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阮章竞之歌剧《赤叶河》说起

潞邑

<p class="ql-block">  从阮章竞之歌剧《赤叶河》说起</p><p class="ql-block"> 李潞玉</p><p class="ql-block"> 本人喜好旧版连环画收藏,前些日子在孔夫子旧书籍网上竞拍下几本民国时期香港出版的连环画,其中有一本书名为《风雨黄泉路》的连环画。从该书的封面人物画上来看,当时还以为是本古装戏剧故事呢,可当打开看到第一页的内容,我一下愣了,这不就是《赤叶河》吗!民国时期的香港怎么会出版有与《赤叶河》内容一样的连环画呢,令人不解?《赤叶河》为著名诗人阮章竞创作改编的歌剧。当年在解放区曾被称之为有“一白一红”两大著名歌剧,一白指的是由贺敬之编写的歌剧《白毛女》,一红就指为阮章竞创作的歌剧《赤叶河》。</p> <p class="ql-block">  1948年4月太行群众书店出版的《赤叶河》剧本</p> <p class="ql-block">  阮章竞(1914年—2000年),别名洪荒,啸秋,广东省中山人。少年时家境贫困,13岁时为减轻家里的负担辍学做油漆店的小徒工。二十岁时外出谋生流落到上海,结识了广东番禺老乡冼星海,在冼星海、吕骥等指导下参加救亡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在冼星海的帮助下辗转南京、武汉、洛阳等地于1937年年底到达山西陵川。经过在国民党游击军和陵川地方武装4个月的短暂盘桓,1938年4月转入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同年5月在晋城参与组建八路军太行山剧团。</p> <p class="ql-block"> 阮章竞</p> <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剧团留影</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太行山剧团全称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晋冀豫边区太行山剧团”,这个名字还是是由当时的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给起的。抗战之初,国共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朱瑞在晋东南创建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招收进步青年,传授游击战争和统一战线知识。1938年2月,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后改名八路军晋东南军政干部学校)迁至陵川县。当时,训练所话剧组和陵川县游击支队宣传队组成联合抗日流动剧团,经常在周围村庄演出宣传抗日救亡的街头剧、歌曲等。为了进一步扩展抗战宣传,朱瑞又在陵川县成立了县儿童抗日宣传队,队员年龄在11岁至14岁之间。1938年4月下旬,八路军收复晋城,联合抗日流动剧团来到晋城演出,驻在晋城东关崇实中学(今晋城一中)。不久,陵川县儿童抗日宣传队也到达晋城,与联合流动剧团会合。为了加强抗日文体团体宣传力量,朱瑞决定将上述两个团体合并成一个剧团,并给这个剧团命名为太行山剧团。剧团团长赵洛方、艺术指导员为阮章竞。剧团成立两三天后在朱瑞的率领下到了长治,朱瑞将剧团交与时任八路军总部民运部部长黄镇领导。在长治黄镇把缴获汉奸家的一批绸缎布匹拨给剧团制作舞台布景,又给剧团购买添置了汽灯、锣鼓、脚踏风琴等设备。</p> <p class="ql-block">  1939年阮章竞、赵迪之夫妇在长治晋东南民革艺术学校。</p> <p class="ql-block">  抗战初期,晋东南一带活跃好多由中共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剧团或宣传队,如太行山剧团、黄河剧团、先锋剧团、火星剧团、前哨剧团、大众剧团等。这些文艺团体中的大部分人虽然革命热情很高,但是普遍年龄较小,大多未接受过有关文艺方面的系统教育。1939年2月,中共北方局、晋冀豫边区与第二战区有关方面研究决定:为了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艺术事业,培养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抗日文艺队伍,成立“晋东南民族革命艺术学校”(简称民革艺校),校址选为长治城里东街的长治师范院内。阮章竞任该校戏剧系教师,其妻子赵迪之担任该学校训育主任。当时的山西五专署专员戎子和兼任校长,山西三专署专员薄一波兼任副校长。民革艺校当时下分三个系:1、戏剧系,2、音乐系,3、美术系。教员们大都来自于延安鲁艺或太行山剧团等部门,其中不少教员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或师从名家,或在上海、武汉、杭州等大城市受过专门的艺术教育。学员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组织各种文艺汇演,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影响,长治城内文艺活动十分活跃,抗日歌声此起彼伏。当时为防备日军飞机的空袭轰炸,老师带领学生在长治城的西城墙挖了一些防空洞,平常在洞口上课,敌机一来就钻进洞里坚持学习。</p><p class="ql-block"> 阮章竞的妻子是赵迪之。赵迪之(1916-1997),河北省清苑县温仁村人。1934年在北平民国大学读书时入党。1937年2月到山西太原军政训练班。1937年4月到延安。1938年2月从延安中央党校到129师编辑部,参加辽县工作团。1938年7月到1939年11月在太行山剧团任政治指导员和晋东南民革艺校训育主任。1944-1946年先后任武乡县、晋城县县委书记。阮章竞是1939年入的党,赵迪之还曾是阮章竞的入党介绍人。</p> <p class="ql-block">  阮章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从事文艺工作,并参加过农村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群众运动。赤叶河属太行山脉香磨河系,位于晋东南陵川县六泉乡南部。抗战胜利后土地改革期间,阮章竞在赤叶河一带搞过土改,对农村比较了解。该创作的大型歌剧《赤叶河》,讲述了太行山区恶霸地主欺压贫苦农民、农民讨还血债的感人故事:年轻、美丽、纯洁的农村妇女燕燕被恶霸地主吕承书侮辱,投河屈死。她的丈夫王禾子被迫出走逃生;她的公爹王大富又被地主赶出家门。直到14年后,山村解放闹土改,王大富父子和赤叶河的几十户贫苦农民才翻了身,一起为燕燕报仇申冤。歌剧广泛采用民间艺术形式,有说有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一部史诗性的光辉作品。</p> <p class="ql-block">  我曾将阮章竞的歌剧《赤叶河》剧本与香港庆记书局出版的连环画《风雨黄泉路》对照看了下,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中选择题材,有时与别人难免会出现撞车雷同现象,但是如果在作品中连故事发生地点,书中人物姓名都几乎一模一样的话,那说法就不同了。如在《赤叶河》里女主角名字叫燕燕,燕燕的丈夫叫王禾子,恶霸地主叫吕承书,狗腿子名叫秋贵。在《风雨黄泉路》里名字也同样一字不差。不同的是《赤叶河》里贫苦农民也即燕燕的公公名字叫王大富,在《风雨黄泉路》中该名字叫王福林,意思差不多。有关歌剧《赤叶河》构思创作的初衷,阮章竞在该剧本的后记段落中是这样写的:“一九四七年土改运动深入阶段,封建地主阶级悄悄地从他们的垃圾箱里,翻出两件“法宝”;一是“良心”,一是“命运”,农村中发生了“土地是怎么来的”的问题······这样使我想起在赤叶河工作时,一个愤怒的回忆:一个伛偻衰弱的老人,在脑子里涌现上来。记的我去访问他在深山沟的破屋中的时候,正是狂风暴雨,他诉说了他怎样家散人亡的悲剧。同时引起我童年的回忆:地主到家里逼债,逼母亲买儿的故事,不禁悲愤填胸。我一翻开日记,制止不住我的愤怒:我要写这个老人的故事!写个王大富,写个王禾子,写个燕儿。然而在事实上,燕儿是死了,禾子并没有回来,不知何处去了!我悲痛地把这个愁惨的情景,移到燕儿的被辱和死,王禾子的出奔,王大富的被撵(扫地出门),家散人亡上去。”以上说明了阮章竞在创作《赤叶河》由来之过程。 让我费解的是,阮章竞的《赤叶河》创作于1947年,而所谓的民国香港版连环画《风雨黄泉路》出版时间竟然标为1945年,这中间肯定有个地方说的不对。如果该《风雨黄泉路》能确定为1945年出版的,那阮章竞的《赤叶河》是否是为根据该连环画改编的呢?这也未尝不可。贺敬之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就是根据华北民间故事白毛仙姑改编的,其赞誉一样闻名遐迩。但根据有关资料印证,阮章竞的《赤叶河》为原创,不可能是依照香港该连环画题材改编的。</p> <p class="ql-block">  香港出版的连环画巜风雨黄泉路》封面</p> <p class="ql-block">  香港出版的《风雨黄泉路》内页</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必要说下有关民国时期的香港连环画。连环画在香港被称之为“公仔书”,公仔泛称有儿童的意思。香港的连环画发展一直和上海大本营息息相关。1925年至1927年间,上海世界书局率先推出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套连环画册,并在书内印有“连环图画是世界书局所首创”的文字。这套连环画共有五部,全部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分别是《连环图画水浒》《连环图画西游记》《连环图画三国志》《连环图画封神榜》和《连环图画岳传》。这几部作品的面世,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连环图画或简称连环画这一名词也正式被市场所认可。香港的早期连环画创作群是由沪地和港地本土画家组成的,一开始沪地一些书商在香港设立书局的分部,比如庆记书局、香港上海书局,三九书店,华南联益书社等。当时连环画业俨然成了一门赚钱的行业,很多书商一哄而上,纷纷改编、模仿甚至变相抄袭出版各种连环画,其题材大多是神怪、演义、传奇、武侠、言情、侦探、滑稽等。所谓的书局或书社遍布香港的街头巷尾,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有的名为书局,其实也就是租间房,挂个牌子就成了。连环画因为热销而逐步走上歧途,大量粗制滥造,画技低劣,内容低级趣味被称为“跑马书”的连环画出笼,导致连环画声誉大跌,连环画行业逐步走下坡路,并渐渐衰落。该香港出版的</p> <p class="ql-block">  1927年上海出版的《连环图画三国志》</p> <p class="ql-block">  该香港出版的《风雨黄泉路》连环画,说是1945年出版,只为该拍卖家一方之说。民国时期在大陆出版的书籍包括连环画,出版时间一般都标为民国某年某月某日出版,而香港当时属于殖民地被英国管制,也可能是出版商故意为之,既不便用民国纪年,也不用公元纪年,所以当时香港出版的连环画大多没有标出版时间。从其《风雨黄泉路》连环画的纸张、封面、绘画等方面看,该书出版时间应该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初,属于变相抄袭阮章竞之歌剧《赤叶河》而来的。赤叶河在山西省境内的太行山区,该香港《风雨黄泉路》连环画编者连起码的地理知识都不懂,把赤叶河写为陕西省太行山区,太行山什么时候跑到陕西了呢?另外,《赤叶河》中讲述为土改运动中,赤叶河的贫苦农民王禾子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斗争恶霸地主吕承书,讨还血债,翻身得解放。在香港出版的连环画,当然不会赞成大陆的土改运动了。所以在其《风雨黄泉路》书中,编的是王禾子为报仇雪恨,化装混为吕家的家丁,最后把吕承书和狗腿子秋贵都杀了。该结局讲的落入古代编故事的俗套,有些牵强符会。</p> <p class="ql-block">  1963年阮章竞重返赤叶河村与乡亲们留影</p> <p class="ql-block">  阮章竞之歌剧《赤叶河》写于土地改革的高潮中,积极地配合了当时农村土改运动斗争的需要。该剧一经出台,便在解放区引起轰动,首先配合在河北省馆陶县召开的土改工作会议演出,接着在石家庄市连演了七场。之后,随刘邓大军一路南下,一直演到阮章竞的家乡广东。当时的一些部队文工团体及地方剧团纷纷将其或移植或改编后演出。据有关资料上记载,“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原北平国民党首领傅作义将军起义后,其还专程去河北西柏坡拜见毛泽东主席等中共领导,在西柏坡的晚上毛主席请傅作义看戏,观看的就是歌剧《赤叶河》,使傅作义观后感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阮章竞多才多艺,既是作家,又是诗人、编剧,在美术方面造诣也极深。在太行山剧团他先是担任艺术指导,后来为太行山剧团团长。红色经典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人们应该耳熟能详吧?也即“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最先是由太行山剧团在长治地区的屯留东古村唱出的。《在太行山上》歌词的作者叫桂涛声。1938年1月,词作家桂涛声来到山西晋东南,亲身感受了太行军民同日本侵略者浴血抗战,从心底迸发出这首震撼人心的歌词,随手写在了香烟包装纸上。同年6月,桂涛声回到武汉见到了好友作曲家冼星海,将写有歌词的香烟包装纸交给他。冼星海在钢琴前连夜构思、作曲,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与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了这首歌曲。同年8月,太行山剧团驻长治屯留县东古村,剧团结合当时抗战形势的宣传需要,排演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活报剧、街头剧、秧歌剧等。这时阮章竞收到了冼星海老师给他转来的歌曲《在太行山上》。收到该歌曲,阮章竞立即在剧团组织排练。这首歌是首二部声大合唱,旋律起伏、奔放、豪迈。当时的八路军总部驻屯留东故县村,据东古村仅二三里路。太行山剧团排练好这首歌后汇报演出,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总部首长观看后给予大力赞赏。1939年10初,太行山剧团唱着这首歌,从长治屯留东古村出发,历时三个月,行程二千五百里,沿太行山的千山万壑为八路军部队和当地群众演出。途经有襄垣、沁县、武乡、潞城、长治、长子、壶关、陵川、辽县、和顺、邢台、临城、赞皇、元氏、昔阳、榆社、太古、沙河等地,最后又回到东古村。一首震撼人心、气势磅礴的抗日歌曲,响彻在太行山上,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  抗战初期八路军总部驻晋东南屯留东故县村大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太行剧团在黎城</p> <p class="ql-block">  阮章竞是广东中山人,晋东南太行老区属于他的第二故乡。这里曾有他在战火硝烟中留下的足迹,曾经有他的青春、理想、爱情、歌声。说起来他与长治有特殊的情缘,长治英雄台、英雄街的地名还曾是他给起的。长治是1945年10月8日上党战役中解放的。1946年7月,太行行署通知决定12月2号,在长治城里召开第二届太行区群英大会,会址选在卫上街东边的大操场上。搭起舞台和彩门后,该起个什么好听的名字呢?于是大会筹备组向社会各界征求建议。阮章竞当时为参会代表,他建议说:“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英雄会,起名字要和英雄有关。我的意思要把英雄们进会场的卫上街,更名为英雄街。把搭的彩门,叫英雄门,把舞台叫英雄台,把开会的会场叫英雄台广场。你们看行不行?”经过一番讨论,向大会筹备组和领导汇报,得到一致赞同。从此,长治市就有了英雄街,英雄台,英雄门和英雄台广场的地名。</p><p class="ql-block"> 阮章竞前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为创作于1947年的俚歌故事《圈套》、大型歌剧《赤叶河》,以及1949年的叙事诗《漳河水》,被有关研究者概括为“阮章竞的老三篇”。其与“赵树理的老三篇”《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同称为太行山土地上长出来的艺术。阮章竞和著名作家赵树理是至交好友,彼此欣赏,惺惺相惜。1963年,时任北京市作协主席的阮章竞重回太行山故地,在长治由赵树理亲自陪同一起到陵川重返赤叶河。故地重游,抚今追昔,二人不胜感慨。</p><p class="ql-block"> 中国成立后,阮章竞先后任中共华北局宣传部文艺处长、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理事,《诗刊》副主编,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注:该《从阮章竞之歌剧"赤叶河"说起》一文,已在《长治方志》2022年第1期上发表,在此特表示谢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於海南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