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经典,阅享思维——“山东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坊”青岛群组读书活动小记

妮妮妮

<h3> 春风拂柳,饰以杜鹃,饰以书香。<br> 在这个万物始新的春天,山东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坊载着“新思想、新阅读、新征程”,开展了新年第一期读书活动。2022年2月28日,青岛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坊全体成员参与活动。这个春天,我们与阅读同行。</h3> 本次阅读的是教育家杜威的经典著作《我们如何思维》,活动由青岛市名师工作坊承办,分为“专家导读”和“经典分享”两个环节。省教研员李家栋老师,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结合书中内容做了深入解读。来自青岛市的四位骨干教师针对整本书的三个部分十六个章节,从多个角度,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智慧分享,在读书交流中和我一起共赴精神的盛宴。 首先,与大家分享的是来自胶州市香港路小学的张晓老师,她针对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用思维导图串联章节内容,条理清晰。 接着,与大家分享的是来自青岛文正小学的徐立岩老师,徐老师采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策略,重点导读了第二部分中“反思性思维的分析”部分,启迪思维、展望未来。 第三位与大家分享的是来自崂山区山东头学校的方芙蓉老师, 方老师就书中第三部分“思维训练”的前三个章节与老师们进行了分享交流,结合书中的经典案例,令人受益匪浅。 第四位进行读书分享的老师,是我们青岛市特级教师工作坊“徐慧颖老师工作室”的贺芳老师。来自青岛嘉峪关学校的贺芳老师,曾荣获青岛市优秀教师、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青年岗位专业人才等称号,还是青岛市名师工程人选。贺老师特别关注了“思维”的四种含义,重点分享了第四种思维——“思索验证思维”这个部分。她简洁清晰地为老师们梳理了章节的重点内容,结合省特级教师工作坊启动培训上,市南区教研员徐慧颖老师执教的课例《太阳》,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举例解读了如何基于观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br> 贺老师在思维发展的这个重要议题上,和我们分享了再读后提炼的三心:好奇心、联想心、条理心。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重要作用,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促进其发展质量的提升。 在今日的阅读分享中,老师们用最真挚生动的语言与我们分享智慧,以具体典型的例子与我们思维碰撞,清晰的思维导图、提纲挈领的内容归纳,让我们汲取着书中的营养,感悟着教育的智慧。与经典对话,明眸启智;与同伴对话,阅享思维。美好的读书时光总是略显短暂,我们青岛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坊全体成员将且行且思,在这个春日,与经典为伴,徜徉书海。 <h5><font color="#b06fbb">工作坊成员读书感悟分享:</font><br> 思维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的发展而存在的。21世纪学校教育强调能动思考型学力的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为课堂转型的关键。教育家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有助于教师了解思维的特性,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李家栋老师所说:“了解思维、研究思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思维是帮助人们把事情做好的工具,教学中我们要将思维训练付诸实践,做到思在做中,做中有思,培育学生适应未来的可持续终身学习能力。<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徐慧颖</span></div> 有幸成为了今天的一位领学人,让这份阅读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份鞭策。自然的思维是天然存在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思维,而是更好的思维,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教学,帮助引领学生把自然的思维能力转化为经受过检验的专业的思维能力。百年历史,这本书穿越了时空,但却常谈常新,简单朴素的指导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正如李家栋老师说的:“阅读要学会和自己的教学工作发生关联,才会让阅读的思考更深入。反思性思维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与其发生碰撞,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贺芳</span></div> 从寒假就开始阅读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书,说实话书⽐较难读,不是纯理论的书籍,但是从⼼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度进⾏阐述作者眼中的“思维”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启发学⽣如何去思维,书没有看完,但是随着阅读的推进,慢慢地⾛近了杜威,也对思维有了⾃⼰的理解。杜威说的思维就是反思性思维,⽽如何进⾏反思性思维,我是这样理解的:作为学⽣思维的缘由是遇到了某种困惑或怀疑——联想到怎么办——捉摸初步的处置⽅案——运⽤某种适合这⼀具体情况的理论——考虑这⼀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再简单点说就是:</h5> <h5><p></p><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李根</span></div></h5><h5> 思维最终的指向是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思维的过程中包含着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杜威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学会思维,只不过在长久的教育教学中,人们忽略了这一重要能力的培养。的确就如杜威所说: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我认为就是一种挑战性学习,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求证,让学习过程真实地发生。新的教育时代,我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去追求最终的答案,而是为了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更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李晓</span></div><p></p><p style="text-align: right;"></p><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思维,而是思维得更好”。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然天赋,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让思维更灵活,更深刻,更有条理。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制造困惑,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机警和探究的状态,为后面的思维的顺利展开打下基础。其次,让学生经历充分的联想和推理过程,要由学生从亲身的体验出发,自己经历归纳的过程,得出概念。最后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学生在行动中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让思维呈螺旋上升。杜威认为“教学是一种艺术,而真正的教师就是艺术家”。教师应该利用教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让教材成为束缚学生的材料。</span></h5><h3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刘默晗</span></h3><p></p><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今天通过学习,更加明确的认识到,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思维,而是更好的思维。作为老师,通过课堂,需要做的就是将自然思维能力转化为经受过检验的专业的思维能力。有三个重点要关注,第一,保护并积极发展好奇心,这是思维的开始。第二,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联想与推理,要源于疑惑、质疑,经历尝试和体验,逐步形成。第三,需要被验证,这是评价,更是一个思维循环往复并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探究思维发生的过程,本质上是对“以生为本”的回应。只有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和解决问题,在亲历的过程中,学会更好地思维,才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过程,才是学会学习的过程。</span></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王冬宇</span></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约翰·杜威是教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实用主义集大成者,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我们如何思维》一书则从活动、语言、观察、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体现“新三中心论”的内涵。我们知道从脑到思维,显示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了解大脑秘密的最好途径之一是利用大脑的输出,输出则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课堂通过创设情境来激活孩子的思维很有必要。当孩子沉浸在质疑的氛围中,大脑思维才能更好的运转;教师教学语言严谨,推理过程精细,则能激发学习者已有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重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受到世界上的问题,带领他们经历充分的联想和推理过程,对结果进行观察,用行动来验证,最后需总结为概念,成为鉴别各种事物、现象和问题的工具,有了完整的思维步骤才能更好地调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span></h5></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冷文凤</span></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天然的智力阻拦不了谬误的传播:虽然阅历不浅但思维不正确,就仍然会积累许多错误的信念。杜威在书中给出三点建议,我总结之为三心:好奇之心、联想之心、逻辑之心。<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好奇之心是一切科学之母,培根说过我们必须成为像小孩一样,才能进入科学的王国,这就提醒我们要保持童年那样的开朗灵活的好奇心,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这一天赋是很容易消失的。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我们就能在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加以思索。正如在观察事物或问题的过程,可以多问些为什么,不是有人说问完了5个Why之后,基本上就能找到问题根源了。作为教师能做的事是学多于教。我们很难重新燃起别人的好奇心,所能做的主要是努力防止好奇心圣火熄灭,帮助尚未熄灭之火继续燃烧。要设法保护人们的好奇探索的精神,别让它因为兴奋过度而衰竭,别让他因为日常事务而麻木,别让它因教条灌输而僵化,也别让它浪费于琐碎事物之中。<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联想之心则是要在过程中学会联想,有三个不同的方面是:联想的快慢;联想的宽窄;联想的深浅。联想的快慢不是个问题,关键是在这过程中不断的学会联想,慢慢的就可以让联想的速度快起来。联想的宽窄是要有所限制的,总不能无限制的联想下去,那么当范围太大时直接会把自己搞晕掉,所以杜威强调的则是:最佳的思维习惯是联想既不太少又不太多,保持平衡。最后联想的深度则是需要不断后天努力学习的,不是哪一个天生就能把一个问题想得很深刻,这需要后天不断的积累资讯和钻研。<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逻辑之心则是养成有条理思维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逻辑性的体现,在思考的过程中要学会根据事物的关联性来安排条理性。这一条是和行动密切相关联的,按杜威的说法:是与为完成一定目的所需的行动的组织相伴而来。要达成一个目标,比如说做饭这件事,如何有条理性呢?比如煮饭放在电饭锅内就可以自动煮成了,但需要的时间较长,那就先淘米煮饭再开始洗菜准备菜之类;若这次做的饭中有煲汤这一项花的时间最长,那这项可能第一操作,一边煲汤一边做其他准备,最终达成最短时间完成煮饭这个目标了。</span></h5></span><p></p><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曲健</span></div><h5> 我们常说,“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住”,这里的理解,就是“能够把握已获得的知识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反省的思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以观念为工具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包含了五个阶段:感知困难、界定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从“经验的真实情境”中感知问题与困难,运用思维进行思考,界定问题,再提出假设,推理设计方案,最终付诸实践,检验合理性。这就是杜威著名的“思维五步法”,这也适应于教师的思维训练。只有当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去,才算是真正在思维。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自身需要学习反省思维,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刺激思维的各种条件,并且参与到共同的活动或情境中。</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徐思思</span></div><h5> 分享发言的几位老师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给了我很好的启发。特别是贺芳老师交流的《在反思中探索思维训练》,从“呵护好奇心”这一角度带给我很多的触动和反思。在学习中,最宝贵的就是孩子的好奇心。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努力的结果也是激发孩子这颗好奇心。在我看来这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一种品格。反思我自己的日常教学,那就是要看到孩子对新事物的渴望,也要看到他达到这一目的的不足。充分预设,搭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想链接,帮着孩子一步步获得条理,形成逻辑,肯定并让孩子认识到探求过程的愉悦,并让孩子认识到这个愉悦的过程就是思维。始终坚定的相信,在这样的激励下,每个学生都会实现属于他自己的成长。有的时候我也会急躁,着急将知识,而不是思维过程教给他们,此时,这次读书会中杜威的观点就是很好的提醒:我们不是教孩子思维,而是教会孩子更好的思维。与坊内小伙伴共勉。</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刘晖</span></div><h5>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题中之义,是我们教学中重点研究的一个方面。教育家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告诉我们:语言是强化思维的利器,思维在语言的帮助下锐化。我们要在生活中识字扩词,提升言语积累与构建,拒绝死记硬背,一边扩充词汇量,让孩子产生兴趣,爱上学习。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将语文学习与学校探索中心课程互联,在探索中心开展“人体的奥秘”主题研学时,借助学生对人体器官的学习,积累有关“月”字旁的生字,在归类识字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带有“月”的字大多与人体有关,一边开拓孩子的视野,一遍在有目的的观察中积累、归类、对比、筛选,实现思维提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学生学得有兴趣,学习效果也十分显著。</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于雅静</span></div><h5> 非常有幸继续参加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我们如何思维》的读书分享会,老师们分别从“思维训练的问题”“逻辑探讨”等章节中的不同角度,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分享了对本书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思维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发展的过程和课堂教学质量。后续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通过反思性思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充满智慧并重新建构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时代新人。</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赵赟伟</span></div><h5 style="text-align: righ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什么是“思维”?我们先不看杜威如何论述,仅从字面意义上来解读“思维”。“思”乃心中所想,每个人的想法复杂多样,但总是有迹可循的,这便是“维”。我们总是关注“思”,却忽视了“维”所揭示的道理。“维”在汉语中的本义是“系物的大绳”,即以结绳的方式将事物串联起来,那么万事万物就有一定关系。杜威在本书中也在不断强调思维的连续性,就此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背后人类认识事物的共同之处。但杜威对“思维”的阐释更丰富,他提出了“反思性思维”这一概念。思维也不再是从入口到出口的单向轨迹,而是驶出洞穴后再次返回起点的环形轨迹。若说单向性的思维是人与生俱来的特点,那么反思性的思维则需要后天不断的训练,若不以后天的训练加以维持,早年的好奇心会因不断适应这个世界而消磨殆尽。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也是一种要反复磨练的品质,这也就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训练、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的品质。</span></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高在慧</span></div></span><br>

思维

杜威

学生

教学

老师

联想

我们

好奇心

思维能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