要钱,我问,“要钱做什么?”他骄傲地回答,“给茶学院捐款!”说完,又补问了一句,“你跟爸爸应该都捐了吧?”我们相视一笑。如同二十多年前的场景再现,那一年,五个多亿的捐资如溪流一般涌进来。不久,全国首家本一茶学院矗立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大学生慕名走进这座山城。</p> <p class="ql-block">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贫困县早已华丽转身成了全国百强县。所有的溪流都会赋予一个地域精神与气质。这条不甘于安静的溪流由北面来的西溪干流和南面来的西溪支流——蓝溪在县城区域汇聚而成,北面的粗犷、豪放与南面的温婉、含蓄糅合在溪流里。我的娘家在蓝溪流域的西坪镇,那里是铁观音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前,堂叔、伯们加入茶叶外销大军,挑着茶担到厦门、往汕头,走街串巷吆喝卖茶,而今他们在全国各地开出各个茶号。我的婆家在西溪干流流经的湖头镇,那里是李光地的故里,既有钢铁厂,更建起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爱人的堂亲、表亲一个个从泥地里拔腿上岸,进入钢铁厂、光电企业,成为蓝领。每个人都契合着这条溪流的气质,不甘于安静,不止于安逸……</p> <p class="ql-block">沿着这条不甘于安静的溪流,有无数人走进这座山城,又有无数人从这座山城走出去。溪流继续向前流淌,延伸的不仅仅是流域,更有溪流的深度与力量。它紧贴着时代的脉博,强劲有力地跳动、奔流。这条不甘于安静的溪流名字叫安溪。溪流里不停流淌的是安溪精神,安溪胸怀,安溪气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拍摄地:安溪县金谷溪岸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该文首发于《泉州晚报》2018年7月23日</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谢谢欣赏!谢谢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