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的土炕

刘博温

<p class="ql-block">文字:刘博温</p><p class="ql-block">图片:互联网</p> <p class="ql-block">1.土炕</p><p class="ql-block">我老家在河北平原,冬天冷的时候滴水成冰。在那个季节,最暖的地方就是炕上了。</p><p class="ql-block">北方的炕,叫火炕,是因为要用火来烧的;也叫土炕,因为都是用土坯搭成。为什么用土坯不用砖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砖是自己家做不了的,一定要到外边去买,贵;二是盖房用的砖个头太小,搭建火炕的时候反而复杂很多。所以那个时候没听说谁家的炕是用砖的。后来变得富裕一些之后,就有人用砖了。</p><p class="ql-block">炕的建造过程,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盘炕”,至于为什么叫“盘”不得而知。盘炕的材料,基本上只有土坯。</p> <p class="ql-block">2.拓坯</p><p class="ql-block">我小的时候,曾经跟着大人制作土坯,这个过程也有一个名字,叫做“拓坯”。拓坯用的泥土,不能是普通的泥土,要找那些粘性比较大的粘土。粘土和水,再加一些碎秸秆一类的“植物纤维”,增加一些韧性。泥和好之后,在案子上准备好坯模(mu),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木头盒子,大约五十公分长,三十公分宽,十公分高。活好的泥不能直接放入坯模,首先要把泥揉得匀了,这个过程很像是包饺子时揉面。如果不揉或者揉得不够,做出来的坯内部就会有蜂窝,影响硬度。其次就是先要往坯模里面撒一层细土,不然倒出来的时候会有困难或者表面不够光滑。这两件事做完了,揉好的泥就放入坯模,用手把泥按磁实了,用木板把上面的表面刮平,搬起来到一个洒满细土的空地上,口朝下底朝上扣下去,再把坯模提起来,一块土坯就成型了。之后就需要晾晒若干天,直到全部干透。这里头最后一步是非常需要技术的。那个坯模加上里面的泥,大概有四五十斤,翻过来扣下去的时候要又快又准。慢了,模子提前跟坯子分开,坯子就又变成了一堆泥。如果扣得不准,不是直上直下,出来的坯子不是方方正正,就是废品。</p><p class="ql-block">拓坯是一个非常累人的活儿。你想吧,和泥先不说,每一块坯,都要先把几十斤重的泥搬到案子上,之后再搬起来翻扣在地上。就算一天一百块坯,要消耗多少卡路里!</p><p class="ql-block">顺便说一句,那时候在北方农村,土坯不只是用来盘炕,更主要用于盖房。猪圈、牲口棚等都是用土坯盖的。好一点儿的,土坯墙的下面,有一米左右砖砌成的基,“一砖到顶”,就属于豪华级别了。</p> <p class="ql-block">3.盘炕</p><p class="ql-block">盘炕的过程并不复杂。一般来说,都是三面靠墙,一面朝着屋子中央。但是也有炕尾的一面不靠墙的,为的是留出更多空间放衣柜什么的。</p><p class="ql-block">靠前窗的部分叫炕头,炕头的前面便是做饭的灶台。做饭的时候,烟雾和热气随着炕里烟道走向炕尾处的烟囱,这便是热炕最原始的道理。所以最热的部分便是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那个年代人们幸福生活的标准。但是实际上火炕的炕头并不是最好的地方,睡炕头多了经常会因为太热而上火。所以,从前解放军驻老乡家,就有“班长炕头,班副炕尾”的说法,是因为一头太热,一头太凉。</p><p class="ql-block">接着说盘炕。首先是要盘好炕基,就是用土坯在平地上搭出二三十公分的平台,高度跟锅灶的生火处一致或略高。然后把土坯立起来像公园门口排队的栏杆一样排列成首尾相连的通道,高度就是坯的高度,三十公分。然后上面再用土坯盖严,再在上面加一层泥土抹平了,炕就算盘好了。</p><p class="ql-block">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做的不好的炕,要么是热气抽不进来,热炕变成冷炕,要么是热力分布太不均匀,到了炕尾,一点儿热气没有。更有甚者,做饭的烟都抽不出去,甚至“倒灶”,造成炊烟倒灌,每做一顿饭,就搞的屋里乌烟瘴气。“狗屁倒灶”的俗语就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所以每个村子里,都有专门盘炕的师傅,一般人家都不敢自己盘炕,花俩钱儿请师傅来盘。</p> <p class="ql-block">4.烧炕</p><p class="ql-block">炕盘好了,不能直接使用,一定要先烧上几天,为的是把炕坯里面的湿气烧尽了,不然侵入人体会得大病。烧好了,在上面铺上炕席和褥子,就可以睡觉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了煤,屋子里的布局就发生了变化,因为之前只用锅灶取暖,除了三顿饭就没有了热源。冬天到了晚上经常在睡觉之前还要烧一锅热水,为的不是热水,而是热炕。</p><p class="ql-block">因为煤的出现,很多人家就在炕的中间盘一个火炉,一天二十四小时炉火不灭。除了烧水,人口少的人家甚至连锅灶都省了,就用这个火炉烧水做饭。</p><p class="ql-block">这种布局对炕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火炉在中间,它的热量一定要能走遍全炕而不是一半,所以看里面的通道要做相应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5.有炕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在老家,每到冬天的晚上,老妈就把火炉烧得旺旺的,炕上边是暖的,屋子里也是暖的。老妈在炕上面盘着腿做针线,姑姑们在炕下面摇着纺车纺棉花,我和姐姐在火炉边,一边一个,趴在炕沿上读书写作业。</p><p class="ql-block">跟我奶奶一起住的时候,奶奶睡炕头,五叔睡炕尾,我睡中间。炕尾上有两个巨大的木箱,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我问奶奶,奶奶说是她嫁来我们村时的嫁妆。</p><p class="ql-block">土坯炕用久了就要重新盘,不然有些土坯会因为烧得时间太长而变酥,“塌炕”的事儿时有发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p><p class="ql-block">就算不塌,有时候土坯之间的缝隙因为时间长泥土脱落,靠近锅灶的火苗就会窜上来。我奶奶的炕就有一次因为这个把炕席烧糊了。最严重的,是奶奶压在炕席下面的好几块钱也被烧糊了。奶奶心疼了好几天,又花了几块钱请盘炕师傅重新盘了一回。</p><p class="ql-block">我最不敢上我老奶奶(祖奶奶)的炕,因为她老人家把自己要用的棺材放在炕尾。我不是怕棺材,是怕被她老人家听见(老奶奶双目失明),一定会用拐棍子饱揍我一顿,我躲都不敢躲。</p><p class="ql-block">现在老家已经没有人睡炕了,都改成了床。这自然是一种进步。但是想起来那时候一大家人挤着睡在一个炕上的日子,也是别有一番滋味。</p>